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生活筆記6則

2022-01-02 龍應臺

蚌殼精與書生



生活筆記6則

文 | 龍應臺

1.

蚌殼精

10月24日

上周五晚上港大陸佑堂演講,和青霞只能匆匆說幾句話。結束後我被開心的讀者圍著,從人群中瞥見她悄悄離去。想到寫《大江大海》時她在夜黑風高裡老遠送飯來。

——————

 

蚌殼精與書生

文:林青霞

車子緩緩地駛上山,這裡不像香港的夜晚,很靜,周圍不見一個人,也沒有其他車子往返。

我和小秘書下了車,山上的樹葉被風吹得刷刷作響,萬分寂寥。我們轉進香港大學柏立基學院,學院是中國庭園式迴廊建築,樓梯轉角的燈泡好像壞了,忽明忽暗,我身上那件開司米針織雪白大袍子給吹得飛了起來,心裡有點毛毛的,往回看,小秘書穿著一身綠,兩手拎著一袋袋東西,正低著頭往上爬,那是家裡剛煮好的飯菜,熱騰騰的,還冒著氣。我心中暗笑,這情景好像白蛇和青蛇給書生許仙送飯似的。

「咚!咚!咚!」門打開了,昏黃的燈光下,書生顯然已經心力交瘁,見到我即刻露出燦爛的笑容,透著滿室的書香,高興地給了我一個滿懷的擁抱。

我環顧書房,室中央放著一個大畫架,架板上架著厚厚的一疊像麻將紙般大小的紙張,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和線條,朦朧看見是「俘虜營」、「解放軍」、「長春」、「滿洲國」、「留越國軍」等等字眼。左邊長桌上放滿了書。我走向窗前,窗外一片漆黑,一座座山深得見不著影,卻偶然看見被月光照亮的濃葉在風中起舞,我衝口而出:「這裡好聊齋噢!」書生忙搖手認真地說:「你不要嚇我!這裡只有我一個人。」

我們把墻邊的小圓桌拉開,飯菜擺上,我陪著她吃,碗筷不夠,她請小秘書到樓下已打烊的餐廳去借。

她碗筷都拿不穩。我想她大概是餓了,又可能是寫作體力透支,我趕緊幫她夾菜,她這才定下來吃飯。剛緩過氣來,她說:「青霞,講一個故事給你聽。」

「話說古時候有一位書生到海邊散步,見到沙灘上有個活的蚌殼,快被太陽曬乾了,便順手拾起往海裡丟去。過了幾天,書生發現每天晚上家裡都有豐富的飯菜擺著,覺得奇怪。有一天晚上,門外有輕輕的敲門聲,書生打開門見到一名美女,美女說她就是那天書生丟入海裡的蚌殼。」

「哈!哈!哈!……」書房裡充滿著兩人清脆的笑聲。

古時候的書生十年寒窗苦讀,為的是想高中狀元。我這位二十一世紀書生朋友,為了著作一本具有時代歷史意義的書,上山、下海、大陸、港、臺三地奔波,還要跟時間競賽,採訪生在上世紀初、身歷中日交戰、國共內戰而倖存無幾的歷史見證人。

在寫作方面她是翹楚,在生活方面卻是白痴。寫起文章沒日沒夜,衣、食、住卻全不花心思。

她認為作家不可以太享受,所以沒請傭人。你絕對想像不到一個經常要查書看資料寫作的作家,家裡燈泡竟然舊得昏黃而不夠光度。有一陣子教授宿舍裡發現有臭蟲,書生大驚失色,我請小秘書派除蟲專家去殺蟲,書生安心了,又很「學術」地說,「這是全球化的結果,美國德國的臭蟲都在以幾何倍數增加呢。」還好書生巧遇蚌殼精,燈泡不敢不亮,臭蟲也沒法久留。

有一天陪書生買上臺演講的衣服,我走在她身後,見她穿著幾年前我送給她的那條米白七分褲,很是開心,忽然發現褲腿後面交織綁著的繩帶,右褲腿綁得好好的,左褲腿兩排空空的小洞眼,繩帶不見了。也沒好意思提醒她,心想她自己會發現。沒想到第二天出來吃飯,她又穿了那條褲子(後來在雜誌上見她接受訪問時也穿同樣的褲子。可能那時候已經是一邊有繩帶一邊沒有)。我實在忍不住,輕聲提醒她,她這才詫異地說她完全沒有注意到。我說:「你是我見過最不愛漂亮的女孩。」她趴在我肩膀上笑個不停。

古時候那位書生十年寒窗苦讀也未必中舉,眼前這位現代書生夏天開工,春天動筆,秋天上市,洛陽紙貴。書名《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二零一零年四月十八日


2.

To Beileve or Not to Believe

(Lung Yingtal’s Talk on 20/10/2017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n YouTube)

11月2日

10月20號在港大的英語演講視頻上線了。很愉快的一個晚上,看見不同世代、不同語言的人濟濟一堂,聚精會神。極其嚴肅的主題,但是笑聲不斷。只有在播1962年的影片時,大家看見六萬名大陸湧過來的難民被遣返而香港人拼命往卡車上丟救濟物品,臺下不少人用袖子在抹眼淚——回憶是一把溫柔的心臟手術刀。年輕一代大概多數不清楚這條曲折哀傷的路是怎麼走過來的了。世代之間,真的太需要謙卑的相互叩問,溫暖的彼此傾聽……

I used to believe that one must love one’s country. I have learned that how 「country」 is defined is a suspicious thing. Oftentimes, the 「country」 defined by those who most eagerly urge you to love turns out to be rather unlovable.

I used to believe in history. I have learned that history is half fabrication. The victor writes the history of the defeated and when the victor gets defeated, his history is re-written again……

……As a principle I believe in love. I believe that love, and kissing, lots and lots of kissing, are the best exercise against depression, ageing, cancer and bad grades. 

I believe self-confident women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women.

I believe in angels; if you are curious, open-minded and never give up, angels will find you and hold you when things go wrong.

龍應臺香港大學演講(英語):https://youtu.be/J7FAx6TTiqA

Refugees sent back(1962): https://youtu.be/gENuPkUtBUY


3.

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11月6日

清德院長:我今天要去潮州國中給四個國中的少年們上第二堂作文課。我們在做的事是一樣的:都希望為臺灣的少年創造一個更開闊的天空。

聽說今天要審查資安法。對於行政院提出的版本我只有一句話:

賴院長,不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

「行政院最近完成《資通安全管理法》草案公告,細看這個法案,包山包海,把所有民間單位都涵蓋在內,且任由行政單位認定即可,政府能以此為令箭長驅直入民間機房、電訊系統。這不僅是行政單位的擴權、甚至是侵權,同時又流於官僚文書作業。這種不合格的法令,行政院應收回修訂,別拿出來丟人現眼。」——風傳媒:擴權、濫權、侵權:http://www.storm.mg/article/177156

許毓仁:反對政府擴權監控,尊重民間自律─資安法修正:http://www.storm.mg/article/354517


4.

南方手記 20

11月13日

一個苦瓜,孤獨地長在看不見的秘密葉叢裡,今晨發現它時,在我手中隱忍不住當場炸開;金黃燦亮的瓜身所緊緊包藏的種籽,竟然鮮紅奪目如寶石。

驚喜欣賞苦瓜的華麗時,想到哲學家思辨了幾千年的一個問題:空山無人中,一株樹倒下時,有沒有聲音?

王陽明的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陽明跟晚他兩百年的哲學家George Berkeley似乎是彼此同意的:未見未覺,即無因無果無在。

苦瓜從開花到結果,從青綠轉成金黃,一路寂然,等了多久?總算在最後一刻,看見了它開天闢地似的光彩。明白起來。


5.

南方手記

11月14日

已經連續十天,看不見青山,看不見藍天。視野所及的天空,從西邊臺灣海峽到東邊大武山脈,一片陰森沈重的灰霾,好像有人把一塊巨大的溼淋淋的髒抹布從天上劈頭蓋下來。

日出時,原來氣象萬千的太陽變成一個有氣無力的、發黴似的小圓餅;日落時,原來風華絕代的太陽變成一個在詭譎氣體中浮沉的異體。

目睹「溼抹布罩頭掩鼻」整整十天,但是橘紅警戒其實是365天中的231天。屏東善良的人們走在好山好水之上,但他的好山好水罩在漫天毒氣之下。

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鍋一瓢都享受了工業的好處,但是如果代價是在煮蛙溫水中逐漸窒息?

明天我還要陪著美君坐在陽臺上嗎?

———

「……2016年出現過橘色以上警示燈號的...高雄市左營站(250天)、屏東縣潮州站(231天)、高雄市前金站(230天)、南投縣南投站(219天)和屏東縣屏東站(214天)是全臺空氣最差的地方。」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85352

6.

從聆聽到敘述

——龍應臺的鄉村作文課4

11月14日

一陣風突然吹來,掀起了窗簾。窗簾碰倒了花瓶「砰」一聲。貓兒回頭。

故事可以怎麼寫?拿誰做主角——貓兒?花瓶?窗簾?風?

暗暗的樓梯。有人悄悄躡腳。是個穿裙子的人。

她想做什麼?從哪裡去哪裡?有人在窺視嗎?

最後一堂課,用想像力教孩子們敘述。「慢熱」的少年,到最後一堂課才「解放」,有點可惜——真有衝動想教他們一學期呢。

每一個少年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睛裡有宇宙一般遼闊的活潑空間。我真的深信:只要做老師的懂得「啟」,他就一定「發」,如花之綻,毫無疑問。

本系列過往文章:

龍應臺:生活筆記15則(2017.10.24)

龍應臺:生活筆記9則  (2017.9.6)

龍應臺:生活筆記7則  (2017.8.8)

龍應臺:生活筆記3則  (2017.7.17)

龍應臺:生活筆記4則  (2017.6.29)

龍應臺:生活筆記5則  (2017.5.15)

龍應臺:生活筆記8則  (2017.4.12)

龍應臺:生活筆記4則  (2017.1.24)

龍應臺:生活筆記4則  (2017.1.2)

龍應臺:生活筆記6則 (2016.8.28)

龍應臺:生活筆記3則  (2016.7.26)

龍應臺:生活筆記6則  (2016.6.30)

龍應臺:生活筆記7則  (2016.6.2)

針對文章內容的交流及提問,可發郵件至

askmeanything@126.com

相關焦點

  • 龍應臺:生活筆記4則
    生活筆記4則文:龍應臺
  • 龍應臺生活筆記:臺中
    讀者當場給龍應臺的「手寫信」(資料圖/圖) 4. 為文字、為意境、為美、為心靈深處的尋覓,我們朗讀,在一個中學的禮堂。龍應臺與臺中女中的學生在一起(資料圖/圖) 5. 不曾為任何一本書這樣「跑碼頭」過。
  • 龍應臺:生活筆記八則
    2017年開始,龍應臺文化基金會成為EFA在亞洲的第一個夥伴,我們全額補助三名臺灣青年前往奧地利。今年的主題是「衝突與合作」。川普的橫空出世、英國的唯我獨行、法國右派的星火燎原、北韓的威脅、臺海的不安——我們已經深處「衝突」的時局,此時談「合作」,已仿佛是見火救火。
  • 《目送》:龍應臺,你為什麼不生氣了?
    「我寫信給他,先要寫一遍中文的,寫完之後,還要用英文寫一遍,把英文的給他,他用德文回復我,德文版到了我的手裡,我還得把它翻成中文,四道手續。」兩人的通信最終集結成《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這不是親子書,而是將我的挫折展現出來,這是龍應臺的受傷筆記。」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 必讀好書 《龍應臺「人生三書」》
    《龍應臺「人生三書」全3冊套裝》插圖新版《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來》一堂人生課的三本暢銷作業
  • 龍應臺人生三書
    > 龍應臺,1952年生於臺灣。除此之外,龍應臺還有一個頭銜,就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 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為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龍應臺,有著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而正是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它不是傳統意義上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思考與感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人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 閱讀時光 龍應臺"人生三書"你值得閱讀!
    龍應臺,1952年生於臺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臺灣甚至大陸發生深遠的影響
  • 龍應臺的官場
    空間釋放的創意來自龍應臺的歐洲經驗。她從Youtube上找來幾段放給同仁看在西班牙的中央市場,歌劇家扮演的賣菜人突然開唱,市場陡然生色;在丹麥的車站,旅客愉快地被捲入突如其來的舞陣,肢體甦醒。龍的一位同仁也親歷過在紐約梅西百貨買鞋,櫃檯旁冷不丁有人開唱音樂劇的「文化」。「文化就是生活。」龍應臺對我說。這些觀念即使在「文化部」,也需要慢慢培養。
  • 龍應臺|漸行漸遠
    同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震動臺灣文壇。而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她的雜文針砭時弊,切中民意。在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界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兩年,專心育兒。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兼臺灣《中國時報》駐法國、瑞士特派員。
  • 書評人云也退:木心被高估 龍應臺矯情和濫情
    他討厭木心、龍應臺,覺得木心被高估,龍應臺矯情和濫情,他說自己反感那些「自以為憤怒有理的人」。他討厭木心、龍應臺,覺得木心被高估,龍應臺矯情和濫情,他說自己反感那些「自以為憤怒有理的人」,至於龍應臺寫給自己孩子的書,「真要看女性談教育的書,看法拉奇什麼的都可以啊」。對什麼書花什麼力氣可能是種本能他對中國古典小說讀得少,基本無感,擁躉很多的《紅樓夢》,他居然讀不下去。他認為這與他不愛與人打交道有一定的關係。
  • 龍應臺的香港筆記|帶你看過那座浮世浮城
    「說在前面」原本還想做一大篇港深雙城記,但斟酌之後發現內容太多不是一件好事,況且龍應臺在此書中更多還是探討香港的文化
  • 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龍應臺與大兒子安德烈龍應臺是個有抱負和野心的人,在當久了全職母親後難免會覺得失落,也就在那時,馬英九找到了她,希望她能任臺北的文化局長。其實在這之前,他曾找過蔣勳,也就是 《蔣勳說紅樓夢》 的蔣勳,臺灣知名作家,不過他推薦了龍應臺,理由是:那是一個有抱負的女性,她很適合。龍應臺走馬上任了,回臺灣時候,大兒子14歲,小兒子10歲。三年任期一到,她再回德國時,和兒子有了隔閡。
  • 龍應臺:天長地久
    >龍應臺形容是自己對母親的懺悔是太遲太遲的覺悟每個人心裡都有愛但很少人意識到,愛要及時一旦錯過,就是永遠「學校裡不會教的生死課」每個人都得自己學,你怎麼對你的上一代你的下一代就怎麼對你」新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是龍應臺回到屏東悉心照料母親之餘寫就
  •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
    到了教室你把書包哐的扔在了地上,頭也不回的急急忙忙開始玩教室的玩具,連抬頭跟我說再見的時間都沒有。我一直等你慢慢的成長,自己也伴隨著你的成長而成長。孩子,你慢慢來,我願意放緩腳步陪你長大,感受你為我的生活帶來的每一份細微的感動與美好。
  • 龍應臺:《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1975年到美國之後,龍應臺嘗試著向父親的老家湖南寄了一封信,沒想到收到了親哥哥的回信,從那之後,龍應臺每次寄信給哥哥的時候都會在信封內夾十美元。龍應臺說,「我們很早就打聽過父親老家的消息,但是四個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問過母親的家人在哪裡。所以我反思原先是不是太父系中心了,第二年我跟哥哥飛到南昌找母親的家人。」
  • 龍應臺到底是什麼貨色?
    我們都看到了網上的視頻,龍應臺前幾天在香港的那場演講中,聽到有人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義勇軍進行曲》、《我的祖國》時,龍大媽那一臉驚慌和尷尬。演講後,龍應臺針對演講過程中半數人合唱《我的祖國》寫下的那篇《大河就是大河》,想必大家和我的感受一樣,怎麼就是覺得這樣的文字讀起來就是那麼不是味兒,怎麼就是能夠感覺到龍應臺文字裡的那股子酸不拉幾的味道,尤其是那句「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罷了」,「罷了」,這個「罷了」就是這個所謂的文化名人對我們心目中的經典明目張胆的不屑,就是對陪伴我們幾十年的經典文化達的嗤之以鼻的情緒。
  • 龍應臺 | 中年人的迷惘,比青春迷惘更可怕
    下文為龍應臺9月22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演講節選。總結自己的閱歷經驗,暢談從青春的迷惘到中年人的感悟,不一定全聽,但值得一讀。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於臺灣高雄,祖籍湖南衡山縣,作家、社會評論家、思想家。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臺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臺北市文化局長等。
  • 龍應臺《野火集》經典語錄
    《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沒有過去,我們就無從體認現在,創造未來。《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他們用手腳與泥土接觸,甘苦不甘苦,這是他們與大地之間的生命契約,沒有質疑的必要。《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或者說,二十年裡,價值翻轉到一個程度,所謂思考、判斷,所謂勇氣、良知,都不再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價值?
  • 大寒書事:龍應臺《天長地久》
    從《野火集》到《天長地久》,龍應臺經歷了「大江大海」般的精彩人生,也在「目送」兒子與父親遠去背影時感慨萬千。而這一次,已是移居屏東,第一次享受臺灣老人乘車免票的65歲。在花影搖曳的木棉道上行禪時,龍應臺眼眉低垂,就在她一呼吸一落步之間,突然就醒悟了:「不要騙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