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與泉州共建文化遺產研究平臺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揭牌

2020-12-25 泉州晚報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21日,北京大學與泉州探索共建的兩大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創新平臺——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分別在泉州師範學院和安溪正式成立,並進行共建籤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表示,兩個機構的重點任務都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這將有助於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

□泉州晚報記者 蔡紫旻 通訊員 林偉犖 蘇志明/文 林勁峰 劉伯怡/圖

共同推動文化遺產學研究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

研究院成立後,將以繼續深化「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研究為主線,以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為視角,整合各方創新資源,推進協同攻關,打造集「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考古發掘、文物展示、智庫服務」五位一體的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創新平臺。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個考古學教學研究機構,學科覆蓋面寬、教研力量雄厚,為中國文化遺產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研究院將充分發揮泉州歷史文化及區域優勢,以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科及人才優勢,助力「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發掘、保護、詮釋及傳播泉州優秀文化遺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孫華擔任研究院院長。他表示,中國是文明古國,通過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經由絲綢之路的溝通聯繫,宋元泉州已經是外向型城市。認真梳理我國古代國際交往的歷史,尋找與文化交流有關的遺產作為古代各國交流的物證,也是為「一帶一路」倡議奠定學術基礎。文化遺產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以研究院成立為契機,做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遺產科研工作,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泉州的文化遺產,弘揚遺產價值,推動傳承傳播,是研究院今後的任務,也表明研究院的未來將大有可為。

為冶鐵遺址考古提供支撐

近年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泉州文化遺產工作給予大力支持。考古團隊駐紮安溪,開展相關冶鐵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成立後,將結合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保護展示和安溪文化遺產研究,搭建起考古發掘、田野調查、暑期課堂、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創新平臺,助力地方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播。接下來,研究中心還將在下草埔冶鐵遺址建立考古工作站,持續開展考古發掘,豐富該遺址的文化內涵和文物價值。

雷興山說,與絲綢、茶葉等貨物一樣,鋼鐵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貨物。泉州是宋元時期世界海洋貿易的中心,安溪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前期考古發現證實,安溪是當時國際貿易貨物鋼鐵的重要生產基地,在這裡設置研究中心,也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重地。「此次成立的研究院、研究中心,重點都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這必將有助於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

本月12日,泉州晚報報導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最新考古成果。對於該遺址現階段考古情況,安溪博物館館長易署峰介紹,遺址考古成果豐富,是我國第一個進行考古發掘的塊煉鐵遺址,考古成果表明,當時的下草埔遺址能煉生鐵、熟鐵,也能煉鋼,有較為完備的技術體系,見證了中國古代冶煉技術的先進性。

相關焦點

  •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正式揭牌
    12月21日上午,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共建籤約暨揭牌儀式在福建省泉州師範學院舉行。該研究院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和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揭牌儀式上,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負責人共同籤署共建協議書。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順利召開
    該項目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福建省文旅廳協調推進落實申報工作,申報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三地的多個代表性社區及群體。以此為契機,「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於12月21—23日在福建泉州隆重召開。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 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12月21日至23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陳進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筱筠,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文法,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陳惠平,泉州富美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淑賢等50餘名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出席活動
  • 十個關鍵詞讀懂海絲文化復興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近年來,泉州以「見人見物見生活 留人留形留鄉愁」的理念推動古城保護提升,讓更多泉州人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讓更多新泉州人提升文化認同感。 翻閱即將過去的2020——泉州古城入列省級旅遊度假區;中山路及周邊商圈業態啟動提升優化,商貿勝景得以重塑,古城「根魂」備受呵護;全力復興修建,一批古書院回歸古城;保留不同歷史階段的空間,古城背街小巷順利「微改造」;22個申遺遺產點簡介出爐,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在古城的歷史深處徐徐開啟;送王船申遺成功,泉州深厚文化再次綻放;三項重大考古成果發布,泉州向世界宣布自己在歷史上的國際大都會地位
  • 泉州:專家學者聚首 暢談「送王船」文化
    (翻拍)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福建泉州召開
    中新社泉州12月22日電 (孫虹 吳冠標)「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
  • 【關注】安溪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共建研究中心
    籤約儀式上,縣長吳毓舟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以及泉州市文旅局代表籤署共建協議;出席活動的領導嘉賓還共同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揭牌。根據協議,今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將以安溪、泉州乃至東南地區冶鐵等古代手工業文化遺產研究為主線,以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為視角,以考古發掘、田野調查、暑期冶金課堂、考古夏令營、保護利用為方式,建立長期深度合作共建模式。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泉州豐澤五個項目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非物質文化是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結晶。近日,泉州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公布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其中,來自豐澤區的泉州古琴藝術、泉州市正骨醫院吊膏、了乙膏貼入選新增項目名錄,泉州錫雕技藝(林氏錫雕技藝)、泉州正骨療法(張氏)入選第一批至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福州要舉辦「兩屆世界遺產大會」,泉州衝刺申遺,下個是誰?
    再來說下,作為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的東道主,2020年中國申遺項目勢必通過的機率很大,去年中國只有一個申遺項目,4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古蹟遺址日活動中,國 家 文 物 局副局 長宋新潮介紹,我國2020年的申遺項目名稱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如果,會議正常舉辦,或許現在中國已經擁有第56個世界遺產了。
  • 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揭牌
    館內設兩大展區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吳志明 通訊員莊曉麗 林穎)近日,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揭牌儀式暨「傳承與紐帶——僑牽南安」主題展在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行。中國僑聯、福建省僑聯、南安市委、泉州市僑聯、南安市僑聯等有關單位人員參加活動。據介紹,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少有的專題紀念華僑參與中國革命的博物館,也是繼詩山鳳山祖廟之後,南安市第2家被確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的文化場所。
  • 全市新增38項文化瑰寶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陳智勇)日前,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全市新增38項文化瑰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級「非遺」262項,國家級34項,省級98項。 據悉,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泉州古琴藝術、安溪茶歌(褒歌)、泉州少林羅漢拳等38項,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近10個類別,進一步豐富了我市「非遺」體系。其中:新增項目名錄29項,第一至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擴展項目名錄9項。
  • 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在浙江召開
    本報杭州11月4日電  (記者曹雪盟)4日,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市長論壇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召開。會議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政府主辦。本次會議以「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與會者分享關於世界文化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就世界遺產第三輪定期報告、世界遺產與考古、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良渚遺址保護實踐經驗等交流研討。會議發布了《良渚宣言——關於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 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工作站揭牌暨泉州考古系列活動在泉州市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泉州市長王永禮、副市長周真平,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等相關領導、專家代表出席。  泉州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20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確定為我國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
  • 泉州與京都:兩座東亞文化之都的深厚淵源
    泉州與京都:兩座東亞文化之都的深厚淵源除了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佛教聖地、茶葉和陶瓷之鄉等相同的定位與特點,兩座城市都擁有深厚的國際文化交流精神,保持著崇尚傳統文化的習性泉州與京都,兩座遙遙相望的千年古城擁有眾多相似、相通點。圖為泉州西街的東西塔。(陳起拓 攝)除了歷史古蹟,泉州與京都都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福建泉州正音書院復建揭牌 啟動「古城悅讀」計劃
    5月30日,復建後的泉州正音書院揭牌。 林楷煜 攝中新網泉州5月30日電 (記者 孫虹)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福建泉州有著超過千年的悠久歷史、海納百川的多元文化。而今,泉州各地不少古書院紛紛尋求復興,利用信息化返本開新,在保護傳承的同時煥發新的生命力。「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30日,位於泉州府文廟朱泗橋西北側的正音書院復建揭牌,別具新穎的「扣門啟院」儀式過後,朗朗的誦讀聲傳來,讓人仿若穿越時空。書童唱起正音童謠。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美術有4項,泉州市級3個,南安市級1個。
  • 閩臺「王爺總館」 在泉州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由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於17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市為共同申報單位。「送王船」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其中泉郡富美宮被譽為閩臺「王爺總館」。
  • 泉州22個申遺遺產點簡介出爐
    泉州曾是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它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本次泉州申遺項目的遺產整體由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及其關聯環境構成,分布在自海港經江口平原並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區的廣闊空間內,它們完整地體現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貿易體系與多元社會結構,多維度地支撐了「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這一價值主題。
  • 它是目前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城市,海上絲綢之路再啟航
    唯一文化遺產項目 力撼聯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 8市聯盟(廣州、寧波、揚州、蓬萊、北海、福州、南京和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