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語種音樂劇怎麼就比英語劇火?

2021-02-20 好戲

首先,相對於小語種音樂劇,英語劇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聽得懂。觀眾大多數都受過一定的英語教育,再配上字幕,多少能聽懂一點。

而音樂劇粉絲在走進劇場之前,基本上對歌詞已經非常熟悉。不過,能聽懂一部劇的歌詞,不僅包含著了解它的字面意思,更包含著能讀懂它遣詞造句中的美感韻律感

吹爆《吉屋出租》的歌詞!

同時,對不懂小語種的朋友們來說,英語歌詞也更方便事後聽歌回味。大多數音樂劇粉絲都應該有和我一樣的經歷,蝦米音樂/網易雲裡塞滿了沒什麼人聽的音樂劇歌曲,一首歌也就聽個兩百來遍吧。在反覆聽的過程中,其實能更深入的品出英語歌詞的好處。


每一年我蝦米音樂的年終總結基本都是這樣……

除了聽得懂和好回味。一般來說,百老匯音樂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的成功也有口皆碑,難道不應該會有很多人喜歡嗎?而現實卻恰恰相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作品本身文化差異市場行為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是引進的作品本身。 每一部的具體情況都會不太一樣。

先談談最成功的法語《搖滾莫扎特》

首先,莫扎特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音樂家了,不過大家對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小學音樂課上,印象中古典音樂非常高雅,聽起來累。

而法扎給我們塑造出了一位自信飛揚的,也是風流不羈的天才,這個形象和音樂課本上的冷冰冰肖像完全不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體會過榮耀和愛情,也經歷了落敗和不幸。故事線相對來說比較飽滿。

把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進行去神秘化,本身就會讓人覺得很有興趣。


其次,法扎迎合了很多女孩子的口味。莫扎特和薩列裡相愛相殺的CP,讓很多人津津樂道,劇中人物的一顰一笑和一句臺詞都會被粉絲拿出來細細分析,至今也一直有很多「太太」在熱情洋溢地創造同人作品安利給大家,這也是法扎能「出圈」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除了劇本好之外,法扎的音樂也非常動人。由於法劇營銷方式是習慣於先從歌曲上徵服大家,所以格外有感染力(想看法劇和百老匯/西區劇營銷方式請點這裡)。

九年前原版法扎的原版主演小米和flo在去年來華的時候也回歸了,滿足了大家的「原版情節」,可以說是也大大加分(真的,小米就是我心中最最理想、獨一無二的莫扎特人選)。法劇、德劇由於語言的關係會比較小眾,因而反而能夠低成本的引進小米、大米、flo、表哥這樣的原版演員,個個都可以加入「有生之年系列」。


想像一下,如果法扎被翻譯成英文版,對這部劇的「音樂美」也有一定的傷害。比如《L'assasymphonie(殺人交響曲)》中「insomnie」、 「harmonie」、「A l'assasymphonie」這樣的押韻詞,和「Siphonnée symphonie 」(毫不交響的交響曲),「Déconcertant concerto」(未能協奏的協奏曲)這樣巧妙的諧音詞,都沒法完全展示在英語中。而法語特殊發音所帶來的浪漫寫意、自由灑脫的感覺,英語同樣也不一定能做到。

法扎的紅火,主要還是因為它在劇本音樂舞美演員上都非常出彩,而法語這種語言本身,自然是給了這部劇一定的加成的,但是並不是最關鍵的因素。這一點,看看法語版《悲慘世界》就知道了。

雖然不久前在文化廣場落幕的法大悲演唱會場場爆滿,但是對於這部劇來說,大部分人還是會更喜歡英語版。


(但是我真的好愛這版的禿頭大E)

比如應該是本劇中流傳度最廣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首歌,英語版的開頭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而法語版的開頭是「A la volonté du people……」,英語版以爆破音開頭,而法語版以元音開頭,確實顯得不夠有氣勢。而整部法大悲中其實有很多這樣的地方。

如果有的選,更多的人還是會選擇英版大悲。但是,我們同樣能看出來,語言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不同的語言可能為一部劇錦上添花或者使它稍稍遜色,但不會改變它的整體質量,語言的作用不是決定性的,作品本身的好壞才是


劇本音樂舞美演員四個方面反觀一下撲街的英語劇,它們的原版自然是非常出色的了。但是,巡演版的音樂(樂隊質量不一定高,排練時間不一定夠)、舞美(由於運輸的原因可能會被簡化,但是舞美的問題相對來說會小一點)、演員(基本上不可能再見到原版演員了,巡演版的演員可能選的並不好)都可能出現問題。

其次是文化差異

比如說,百老匯的音樂劇究竟好不好?毫無疑問是好的,絕大多數都是製作精良的作品,很多甚至是享譽世界的名劇。這也是各家主辦方傾向於引進百老匯劇的重要原因。

百老匯常演不衰的《魔法壞女巫》

一部劇在美國火爆,卻不一定在中國火爆。這跟中美文化的差異也有很大的關係。

當我們想起美國,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好萊塢大片和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樂觀英雄主義搞笑娛樂化政治正確等等。

而作為商業戲劇的音樂劇,往往也會受到這樣的主流文化的浸淫。想到百老匯音樂劇,很難不想到華麗的服飾、熱情的大腿舞、積極樂觀的主角克服困難最終成功……

《西貢小姐》中,「工程師」幻想的美國夢,

其中就出現了很多大腿舞女郎

與可以輕鬆地觀看的「爆米花電影」對應,這樣的音樂劇可以統稱為「爆米花音樂劇」,雖然在劇場肯定是不能吃爆米花的。

我可以列舉出很多這樣的劇:《長靴皇后》《魔法壞女巫》《髮膠星夢》《媽媽咪呀》《歡樂滿人間》《修女也瘋狂》……(沒有說它們不好的意思,事實上它們中的大多數我也非常喜歡。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百老匯劇都是這樣的,但是這的確是一種典型)

《長靴皇后》

而中國人由於歷史的原因,更傾向於複雜深沉一點的作品。事物不是非黑即白的,僅僅是打敗大魔頭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大多數國人也沒有那麼樂觀的天性。

那麼,中國音樂劇圈的大家最愛的什麼樣的作品呢?《悲慘世界》《劇院魅影》《搖滾莫扎特》《漢密爾頓》……

看下來一圈發現,都是正劇

雖然《漢密爾頓》也是百老匯劇,講的還是美國的開國國父,但是並不是一個「克服了重重阻礙的大英雄」的故事。

《搖滾莫扎特》可能很嗨很燃,但是這種刺激的背後,也更深層次的內涵。


《劇院魅影》描述了一段非常暗黑的感情,曲風比較接近歌劇。

最後,《悲慘世界》自然不用說,很少能見到內涵如此豐富、主題如此深刻的音樂劇,隨便抓出一個配角,都能分析出一片萬字同人長文。

中國音樂劇粉絲,最喜歡的還是更深沉、更富有層次感的作品,爆米花音樂劇如果演的好的話,還是很讓人開心的,也能得到一定的啟示,但是確實沒法成為心頭珍藏的「白月光」。

從比例上來看,更多的歐洲音樂劇,包括西區、德奧、法劇等等,會比百老匯的這一類爆米花音樂劇更受歡迎。

我的白月光《悲慘世界》

文化差異的另一個方面是,我們和美國人民沒有同樣的經歷

比如在百老匯大受歡迎的《澤西男孩》,講述的是四個男孩組建樂隊的故事,而這個樂隊的原型,正是美國60、70年代非常火的的四季樂隊。美國觀眾單單是聽到熟悉的歌曲前奏,就流下了眼淚。大多數中國觀眾顯然不會有這樣的經歷。

再比如《吉屋出租》,其實是一部影響了美國的音樂劇。在它之前,百老匯的音樂劇從未聚焦過底層群眾的喜怒哀樂,而《吉屋出租》喚醒了人們的同理心,衝擊了美國社會的保守風氣。中國觀眾同樣沒法設身處地的體會到美國的這種社會變革(更多介紹請點這裡)。

《吉屋出租》

此外,還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差別:

《西貢小姐》濃濃的種族主義溢出了屏幕,女主角寧願自殺,把兒子交給早就把他拋在腦後的父親和不甚了解的繼母,也也要讓他在美國長大(當然此劇其他方面是非常優秀的,由此也進了所謂的「四大」);

《真假公主(Anastasia)》所表現的其實是沒落的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和布爾什維克政黨的衝突,並刻意美化前者醜化後者,把複雜的政治事件描繪的非常單薄。

當然了,這樣的劇連過審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想見,即使能過,很多中國觀眾也是完全沒法接受的。


《西貢小姐》

最後是市場行為

具體引進哪部音樂劇,雖然和觀眾的喜好有關,更主要的是主辦方的抉擇。可以說主辦方的審美引進經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觀眾的喜好。

當然,主辦方覺得好的,觀眾固然不一定買帳。但主辦方如果能挑中大家之前不太熟悉,但是品質非常高的劇目,那就可能會「出圈」。

說起來,還只能再拿法扎舉例子,確實是出圈了,年底/明年年初還會再來一輪演出,足以說明它的火爆。口碑營銷就是宣傳費用最小的營銷。

微博話題#搖滾莫扎特#的閱讀量和討論量都相當驚人,此外還有演員的單人話題,角色話題,以及cp話題

談了營銷費用,再談成本

比如一些百老匯劇,固然在美國非常火爆,但火爆的同時也意味著引進價格的水漲船高。同樣的價格,可能就能帶來法劇、德劇的原版主演。如果引進成本高,巡演版質量還不夠好,結果就非常尷尬了。

不一一點名,但是大家腦海中此刻都會出現一些近幾年引進的、觀眾不買帳的百老匯音樂劇。有的劇開演不久,票價就大幅跳水,為收回成本做最後的掙扎,而之前高價購票的粉絲也非常惱火。可以說是主辦方、觀眾「雙輸」的局面。

百老匯音樂劇宣傳海報,

來到中國,它們還會一樣火嗎?

這就體現出主辦方對觀眾的不了解。試圖引導審美而不是迎合大眾,那也得先拿出「美」的東西給大家看呀。

再次申明,絕不是百老匯劇不好,也不是小語種劇都好。比如《漢密爾頓》(不過應該引進無望)、《親愛的埃文漢森》這樣的百老匯劇,如果能被引進,很可能會大受歡迎的。


《親愛的埃文漢森》

作為引進方,無論是西區、百老匯,還是德奧或法劇,其實都無關緊要;而它們是否享譽世界,在其他國家擁有很好的票房,其實也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挑選出更符合中國觀眾口味的音樂劇,培養更多的觀眾。摸清市場,不要盲目投資,才能給大家帶來更多好看的劇。

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現在音樂劇行業內有一種仿佛是撒錢搶佔市場的舉動,就好像誰引進的劇多誰就能先站穩腳跟一樣,而不去認真地思考什麼樣的行為才能持續發展

拒絕虛假繁榮!

say no to this!

(圖源水印)

最後,來點一下題,小語種音樂劇當然不是比英語劇高級,小語種劇也不是都會火的,希望各家出品方引進的時候還是好好做做市場調研  

相關焦點

  • 西格諾裡、瓦拉內和諾坎普,多少小語種名字被英語「綁架」?
    途中義大利人向他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球迷怎麼讀我的名字?」張慧德如實告知,他聽罷頗為無奈,表示了抗議:「我不是英國人,義大利語裡我的名字讀作『西尼奧裡』。」但因為西格諾裡這個譯名早已在中國球迷和媒體的認知中根深蒂固,如果我在這裡不用「西格諾裡」,而非要用和Signori發音更接近的「西尼奧裡」,恐怕沒有多少人能明白我在指誰。
  • 英語專業已經飽和?過來人:不如選擇這4個小語種,就業很容易!
    hello,大家好,我的小章。今天給大家帶來英語專業已經飽和?過來人:真的不如選擇這4個小語種,就業很簡單。英語作為一門大家從小學就開始學的學科,雖然熟悉程度很高,但是對於很多學生也是不可逾越的大山,今天給大家帶來四個就業容易的小語種。
  • 嶽陽市外國語學校 小語種,大舞臺
    引導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查閱收集國內外有關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在系統了解全球、我國,特別是嶽陽垃圾分類實施情況的基礎上,用日、德、韓等小語種設計製作垃圾分類宣傳海報,並在校內展覽,向全校師生宣講垃圾分類知識,人人參與垃圾分類,共建美麗校園。
  • 高中生學小語種什麼時候開始?
    針對高中的學生來說,學習小語種應對高考,讓自己的人生有轉折,走向理想的大學,什麼時間開始,是家長和學生最想問的事,我給大家這樣說一下,開始是預示著已經做好準備,也就是說英語成績已經沒有辦法了,就算報考一對一,把時間多浪費一些,還是英語提不上去分,怎麼辦?
  • 高考小語種專業,這幾個小語種你知道嗎?怎樣報考?
    今天說說小語種,小語種專業你了解多少呢?小語種,顧名思義是相對於英語這些使用的人群大的外語而言,小語種就是只有少數國家使用的外語語種。對於小語種的定義一般有兩種:一是除聯合國通用語種以外的語種,聯合國通用語種有漢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
  • 外語語種選擇又多了三門,如英語學不好,可考慮其它,但要慎重!
    新修訂的方案調整了外語規劃語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學校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目前我國絕大部分中學開設的第一外語語種都是英語,各高校招生的外語專業也絕大部分都是英語專業,在每年的高考中大家普遍地把英語以外的語種統稱為小語種。高校招收的高考小語種雖然有很多,但絕大部分小語種基本上都是是隔年或數年才招一次。
  • 小語種,大前途!英語誰都會,小語種越來越吃香
    近年來,隨著留學國家的增多,除了傳統英語之外,其他語言的興趣也隨之增加。在當今日益開放的時代,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小語種的優勢更加突出。我們學生的主要外語是英語,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成績仍然不盡如人意。
  • 究竟大學專業該不該選小語種,為什麼都說小語種是個超級大坑?
    很多畢業生,畢業之後經常會去外國常駐,拉美地區為主,因為發達的地區,大部分還是以英語為主。所以選擇一門小語種,需要你將青春揮灑在他國。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的各種產業會在國外發展,你可以畢業後會在外國的工地做翻譯,在他國港口做翻譯等。亦或是,選擇繼續深造,未來做個老師。
  • 如果英語成績太差了,用其他外語語種替代可行嗎
    如果英語成績太差了,用其他外語語種替代可行嗎? 其實英語不再是高考外語的唯一選擇,從2013年開始,教育部就已經表明全國統考科目中,外語科目不單是英語,還有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語種,考生可以任選其中一個語種參與考試。 其中又數日語最為讓人熟知,高考日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 小語種音樂劇安利指南|法國人最愛浪(gou)漫(xue)是真的嗎?
    想聽劇劇怎麼講法亞瑟、太陽王這兩個愛情糾葛厲害的不行的法劇!」 看來法語音樂劇對浪(gou)漫(xue)愛情的誇張渲染,實在是深入人心。今天就來跟劇劇複習一遍這些經典又精彩的法語音樂劇,拿去安利給你的集美們吧!
  • 擦肩而過,苦尋無果的『小語種極品音樂』
    歌名:Das Beste最好的歌手:Silbermond銀月亮語種:德語視頻:中德雙字幕Das Beste感人現場3.歌名:I Wish歌手:Oli P語種:德語,英語RNB說唱視頻:I Wish4.歌名:When Youre There 歌手:Oli P, Emilia語種:德語,英語視頻::When Youre There 5.歌名:So viel Liebe für dich 歌手:F-Raz語種:德語不可錯過的德語R&B視頻:So viel Liebefür dich 6.
  • 分外吃香的四個小語種,大學畢業就能找到工作,工資非常可觀
    雖說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但由於很多人都在學習這門語言,實際上學習英語已經沒有太大的優勢。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學習下面這四個小語種,學生畢業就能找到工作,工資也十分可觀。 一、日語
  • 大眾和英語的勝利|音樂劇《悲慘世界》
    而改編的音樂劇運用感人的樂曲和唱段進一步將此時代精神和藝術真實表現了出來。與我看過的十來種《悲慘世界》改編作品相比,我認為英語音樂劇的取捨最佳,不多不少,而音樂劇電影的結構和節奏更加緊湊,也充分發揮了細膩表演的電影特長。
  • 廣州警方:110接警設有英語接處警專席,其他外語轉接多語種服務平臺...
    會上,市公安局二級巡視員蔡巍介紹,目前,廣州警方製作了包括英語、法語、阿拉伯語等在內多個語種的防疫宣傳資料,通過市內各出入境接待大廳、41個外管服務站、官方網站、公安微博微信、行業協會、星級酒店、涉外企業、高等院校等廣泛進行宣傳,讓外國人及時了解我市的防疫政策。同時,通過簡訊發送給持我市籤發居留許可的常住外國人,點對點加強疫情防控宣傳。
  • 外研社的多語種出版之路(下)
    實力雄厚的日語出版    外研社的成立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各項對外交流合作對日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另一方面,日本的文化戰略也把推進日語教育國際化作為重要內容,我國迎來了中日建交以來第二輪日語學習熱,日語成為國內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外語語種。
  • 多語種+時代,怎樣才能拿到令人心動的offer?
    隨著英語的普及,熟練掌握英語的優勢不如以往,而在出國留學、貿易往來、法律行業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等領域,學習小語種的現實意義正在不斷放大,「多語種+」 成為了未來卓越國際化人才的成長目標。北外新開設了蒙古語、泰米爾語、孟加拉語、菲律賓語、喬治亞語、亞美尼亞語、摩爾多瓦語等多個非通用語種。而上外也充分運用了「多語種+」這一概念,在傳統中英雙語翻譯的基礎上,開始招收三語對的卓越翻譯人才培養項目。另一方面,該校的新聞傳播、國際關係、法律、經管等學科,在碩士培養階段,也面向非通用語種招生,致力於整合既有學科資源,培養適合國際背景需求的學生。
  • 他們不僅會演戲、會唱歌、會主持,還會說小語種!
    如今小語種可以說是熱門專業啦~不少同學因為留學或工作需要開始接觸小語種、學習小語種正在學習的你知道嗎?不少名人也有小語種的隱藏技能哦~他們不僅會演戲、會主持、會唱歌,說起小語種來也是絕對不差的~今天,小亞就帶大家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小語種專業出身的明星藝人!
  • 中國音樂劇2018年度盤點
    九維文化首度開啟英文版音樂劇的製作,以國際化的團隊打造了英文版的《亂世佳人》,並於唐山、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先後上演。小語種音樂劇方面,2018年有三部原版音樂劇和一部音樂會版音樂劇上演,分別是法語《羅密歐與朱麗葉》、日語《陰陽師》、西班牙語《卡門·古巴》和法語音樂劇《悲慘世界》音樂會。
  • 21世紀的法語音樂劇:盛放和寒冬過後,《搖滾莫扎特》橫空出世
    英語世界之外的國家也在發展屬於自己民族的音樂劇的道路上邁出了探索的步伐。這些非英語國家將音樂劇藝術與本國音樂傳統和本土文化結合,發展了以語種為載體的風格迥異的音樂劇。法語音樂劇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寫意、浪漫、奔放的姿態,在世界音樂劇之林佔據了一席之地。
  • 主演英語音樂劇《尋找綠洲》│廈門女孩崔心怡 演技打動倫敦觀眾
    暑期,由她擔綱主演的廈門首部中英合制環保主題原創兒童音樂劇《尋找綠洲》在倫敦首演,驚豔四座,讓西方觀眾感嘆「不可思議」。14歲的崔心怡站在舞臺上,燈光追著她的腳步移動。即便沒有臺詞,只是站在那裡,她的神情、眉毛似乎都在說話,將情緒傳遞到舞臺內外。廈門首部中英合制環保主題原創兒童音樂劇《尋找綠洲》,近日在閩南大戲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