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褒曼不是上帝的寵兒,從童年起就一直在經歷離別。褒曼3歲喪母,12歲亡父。寄人籬下的褒曼常常一個人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中,經常幻想出一些可以跟她說話的人,讓他們照自己希望的那樣來進行交流。就這樣,她成了「演員」,甚至連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她這是在演戲。
18歲,褒曼考入了瑞典皇家戲劇學院,開始了她的表演生涯。她引起了美國著名製片人塞爾茲尼克的注意,出演了電影《寒夜琴挑》的美國版,因此一炮而紅。於是塞爾茲尼克和她籤訂了七年的合同,好萊塢迎來了它的公主。
「世界上有那麼多城鎮,城鎮裡有那麼多酒館,她卻走進了我的。」這是電影《卡薩布蘭卡》中的經典臺詞。這句話還適用於褒曼本人,全世界有那麼多職業,她卻走進了演員的人生。這也許就是命中注定。
▼《卡薩布蘭卡》劇照
電影中,優雅的伊爾莎走進了裡克的酒館;現實中,端莊純淨的英格麗·褒曼走進了每一位觀眾的內心。在最後的分離時,褒曼憂傷而迷離的眼神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其中蘊涵的深沉的愛、無盡的思念與眷戀,為卡薩布蘭卡這座北非城市蒙上了一層悽迷浪漫的薄紗。該片亦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影史百大愛情電影之首」 。
《卡薩布蘭卡》電影剪輯,配樂為歌手貝蒂·希金斯送給妻子的歌曲《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以紀念他們因觀看電影《卡薩布蘭卡》的相逢。褒曼與她的第一任丈夫彼得相識不過11天就走入了婚姻,那年她22歲。彼得是個牙醫,讓褒曼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一年後,他們的女兒降生。然而看似美滿的生活因彼得對褒曼的工作的態度產生了裂痕。當《卡薩布蘭卡》找到褒曼時,彼得是反對的,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妻子在電影中與另兩個男人曖昧。之後,褒曼又拍了《戰地鐘聲》,同樣與男主有很多感情戲。兩人的分歧更大。當褒曼與丈夫冷戰時,褒曼愛上了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但當褒曼要求卡帕娶她時,自由慣了的卡帕卻逃走了,而這一走就是永別——他在越南戰爭中踩中地雷身亡。消息傳到美國,褒曼成了輿論風暴的中心。面對流言蜚語,褒曼一言不發,繼續拍戲,連續三年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開啟了自己的霸屏時代。▼《戰地鐘聲》(1943)劇照,改編自海明威名著《喪鐘為誰而鳴》,由加裡·庫珀和褒曼主演。
▼《煤氣燈下》(1944)劇照,褒曼憑藉該片成為奧斯卡和金球獎雙料影后。▼《愛德華大夫》(1945)劇照,由希區柯克執導,褒曼和格利高裡·派克主演。▼《聖瑪麗的鐘聲》(1945)劇照,入圍包括最佳女主角獎在內的7項大獎。▼《美人計》(1946)劇照,由希區柯克執導,加裡·格蘭特和褒曼主演。▼《凱旋門》(1948)劇照,褒曼與《煤氣燈下》的男主查爾斯·博耶再次合作。▼《聖女貞德》(1948)劇照,該片使她第4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羅伯特去世4年後,褒曼與義大利導演羅塞裡尼展開熱戀。這段戀情令輿論譁然。人們不能接受螢屏上的純潔女神,在生活中出軌。4萬多家報紙媒體同時罵她「蕩婦」,甚至連參議院也公開評判褒曼的行為。與彼得離婚後,褒曼想與羅塞裡尼登記結婚卻四處碰壁。他們的結婚申請先後被義大利、瑞典和美國拒絕。為了能與羅塞裡尼在一起,褒曼息影了7年,被人罵了7年。最後還是義大利先鬆了口,才讓她得以如願以償。然而婚後不久羅塞裡尼卻在印度拍片時出軌了,他搞大了製片人妻子的肚子。褒曼轉身又離了婚。她果然說到做到。1956年,褒曼以《真假公主》第二次摘得奧斯卡影后桂冠,人們在欣賞完她的表演後逐漸對她重拾好感。褒曼用實力證明了自己,謾罵與嘲笑在她的努力之下變成了鮮花和掌聲。之後,褒曼又經歷了第三次婚姻,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尾。3年後,褒曼查出了乳腺癌。治療期間,她繼續演戲,主演了電影《秋天奏鳴曲》和劇集《一個叫戈爾拉的女人》。這兩部作品分別使她獲得了她的第7次奧斯卡提名和第5座金球獎獎盃。她用作品為她的生命做了最後一次光榮體面的謝幕。▼《秋天奏鳴曲》(1978)劇照,伯格曼執導作品,褒曼與麗芙·烏曼飾演母女。▼《一個叫戈爾達的女人》(1982)劇照,劇中她扮演以色列總理「鐵娘子」梅厄夫人,這也是褒曼的最後一部作品。去世前,她為自己寫了本自傳。回憶起前塵往事,她說:「我一直非常幸福。」世上有種玫瑰花,就是以「英格麗·褒曼」命名。
這種玫瑰鮮豔明亮,柔媚嬌弱,又凝聚著力量感,與褒曼的人生一般無二。
這朵玫瑰說:「只有我自己可以決定我的生活。」
本文部分摘自《4萬家媒體都在罵她,但她無畏非議,她是當之無愧的傳奇女神》作者:池槿文 圖片源自網絡,僅供交流使用,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