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是否是女版楊力州?

2021-02-07 想嘉還是想坤

看完導演黃惠偵的《日常對話》,我驚為天人,並慢半拍地在片尾字幕上驚見夢幻陣容,包括監製侯孝賢、剪輯顧問雷震卿、配樂林強以及顏蘭權擔任攝影協力等等。我自問「黃惠偵是否是女版楊力州?」因為不明白她怎能如此抓提出剪不斷理還亂的,從臺灣社會到臺灣家庭甚至是個人心境上的所有疙瘩?並把疙瘩吹拂安撫成一塊挺美的陳皮痂。忍不住約訪了導演,見到她本人我才知,除了她與人互動時所呈現出來的氣韻一如楊力州導演那般溫暖而謙遜細語之外,黃惠偵並非另一個楊力州。

臺灣紀錄片一向蠻厲害,但《日常對話》又為臺灣紀錄片的裡程碑掘植在一個新的高度,這高度來自於黃惠偵導演純化提升了眾所認知的臺灣人情味,其真誠而善意的情感既克制又循序漸進地在《日常對話》行影過程之中有致流洩。不可否認,能帶給觀眾這般劇情片享受般的觀影體驗,剪接功勞很大。但若你早已看過《日常對話》的短片版本《我與我的T媽媽》的話就會知道,片子素材(也就是導演自身的生命故事)本身就已經戲劇化到極點,從導演母女們離開家暴父親相依為命的牽亡工作、到導演母親作為一女同志的身份、到導演外婆家族如鴕鳥般面對母親女同志身份一事,以及最後導演母親以為女兒要和自己攤牌所應對的「日常對話」片段…太多令人驚奇的臺灣人生命大小事,仿佛都落到黃惠偵的頭上,是故你光是看她這一部Home Video就能看見五十年來臺灣大中小家庭裡面對社會、面對家族成員間的親子關係,乃至於個人對家人又愛又恨的心緒轉折與演變。而這就是黃惠偵在心底醞釀了二十年才終於拍成的紀錄片。

《日常對話》是一出臺版《尋找甜秘客》,劇情懸心讓人想看到最後且滲出了超越世俗的人生大道理;《日常對話》是一出臺版《不存在的房間》,片中母子被困在社會刻板認知的牢籠裡好幾年並差點以為那樣就是沉重的一生;《日常對話》是一出臺版《多桑的待辦事項》,記錄了臺灣普世母親的一種共通樣貌、卻又挖掘出了語言之外與語言中所透露的關於親情中最自然渴切的互愛情怯;《日常對話》是一出《逆光飛翔》擁有裕翔那般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失落,卻仍還有些溫暖的才華力量其實是可以感動你…

《日常對話》是一出臺灣人都應該看一看的家庭紀錄片,雖然在議題上它更是臺灣社會現象紀錄片或者說是國際共通的同志紀錄片,但就算先不去說那些,至少在看完這部片,你可能會很想很想,好好地坐下來,和家人一起吃頓飯,並來一場日常對話。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導演和同性戀媽媽的《日常對話》
    臺灣導演黃惠偵推出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我和我的T媽媽》的長片版本《日常對話》,講述她與同志母親的人生故事,探討家庭的意義和母親的角色。這是臺灣首部以同志孩子視角發聲的電影,曾獲得本年度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剪輯」兩項提名。黃惠偵說,在她10歲的時候,她的媽媽為了逃離爸爸的長期家暴,帶著她和妹妹離家出走。
  • 其實拍到最後時我情緒崩潰了 專訪柏林LGBT「泰迪熊獎」得主黃惠偵
    ,由臺灣導演黃惠偵指導的《日常對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我一開始就期待攝影機可以把我和母親的距離拉近」——《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專訪《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製片李嘉雯、剪接林婉玉攜片參加柏林影展全景單元紀錄片項目
  • 《日常對話》:私紀錄片與社會脈絡
    △《日常對話》紀錄片                    △黃惠偵導演導演黃惠偵是如何從臺灣主流私紀錄片的肚臍眼凝視中跳脫開來的呢?在一次訪談中,黃惠偵說,「我是從社會抗爭者中長出來的小孩。」這句話點出了黃惠偵從事紀錄片拍攝的立足點。
  • 金馬獎導演楊力州:我的電影為什麼對集體的男性特別感興趣
    男孩》、《無米樂》等都獲得了高票房和好口碑,楊力州憑藉《奇蹟的夏天》(2006)成為首批嶄露頭角的導演之一,並獲得第4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007年,他的一部《水蜜桃阿嬤》因其片尾曝光了捐款帳號,受到輿論質疑其背後商業綁架道德的行為,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成了當年事件性影片。
  • 我的媽媽不愛我,但她有十幾個女朋友 | 專訪黃惠偵
    逃避,是黃惠偵在拍攝紀錄片《日常對話》時經常要面對的情況,而這部片子的主題,則關於她那個喜歡同性的母親。2014年,當她第一次認真地告訴母親她在做這件事時,母親的第一反應是,「有什麼好拍的,誰要來看啊?」
  • 影評 入圍柏林電影節的《日常對話》,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今天的【影評單元】我們推薦的是剛剛入圍柏林電影節全景單元的《日常對話》,這部講述自己和同性戀母親日常故事的紀錄片
  • 豆瓣8.1分佳作,我與女同志母親的「日常對話」
    導演的母親阿女從小就知曉自己的性取向,有過很多位女朋友。柴米油鹽,日常對話,這部電影籌拍了20年,在拍攝的約150小時的家庭紀錄片素材中剪輯成88分鐘的紀錄片,可以說這也是導演一生的心的歷程。在簡單的鏡頭和場景之外,結尾的影片內容也堪稱驚心動魄。阿女質問女兒:「你拍這部片是不是就是為了排解、宣洩對我的恨?」
  • 理解女同志的最好方式就是對話《日常對話》
    而其中是否有「對話」的成分?01這部講述女同志日常生活的電影,最開始是一點窺伺心促使我走進影院的。直到一束光打在幕布上,顯現的是餐桌邊對坐的兩個人,普通得甚至讓人有些失望。,導演是女兒,拍攝對象是母親,而母親是一位女同志。
  • 觀影|紀錄片《日常對話》
    這是臺灣導演黃惠偵所拍攝的紀錄片《日常對話》,2016年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也入圍了同年的第53屆臺北金馬影展。影片圍繞她自己的家庭展開,鏡頭中的婦人是她的媽媽,還有她和她的女兒。
  • 黃惠偵x黃靜遠 |「你是不是愛我」
    2017柏林金泰迪熊獎獲獎影片《日常對話》或許可以給到一些啟示。為了能夠從更多角度和層面去觀看這部優秀的紀錄片,VCD影促會邀請《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和《寫母親》項目的發起人、藝術家黃靜遠就母親和表達、影像創作、社區工作等話題進行了一場遠程的文字對話。
  • 中國臺灣紀錄片《日常對話》獲德國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獎
    《日常對話》在德國時間17日晚,得到今年德國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獎。《日常對話》在柏林影展有四場放映,每一場票都早早的售罄。
  • 紀錄片《紅盒子》背後的故事及楊力州導演專訪
    文|安角轉載|無本今天我要分享一篇關於導演楊力州的文章,由兩部分組成,前者是對楊力州導演的專訪,而後者,則是關於紀錄片《紅盒子》背後的布袋戲父子故事。楊力州導演出生於彰化,臺灣本島面積最小的縣,後遷至板橋,即使居住臺北,也儘可能把家安在偏遠郊區,試圖站在邊緣凝視生活,「我不是對於某一個群體或事件特別關心,而是試著在邊陲找到一些故事,或是一些意義。」「很多人看我,會把我往上面推。曾經碰過一個好朋友,他說——力州,我覺得你是聖人。」
  • 預告 臺灣著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作品專題放映
    內容:北京電影學院信息權威發布,影視教育、影視行業資訊關注:點擊標題下方「北京電影學院」關注作為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5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將於10月26日、27日舉行臺灣著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影片放映和交流活動
  • 沉默寡言的媽媽,竟然有十幾個女朋友 | KY觀影:日常對話
    《日常對話》是關於兩代人溝通的一部紀錄片,由臺灣導演黃惠偵拍攝,記錄了她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媽媽的過去,試圖改善母女關係的整個過程。這部紀錄片真誠懇切,令人感動,榮獲今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這種狀態是黃惠偵很少見到的,與家庭生活裡媽媽的樣子差別太多,不再寡言,不再拘謹,仿佛卸下了重負。黃惠偵為此感到開心,但也更加疑惑,為什麼媽媽在家裡總是那麼沉悶,為什麼她不能在家裡展現這樣的面貌,哪怕只是一部分也好?接納彼此,才能讓家庭關係真正改善採訪中,有一段對話讓黃惠偵有些意外。
  • 推薦 | 紀錄片《日常對話》
    《日常對話》英語名字是Small Talk,是臺灣導演黃惠偵所拍攝的紀錄片,2016年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也入圍了同年的第53屆臺北金馬影展。影片講述的是導演與母親長達幾十年的心結在多次漫長的談話中解開。隨著影片的講述,我們可以看到母親與女兒幾十年的生活場景的變遷,及至到孫輩思想觀念的變化。
  • 臺灣同志紀錄片 日常對話.Small Talk.2016 臺灣首部以同志孩子的視角拍攝的同志親情紀錄片
    導演把攝影機的鏡頭對準自己的同性戀母親。
  • 專訪黃惠偵:用一部溫潤的影像,與同志母親完成漫長和解
    深焦:團隊的介入可以拍到您自己不到的東西,那具體到《日常對話》這部片子裡面來講,是不是就是一些您和女兒、母親在一起的那些場景? 黃惠偵:這肯定是一個原因,因為我很難自己拍攝自己。 黃惠偵:我們拍攝中期,攝影師也問過我這樣的問題。但對我來說,我覺得我不只是導演或者是被拍攝者而已,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各種角色。當你該是導演的時候,你就想辦法把你導演該的事情做好,比如說像有一場是我拍我的舅舅、阿姨的訪談,那場應該很多人都會提起,當我問到「你們知不知道我母親是同志的時候」,他們都是相當迴避。
  • 一場歷時18年的母女對話:不關於同志,只關於愛
    在將近10分鐘的鏡頭中,母親阿女執著於撥弄腳趾,女兒黃惠偵始終像在組織即將說出口的話。最後她還是決定說出「那件事」:她被父親猥褻。這是紀錄片《日常對話》中最激烈的對峙。這部影片記錄的是一對共同生活三十多年卻形同陌路的母女之間展開的艱難對話。餐桌兩頭坐著的是主人公,一位同性戀母親和一個「不知道母親到底愛不愛我」的女兒,她們需要共同面對過去的家庭生活。
  • 那裡活著的人在做什麼才最重要——專訪楊力州導演
    那裡活著的人在做什麼才最重要 ——【專訪】楊力州導演 報導|安角數年後,為籌劃企業廣告案子,楊力州前來甲仙考察資料,在冰店小歇時,恰好聽村人提起小鎮災後重建的日常,就此產生拍攝《拔一條河》的念頭。這一動念,造化了楊力州定位紀錄片工作意義的分界點。「在甲仙拍攝時,讀狄更斯,讀到一句話:最壞的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當時覺得莫名其妙,很繞,邏輯不通。」
  • 那裡活著的人在做什麼才最重要 ——【專訪】楊力州導演
    數年後,為籌劃企業廣告案子,楊力州前來甲仙考察資料,在冰店小歇時,恰好聽村人提起小鎮災後重建的日常,就此產生拍攝《拔一條河》的念頭。這一動念,造化了楊力州定位紀錄片工作意義的分界點。「在甲仙拍攝時,讀狄更斯,讀到一句話:最壞的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當時覺得莫名其妙,很繞,邏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