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廣西電影製片廠的陳敦德竭力促成了一部電影——《血戰臺兒莊》。
儘管尺度大,拍攝難,但最後還是獲得了自上而下的一致認可。
同時,也叫響了廣西廠的名號——敢拍別人不願輕易下手的題材。
於是當時間來到1990年。
導演丁蔭楠就找到時任廣西電影製片廠廠長高鴻鵠,說想拍周總理時。
雙方一拍即合。
丁蔭楠
1991年10月1日,傳記電影《周恩來》公映。
在那個電影院數量不多的年代。
上映兩個月,僅城鎮電影院統計,觀影人數超過一億八千三百多萬人次。
這還沒算上廣大的農村和部隊觀眾。
如果以2019年全國電影票價平均37元價格計算,這個觀影人次將會創造出至少67.7億元的全國票房。
遠遠超過56.8億的《戰狼2》,成為中國影史票房第一。
除了創紀錄的觀影人數和歡迎度。
本片還拿下金雞獎故事片特別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化妝獎。
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員獎。
甚至有領導給出了「精緻,深刻,感人」的高度評價。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主創以中心事件的板塊式結構,讓時空交錯。
通過概括周恩來總理的一生,表現其人格力量。
作為最核心的人物。
這裡不得不提飾演男主角周恩來的王鐵成。
他的演出,空前絕後。
有多像?
難辨紀錄片還是電影。
過去的特型演員。
優點是形似,肢體動作模仿到位,但精神內核的揣摩,不一定精準。
而王鐵成。
則讓當時輿論驚呼:這不是演,是再現。
影片《周恩來》
其實王鐵成本尊,在外形上與周總理相似度並不算高。
比如王鐵成下唇偏薄,人中較短,眉毛不夠濃密,鼻翼有漏孔鼻尖略勾。
這都需要化妝師替他補齊「短板」。
但僅如此,還遠不夠。
用王鐵成的話講,關鍵得找準人物狀態。
怎麼找?
最「笨」的方法。
靠時間磨。
每天睡4個小時,其餘時間都用來看錄像,研究過去周總理的影像資料。
十遍不行,就五六十遍。
一天下來雙眼充血,神情憔悴。
甚至每場戲中的外部節奏是什麼樣的,心理節奏又如何。
都需要一一揣摩。
然而,更難的是人物年齡跨度。
由於《周恩來》覆蓋了周總理從中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人在不同時期的體貌特徵都需要精準還原。
面部特徵,還可以交由化妝師調整。
而身體特徵,就只能依靠王鐵成「變身」,尤其是晚年罹患癌症,形同枯槁的形象。
演員在一部戲裡為角色增肥和減重,不少見。
比如《荒島餘生》中的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
再比如《摔跤吧爸爸》中的阿米爾·汗。
但王鐵成不但要瘦,還要有周總理晚年病中的憔悴。
怎麼弄?
8個月不吃主食。
因為「臉上瘦一兩,身上就要瘦十斤。」
如果要做到面容清癯,首先就得骨瘦如柴。
本來就不胖的他,愣是這樣減下十幾斤體重。
有多瘦?
他愛人在家裡看見王鐵成,都焦慮的說:
「鐵成,你可想著咱們家裡還有兩口人」。
但即便這樣。
王鐵成依舊不滿意。
周總理身高超過一米七三,晚年因病體重只剩下80幾斤。
所以,自己還是「太胖」。
《周恩來》劇照
關鍵時刻。
上天卻「眷顧」了他。
王鐵成出了一次車禍。
九死一生,從五米高的路面被撞下去,斷掉六根肋骨嚴重受傷。
他晚年回憶起這次車禍,直呼幸運。
因為短時間內又被「強制」減掉近10斤。
導演丁蔭楠擔心王鐵成可能痛的講不出話。
結果躺在病床上,肋骨還斷著的王鐵成,卻在疼痛中,找到了周總理晚年患病時的精神狀態。
於是,一段名垂中國影史的經典表演誕生了。
歷史上這場國慶招待會,周總理已經罹患癌症。
身形枯槁,強忍疼痛。
王鐵成那時候剛好在身體和精神狀態上都非常接近。
於是他內外傷都還沒好,就強烈要求提前出院,先拍這場重頭戲。
由於纏著繃帶,他穿不進襯衫,只能直接把中山裝套在外面。
結果劇組的同事看得卻流淚了,說人瘦的衣服在身上都「逛蕩」。
在中國。
儘管後來者,如張國立在《一九四二》為了演好饑民,也有過減肥節食。
但像王鐵成這樣肉眼清晰可辨的「變身」。
空前絕後。
眾所周知,中國人明顯的南北口音差異。
王鐵成1936年出生在北京。
而周總理,江蘇淮安人。
二者口音差別之大,對不熟悉中文的人,甚至可能會誤判成兩種不同語言。
因此很多看過《周恩來》的人,都以為片中那濃鬱淮安口音是專業配音演員的傑作。
實際上,全是王鐵成親自完成。
不但需要儘量接近人物的音色。
語言口音也要近100%的還原。
怎麼做?
一遍又一遍聽錄音,練習。
如果南方的朋友覺得翹舌發音很難受。
那對王鐵成來說,將zhi chi shi念成zi ci si同樣不舒服。
為此,他甚至發明了一套發音「密碼」。
比如,「同志們」。
用淮安口音,就會在劇本上標註:「通字們」(們輕讀)。
也許有人要說,口音差一點,不見得影響什麼。
但凡事就怕認真。
人藝演員何冰曾自述,拍電視劇《白鹿原》的時候,怎麼說臺詞都找不到人物感覺。
最後還是統一改成了陝西方言,瞬間,那個往地上一蹲,呼哧嚼面的關中農民形象就出來了。
語言是人物內心世界的直接反應,包含了他的身份、經歷以及思想情感和世界觀。
王鐵成正是拿捏住了這些細節。
才能夠讓銀幕前的觀眾目不轉睛。
而他的流汗和流血也沒有白付。
20多年後,當年輕人看到他的表演時,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太像了……太像了……到了一種甚至無法分清是電影還是紀錄片的地步……王鐵成的演技真的是震撼,一舉一動、容貌神態舉止語氣步伐氣度,沒有一絲不是周總理本人,哭得撕心裂肺……
電影藝術,是對真實空間的還原。
是來自現實的投遞。
多年後,在談及自己出演的原因時,王鐵成動情的講了這麼一句話:
「因為悲痛與思念,產生了扮演周總理的想法」。
文/紅豬看電影編輯部:豬哥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