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瀕臨墜落的「星辰之子」——非洲野犬

2021-02-23 非洲社群

說起狗狗,絕對是很多人的喜愛對象了,大多數人對狗狗的印象應該就是忠誠的象徵,是人類的朋友。當然,除了在城市中經常能夠見到的哈士奇、薩摩耶,泰迪犬這類的寵物犬外,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的犬種,是被城市禁養的。這類犬體型壯碩,力氣大,性情兇猛,主要是被用來作為鬥犬或者工作犬來飼養的。

不過說到底,這些猛犬即使是性情再兇猛,也是能夠被人類馴養的,而有一類犬卻至今未被馴養。如果說到非洲草原上的猛獸,那麼獅子、豹應該都是首當其衝的王者,但其實有一種犬,也是非洲草原上的頂級掠食者,那就是非洲野犬。對於不熟悉非洲野犬的人,很容易將它們和鬣狗混為一談,但其實,它們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動物群體。

在非洲草原,非洲野犬和鬣狗二者堪稱死敵,往往非洲野犬在遇到落單的鬣狗時,都會群起攻之,而鬣狗對待非洲野狗也同樣如此。非洲野犬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草原以及周圍的灌木叢和稀疏林地地區,可以通過群體狩獵來捕殺一些中大型的獵物。非洲野犬的毛色比較斑駁,多為黑、黃、白等色,不過看起來也有獨特的美感,因此有個別樣的稱呼,叫做「星辰之子」。

非洲野犬的四肢看起來比較細長,身材削瘦,但其實全身基本都是肌肉,能夠爆發很強大的力量,所以奔跑速度非常快,短時間內最高可達70千米每小時,讓它們能夠很容易的追上自己的獵物。在犬類之中,非洲野犬的捕獵能力僅排在狼和豺之後,位列第三。

除了精壯的四肢和一騎絕塵的速度,它們的牙齒也堪稱死亡預告——上下牙齦共有42顆牙齒,前臼齒比其他犬科動物要大,這令它們擁有極強的咬合力。連肉帶骨的獵物肢體一旦入口,上下共四臺研磨機全力發動,只聽「嘎吱嘎吱」幾聲,骨骼變成了骨粉,肌肉變成了磨肉。非洲野狗的牙齒和鬣狗相似,被它們咬上一口可絕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

非洲野犬還有著獨特的蝴蝶耳和蝙蝠耳,這樣特殊的耳部結構讓它們的聽覺更加敏銳,能夠幫助它們更好的發現獵物和危險。非洲野犬的耳朵比一般的狗都要寬大許多,豎起來的時候就像是一個雷達,能夠讓它們充分的感知周圍環境的情況。雖說非洲野犬在面對敵人和獵物時野性十足,但因為是群居性的動物,所以對待自己的族群夥伴,是屬於很溫情的那種,雌性非洲野犬都是輪流看護新生幼犬,對於族群中的老弱野犬也都會很照顧。

而如今由於活動區域的縮小,加之其他大型食肉動物(例如獵豹、鬣狗、獅子等)對獵物的爭奪,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在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非洲野犬被評級為EN(瀕危),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會在不久之後的未來面臨絕滅。

十多年來,非洲野犬的種群數量一直處在不斷下降的趨勢內,現今,在非洲的39個國家裡,它們只有25個種群,共計3000隻左右存活於世。

曾經光耀整個非洲的「星辰之子」,現在竟然落入了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的悲慘境地。讓人不禁唏噓:難道點點星辰最後都將走向不可逆轉的墜落嗎?

如果您也有精彩的關於非洲的故事,可以給我們投稿。郵箱:info@cawp.vip

本公眾號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可任意轉載,違者必究,需轉載請聯繫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非洲二哥鬣狗在非洲三哥野犬面前無能為力,還容易被反殺?
    其實不然,非洲野犬還有個稱號「非洲三哥」。斑鬣狗雖然名為狗,但不是犬科,非洲野犬是純正的犬科動物,這算是「假狗」與「真狗」的對抗。雖然名字都叫狗,但是野犬和「非洲二哥」斑鬣狗卻不是一家人。非洲野犬是裂腳亞目犬科藪犬亞科非洲野犬屬的動物,共有5個亞種!體長1米左右,尾長40釐米左右,體重11-36千克。
  • 花豹和獵豹至少能單挑幾隻非洲野犬?為什麼?
    不過,從體型上看,非洲大草原上的獵豹和花豹都比非洲野犬要大,那麼,「非洲三哥」的稱號為什麼被野犬搶走了呢?一隻花豹或者是獵豹能對付多少只非洲野犬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這兩個有意思的問題。「非洲三哥」非洲野犬許多人喜歡把野犬叫做野狗,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最起碼對於非洲野犬是不適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走出非洲》美麗非洲
    非洲綿延不絕的山脈,非洲壯闊的草原,非洲的風土人情,在她的敘述中像畫卷一樣展開。在農家小院讀到飛行記,讀完之後覺得周圍是那樣陌生卻又那樣平常,好像剛隨著作者在非洲的上空翱翔,一章完結之後回到現實,沒有人察覺到我的異樣,也無人知曉我的滿足。
  • 美軍重兵掩護撤離黑鷹墜落之地,在非洲留下爛攤子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卻不料會在一個小國家折戟,那便是「非洲之角」索馬利亞。這裡扼守紅海和亞丁灣,幾十年來一直經歷動蕩。美國傷心地——黑鷹墜落1993年美國在索馬利亞發動軍事行動,卻遭遇圍攻,兩架「黑鷹」直升機被擊落,18人戰死、84人受傷、1人被俘,慘敗後的美軍於1994年全部撤離索馬利亞。作為越戰之後遭遇的最大損失,這個「黑鷹墜落」之地也一直被美國視為「傷心地」,後來不管它多亂,也不願意再介入。
  • 瀕臨文化滅絕的非洲部落,8歲就生兒育女,平均身高只有1.3米
    非洲一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人口大國,如果有去非洲旅遊過的朋友一定會感嘆中國的強大。如今隨著國家的飛速發展,大力倡導晚生晚育,這不僅是為了能夠讓年輕人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是為了下一代著想。
  • 以保育非洲大陸各種龜類為目標-----非洲龜類協會
    過去二十年以來,我透過拯救塞內加爾(Senegal)瀕危和瀕臨滅絕烏龜品種的工作,從而變成了一個非洲的水龜和陸龜專家,我從十幾歲開始就在拯救瀕的蘇卡達象龜(盾臂龜)(Geochelone sulcata),在1992 年時創立了SOS(Save Our Sulcatas;拯救我們的蘇卡達),這是一個非營利組織。
  • 失控繞地102圈後,長徵五號墜落非洲西部!殘骸擊中象牙海岸村莊
    長徵五號B(CZ-5B)火箭於5月5日發射升空,並於11日在美國東部的大西洋上空脫離近地軌道,開始失控繞地飛行並墜落。此次長徵五號巨型殘骸的失控再入大氣層也是近幾十年來返回大氣層的最大人造天體。該消息同樣得到了美國空軍第18太空控制中隊的證實。
  • 電影「走出非洲」,觀眾「走近非洲」
    影片的主角是位政要,因循「祖宗之法」地要娶第三房老婆,為此家宅不寧,大太太傷心不已,二太太一心撈財,女兒直接與父親反目……「老娘舅」的家庭鬧劇與時代交替的國家敘事形成詼諧的互文,導演從中流露尖刻又悲憫的諷喻:表面的維新不能給這片大陸帶來新生,腐朽的傳統和西方統治的遺留問題是現實非洲難以承受之重的歷史債務。
  • 非洲電影:重塑非洲文化形象
    在當今中國對非洲電影的研究和討論中,往往指涉《黑鷹墜落》(2001)、《盧安達飯店》(2004)、《血鑽》(2006)、《索馬利亞海盜》(2017)等好萊塢式非洲大片。但是,這些電影並非由來自非洲的創作主體完成,也未塑造出符合非洲現實的多元形象,相反往往把非洲描繪成原始、落後、血腥、暴力的人間地獄。
  • 中國人不願吃的食物,非洲國家卻吃到瀕臨滅絕,一年吃上千萬噸
    有這麼一種食物,就是中國人不願意吃的,但是在非洲的很多國家卻吃到了幾乎瀕臨滅絕,一年的數量要達到上千萬噸,很多人都好奇,這到底是怎麼一種食物呢?其實啊就是我們熟知的非洲大蝸牛。生活在南方沿海地區的朋友們應該都不會陌生,非洲大蝸牛作為一種外來物入侵物種,曾經在貿易往來中來到了中國,這種大蝸牛區別於我國的常見的蝸牛,他們的個頭極大,背上大大的殼,有點像田螺,很多北方人在第一次見到這種蝸牛的時候,還以為是誰家的田螺掉在了地上。據了解,非洲大蝸牛的生存力極強,而且繁殖十分迅速。
  • 《非洲藝術史》:完整的非洲,完整的非洲藝術
    近日,由浙江師範大學陳鳳姣副教授、潘江龍副教授翻譯的著作《非洲藝術史》出版。這是國內非洲藝術通史譯著,非洲藝術研究的重要著作。《非洲藝術史》是非洲研究協會藝術委員會眾多專家應教學需要研究的結晶。非洲研究協會藝術委員會會員親自捐贈實地照片和歷史照片,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文化語境,帶領讀者全面深入地了解非洲藝術。諸多學者通力合作完成的這本書,內容橫跨整個非洲大陸,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還包括馬達加斯加、尼羅河流域和北部非洲,並涵蓋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歷史作品。全書分為5部分,按照非洲藝術的地理和時空順序,詳述整個非洲藝術的歷史。
  • 非洲巖蟒是平頭哥天敵?平頭哥怒啃巖蟒,展示「非洲一哥」的實力
    ,平頭哥說的算」,作為非洲最出名的動物之一,平頭哥用它不服就幹的生存真理徵服了一眾粉絲,在幅員遼闊的非洲草原上,硬是闖出了一片天地。  細數平頭哥的天敵還真不少,除去傳統的非洲大貓們,鬣狗和非洲野犬憑藉著巨大的咬合力和貪婪的食性也會碰一碰平頭哥,不過平頭哥扁平的身軀和厚重的被毛讓這群貪婪的掠食者並不容易得手,除非餓極了才與平頭哥纏鬥,不過這些天敵和平頭哥較量無非浪費點時間和精力,對自身的生命安全還是毫無威脅的,就算哪個倒黴蛋失了手,也不會因為平頭哥的攻擊而喪命,畢竟體型差距太大了。
  • 探索非洲特產之非洲面具
    面具在非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南非的史前巖畫中,就發現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婦女形象。不過造型最豐富,藝術表現力最強的面具還是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和中非地區,如象牙海岸、奈及利亞、馬裡、幾內亞、喀麥隆等都是面具普遍盛行和發展的地區。
  • 你對非洲誤解那麼深,這樣的非洲你根本去不起!
    ,他們都以為我瘋了,隨之出現很多以關心之名的驚悚無釐頭勸阻,然而最後的最後,我還是去了. 在埃及紅海之濱赫爾格達,即便是不會遊泳的我,也被蔚藍的大海勾引,選擇一頭扎進裡面追逐海豚,我可以很負責的跟別人說紅海的水不是紅色的,而且確定以及肯定它是鹹的,因為我嘗過!站在船頭吹海風,我腦海裡面想到的居然是電影鐵達尼號!
  • 最恢弘的非洲之歌一《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卡倫.布裡克森的自傳體小說,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由梅麗爾.斯特裡普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並獲得1985年7項奧斯卡大獎。卡倫.布裡克森在書中講述了她在非洲生活的17年,用深情優美的筆觸描繪了非洲壯美的自然風光,"蒼穹充滿著藍色的活力,將,將近處的山脈與林莽塗上了鮮亮、深沉的藍色。
  • 夜讀 | 聽著黃家駒唱給非洲的歌《Amani 》,今夜無夢到非洲
    1991年黃家駒經歷了難忘的非洲肯亞之行當他看到,一邊是美麗的東非大草原一邊卻是遍地饑荒與疾病戰爭與和平在鬥爭,壓迫與自由在對抗孩子清澈無辜的眼睛,讓他的心為之一顫」之歌——《Amani》走出非洲 100年後中國人的故事之「戀戀風土」
  • 《走出非洲》梅姨真是偉大的演員
    梅姨年輕時候演的作品,根據丹麥作家凱倫布裡克森1937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1914-1931年她在非洲經營農場的故事。「非洲貢嘎山下,我曾有一個農場」,這句臺詞念了好幾遍。非洲大草原,廣袤遼闊,一望無際,誰看了都想去,三毛也是定居在那裡,喜愛非洲的人一定是嚮往自由的人。摘一句書裡面的描寫:它從六千英尺深處淬鍊而出的,濃烈而純淨的精華。
  • 《走出非洲》一次非洲,一生也走不出的非洲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對於凱倫來說,去到非洲是為了男爵夫人的頭銜,而從非洲離開,她的生命只屬於她自己。我們常常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苦苦拼搏,殊不知在你的生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喜歡這本凱倫·布裡克森的《走出非洲》。我第一次去到非洲的時候參觀了當地的一個著名景點,叫做凱倫故居。因為沒有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普及,所以參觀之後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只覺得是舊時一個白人農場主的普通居室。
  • 傳音紮根非洲,獨特打法使其成長為「非洲手機之王」
    非洲,是一片人口總量約13億,平均年齡18-19歲,面積僅次於亞洲的大陸。這裡,對於大多數希望在非洲長期紮根發展的品牌廠商來說既有危機,也存在巨大機會。傳音早期來到非洲,拿到市場「入場券」後,堅持本地化策略,以高性價比的產品、優質的售後服務等「軟實力」,贏得了眾多非洲消費者的認可,成長為「非洲手機之王」。
  • 《走出非洲》風景與人的契合
    「在非洲的貢嘎(Ngong Hills)山腳下,我曾經有一個農場」。故事發生在非洲,這個美麗的地方理所應當也應該有很多故事。電影描述的是一戰前夕,人類的動蕩不安和戰火連綿與同一時期非洲草原的純粹、平和和寧靜,形成鮮明的對比。自由,也正是Denis可貴的地方,當人們在清繳地盤收穫所得的時候,他的飛機正掠過雪山的頂部,火烈鳥正懶洋洋的走向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