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r.Friday編輯:Mr.Friday圖片:網絡
星期五言:試想——我們說這屋子鬧「魂兒」,跟西方人說這屋子有「靈魂」,兩句話什麼區別?顯然,前面那句能嚇死人,後面那句則充滿詩意。如此說來,東西方人對待「靈魂」的概念理解不同,甚至天差地別!就拿中國來說,但凡跟「魂」搭邊的都沒什麼好事,比方說掉魂兒、招魂、鬼魂附體,它們相對於「神仙」而言,其伴隨的影視文學作品通常也都是什麼「聊齋」啦,「唐皇遊地府」啦之類。它更多對應的是英文單詞裡的ghost、evil而非soul,屬反角。相比較下,西方的「靈魂」概念更中性一些,它通常是指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精神,是在宗教、心理學、藝術乃至哲學層面上而言的。
以下推薦10部電影有科幻懸疑片,有恐怖驚悚片,也有純粹講神秘主義的,但它們都涉及到一個潛在的概念探討,那就是「人的意識和靈魂」。根據科目不同,我們將10部片分成四部分(意識篇、意識覺醒篇、靈魂篇、腦控片)
「星期五文藝」上片——
一、意識篇
1、《原始碼》(2011)
原名:Soure Code
國家:美國
導演:鄧肯·瓊斯
「推薦語」科學尚未對意識做出任何理論解釋,更無法與其建立物理聯繫。這部電影用科幻的方式,將人死後的意識具象化成可視畫面情景,從而使活著的人達到了與意識的溝通。這也能讓我們從側面了解到意識在西方相對於肉體的二元性。
2、《她》(2013)
原名:Her
國家:美國
導演:斯派克·瓊斯
「推薦語」而當這個意識被賦予在了一個我們認為本不該擁有靈魂的為人服務的機器身上會怎樣呢?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個人和一臺智能電腦之間的誇人機情感故事,以及電腦產生自我意識後的諸多問題。
二、意識覺醒篇
3、《機器紀元》(2014)
原名:Autómata
國家:西班牙
導演:加貝·伊班內茲
「推薦語」當一個人或機器的意識覺醒到了一定程度會怎樣,顯然,在西方人看來,他(它)們會站起來反抗壓迫,爭取自由。此片講的便是一群機器人的覺醒與反抗,故有此命名「機器紀元」。
4、《銀翼殺手2049》(2017)
原名:Blade Runner 2049
國家:美國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
「推薦語」《銀翼殺手2049》繼承與升華了80版《銀翼殺手》的主題,探討了複製人的覺醒問題。當然,我認為這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在裡面,但卻著實反映了西方人是怎樣用「靈魂」的概念來做文章進行戲劇式創造的。
三、靈魂篇
5、《人工智慧》(2001)
原名: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國家:美國
導演:史蒂文·史匹柏
「推薦語」電影講述了一個機器小孩兒試圖尋找辦法將自己變成人的經歷。顯然這也是一個人尋找自己靈魂的過程。這讓整部戲裡的「機器」充滿了人味。
6、《身後事》(2009)
原名:After.Life
國家:美國
導演:阿格尼茲卡·沃特維茲-沃斯洛
「推薦語」當然,西方人也在探討人死後的事情,只不過他們的死人不像我們的鬼魂那般可怕,也不見得都是冤死鬼……這部電影更加側重了「一個人對生的留戀」,而這種留戀,便是通過肉體外的意識世界(視角)去體現開來的。
7、《行屍走肉》(第一季)(2010)
原名:The Walking Dead Season 1
國家:美國
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 等
「推薦語」「有的人死了,但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已經死了」,這便是我從這部喪屍劇裡感受的東西,當然這也代表了很多西方人的生死觀和社會觀。幾十年來,美國人樂此不疲地用這一概念來製作喪屍片。
四、腦控片
8、《閃靈》(1980)
原名:The Shining
國家:美國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推薦語」在我看來西方的腦控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宗教層面的控制,一種是科技心理層面洗腦式的人為控制。這部《閃靈》屬於前者——劇中的那位作家父親在幽閉狀態下產生了精神分裂,最終他腦中的魔鬼戰勝了人性。
9、《禁閉島》(2010)
原名:Shutter Island
國家:美國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推薦語」與《閃靈》相對的是「禁閉島」式的洗腦控制。也就是說,人為精神病患者是相對於所謂的正常人而言的,那只是思維意識上的不同而已。而當你對統治者或者說醫生命名的這種「精神病」產生懷疑的時候,那便上升到了意識對抗層面了。
10、《佔有者》(2020)
原名:Possessor
國家:加拿大
導演:布蘭登·柯南伯格
「推薦語」最後這部純科幻腦控片出自名導大衛·柯南伯格之子(布蘭登·柯南伯格),講述了一群人通過科技手段達到人腦意識侵入與控制,從而完成商業目的故事。燒腦懸疑加刺激,值得一看。
不過,現實真的存在腦控嗎,那得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