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救紅軍--黨史頻道-人民網

2021-01-09 黨史頻道

原標題:義救紅軍

上圖,6月27日,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坪村的「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

上圖,6月26日, 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坪村,86歲的殷汝才在「紅軍橋」上講述當年紅軍的故事。圖片均由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每天,退休後回到長坪村居住的殷汝才,都會踱步來到村裡的紅軍橋坐一坐,與鄉親們拉拉家常。

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坪村,是一個侗族村寨。長坪河歡快流淌穿村而過,一座風雨橋橫跨河上,橋頭一塊牌匾上,三個大字「紅軍橋」格外耀眼。橋邊,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巍然屹立,紅軍紀念亭裡,幾位村民在歇腳。

6月下旬,記者來到長坪村。86歲的殷汝才,看著眼前的紅軍橋、紅軍紀念亭、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回憶起他們家與紅軍戰士結下的深厚情誼,淚水溼了眼眶。

草醫救人

落坐紅軍橋上,一場大雨瓢潑而下,殷汝才的思緒緩緩展開。

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隊伍抵達長坪村一帶宿營。各處風雨橋上、鼓樓裡、廟宇中,都駐紮了紅軍。

一兩天後,隊伍陸續開拔,朝著通道方向挺進,留下傷病員養傷治病。

「有一天中午,大寨風雨橋上,躺著一個紅軍傷病員,氣息奄奄。」殷汝才回憶,這個消息傳到了遊慶美的耳中,他立刻朝風雨橋快步走去,果然看到橋上躺著一個紅軍傷病員。詢問得知,其名叫謝軍,是紅軍某部的司號員。

遊慶美是村裡的侗族草醫,也是殷汝才妻子的舅舅,平常樂善好施。因排行老二,大家都叫他遊二爺。

「舅舅見此,心生憐憫,他背起謝軍就往家裡走。」殷汝才說,背到家後,舅舅安排女兒照顧紅軍戰士,自己就上山去尋找草藥。

在遊家精心照料下,謝軍日漸好轉,能站起來走動了。紅軍戰士不能給百姓添太多麻煩啊!於是謝軍幫遊家做家務事,搶著切豬草、燒火、洗衣服。未料,沒過幾天,病情又開始惡化。

這次,謝軍預感將不治,要求住到村裡的水口廟去,甚至以不吃不喝來「要挾」。遊二爺拗不過,只得讓女兒把廟裡收拾乾淨,把謝軍送到廟裡。白天送飯、送水、送藥,晚上就陪他睡在廟裡。

有天夜裡,天氣驟然轉冷,謝軍的病情急轉直下。遊二爺嘆息一聲,問他還有什麼心願,他攢起全身勁,斷斷續續地說:「感謝你們的救治,請給我穿上紅軍軍裝,把我埋在能照到太陽的地方。」

回憶至此,殷汝才哽咽了,沉默一會兒,抹了一把眼淚,他繼續說,謝軍去世後,遊二爺請來木匠趕做棺木,按照死者遺願和侗家習俗,埋在了廟對面一個太陽能照到的地方。

紅軍「哥哥」

出生於1934年6月的殷汝才,當年紅軍來的時候,才半歲。「有一個受傷的紅軍戰士,在我家住了一年多。」為何留下來住了一年多?故事是這樣的。

「紅軍大部隊走後,有一座城隍廟裡還剩下一些傷病員在休養,我的大哥當時10來歲,去看熱鬧,發現幾位紅軍戰士沒有碗筷,用手在抓滾燙的飯吃。大哥跑回家,要我父親做了幾副竹碗筷送給他們。」殷汝才說,大哥還要求父親把受傷的紅軍接到家裡來養傷治病。

他父母一商量,覺得雖然家裡困難,但是不能見死不救,接回來再說!就去廟裡接了3位紅軍戰士來到家裡,後來鄰居和親戚接走了兩個,只留下重病號小劉。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休養,小劉身體終於康復。此時紅軍大部隊已經走遠,他決定留下來報答救命恩人。

殷汝才說,打那以後,小劉常去種田、砍柴,跟著父親去桂林挑鹽,跟母親去地主家打零工。本來可以在地主家一天吃三餐飽飯,然而小劉和母親一樣,每天只在地主家吃中飯,把早飯和晚飯的米省下來,拿回家一家人煮稀飯吃。可謂一家人有鹽同鹹,無鹽同淡。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小劉思念江西老家的娘。「我父母看出了他的心事,回家是理所當然的事,就送他踏上了回家的路。」殷汝才說,走的時候,小劉眼淚雙流,突然雙腿下跪磕了一個頭。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問他家的詳細地址,想聯繫也聯繫不上。不知道那個紅軍『哥哥』後來怎麼樣了,我們一家人都很想念他。」殷汝才喃喃說道。

代代傳承

雖然紅軍在長坪村的時間不長,但是軍民的魚水深情,讓當地群眾難以忘懷。

上世紀90年代,遊二爺的兒子遊延慧,及殷汝才都在縣裡工作,覺得應在教育後代方面有所作為,經過商量,便發起建設紅軍橋、紅軍紀念亭、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

「紅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與人民生死相依的優良傳統,值得好好發揚。」殷汝才說,建設紀念設施,就是希望教育後代不忘本。

他們開始四處籌資,先後去了18家單位發動捐款。1994年8月,建設正式動工,至1999年12月落成。建設過程中還徵集了480個義務工。

「我們把紅軍紀念亭的位置,定在了水口廟的原址,希望大家永遠記住紅軍對人民的情誼。」殷汝才坦言。

讓殷汝才欣慰的是,如今,來長坪村開展黨日活動、緬懷烈士的人絡繹不絕。一些單位還會請殷汝才來到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前,講述紅色故事。

「長徵精神很偉大,要把長徵故事一代一代傳下去。」殷汝才眼裡滿是期盼。

採訪手記

血脈深情 銘記永遠

李國斌

走進長坪村,眼前田園疊翠,小橋流水,遠處高山連綿,白霧如紗。這裡不僅有優美的生態,還有淳樸的民風、擁軍的情誼。

長徵時期,眼見受傷的紅軍戰士奄奄一息,侗族草醫遊慶美毫不猶豫將其背到家中治療。大部隊開拔,留下傷員休養,殷汝才一家把戰士接到家裡養傷。而為了感激殷家的救命之恩,紅軍戰士在恩人家住了一年多,幫他們養家餬口。真可謂,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

軍愛民,民擁軍,血濃於水的感情就這樣默默建立。這種感情,歷經歲月磨洗而愈加厚重。幾十年後,村民自發建紅軍橋、紅軍紀念亭、紅軍長徵烈士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長徵精神,讓後人永遠銘記這種生死相依的感情。

行程萬裡,不忘來路。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地上的根。軍與民在長徵中結成的血脈深情,值得進一步鞏固、發展、傳承。

今天,中國發展日新月異,成就舉世矚目,但前行路上仍會遇到風雨坎坷。銘記血肉相連的情誼,傳承不畏艱險的精神,將為我們不斷跨越新時代的「雪山」「草地」、攻克前進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提供不竭的力量。

相關焦點

  • 第二章 血戰湘江--黨史頻道-人民網
    點擊閱讀人民網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專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聲明:本文(含圖片)節選自《長徵記》一書,系華夏出版社授權人民網發布。請勿轉載。這樣五路大軍協同,再加上粵軍、桂軍、黔軍配合,紅軍不管何去何從,都是必敗無疑。他從古代兵書《尉繚子》覓得數句:「眾已聚不虛散,兵已出不徒歸;求敵若求亡子,擊敵若救溺人」,並將之寫入作戰命令,訓令各路部隊務必抓住天賜良機,奮力作戰。 為鼓勵湘軍賣命,他還手書一札,空投何鍵:「黨國命運在此一役,望全力督剿」,並錄古詩一首相勉:「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 毛澤東詩詞中的夏--黨史頻道-人民網
    1929年初,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主力由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陰曆大年夜(2月9日)至大柏地時,國民黨贛軍獨立第七師劉士毅部緊追到瑞金。第二天大年初一,敵人又氣勢洶洶地直逼大柏地南部。這時,毛澤東決定利用大柏地的有利地形,伏擊敵軍。遂命令一支小部隊邊打邊退,逐步將其主力誘入大柏地。
  • 高清:追隨先輩足跡 走一段紅軍路吃一頓紅軍餐
    井岡山 人民網劉佳攝     人民網井岡山12月8日電 (劉佳)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接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裡羅霄之腹」之稱。以當年紅軍生活的「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為主要特色的農家樂有400多家,戶均年純收入達8萬多元。2004年至2013年井岡山共接待遊客4587.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21.46億元。年接待遊客人數從2004年的162.97萬人次增長至2013年的898.25萬人次,增長了5倍。
  • 記者再走長徵路丨紅軍贈送的棉褲,成了傳家寶
    當時正值隆冬,經歷了湘江之戰的紅軍缺衣少食,戰士們饑寒交迫。聽說「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周世忠放下了戒備之心,苞谷和紅薯,是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能給予紅軍戰士最崇高的愛戴。 紅軍有紀律,吃飯就要付錢。周世忠說什麼也不肯收。
  • 短視頻、漫畫、微紀錄片 黨史新中國史的新表達
    研究院與人民網合作,推出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黨史新中國史系列漫畫》(以下簡稱系列漫畫),採用手繪漫畫的形式,選取開國大典、抗美援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港澳回歸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說起漫畫,大家都會想到日本漫畫,內容奇特、人物形象誇張。
  • 憶恩師茅以升先生--黨史頻道-人民網
    全校300多名學生,有200多人參加了各種抗日救亡社團,如話劇團、歌詠隊、宣傳隊、山城社、越光社等,展開了各種各樣的抗日救亡活動——在街頭宣傳抗日救國道理、控訴日軍的暴行、傳播抗日勝利消息、歌頌抗日英勇事跡。其中,學生社團出版的《呼聲》、《山城壁報》、《越光周刊》等刊物針砭時弊,深得全校師生和平越人民的好評,被讚譽為平越的《新華日報》和《大公報》。
  • 一周黨史丨賀百年華誕 新欄目上線啦!看看黨史上的今天
    「浙江組工」推出一周黨史大事欄目,每周一上線,聚焦和回放百年黨史上發生在這一周的重要事件。今天推出第一期,相關內容由浙小組整理。1月11日中共四大在上海召開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四大在上海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20人,代表全國994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參加會議。
  • ...決賽舉辦;人民網與中交集團舉行聯合黨日活動;人民網英文頻道招聘
    欲知本周人民網動態請隨人品君速覽網事本期有6條動態祝大家身體健康網事人民網2020大學校長論壇舉行12月19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支持,人民網與廣東省教育廳、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人民網
  • 「七七事變」83周年 黨史專家:這些事銘記史冊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王先進)歷史須銘記,吾輩當自強!今天是「七七事變」83周年紀念日,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了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傑。他表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巨大,銘記史冊。
  • 卓群教育與人民網日本頻道帶你體驗全新的遊學感受
    七天時間,人民網帶您體驗全新的遊學感受。我們的日本遊學項目是量身定做,為每一批遊學人員定製別具一格的學習和實踐方案,以達到最佳的體驗目標。而遊學中最重要的安全性和公信力,人民網黑龍江頻道將給予強有力的保障支持。人民網日本動漫遊學營得到人民網日本公司的全力配合,人民網日本公司的前身為人民網日本分社。1998年設立於東京。2008年按國家要求,在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中第一家轉型為海外公司是最早運維日語版及日本頻道進行雙語雙向報導的中國媒體。
  • 【黨史故事】紅四方面軍長徵過藍田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是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地區發動武裝起義,創建革命根據地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支主力紅軍部隊。蔣介石在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央紅軍發動「圍剿」的同時,對鄂豫皖根據地和紅軍也發動了瘋狂的「圍剿」。
  • ...暨中共中央與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85周年」理論研討會在延安召開
    原標題:「紀念陝甘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共中央與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85周年」理論研討會在延安召開   2020年10月19日,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和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紀念陝甘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共中央與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85周年」
  • 「追尋——迎接建黨百年紅色故事會」走進廣西桂林黨史故事化,紅色...
    黃國忠 攝  「他們叫我徐奶奶,也有人叫我徐同志,還有人叫我大名徐昭英,但我最喜歡他們叫我紅軍守墓人。」舞臺上正在表演《漫長的守護》,朗誦者將軍民彼此間的情誼和守護娓娓道來,現場觀眾無不默然垂淚。  近日,「追尋——迎接建黨百年紅色故事會」走進廣西桂林,一個個紅色故事講述著不滅的紅色記憶,一個個紅色基因傳承著不滅的紅色精神。
  • 紅軍將士的死傷與救治
    紅軍部隊以工農群眾為主,專業醫務人才極為匱乏。中共一方面自己培養,另一方面以優厚待遇挽留被俘的國民黨軍醫。這兩部分人雖然都盡心盡力,但因出身、履歷等方面差異,也存在不少矛盾。軍事醫療看似是個技術問題,但其實也涉及到意識形態、革命權勢轉移等根本性問題。  作者簡介:任偉,男,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講師,歷史學博士。
  • 行走閩中老區,探尋紅軍足跡
    紅軍207團舊址由陳列館、澳柄宮(駐地)、宋代古橋澳柄橋(哨卡)、紅軍街、紅軍嶺、列寧小學舊址等革命遺址組成,是省級愛國教育基地。
  • 有毛澤東戴過的紅軍八角帽 看國博展出的長徵文物
    信仰與傳承 有毛澤東戴過的紅軍八角帽 看國博展出的長徵文物 2016年10月24日14:58    來源:人民網-書畫頻道
  • 《紅麥》謳歌納西族人民支援紅軍,紀念紅軍長徵過麗江八十五周年
    當年紅軍在經過雲南麗江時留下了一段光輝的歷史,也留下了一段軍民魚水情深的佳話。電影以此為背景,圍繞紅軍傷員田雙妹被納西木老三相救後所經歷的驚險曲折的感人故事改編,表現了少數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善良淳樸、大仁大義的民族氣節。影片旨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紅軍長徵過麗江八十五周年。
  • 紅軍過滇:播革命火種促民族團結
    兩路紅軍經過雲南當時的33個縣境,爭取到了各族人民最大程度的支援和幫助,從而戰勝了長徵中的艱難困苦,最終走向勝利。    面對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的少數民族兄弟,紅軍何以能夠贏得信任與支持,簞食壺漿迎送紅軍、義無反顧參加紅軍,甚至是捨生忘死保護紅軍、不顧危險救治紅軍?「模範的實際行動」和「嚴格遵行的民族、宗教政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