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僧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謹遵修佛戒律,我們經常聽到的一些詞就是"六根清淨"、"四大皆空"等等,都是來形容僧人的生活的。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六根"?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因此,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被稱為"六根"。
作為一般的僧人,要戒酒、戒色、戒財,持戒的主要目的是要守衛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根"溜入我們的心田,以至種下生死輪迴的禍苗。
然而,就是存在這樣一位不一般的僧人,他白日誦經,晚上就去會情人,這樣一個"六根不淨"的僧人,卻驚豔世人300年。
這人就是倉央嘉措。
他作為雪域高原上的六世達賴喇嘛,3歲被定為轉世靈童,14歲進入布達拉宮,18歲正式成為「活佛」。
他是個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卻每日要受清規戒律約束,他非常的渴望自由,但又是身不由己。
於是,他開始用自己的手段進行抗爭,他每到深夜的時候,都會偷偷跑出布達拉宮,與西藏少女相愛。但是,紙包不住火,這樣的愛情是短暫的,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不久之後,民間很快就有了活佛此事的軼聞傳說,倉央嘉措與人相戀的事情,傳到了桑結嘉措(達賴系統的總管)與拉藏汗(清朝康熙皇帝冊封為翊法恭順汗)的耳朵裡,於是,他的情人便被處死了。
他文採斐然,卻不幸捲入政治鬥爭。
而在當時,桑結嘉措也犯了一個錯誤,但是,也或許怕活佛腹背受敵,他竟然派去刺客行刺拉藏汗,可惜的是很快就被拉藏汗識破了。於是,拉藏汗以此為由,斬殺了桑結嘉措。
當時西藏地區各寺活佛都說倉央嘉措只是一時迷失而已,但是拉藏汗不肯善罷甘休,直接上書康熙帝,把這些事情都上報給了朝廷。
康熙聽後非常的惱火,加封了拉藏汗,並要把將倉央嘉措押送進京進行罷黜,然而,行至青海湖一帶時,倉央嘉措卻突然圓寂(死)了,那時他只有26歲。
倉央嘉措短短的一生寫了很多優秀的詩句,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這一句:
"假如真有來世,我願生生世世為人,只做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哪怕一生貧困清苦,浪跡天涯,只要能愛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願。"
自從倉央嘉措出生以來,他的命運就不屬於他,這一句話真正的寫出了他內心的渴望,希望若有來生,他能夠如自己所願,做一個能夠愛恨歌哭的平凡人。
當倉央嘉措遇上納蘭容若,真的是美醉了!
《那一世》和《長相思》是兩位詩人的成名作品,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倉央嘉措《那一世》。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納蘭容若《長相思》
多麼美的詩詞,但是,可惜的是,兩位身負絕世天才的少年卻英年早逝,倉央嘉措止於26歲,而納蘭容若止於30歲,他們兩個人都站在了詩詞的巔峰,百年來讓眾多的讀者沉浸美妙的詞中無法自拔,驚豔了世人300年。
倉央嘉措和納蘭容若或許都屬於同一種人,他們對自由嚮往,對生活熱情,對權勢鄙棄,對愛情執著,或許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那麼美的詩句吧。
若他們的生命可以再稍微延長一些,那麼就有可能產生交集,可惜的是,納蘭容若沒能等到倉央嘉措,納蘭死後兩年,"活佛"出世了,然而僅僅過了二十幾年,這一"活佛"也去尋找自己真正的自由去了。
雖然他們的生命是短暫的,猶如是曇花一現,但是他們卻永遠的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詩詞中感悟他們的人生。
我最近在讀《倉央嘉措詩傳》和《納蘭容若詞傳》。
《倉央嘉措詩傳》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倉央嘉措,文字基於歷史,但情感溝通古今,這本書中的70首新譯詩歌,一篇獨特的傳記,以及對倉央嘉措生平謎團和詩歌爭議的破解與思考,可以幫助你發現倉央詩歌之美,解密聖域之王的神奇人生。住進布達拉宮,他是雪域之王;而流浪在拉薩街頭,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值得我們去品讀。
《納蘭容若詞傳》不同於以往的傳記,它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以納蘭容若的詞為主線,以納蘭容若的"情"為框架,以納蘭容若的"愛"為血肉,以詩化的語言,戲劇般的場面,將我們帶入了納蘭容若的繁華生活、真誠性情、詞的顛峰,愛的痴心。
這套書共有6本,其中還包含有《李煜詞傳》、《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
千年之後,繁華落盡,只餘他們的詩句,綻放著獨有的美麗。現在,就讓我們以詞為媒,去探尋被歷史塵封的過往,感受君王之命,詞人之愁,情種之癲吧!閒暇時讀一讀,與詩人們來一場浪漫的約會,增加自己的文學修養、提高生活的趣味,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和感悟。
六本書,只需要79元,一頓飯的錢,就可以讀到6位詩人的名作,感悟古人的智慧,何樂而不為?
有喜歡的朋友點擊以下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