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生於臺灣,與德國丈夫育有兩子,離婚後與大兒子居於香港

2021-02-08 文化點滴君

算了一下,龍應臺女士今年也已68歲了。

我是從《目送》認識的她,那時候,只覺得她的文筆,是柔軟溫暖的,也曾因她與父母的那段溫情故事而溼了眼眶。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的龍應臺,回到了臺灣國立大學教書。

第一天去往學校,父親龍槐生開著他的那輛運送飼料的小貨車送她,快到學校時,他沒有停在大學正門口,而是拐在了側門窄巷邊,卸下她的行李後,龍槐生爬回車內,伸出頭對她說:

「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

說完後他緩緩倒過車,駛出了巷口,直到車子轉彎不見了,她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幾十年後,當龍應臺目送父親的棺木緩緩滑向火葬場的爐門時,她也終於了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故事,如同朱自清先生目送父親的背影一般,曾深深的擊中了我的心靈。

沒想到時過境遷,再次從書以外的地方認識她,是在看到那場港大演講後,教授們同聲歌唱《我的祖國》,她打哈哈笑著忽略。

這個曾經影響了幾代年輕人的知識分子,這個當年真摯的說出她永遠是湖南人的知識分子,面目再也不復當年。

少女時期,出生於臺灣一個貧窮的家庭

龍應臺,父親是國軍軍官名叫龍槐生,湖南人,十幾歲時他挑著扁擔去街上賣東西,遇到軍隊走過,就「意外」的參了軍,這一走就是一生。

她的母親叫美君,浙江淳安人,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叫龍應揚,被放在奶奶家養著,眼看情勢急轉直下,美君去湖南衡山接兒子去丈夫團聚時,這個孩子死活不肯跟她走,那一剎那,她決定等戰爭過去再來接孩子。

這個決定也讓她後悔了一生,因為夫妻倆跟著戰敗的國軍來到了臺灣,再次回來看到自己的大兒子,已經是38年後,1987年。

1952年,在臺灣他們生下了女兒,取名「龍應臺」。

林青霞與好友龍應臺

出生於臺灣的她,早些年每次說起,她都不忘自己是個湖南人,直到將父親的骨灰送回故鄉,她才第一次去了湖南衡山。

童年時代的她,與無數來臺的外省家庭一樣,飽受著貧窮的滋味,母親靠編制漁網養家,父親為了湊她的學費,只有到處借錢。

少女時代,龍應臺就開始顯露出了與眾不同的思想特質,對於學校的功課,她經常徘徊在前十名,更多的時間都是花費在看羅素、尼採的哲學書上。

17歲時就進入了臺南成功大學外文系就讀,畢業後在一所大學做助教,可以說這段時間為她的文學素養汲取了非常多的養分。

青年時期,赴美留學,結婚生子

23歲的龍應臺赴美留學,一待就是8年,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她留美任教。

這期間,她以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在臺灣掀起了一股龍捲風,筆鋒尖銳的質問他們:

「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要大膽的告訴他們,你很生氣!」

也是這個時候,很多人才知道,原來言辭激烈的龍應臺,竟是個女的。

一年後,她在美國與任外交官的德籍丈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她的心裡卻沒有把美國當成自己的家。

1983年8月,也就是出國10年之後,龍應臺同德國丈夫,一起回到臺灣,先在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龍應臺與母親美君

這一待就是三年,也是這時候她的《野火集》出版,因為犀利批判的語言,這把野火迅速「燒遍」整個臺灣,根據統計,僅僅21天內就再版24次,幾乎每五個臺灣人就擁有一本。

野火集成為了上世紀80年代對臺灣影響力極大的一本書,放在今天來看,頗像少年時的韓寒。

書出了,龍應臺在幹什麼呢?

她在餵孩子奶,因為她的大兒子安德烈出生了,中文名叫華安,龍應臺與很多女作家不同的一點是,她對於孩子是極其迷戀,卻很少提及自己的丈夫。

在臺灣的三年,野火雖然在「狂燒」,可她的德籍丈夫卻越過越不得志,語言的不通,事業的受限,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並不好受,他決定去瑞士工作。

野火集

龍應臺就帶著孩子隨同丈夫一同飛去了歐洲,先居瑞士,後居德國,相夫教子,寫文出書,這一過就是13年,文字以關注臺灣文化現狀為主。

她也喜提「臺灣文化界的重炮」之稱。

中年時期,從全職媽媽到文化部長

因為她是臺灣人,丈夫德國人,孩子又要學英語,這三種語言時不時的切換,孩子經常會混淆,而她也如個市井婦人般抓狂。

朋友來看她,會很驚訝的問她:「你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黃臉婆!」。

龍應臺與大兒子安德烈

龍應臺是個有抱負和野心的人,在當久了全職母親後難免會覺得失落,也就在那時,馬英九找到了她,希望她能任臺北的文化局長。

其實在這之前,他曾找過蔣勳,也就是 《蔣勳說紅樓夢》 的蔣勳,臺灣知名作家,不過他推薦了龍應臺,理由是:那是一個有抱負的女性,她很適合。

龍應臺走馬上任了,回臺灣時候,大兒子14歲,小兒子10歲。三年任期一到,她再回德國時,和兒子有了隔閡。

蔣勳

大兒子正處青春叛逆期,有了女友,喜歡搖滾,他不再讓龍應臺擁抱他,離她很遠,如果母親出現在他和朋友當中,會覺得很丟臉。

龍應臺決定用一種寫信的方式,與兒子重新認識一遍,這就有了後來出版的文集《親愛的安德烈》,成為了無數家長教育孩子的範本。

不得不承認,在教育孩子上她是成功的,是值得學習的,無數父母引用她的那句教育孩子的名言: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龍應臺曾說過:

「這不是親子書,而是將我的挫折展現出來,這是龍應臺的受傷筆記。」

親愛的安德烈

關於書籍的成功也有她兒子的一部分功勞,所以兩人還「直白」的談論到稿酬問題,龍應臺曾說兒子要和她三七分帳,她三兒子七,龍應臺不服,是她聯繫的出版商,兒子說好吧,那五五分,龍應臺又逗他:「大家是因為我才買的耶」。

兒子氣勢又小了一點:「那你三我七吧」。

就是用這樣的方法,讓她回德國後與兒子又重新成了朋友。

而對於她的德國籍丈夫,龍應臺很少提到過,直到2003年,在她出版的《銀色仙人掌》中自序中,公開了自己離婚的事實,那個時候她剛剛卸任,父親也隨之去世,可以說遭到蠻大的挫折,因為丈夫不堪妻子常年漂泊在外,兩人漸行漸遠,最終提出了離婚。在自序裡她寫下:

起身走到書桌前,坐下來,開始寫,寫自己的離婚書,寫完傳出。

可以說龍應臺憑藉「人生三書」在大陸也曾有過不小的影響,可是她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是她去香港居住的日子。

龍應臺

離婚之後的龍應臺,應香港大學之邀,帶著大兒子安德烈去了香港,擔任港大客座教授,並寫下了《龍應臺香港筆記》。

進到這裡為止了,因為後期這個人已經背離了初衷,她花費400天寫了《大江大海》卻被李敖花40天寫成《大江大海欺騙了你》去痛批她的「粉飾太平」,揭露其中的虛假。

再後來,就是人人皆知的港大演講事件,也就從那時,我再也未關注過她的作品。

龍應臺帶著大兒子安德烈在香港 與好友林青霞合影

一個失了大義的人,只有些小節,又何足掛齒呢。

龍應臺,終究是她偏離了曾經的軌道了。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目送》:龍應臺,你為什麼不生氣了?
    年輕時活得像唐朝女子,熱烈豐富;完成新書《目送》的她又宛如步入了宋代,風輕雲淡,重重滄桑在臉上,遮不住。今天,讀茶薦書和您一起走進《目送》。火車臨開,年僅1歲的龍家長子龍應揚在奶奶的懷抱裡,他的媽媽——24歲的江南少婦應美君今天要來接他。只是,孩子遠遠躲在奶奶懷裡,死活不肯跟這個陌生的女人走。在那一瞬間,應美君做出的決定是:把他留在鄉下。此後,美君再見自己的長子,已是38年後的1987年。亂世裡,任何一個一剎那的決定,都會改變一生。後來,應美君與丈夫龍槐生隨戰敗的國民黨軍隊來到臺灣,生下一個女兒,取名「龍應臺」。
  • 龍應臺評了香港問題後,幾十萬人要扔掉她的書
    2002年高考結束後的暑假,終於獲得大量自由時間的我,在桃江縣某菜市場買了本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女子與小人》,這是我首次接觸龍應臺的書,也是頭一回了解女權主義是咋回事。龍以「胡美麗」作筆名,把臺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很多陋習做了深刻反思與犀利批判,包括大男子主義在內。她颳起了一股強勁「龍旋風」,點燃了一團熊熊「野火」,所以臺灣的人文領域---在包括龍應臺在內的很多人的推動下---進步了不少。
  • 龍應臺港大演講 稱臺灣電視報導的非真實臺灣
    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容納千人的陸佑堂現場為之滿座。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林採韻攝  中新網12月3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龍應臺1日在香港大學進行演講,呼籲現場觀眾尤其是電腦前的大陸網友,不要全然相信臺灣電視新聞中的報導,那不是臺灣的真相,她強調臺灣對華人世界最大貢獻,在於實踐與開拓,她還認為臺灣和香港可以在各方面多接觸。  龍應臺演講時可容納千人的陸佑堂坐無虛席,好友林青霞、嚴長壽現身席中。
  • 林曉峰與妻子離婚後仍是朋友 一起為大兒子慶生拍溫馨全家福
    其實兩人結婚這18年來一直很恩愛,近年還在節目上秀恩愛,不過雖然兩人已經離婚,但依舊是朋友。昨天林曉峰已經兩次發文感謝妻子,而昨天他們夫妻倆還合體為大兒子慶生,一家四口開心拍下溫馨全家福。在娛樂圈裡面大多數夫妻離婚都會有其他故事,所以大家都在好奇這個原因,希望找到原因。其中有港媒就稱康子妮與2年前曾經合作過的男歌手有點曖昧,直指兩人有感情關係。而林曉峰就發文維護前妻,直言和康子妮沒仇沒怨,還大讚對方非常好,艾特上康子妮不必理會外面的閒言碎語。
  • 【那些娶了香港小姐的人生贏家】
    1973年屆冠軍狄波拉  丈夫謝賢狄波拉(原名李敏儀),1979年狄波拉跟謝賢結婚,生有一子謝霆鋒及一女謝婷婷,1995年狄波拉與謝賢離婚。 【其他非冠軍港姐】趙雅芝  1973年第四名  1980年憑藉《上海灘》獲20世紀香港最難忘女主角之一。丈夫黃錦燊,育有2子。
  • 周麗淇被指疑似小三插足 老公17年離婚與前妻育有一子
    蕭正楠黃翠如昨晚在《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8》上宣布已經結婚並甜蜜擁吻,阿嬌鍾欣潼與老公賴弘國也將於明天在香港正式註冊結婚。據悉,今年3月傅浤鳴發文稱要「從新開始(該微博已刪除)」,之後在接受採訪時宣布已經和妻子程愫離婚,兩人是和平分手的狀態。
  • 臺灣文化名流龍應臺在香港遭「紅歌合唱」打臉
    近來,臺灣作家龍應臺在港大演講時,由一個提問引發的觀眾合唱《我的祖國》視頻片段在內地網絡被大量轉發,並引發輿論熱議。
  • 龍應臺:天長地久
    1949年,24歲的美君,跟著自己的湖南丈夫,在隆隆戰火中,背井離鄉,一路顛沛流離,最後落腳到了臺灣。三年以後,龍應臺出生在高雄。 從臺北飛香港兩小時;從香港機場搭七人座到深圳灣口岸四十五分鐘;離開香港海關,進入深圳海關,搭車到深圳北站一小時;轉高鐵,兩個半小時車程抵達衡陽站,再搭車四十五分鐘到達衡東縣一個山路口。
  • 六親不認,粉身碎骨 對話臺灣「文化部」部長龍應臺
    龍應臺在臺灣南部漁村裡長大,因為和鄉村、泥土的關係,她出任臺灣「文化部長」後作出的第一個決策就是文化「泥土化:「如果我是一個在都市長大的孩子,我根本不會意識到城鄉的距離。」(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我要求我各層的主管,作為文化資源的再分配者,問一下自己:在臺北核心最富裕的區,一個12歲的孩子;跟在臺東山區裡、部落裡的原住民,同樣12歲大的孩子,他們之間享受的文化資源落差有多大?——龍應臺2013年11月23日,臺灣金馬獎就要50歲了。在第50屆金馬獎提名名單上,臺灣本土電影出現率不超過三分之一。
  • 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
    1985年,臺灣作家龍應臺的《野火集》轟動社會,她在書中寫道「你為什麼不生氣」。30年後的龍應臺卻說,「你怎麼永遠在生氣?」
  • 龍應臺香港大學《我的香港,我的臺灣》
    應臺曾經說過,香港是她鍾愛的城市,港大給她安身立言的環境,香港的經驗使她的視野更為開闊,所以她對香港充滿了感恩。其實香港人的感覺,對於應臺、龍部長對港大的厚愛,也是充滿了感恩,所以讓我們在這裡聽聽應臺、龍部長,對香港、對臺灣,特別是在文化建設方面,有一些甚麼新的感受和她的想法。應臺,請!
  • 43歲落選港姐與音樂才子離婚,攜兩子改嫁照樣入豪門!
    如今一家五口居住的海景豪宅陽臺無比寬敞 港姐出身邂逅前夫林敏驄,攜兩子嫁入豪門 1996年19歲的陳伶俐參選了香港小姐,陳伶俐的樣貌身形都不算特別出眾,毫無意外她落選了。
  • 作家龍應臺:反對之前,我們有沒有認真傾聽?
    ——龍應臺辭去臺灣文化部門主管的身份,龍應臺深感欣喜。自由人龍應臺可以從容地,每天騎單車來往,學古箏,看小說,和貓玩耍,看島外的新聞,重新關注大陸。回到作家身份,龍應臺說,比較像個人到森林裡散步,「跟著水流野花隨興遊走,看樹看花看閃進樹隙裡的陽光」。作家龍應臺已經回到公眾視野,她的第一站是香港書展。
  • 43歲落選港姐與音樂才子離婚 攜兩子改嫁照樣入豪門!
    如今一家五口居住的海景豪宅陽臺無比寬敞港姐出身邂逅前夫林敏驄,攜兩子嫁入豪門1996與林敏驄離婚後,成為了失婚寡婦的陳伶俐帶著兩位兒子在身邊一起生活,原本以為她將來生活會充滿荊棘。為保豪門婚姻,曾啞忍丈夫車內偷腥女星沒想到新婚不久,劉頌銘便被媒體拍到與21歲的落選港姐李影珊在車廂激吻,全香港都知道陳伶俐的二婚富豪老公出軌了
  • 龍應臺的官場
    △龍應臺在「藝術席捲空間」的活動中和年輕人一起跳舞一個流傳頗廣的故事:13年前,龍應臺從德國初回臺灣地區,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龍應臺「敏感於人權」,與「交通部長」商議後,特別在議事會上強調邀請外勞參與「釋放」。但不知什麼緣故,頭一場只見舞者,不見弱者。第二天,即使溫和派報紙也表達了「一個車站,兩種標準」的婉轉批評,暗暗指向車站管理部門,這不是龍應臺希望看到的。部門之間的溝通合作,本部門的上令下達,各個細密的齒輪在龐大的官僚機器裡如何艱難咬合、負重運作,13年前她就有領教。
  • 龍應臺《野火集》經典語錄
    龍應臺的這把野火,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直燒到了今天,已成燎原之勢。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甚至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能見到野火的影響。二十多年來,野火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共同符號。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正處於熱切希望突破現狀,衝撞權威的年代,1985年以來,龍應臺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為這般思潮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
  • 人物 龍應臺7月18日香港演講原文
    2015年7月18日,龍應臺老師在香港書展發表題為「我有記憶,所以我在——開啟時代的大傾聽」的演講。
  • 香港富豪劉鑾雄千億身家接班人,甘比還是大兒子?
    劉鑾雄生於香港,出生於1951年,祖籍是廣東潮州,他的太太、原《蘋果日報》娛記甘比(陳凱韻)的老家也是潮州。父親劉火榮起初是開米店,育有五子六女,後來辦製衣廠被人偏光、家道中落。劉老太太是2015年4月在香港瑪麗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4歲。與丈夫劉火榮創辦實業,是上世紀60年代。
  • 龍應臺到底是什麼貨色?
    我們都看到了網上的視頻,龍應臺前幾天在香港的那場演講中,聽到有人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義勇軍進行曲》、《我的祖國》時,龍大媽那一臉驚慌和尷尬。演講後,龍應臺針對演講過程中半數人合唱《我的祖國》寫下的那篇《大河就是大河》,想必大家和我的感受一樣,怎麼就是覺得這樣的文字讀起來就是那麼不是味兒,怎麼就是能夠感覺到龍應臺文字裡的那股子酸不拉幾的味道,尤其是那句「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罷了」,「罷了」,這個「罷了」就是這個所謂的文化名人對我們心目中的經典明目張胆的不屑,就是對陪伴我們幾十年的經典文化達的嗤之以鼻的情緒。
  • 林曉峰康子妮離婚後合體!為小兒子慶16歲生日,大兒子帥氣搶鏡
    這也是她與林曉峰離婚後,兩人第二度合體,上一次是大兒子的17歲生日。兩次同框,表現都很自然,一點不尷尬。曝光的照片中,康子妮穿著一件白色大V領襯衫,耳朵上的白色耳環設計感十足。已經43歲的她,保養得很好,皮膚白皙緊緻,身材苗條纖細,看著比實際年齡小一大截。作為「壽星公」,林熙心情非常不錯,在媽媽的懷抱裡露出了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