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即便是雙胞胎也有著細微的差異,但很多特型演員,卻演活了一位位令人敬重的偉人。
飾演過周總理的演員很多,如在《紅軍東徵》、《劉伯承元帥》、《中國外交家》等中飾演了周總理的梁春書;在《大轉折》、《大進軍之南線大追殲》、《大戰寧滬杭》中飾演了周總理的孫維民,在《建國大業》、《長徵》、《延安頌》、《周恩來在上海》中飾演了周總理的劉勁。
此外還有黃凱、孔祥玉、于洋、蘇林、張江山,甚至六小齡童、陳坤、靳東、朱亞文也都飾演過周總理,但零零總總算起來唯有王鐵成的周總理最為傳神。
最難能可貴的是王鐵成一生只演了周總理這一個角色,他有怎樣的人生過往,為何甘願一生只演一個角色,又是如何將周總理演繹的如此惟妙惟肖呢?
王鐵成,原名王鐵城,1936年出生於北京,在他出生的第二年,戰火便在祖國的疆土上肆意橫行。
他目睹了滿目瘡痍,也看到了一位位偉大的領袖,如何帶領著人民一步步走上了自由和富強,那種源於內心的崇拜和敬重是我們如今這些小朋友無法體會的。
儘管他出生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但他的家境卻不錯,母親是旗人,是一位大家閨秀,父親是一位富商,相比同齡人,他的生活是幸福的。
當家庭幸福和社會動蕩的反差,讓他更深刻的體會到了,國富民強的道理,沒有國家領導人支持起強大的國家,人民只能深受被欺凌。
富足的生活,讓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培養了對藝術濃厚的興趣,物質是追求藝術精神的保障,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少年時的王鐵成有些不務正業,他玩蟈蟈、逗蛐蛐、逛鳥市,聽戲曲還時常忘了上學,他喜歡繪畫、書法,喜歡唱京劇拉胡琴,但數學和英語卻總是不及格。
連初二就一連上了三年,被戲稱為&34;。沒有做不成的事,只有不用心做的事,由於對戲曲太痴迷,他便決定學戲,開明的父親也很贊成。
經人引薦,王鐵成最終拜在了中國京劇四大鬚生奚嘯伯的門下,師父便為他改名&34;,寓意鐵定能成功。
帶著長輩寄予的厚望,王鐵成漸漸走上了屬於他的藝術道路。儘管他不是專業出身,但師父對他的要求卻沒有絲毫鬆懈。
源於對藝術的熱愛,他並沒有表現出富家子弟的吊兒郎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他反而比專業人士更加刻苦努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可以端正一個人學習的態度,自古嚴師出高徒,王鐵成十八九歲時,便能主演《洪羊洞》了。
人一旦有了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他不再放縱自己,讓文化課的成績慘不忍睹,他靜下心來,努力練功,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中央兒童藝術劇院當演員,本以為他有機會在藝術的舞臺上,肆意揮灑著自己的青春與熱情。
可是現實總是殘酷的,然而他生不逢時,正巧趕上了時代的變革,以致於還沒來得及崛起的表演生涯就跌入了靜默期。
在中央兒童藝術劇院漫長的15年期間,他拿著微薄的工資,做著瑣碎的事,站在舞臺上的機會並不是很多,多是跑龍套的角色,這樣的生活似乎一眼就望得見頭,而他也似乎再無出頭之日。
1976年1月8日,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他意外得到機會前往人民文化宮弔唁,十裡長街送總理,總理的離世誰能不悲痛,不思念?
為此他還專門買了一張周總理的標準像,配上鏡框,天天看著總理的照片,以寄哀思,而他不過是億萬人民中的一個,不知誰能複製周總理的音容笑貌,誰能寄託哀思?
無意間,他自己和周總理都是濃眉大眼,外形有些像,產生了扮演周總理的想法:如果有一天,我一定要讓周總理的光輝形象出現在舞臺和銀幕上。
有些想法一旦生成,就會愈演愈烈,佔據整個心扉,他在學生時代曾有幸三次見過周總理,對周總理親切溫和的形象記憶猶新,他對周總理的情感自然也更為深厚。
這份質樸純真的感情,最終促使他付諸了行動,他在家偷偷試裝,搜集了大量的關於周總理的資料,仔細研究揣摩,並對著鏡子一次次的嘗試。
此時全國並沒有上演關於周總理的任何劇目,他這樣做無非是隔靴之癢,給自己的精神找尋一個寄託罷了,但他也堅信周總理光輝的形象總有一天會出現在大銀幕之上。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77年,文化部籌備編演話劇《轉折》,但萬事俱備後,卻沒有合適的周總理扮演者。
正在全劇組愁眉不展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化妝師向他們推薦了王鐵成,從此他的演藝生涯發生了驚天大逆轉。
《轉折》出演的第一天,可謂是全國性舞臺上第一次出現周總理的形象,當王鐵成飾演的周總理徐徐登上臺時,他熟悉的面容,親切的聲音,頓時讓很多觀眾都淚流滿面。
這一刻,他們仿佛都忘了這是在演戲,劇目並不長僅僅14分鐘,卻一連獲得了17次掌聲,在觀眾熱切的眼神中,此時他便是真實的周總理。
在獲得觀眾認可的背後,卻是王鐵成因過度勞累,發燒一度高達39度,為了學習周總理走路的步伐和姿態,光一天走的路就能多達40多裡。
這一次的成功演出,讓他有幸在1978年再度出演了《報童》,這一次連曹禺看到他都激動的淚流滿面,對他飾演的周總理讚賞有加。
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看後也非常認可,還專門託人給王鐵成送了一本《周恩來論文藝》,並在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期間,還邀請王鐵成去周總理家做客,與他分享了很多周總理的故事,並給他提出了不少建議。
王鐵成甚至為了飾演好周總理,甚至抹去自己的北京口音,他認真地去學習總理的口音,力求每個字、每個音節都要做到精準。
1978年是他出演了自己的首部電影《大河奔流》,而這部影片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出現周總理作為領袖形象的電影。
看著銀幕中他飾演的周總理意氣風發,臺下的鄧穎超難掩激動的神色,身體前傾細細地端詳著,渾身發抖,眼中閃爍著懷念的光芒。
《李四光》、《西安事變》、《風雨下鐘山》、《金陵之夜》等,王鐵成塑造了很多經典的周總理形象,但最令人為之動容的還是1990年,他接拍的電影《周恩來》。
影片的後半部分講述的是周總理晚年病重時的場景,在劇本還沒完全出來時,王鐵成便開始減肥。
54歲的他不再吃主食,每頓一根黃瓜或一個西紅柿,半夜時常被餓醒,卻只能靠喝兩口熱水緩解胃痛,而到了後期為了最大限度的凸顯周總理的形銷骨立,他便只能依靠一營養液為生了。
這樣的日子整整維持了八個月,當他的妻子勸他吃點東西時,他卻說:&34;
這樣的毅力,這樣的決心,讓我們聽著都不由淚目,如此的敬業精神如何能不成功呢?1990年年底,影片在開拍後,王鐵成跟隨劇組從郴州到長沙的途中,發生了車禍,肋骨斷了整整六根。
住院後的王鐵成再次暴瘦10斤,他卻說:不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嗎?病中拍片子,準像!於是躺在病床上的王鐵成就這樣,拍完了周總理從生病住院到去世的最後一場戲。
毫無意外,影片成為永恆的經典,而王鐵成也斬獲了雙料影帝,影片上映兩個月,僅城鎮電影院統計,觀影人數就超過一億八千三百多萬人次。
他一生一個角色,將其演繹的細緻入微,他是令人敬重的老藝術家,但生活中的他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他一生清苦,卻幸運的在1966年經人介紹認識了《五月的鮮花》曲作者閻述詩的女兒閻莉莉,兩人一起墜入愛河喜結連理,一起幸福地走過了54年。
但天不遂人意,他們唯一的兒子卻一出生就患有先天痴呆,甚至連醫生都勸他們放棄,可為人父母,怎麼能如此狠心?
他不僅是一個好演員,更是一個好父親,孩子是無辜的,是他將其帶來了這個世界,因此他有義務將他養大成人,為了不分散關愛,他還拒絕了生二胎,將全部的父愛都留給了兒子。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易,不抱怨、不氣餒,認真地去走好每一步,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博大的胸懷,去溫暖每一個人,關愛每一個人。
但飾演好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個角色,做一個好兒女,做一個好伴侶,做一個好父母,做一個勤奮努力的好員工,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平凡有屬於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