原標題:義救紅軍
上圖,6月27日,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坪村的「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
上圖,6月26日, 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坪村,86歲的殷汝才在「紅軍橋」上講述當年紅軍的故事。圖片均由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每天,退休後回到長坪村居住的殷汝才,都會踱步來到村裡的紅軍橋坐一坐,與鄉親們拉拉家常。
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坪村,是一個侗族村寨。長坪河歡快流淌穿村而過,一座風雨橋橫跨河上,橋頭一塊牌匾上,三個大字「紅軍橋」格外耀眼。橋邊,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巍然屹立,紅軍紀念亭裡,幾位村民在歇腳。
6月下旬,記者來到長坪村。86歲的殷汝才,看著眼前的紅軍橋、紅軍紀念亭、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回憶起他們家與紅軍戰士結下的深厚情誼,淚水溼了眼眶。
草醫救人
落坐紅軍橋上,一場大雨瓢潑而下,殷汝才的思緒緩緩展開。
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隊伍抵達長坪村一帶宿營。各處風雨橋上、鼓樓裡、廟宇中,都駐紮了紅軍。
一兩天後,隊伍陸續開拔,朝著通道方向挺進,留下傷病員養傷治病。
「有一天中午,大寨風雨橋上,躺著一個紅軍傷病員,氣息奄奄。」殷汝才回憶,這個消息傳到了遊慶美的耳中,他立刻朝風雨橋快步走去,果然看到橋上躺著一個紅軍傷病員。詢問得知,其名叫謝軍,是紅軍某部的司號員。
遊慶美是村裡的侗族草醫,也是殷汝才妻子的舅舅,平常樂善好施。因排行老二,大家都叫他遊二爺。
「舅舅見此,心生憐憫,他背起謝軍就往家裡走。」殷汝才說,背到家後,舅舅安排女兒照顧紅軍戰士,自己就上山去尋找草藥。
在遊家精心照料下,謝軍日漸好轉,能站起來走動了。紅軍戰士不能給百姓添太多麻煩啊!於是謝軍幫遊家做家務事,搶著切豬草、燒火、洗衣服。未料,沒過幾天,病情又開始惡化。
這次,謝軍預感將不治,要求住到村裡的水口廟去,甚至以不吃不喝來「要挾」。遊二爺拗不過,只得讓女兒把廟裡收拾乾淨,把謝軍送到廟裡。白天送飯、送水、送藥,晚上就陪他睡在廟裡。
有天夜裡,天氣驟然轉冷,謝軍的病情急轉直下。遊二爺嘆息一聲,問他還有什麼心願,他攢起全身勁,斷斷續續地說:「感謝你們的救治,請給我穿上紅軍軍裝,把我埋在能照到太陽的地方。」
回憶至此,殷汝才哽咽了,沉默一會兒,抹了一把眼淚,他繼續說,謝軍去世後,遊二爺請來木匠趕做棺木,按照死者遺願和侗家習俗,埋在了廟對面一個太陽能照到的地方。
紅軍「哥哥」
出生於1934年6月的殷汝才,當年紅軍來的時候,才半歲。「有一個受傷的紅軍戰士,在我家住了一年多。」為何留下來住了一年多?故事是這樣的。
「紅軍大部隊走後,有一座城隍廟裡還剩下一些傷病員在休養,我的大哥當時10來歲,去看熱鬧,發現幾位紅軍戰士沒有碗筷,用手在抓滾燙的飯吃。大哥跑回家,要我父親做了幾副竹碗筷送給他們。」殷汝才說,大哥還要求父親把受傷的紅軍接到家裡來養傷治病。
他父母一商量,覺得雖然家裡困難,但是不能見死不救,接回來再說!就去廟裡接了3位紅軍戰士來到家裡,後來鄰居和親戚接走了兩個,只留下重病號小劉。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休養,小劉身體終於康復。此時紅軍大部隊已經走遠,他決定留下來報答救命恩人。
殷汝才說,打那以後,小劉常去種田、砍柴,跟著父親去桂林挑鹽,跟母親去地主家打零工。本來可以在地主家一天吃三餐飽飯,然而小劉和母親一樣,每天只在地主家吃中飯,把早飯和晚飯的米省下來,拿回家一家人煮稀飯吃。可謂一家人有鹽同鹹,無鹽同淡。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小劉思念江西老家的娘。「我父母看出了他的心事,回家是理所當然的事,就送他踏上了回家的路。」殷汝才說,走的時候,小劉眼淚雙流,突然雙腿下跪磕了一個頭。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問他家的詳細地址,想聯繫也聯繫不上。不知道那個紅軍『哥哥』後來怎麼樣了,我們一家人都很想念他。」殷汝才喃喃說道。
代代傳承
雖然紅軍在長坪村的時間不長,但是軍民的魚水深情,讓當地群眾難以忘懷。
上世紀90年代,遊二爺的兒子遊延慧,及殷汝才都在縣裡工作,覺得應在教育後代方面有所作為,經過商量,便發起建設紅軍橋、紅軍紀念亭、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
「紅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與人民生死相依的優良傳統,值得好好發揚。」殷汝才說,建設紀念設施,就是希望教育後代不忘本。
他們開始四處籌資,先後去了18家單位發動捐款。1994年8月,建設正式動工,至1999年12月落成。建設過程中還徵集了480個義務工。
「我們把紅軍紀念亭的位置,定在了水口廟的原址,希望大家永遠記住紅軍對人民的情誼。」殷汝才坦言。
讓殷汝才欣慰的是,如今,來長坪村開展黨日活動、緬懷烈士的人絡繹不絕。一些單位還會請殷汝才來到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前,講述紅色故事。
「長徵精神很偉大,要把長徵故事一代一代傳下去。」殷汝才眼裡滿是期盼。
■採訪手記
血脈深情 銘記永遠
李國斌
走進長坪村,眼前田園疊翠,小橋流水,遠處高山連綿,白霧如紗。這裡不僅有優美的生態,還有淳樸的民風、擁軍的情誼。
長徵時期,眼見受傷的紅軍戰士奄奄一息,侗族草醫遊慶美毫不猶豫將其背到家中治療。大部隊開拔,留下傷員休養,殷汝才一家把戰士接到家裡養傷。而為了感激殷家的救命之恩,紅軍戰士在恩人家住了一年多,幫他們養家餬口。真可謂,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
軍愛民,民擁軍,血濃於水的感情就這樣默默建立。這種感情,歷經歲月磨洗而愈加厚重。幾十年後,村民自發建紅軍橋、紅軍紀念亭、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長徵精神,讓後人永遠銘記這種生死相依的感情。
行程萬裡,不忘來路。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地上的根。軍與民在長徵中結成的血脈深情,值得進一步鞏固、發展、傳承。
今天,中國發展日新月異,成就舉世矚目,但前行路上仍會遇到風雨坎坷。銘記血肉相連的情誼,傳承不畏艱險的精神,將為我們不斷跨越新時代的「雪山」「草地」、攻克前進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提供不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