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未亮,江南鎮彰塢村「鄉村豆腐人」徐關成的那盞燈已早早亮起。
1950年出生的老徐,今年剛邁入古稀年的門檻,精神卻好得很。80年代初,30餘歲的老徐想著學點手藝來養家,於是轉身做起豆腐的營生,其中的艱辛,是後輩難以想像的,這豆腐一做便是30餘年,從未間斷。
老徐一般凌晨3點起做豆腐,多年的操練讓他動作麻利。一早便做好了兩板白豆腐,一板油豆腐,一板豆腐乾,還有待撈的一板臭豆腐。
在豆腐操作間最裡頭的一處三角形「包廂」內有三個並排著的泥缸,裡頭裝的便是臭豆腐製作的核心機密——臭滷。一旁,還有個舊鍋改造的火爐給「包廂」供暖,這樣臭缸中的滷水才能發酵。在冬天,豆腐坯需在臭缸裡浸泡上一晚,夏天時間則大大減短。
這芝麻臭豆腐的臭滷調配原料中,芝麻、食鹽等是必不可少的。臭滷只要「保養」地好,可是越久越香的。最初的發源是從一位老師傅的老缸裡舀了點出來,一直慢慢沿用至今。
待方形豆腐坯從缸中撈起,此時臭豆腐呈鴨蛋青色,臭中帶香,質地細膩,用溫開水衝洗乾淨,一切準備就緒後,大概7點左右,老徐的妻子便將臭豆腐碼齊,走過門口的石板橋到對面的菜場售賣,啥時候賣完了便收攤回家。
芝麻臭豆腐是江南鎮一帶的地方風味食品,聞著臭而吃著香。芝麻臭豆腐一般沿用傳統的家庭作坊生產為主,但如今,這種依照傳統技藝製作的小作坊已愈來愈少。如今村裡只有老徐一家在做豆腐了。隨著時代變遷,純手工製作的豆腐已經越來越少,大多被全自動化的機械流程代替。而同老徐一樣的鄉村手藝人,依舊安於一隅,幾十年只用心做一事。
糙米圓子幾乎只有彰塢村是「常見食物」,且家家戶戶都會做,每次過年或過時節時,這種特色小吃絕對是必不可少的。米粉做成的糙米圓子香氣、味道獨特,餜體很大,形狀挺特別,在祭祖時做供品,餜大表示福氣大,在請親朋好友品嘗時,餜大表示氣派大。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糙米圓子的質量和口感也不斷得以改良提高,過去以大米為主要原料轉變為現在的豆腐豬肉增多,加上味精、胡椒粉配料,糙米圓子香氣更濃,味道更佳,聞名周邊及杭嘉湖等地,流傳甚廣。
做糙米圓子選用硬性早秈米作為主要原料,磨成半粗細的米粉。以一斤磨好的米粉,用兩斤豆腐,半斤豬肉,味精、胡椒粉、水等適量,把它們攪拌均勻,將拌好的餡用手抓出大小相似的餜,同時不可捏緊,更不可搓圓搓光;然後把做好的圓子放入蒸籠,把蒸籠放在鍋子裡(鍋裡的水要漫過蒸籠),在蒸的過程中看到有熱氣時將蒸籠上下調換一次,再蒸到熱氣筆直時便熟了,即可品嘗,開籠時的圓子味道最好吃。糙米圓子即能當飯墊飢,也可以當點心,更可以作為送親朋好友的佳品。
喝過臘八粥之後,瑤琳鎮的周柏樹總習慣做上一小缸的酒釀。
做甜酒釀聽起來工藝挺簡單,但對米熟的程度、白藥的份量、發酵的時間等環節都是有講究的,所以要做成不老不嫩、醇香甘甜的酒釀,其實並不容易。
製作甜酒釀就要備好白藥,以前周柏樹可是做白藥的能手,十裡八鄉的都來問他討,他也樂得分享,從不計較。其實白藥最主要的原料就是春末夏初的蓼草。將蓼草花與浸水後的早米等量混合,搗爛搓成直徑如一元硬幣的小球,放到乾淨的稻草杆上,上面再鋪一層厚厚的稻草,中間留空隙。兩天後,小球變白,發酵過程就完成了。現在很多人都去超市買粉末狀的甜酒麴,其實這才是酒麴最本初的模樣。
糯米要浸泡兩天,至用手按壓即碎的程度,將瀝乾的糯米放入飯甑裡,鍋裡的水燒滾,1小時左右蒸好,用冷開水淋涼。溫度大概控制在35℃左右,將甜酒白藥敲成粉末狀,拌入。將糯米放入缽頭中,用鍋鏟攪拌,讓白藥粉末混合均勻,然後用鍋鏟背輕輕壓實。將鍋鏟柄在糯米正中插入,一旋,中間即出現一個下小上大、呈圓錐形的凹陷。將最後一點白藥粉末撒在凹陷處,再倒一點涼開水,使白藥粉未溶解。冬天需要蓋上木蓋,最好用塑料薄膜紮緊,蓋上棉被保溫,發酵三四天。待時間差不多了,就可以掀開看看,這時候的糯米經過發酵,味道香甜,外觀會像棉花絮樣連成一塊塊的,用手指輕輕一按,軟綿綿的,並有汁液流出。再用手指蘸一點嘗嘗,味道很好,可以吃了。
「甜酒釀可以吃了,最好放入冰箱冷藏,不然就變成酒精度數更高的米酒了。」周柏樹說,一碗甜膩膩的甜酒釀或酒釀丸子羹,再炒上幾個家常菜,看著遠歸的孩子們那一口口的滿足樣子,就是他生活裡最大的樂趣。說笑間,透出的都是甜蜜蜜的溫馨和暖融融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