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老厝保護與利用難題 福建屏南「空殼村」變「網紅村」

2020-12-24 人民湖北

閩東大山深處的貧困村,3年耕耘,會發生什麼?

2017年村財收入為0元,2018年全村脫貧摘帽,2020年村財收入預計可達57.8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超1.8萬元增長到超2.1萬元。

這裡是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截至2020年4月,全村常住人口由2016年的不足200人,恢復至600多人,其中有34戶131位新村民。這些新村民中,有來自香港、上海、江西等地的外鄉人,也有漂洋過海而來的英國人。

元旦小長假將至,村裡的民宿已多被預訂。其實,從2018年以來,龍潭村月均接待遊客超2萬人,假期「一房難求」是常態。

3年新生,龍潭之變從何而來?

龍潭村。李銳 攝

政府主導:因地制宜,文創興村

歲末,閩東大山裡陣陣清寒,然而龍潭村卻並不冷清。

幾位遊學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倚著老厝的籬笆,面對著潺潺溪流,在畫板上印上一幅幅鄉村畫卷,而他們背後的土胚老厝內,兩位年輕的樂手一把吉他一面手鼓,樂聲飄出老厝的木窗迴蕩在不遠處的廊橋裡。

兩位樂手都是龍潭村的新村民,2019年帶著一家人駐村創業,租下一套百年老厝開起了音樂休閒吧。

龍潭村沿溪而建,村史數百年,村尾的廊橋也已年過百歲。溪流兩側遺存的民居一字排開,多數為明清古建,老則400年歷史,少則100年,雖空置殘破,但整體風貌保存完好。

曾幾何時,龍潭的年輕人外出務工,遷居縣城、省城,村裡只剩下老人孩子。發展的著力點何在,又如何將留存的老厝保護利用好,這是屏南這樣的山區縣的「痛點」。

「屏南『底子』薄,發展只能立足於自身優勢。」曾擔任過屏南縣委書記的寧德市副市長吳允明回憶起當年決策時說。

龍潭村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李銳 攝

屏南的「優勢」,就是傳統村落集群。屏南現有258個村落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個,中國傳統村落22個,省級傳統村落11個,境內現存古代廊橋56座。

自2014年開始,屏南縣把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作為重點工作全力推動。同時,全縣大力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打下基礎。2015年屏南縣聘請文創專家林正碌作為縣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總策劃。抱著「先改變村民觀念,激發創造力,再吸引新村民,同時整體規劃古村落環境,最終形成創意產業村落」的想法,林正碌團隊先後在甘棠鄉漈下村、景區雙溪古鎮試點「人人都是藝術家」項目,為村民、遊客提供免費油畫教學。

隨著藝術元素的植入,古村旅遊風生水起,雙溪古鎮的文創基地「安泰藝術城」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紛至沓來,目前已陸續接待國內外駐學人員2萬多人。

漈下和雙溪的成功讓屏南縣堅定了信心。2017年,該縣成立指揮部,項目化運作傳統村落文創產業,全面推進全縣文創產業發展。同年5月,龍潭村加入了「文創興村」的行列。

引鳳築巢:荒廢老厝變文創空間

年過五旬的村文書陳子瓣見證了龍潭「新生」。

「從蕭條到熱鬧,現在村裡又『活』了起來。」在陳子瓣眼裡,龍潭有三大變化。一變,通過學畫,村民有了精氣神。二變,新村民來了,租下閒置的老厝創業。三變,遊客來了,一些在外的老村民也返鄉創業了。

「繪畫,改變了村落的人文生態。村民因此理解並支持我們對村落的進一步改造,而外鄉人也會更加熱愛這裡。」林正碌說。

龍潭村一角。曾婉珍 攝

這一切,曾偉也看在眼裡。曾偉是龍潭第一位新村民,他長期從事文創相關工作,一直在尋找「夢中桃源」。2017年8月底,曾偉從江西老家輾轉來到龍潭,同許多後來落腳的新村民一樣,眼見連片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萌生了落腳的想法。

空置老厝不少,村裡也歡迎曾偉留下,但難就難在老厝早已不適合居住。要拆,業主們不肯;修繕,太貴,工程還複雜繁瑣。

兩難之下,屏南縣摸索出了「四兩撥千斤」的辦法。一是村委統一與產權人籤訂租賃合同,流轉老厝的使用權和經營權。二是新村民作為老厝承租人同村委籤訂租賃合同。三是老厝的現代化改造設計由林正碌團隊免費提供,修繕費用由縣裡墊付,新村民分期支付。

在此期間,縣裡對村容村貌進行復古整體規劃設計,實施「鄉村提升工程」,提升村落環境、增加文化設施、完善基礎設施等,使得古村恢復了古早味。

這一「傳統村落建築租養」模式,解決了老厝使用權和修繕費用的問題,實現了「三贏」局面:老村民保留老厝產權、新村民以低成本獲得了有天有地有院落的創業生活環境、村居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於是,曾偉選定了兩棟溪邊老厝,一棟運營書屋,另一座則用來運營咖啡屋。

定下了房子,其次要解決的是修繕資金和時間成本問題。村委會創新地採用由人工費和材料費構成全部工程造價的「工料法」,為曾偉代為修繕老屋,為他省去建設過程中的設計、預算、招標等繁瑣環節。

四坪村離龍潭村不足十分鐘車程,如今也已加入文創興村的步伐。圖為四坪村一角。李銳 攝

2017年10月,曾偉的書屋和咖啡屋先後開業運營。3年來書屋兼營民宿、書籍收藏、文創器物等,已獲利超20萬元;咖啡屋經營3年已基本回本。

縣委縣政府也進一步總結經驗,從省裡爭取到有過駐村經驗的幹部夏興勇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並邀請在外經商的鄉賢陳孝鎮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兩人組成村委領導集體共同推動村裡的工作。

對龍潭的未來,曾偉認為:「龍潭集聚了有自我活力的工作室和文創人才,足以撬動旅遊等其他產業。」

空中俯瞰四坪村。李銳 攝

古村落、古民居的傳統環境,吸引不少年輕人到此從事網際網路文創產業。創業需要空間,空置的老厝派上了用場。如今的龍潭擁有書屋2家、咖啡吧5家、音樂廳1個、美術館2個、藝術教學中心1個,藝術共享空間和工作室22家,圖書館1家,尚有多家藝術空間正在建設中。

「別人『築巢引鳳』,而屏南『引鳳築巢』。」福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蔣金明認為,屏南縣探索出了一條古村落群經濟社會發展之路。

古村復甦:咱們村現在不輸城裡

山水廊橋和創意新業態,引得四面八方的人們慕名而來,有來遊學的、旅遊的、調研的……龍潭成了「網紅村」。

起初,村裡沒有公共服務設施,完全沒有接待能力。村委一方面規劃公共廁所和停車場、鼓勵新老村民開辦民宿和飯店,另一方面組織村幹部動員在外鄉賢回鄉創業。

「溪水變乾淨了,溪邊的老房子修起了雨廊,新老房子也逐一修繕、外立面改造。」2018年初,老村民毛小雲在朋友圈看到龍潭新貌,頗有感慨:「咱們村現在不輸城裡。」

「回來吧!開民宿,現在節假日供不應求!」在村幹部的動員下,當年8月,在外奔波20年的毛小雲回到了村裡。「龍潭一定會越來越好。」抱著這樣的想法,毛小雲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學習,決定將老房子稍作翻新,開間民宿。

2019年5月,毛小雲的「龍潭雲居」開業,由於趕上了暑假旅遊旺季,大半年下來,收入約有10萬元。

這在龍潭並不稀奇,「一間民宿年收入在10至20萬元,村口邊上的餐館也是老村民回鄉創業的項目,一年收入數十萬元。」夏興勇說。

空中俯瞰廈地村水田書店。卓育興 攝

古村「活」了,屏南縣也逐步健全配套機制,先後出臺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明確戰略目標、產業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項。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需投入大量資金,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預算資金1000萬元,用於文創產業引導、扶持和孵化,推動文創人才和企業集聚。福建省住建廳等有關單位先後為屏南爭取到傳統村落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資金5600萬元。

幾年來的探索實踐,傳統村落已成為屏南縣招引社會投資的大平臺。2015年以來,該縣先後引進了復旦大學張勇教授團隊、中國美院陳子勁教授等一批文創高端人才,南京先鋒書店、寧德千乘橋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企業,在廈地、前洋、棠口等傳統古村落開展古村修復、文化藝術及投資經營活動,翻開了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新篇章,一批古村落逐步復甦。

2017年9月,屏南縣摘得「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示範縣」殊榮。2019年12月,屏南縣被住建部列入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第一批試點縣。此外,福建省住建廳還將屏南「傳統村落建築租養」模式向全省推廣,設計建設了「中國福建傳統村落建築海峽租養平臺」,把古建築保護工作從一村一縣經由網際網路推向市場。

政府主導、政策引路、文創搭臺、市場唱戲。龍潭乃至屏南今後的路如何走?

今年8月23日,屏南縣委書記黨帥在龍潭調研時以12字總結:理清思路、招才引智、開發產品。他表示,要充分利用好屏南自然環境、文化底蘊等優勢資源,定好目標方位、理清發展思路,引導文創產業做精做優;要注重招才引智,突出人才引進培育機制,在工作中實現「留住人、用好人、引進人」;要繼續深入挖掘當地文化特色,進一步豐富文創產品開發,助力屏南文創產業做大、做強。

(責編:吳舟、鍾巧花)

相關焦點

  •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2021-01-03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個「空殼村」的文明進步之路
    老支書李明武說:「我們村歷來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大家幹事都喊不動,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機繼續發展集體經濟。」……參會的17名黨員、22位村民代表積極發言,踴躍表態。經過認真商討,大家一致贊同繼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並都按了手印。這是全村3個村民小組257戶1190人的新希望。
  • 我們村的「兵支書」︱「網紅村」的引路人
    我們村的「兵支書」︱「網紅村」的引路人 2020-12-17 2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成這個村變化太大啦!從「空殼村」一躍成為「網紅村」!
    文成縣百丈漈鎮的石莊村」原本是個一窮二白的空殼村,村集體經濟一度負債纍纍。而這幾年,石莊村通過盤活閒置老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村集體經濟不僅「轉負為盈」,還成為了人氣滿滿的省級3A級景區村。改變是如何做到的?一起來看今天的報導吧。
  • 空殼村的華麗轉身之路
    盛夏時節,二道河村的160多畝荷花迎來盛花期,連片的池塘裡,荷花正競相綻放,吸引不少遊客前往觀賞拍照。賞完荷花,到林間的小木屋裡品嘗農家樂的城裡人絡繹不絕。如今,荷花園不僅是一道靚麗的風景,還是村集體經濟增收點的一個縮影。過去,一個窮得叮響的「空殼」村,為什麼會發生嬗變?這一系列的變化源於黨建引領。
  • 陝西寶雞:「空殼村」變身實業村
    「空殼村」的概念由來已久,究其原因,「沒錢」是表象,缺產業、缺市場、缺人才是成因。近年來,陝西寶雞開展了集體經濟空殼村「清零行動」解決此問題。截至目前,全市1158個行政村中,已經成立了1139個集體經濟組織。
  • 17年收入0元,20年收入57萬元,福建貧困村如何變成「網紅村」?
    17年收入0元,20年收入57萬元,福建貧困村如何變成「網紅村」? 現在我們的生活方式轉變非常大,有很多新的行業出現在我們身邊,網紅是近年來比較火的一個職業,當然,人人可以成為網紅,村子同樣可以成為網紅。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福建的「網紅村」。
  • 晉江這個村!驚豔的「後花園」 還有……
    該微公園保留了原有地塊上的多棵龍眼樹,並在設計上融入了閩南建築出磚入石元素,將村莊拆古厝剩下的老物件舊物利用進行造景,景觀中有涼亭、石凳、鵝卵石步道,還有各類健身器械。同時,為了拓寬視野,在微公園一側,還設計了牆繪,鋪設了石板路,與該景致相得益彰。微公園一建成,就迅速成為村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 泉州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
    鄉愁仍在 古厝未老  雕梁飛簷、紅磚白脊,秋日裡的華山村古厝群,掩映在青山綠野間,令人驚豔。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完成,這個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風貌重現、氣質卓然。為搶救古厝,自2018年以來,石獅市成立華山古民居項目建設指揮部,靈秀鎮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規劃方針,委託專業機構編制了華山村風貌景觀保護規劃,分期分批對村裡的紅磚民居進行修復和保護。繼華山村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泉州市級重點扶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來,華山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今年又被列為省重點改善提升「十鎮百村」和泉州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
  • 普定:小小巨菌草種植,盤活一村空殼經濟
    2016年開始,普定縣探索「一村一公司」農村發展模式,致力破解空殼村發展難題,走出了一條「村企合一」的農村發展新路子。在「村企合一」發展模式下,普定縣猴場鄉小谷毛村合理運用「百萬資金池」的項目資金,將村中土地集中流轉種植巨菌草產業,讓全村從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邁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激活了農村土地及勞動力資源、盤活資金要素,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如今,遍地開花的產業與優美和諧的環境相映生輝,人們齊心協力築夢小康。
  • 鄭少華:將「空殼村」打造成經濟強村
    下垟鄭村地處龍港鎮城郊結合部,村戶343戶1394人,外來人口6000餘人;村集體目前擁有固定資產超億元,年收入800餘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989元。但十多年前,鄭少華接手的下垟鄭村則是一個百廢待興、經濟上一片空白的「上訪重點村」。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選拔「四強」村幹 清零「空殼村」
    黨建引領助力脫貧攻堅——選拔「四強」村幹 清零「空殼村」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李梅花通訊員 肖志豪2019年,花溪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利用集體資產和閒置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短短兩年,昔日「空殼村」變成「富裕村」,全村27戶貧困戶72人全部脫貧。送錢送物不如建個好支部。花溪村的蝶變,是婁底市以黨建引領助推脫貧攻堅帶來的。
  • 青原區富田鎮集體經濟「空殼村」破殼重生的啟示(多圖)
    富田村利用集體閒置林地,與種植大戶合作打造林下靈芝基地,為村集體增加收益。彭生苟攝  在青原區富田鎮,3年之前,20個行政村中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空殼村」超過90%,通過盤活各類沉睡的集體閒置資產,搭建新型產業平臺,如今,所有村集體收入均超過5萬元,50%以上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
  • 玉林一「空殼村」變示範村
    自脫貧攻堅以來,福綿區將提升土地利用率作為助農增收的重要抓手,指導各村成立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打造「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園區,促進集約化經營。剛開始,村民們都很擔心:土地交出去,人們吃什麼?
  • 讓鄉村重新閃光——從新橋村文旅發展看如何破解鄉村振興四個難題
    面對這四個難題,新橋村如何破解、讓貧困村也能閃光並散發誘人的鄉村魅力?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作為城市近郊鄉村,該村的破解之道或許能為類似地區提供借鑑。民宿土地從何而來?打破土地「零流轉」青磚黛瓦、草木繁盛、雞犬相聞,泛著波光的通濟堰在院外淌過,一條石板路延伸至「稻香民宿」院門。
  • 一起走進阮厝這座特色民俗文化村——蟳埔
    近日,泉州市「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成果網絡巡展走進豐澤區特色民俗文化村——蟳埔社區,帶你一起走進這座千年漁村。 民俗文化村 豐澤·蟳埔社區
  • 空殼村「脫殼」記
    隨著主體建設的基本完工,駐村第一書記李挺覺得離自己的目標又近了一大步。燎原村原是東木鎮的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1831人中1237人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燎原村立地條件差、土地分散,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2018年4月,李挺作為中石油測井有限公司派駐的扶貧幹部來到燎原村,並任第一書記。
  • 【FM1017功夫不負有心人】屏南亂彈戲
    繞過彎曲的山道,循著鄉野的氣息,我們來到屏南縣亂彈戲基地——壽山鄉蘇氏宗祠裡,幾位老藝人與傳承者們正吹拉彈唱者,其樂融融。這其中,89歲高齡的屏南亂彈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蘇子明格外引人注目。屏南縣地方戲研究辦公室主任李朱生告訴我們:李朱生:屏南縣原來有辦過亂彈戲班的村有23個村,但是這個最早最早的是壽山鄉壽山村。壽山鄉的村民到了浙江,到了江西那邊去活動,活動以後就感覺到好像這一帶的農民演這樣子的戲非常非常好看也好聽,那以後就把浙江、江西、福建有名的幾個演員給他請過來,放到壽山村,就辦了一個亂彈班,這個班的名字就叫做「三省福」。
  • ——江西上慄「網紅」村變身記
    ——江西上慄「網紅」村變身記  新華社記者賴星  國慶假日期間,江西省萍鄉市上慄縣赤山鎮幕衝村人聲鼎沸,白天漫遊花海,暢玩親子遊戲;夜晚,音樂燈光秀如夢如幻,給鄉村的夜空增加了別樣韻味。  「來我們村『打卡』的遊客越來越多,進村的車輛排成長龍,假期前兩天平均每天接待遊客5000餘人,接下來將突破1萬人。」幕衝村黨支部書記黃小付說。
  • 廈門千年古村,是怎樣由「空殼村」變成「美麗鄉村」的?
    原本鄉風淳樸、人丁興旺的青礁村,成了當地知名的「空殼村」——田地荒蕪、古厝廢棄,老人生活無著,孩童少人照看。綿延千年的文脈香火搖搖欲滅,眼看著難逃拆遷的命運。擁時不覺珍,失去方知貴。難道眼睜睜看著鐫刻著祖宗家訓的紅磚古厝被拆除殆盡,承載著鄉土情結的山水田園在記憶中漸行漸遠?世代紮根於此的村民陷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