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武王伐紂是真的嗎?西岐和朝歌又是現如今的什麼地方?

2020-12-23 鮮花暢談歷史

朝歌是殷商後期的首都,對於朝歌的位置歷來是有爭議的,因為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有個朝歌,而且有摘星臺等建築,很多人都認為殷商的朝歌就是現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的朝歌了。

但是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這個朝歌從來沒有挖出來過殷商的文物,反而河南安陽市挖出來了特別多殷商時期的文物,現在都放在殷墟博物館之中,相信對於殷墟博物館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所以安陽市也是極有可能就是殷商的首都朝歌的。

但是還有一種說法,這個也是小編很認可的,那就是殷商的朝歌就是淇縣的朝歌,但是這個不過是個陪都,商王只是偶爾來這裡住幾日罷了。而安陽市才是真正的殷商首都,所以殷商時期的文物大多都是在這裡出土的!

而岐山沒有什麼爭議,應該就是陝西省的岐山縣,這是個龍興之地,不僅五帝中的炎帝在這裡起家,而且周文王也是在這裡起家的。由於封神演義的影響,提起來西岐可能就會想起來武王伐紂的故事了。

歷史上確實有武王伐紂這件事情,但是和封神演義中說的並不是一回事。殷紂王絕非昏君,周武王也沒有那麼多神仙相護。就連姜太公姜尚也是存在爭議的,因為姜尚是七十多歲才出山相助周文王的,而在那個時期七十歲多半是要入土為安了,不可能成為王佐之才的。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西岐和朝歌是當今的什麼地方?
    朝歌和西岐這兩個地名,看過《封神榜》系列小說和影視劇的朋友們應該不會陌生,它們代表的是兩個相互敵對的政權,即商政權和周政權。武王伐紂中,兩大政權在牧野展開激戰,最終周武王勝出,商紂王自焚於鹿臺。而屬於朝歌和西岐的輝煌也在這次政權更替中逐漸沒落。時至今日,我們從地圖上已經再也找不到這兩個名字了,取而代之的是別的名字。
  • 武王伐紂只是一個騙局,掩蓋在歷史下的真相如何呢?
    再來說標榜正義的"武王伐紂",看似順應天道為國為民,其實終究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但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當中,卻記載了紂王越來越多的罪行,難道這些人會比前人更了解事實真相嗎?當故事情節越來越詳細的時候,便讓人不得不懷疑它們的真實性。關於這點可以拿比幹的遭遇舉例說明。《尚書》算是比較早的史書著作,在這當中並沒有提到過大臣比幹,如果他的結局真的那般悽慘,想必不會被史書遺忘。
  • 封神演義中的朝歌與西岐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好玩嗎?
    西岐與朝歌,這兩個地方我們從封神演義中熟知,這兩個地方都孕育出非常發達的文明,它們的位置很有意思,一個在西部,一個是在中原腹地,這兩個地方都是中華文明的發明地,位於黃河流域,古代的文明若想要發展,是離不開水源的,長江流域,尼羅河流域都孕育出古代文明出來。
  • 古籍中發現姬昌回返西岐途中就被秘密殺害,歷史真相讓人顛覆認知
    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他在位共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當時姬昌受封為三公,擁有雍州之域,勢力擴展到了江漢地區(丹江漢水流域),諸侯歸附者有六州之眾。周的國力迅速增強壯大,這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開始暗中向紂王進言,他說西伯到處行善,拉攏民心,諸侯都向著他,恐怕將不利於商王,於是紂王將姬昌拘於羑裡囚禁了起來。
  • 牧野之戰,武王伐紂的決勝戰
    說到牧野之戰,可能有些小夥伴會有點蒙圈,哎,這是個什麼鬼,沒怎麼聽過呀。沒關係,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相信大家會熟悉一些,甚至熟悉到不行的熟悉,就是「武王伐紂」,它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不是想到了什麼?!對嘛,就是「封神榜」。
  • 封神榜的故事家喻戶曉,歷史上真實的武王伐紂是怎樣的?
    02「武王伐紂」的戰爭也被描繪成了「神魔鬥法」,創造出一個絢麗的奇幻世界。不過,這畢竟是小說裡的世界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武王伐紂,規模沒有那麼大。也正是到了這個時候,商周之間的關係才變得微妙起來;紂王為了震懾周人,殺了他們領頭的季歷,但是矛盾的是,商朝又不得不利用周來對付西邊的戎族,又把季歷的兒子姬昌封為「西伯侯」,他就是武王的老爹。從文王到武王,周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商周之間的矛盾已經表面化了。
  •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的演員,你知道嗎?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的演員,你知道嗎?《封神榜之武王伐紂》該劇主要講述了痛失妲己並慘遭兵敗的紂王,在大周武王姬發拜姜子牙相父,正式起兵伐,紂王大敗臨潼關。最後眾將真靈全部進入封神榜封為真神。《封神榜之武王伐紂》的演員,你知道嗎?
  • 商朝朝歌城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商紂王時期的朝歌城在商紂王時代,中國首都朝歌非常繁華,歷史記載「朝歌夜弦五十裡,八百諸侯朝靈山」。武王伐紂,紂王於牧野兵敗後,兵撤鹿臺而亡。武王克商後,兵抵朝歌,遷九鼎於朝歌。商王帝辛時期的都成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這道城垣南至淇縣的常屯村,北至淇縣的淇水關,南北五十餘裡。第二道城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縣工業路東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縣南關一帶。第三道城即宮城,位於今淇縣三海村和西壇村一帶。《淇縣誌》中所說的「淇邑北門出,西過紂王城」指的就是紂王的二道城。
  • 封神榜裡的南宮适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看歷史往事,品百味人生,大家好,我是老李。封神演義這部小說,講述的是商紂王昏庸無道,周武王順天命伐紂。從而引出神魔鬥法、仙妖大戰。裡面的大部分都會些法術,如果不會點仙術、道法啥的,都不好意思在裡面混。他與散宜生齊名,是西岐元老。在文王沒有招聘姜子牙之前,在西岐應該是個司令級別,統領千軍萬馬。難得的一名將才,可惜啥道術都不會。工作熱情,積極響應領導號召,善能替領導排憂解難。前期的戰場上,總是第一個報名和別人PK。但苦於不會道術,後期的作用逐漸被哪吒、楊戩、雷震子所替代。但在凡人中,還是出類拔萃的,絕對的將才。
  • 闡教究竟為什麼要幫助西岐?只因老大和周文王是老熟人
    成湯王氣將終,西岐聖主已出,這是封神世界中眾位大能的共識,據宣稱這是通過「望氣」得出的結論。望的是什麼氣?女媧望到了殷郊、殷洪二人頂上兩道紅光沖天,雲中子望到了朝歌城中一道妖氣直衝雲霄,這是神仙法術。但西岐的盛世景象,卻是實打實的,連肉體凡胎也看得出來,比如紂王的使命官來到西岐,只見「民豐物阜,市井安閒,做買做賣,和容悅色,來往行人,謙讓尊卑」,於是嘆道:「聞道姬伯仁德,果然風景雍和,真是唐虞之世。」唐虞,即唐堯和虞舜,堯舜之世是近似於烏託邦的理想盛世,最重要的表現便是「仁德」,以仁、孝、賢等治國。《史記》記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 元始明確告訴姜子牙西岐大興,但他為何不去西岐反而去了朝歌呢?
    姜子牙在離開玉虛宮之時,元始天尊明確的告訴他鳳鳴岐山周室當興,那麼姜子牙為何下山之後沒有去西岐,而是直奔商朝的都城朝歌呢?  小劉分析,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姜子牙無處可去,沒有落腳的地方。    姜子牙離開崑崙山之時思索,"我上無叔伯、兄嫂,下無弟妹、子侄,叫我往哪裡去?我似失林飛鳥,無一枝可棲。……"忽然想起:"朝歌有一結義仁兄宋異人,不若去投他罷。
  • 張哲瀚新劇《朝歌》將襲,首次搭檔許凱,女主是她期待已久!
    古裝男神張哲瀚首度出演坎坷帝王,講述了西岐少年英雄姬考看到百姓陷入水火,希望能以綿薄之力,卻被陷害進入奴隸營,殷郊捨命相救。逃亡路上幸好遇上姜子牙,楊戩,哪吒等人逃回西岐。之後歷經坎坷,飽受心理考驗,稱王。張哲瀚新劇《朝歌》將襲,首次搭檔許凱,女主是她期待已久!作為備受矚目的一部大劇,該劇將朝歌時期的經典人物一一呈現。同時,也暴露了君王殘暴成癮的結局。
  •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是姬發和紫玉之間的另一個愛情故事嗎?否則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的主線,主線是復興周朝,毀滅周朝,封神大戰,許多神仙在戰爭中死去,幸運地去了封神榜;還有一句話貫穿了姬發和子玉之間的愛情,武王幾次差點毀了大事。有人認為吳王是一朵奇葩,開國其實不應該成就兒女情長。要成為明君、封神大戰一代,不僅要有戰場經驗,更要有高尚患難與共、關愛人民的感情!因此吳王姬需要全方位的訓練。
  • 封神榜上有仙名:他被封為伐紂先鋒,武王伐紂奪首功卻英年早逝
    大家說黃飛虎會幹什麼?當然是反了商紂王於是黃飛虎和老父、二弟、三子、四友帶一千家將反出五關準備投奔周武王。商紂王當然也像當年派追兵追周文王一樣,緊追不捨,既然周文王有義子雷震子來救,黃飛虎當年那個才三歲就失蹤的兒子也是神兵 天降了。
  • 品一品《封神演義》與《武王伐紂平話》中妲己的殘忍形象塑造
    《封神演義》與《武王伐討平話》的情節都是圍繞著「武王伐紂」的故事展開的。對於伐紂的原因,兩者也有很多共通的原因,如紂王的暴虐、妲己的殘忍。然而,兩部作品在紂王與妲己的形象上出現了不同的傾向。今天我們主要根據典籍與小說中所塑造的不同的妲己的形象來探討原因。作為中國歷史上名聲最為「顯赫」的禍國妖妃,蘇妲己毫無疑問是教科書一般被牢牢釘在恥辱柱上的存在。
  • 勘破封神92、黃飛虎主動來投,武王姬發為何不高興?
    以武成王黃飛虎在商朝的重要地位,若非看好西岐未來,怎會放棄商朝富貴,舉家來投?  壞的方面,以紂王為首的商朝高層,必定會追究西岐責任。聞太師正在朝歌,以他對黃飛虎事件的態度,徵伐西岐的軍隊很快就會到來。  可是,在利與弊的衡量中,姜子牙幾乎是在一剎那間,就決定了留下黃飛虎,準備和朝歌開戰!  姜子牙為何會如此處理此事呢?
  • 對外漢語漢字教學「鳳鳴岐山」之「岐」字的結構與意義
    我是你們的小馬老師,今天咱們來學習「岐」字的結構與意義。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會穿插「鳳鳴岐山」的歷史典故,再引用《說文》對「岐」字的解讀。本節課程為漢語漢字教學口語課,同學們課上認真聽講,課下能夠靈活分析並加以運用。「岐」字從平面二維空間結構來看,它是一個左右型結構的漢字。「岐」字的左邊是一個「山」字。
  • 封神|姜子牙下山後不去西岐,而去朝歌,原來他早有打算
    子牙識破妲己的陰謀,把紂王臭罵了一頓(紂王是全書中被當面臭罵最多的人,包括蘇護、杜元銑、梅伯、商容、趙啟、姜王后、比幹、夏招、賈夫人、黃娘娘、伯邑考、楊任等)就跑到西岐的磻溪,當起了漁夫,等到文王來找他。少時讀封神,對子牙的這段經歷很納悶。他似乎稀裡糊塗地到了朝歌,又稀裡糊塗地做買賣,走運碰巧謀了一個不大的官職。
  • 封神演義:小說裡禍亂朝歌的蘇妲己,真的存在於歷史當中嗎?
    小說《封神演義》又叫《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等。這部小說除了用神話的色彩,講述了武王伐紂這件事之外,還有一個女性角色貫穿整部小說始終,被無數讀者牢牢記住。這個女人就是蘇妲己。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蘇妲己此女嗎?
  •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林心如從良版妲己,觀眾並不買帳
    距今約3000年前,中原大地上爆發了一場震動天地的神人之戰。一切只因商紂王(呂良偉 飾)荒淫無道、殘暴兇狠而起,在內更耽淫狐狸精蘇妲己(林心如 飾)、琵琶精等妖孽的美貌,遂引得舉國上下怨聲載道,四方諸侯蠢蠢欲動,巍巍殷商王朝朝不保夕。為推翻紂王的統治,周武王姬發(黃維德 飾)拜姜子牙(劉德凱 飾)為相,帥各路大軍浩浩蕩蕩向朝歌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