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 臺灣著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作品專題放映

2021-02-21 北京電影學院

內容:北京電影學院信息權威發布,影視教育、影視行業資訊

關注:點擊標題下方「北京電影學院」關注

作為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5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將於10月26日、27日舉行臺灣著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影片放映和交流活動。

楊力州是當今臺灣最優秀的紀錄片導演之一,現任臺灣紀錄片協會會長,海內外獲獎無數: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金鐘獎最佳非虛構類導演、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評審團大獎等等。而他的紀錄片生涯並不一帆風順, 26歲開始東拍西拍,27歲才開始讀電影,到了三十歲終於確定要在紀錄片的道路上走下去。2006年,代表臺灣紀錄片進入院線時代的影片《奇蹟的夏天》獲得臺灣金馬獎紀錄片獎,讓楊力州在臺灣本地獲得了更為廣泛的承認。實際上,在此之前他的《打火兄弟》(1997)、《我愛(080)》(1999)、《新宿驛,東口以東》(2003)等影片已在國際上屢獲殊榮。金馬獎紀錄片獎的獲得給楊力州帶來的最大影響,莫過於是讓他不再擔心資金的來源。此後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楊力州,在不到四年時間裡,相繼拍攝了《水蜜桃阿嬤》、《徵服北極》、《青春啦啦隊》和《被遺忘的時光》,獲得普遍好評。

在楊力州的導演生涯中,對小人物的關注是一以貫之的主題。他曾思考,我們豐衣食足的生活中,有多少人生活在跟你我完全不同的處境,後來他發現,其實憤怒並不見得會讓人快樂,人們很難用憤怒活下去,而且紀錄片本身也不會感動人,是那些溫暖,是那些非常強韌的生命力,賦予紀錄片感人的力量,從而使得那些在生活裡頭已經絕望的人,重燃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所以楊力州不會用迷茫的字眼,也不會花時間去憤怒、去抗爭。因為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每天擺在他眼前的生活。


而本次研討會期間,將集中展映楊力州導演的《水蜜桃阿嬤》(63分鐘)、《被遺忘的時光》(107分鐘)、《拔一條河》(100分鐘)以及《那時此刻》(110分鐘)四部經典作品,放映地點在北京電影學院C樓劇場,而楊力州導演也將蒞臨展映現場與觀眾互動交流。

序號

片名

導演見面會

時間

地點

1.

《水蜜桃阿嬤》

楊力州

10月26日晚上

7:00—9:30

C樓劇場

2.

《被遺忘的時光》

3.

《拔一條河》

楊力州

10月27日晚上

7:00—9:30

4.

《那時此刻》



本文來源: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

關注北京電影學院,菜單導航了解更多!

【校慶65-校慶組圖】1950級以來各班合影!

【校慶65-圖片牆講故事】上傳一張一組照片,講你與電影學院的故事。

【校慶65-圖書、紀念品】《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考生》《電影搖籃》及紀念光碟,手繪校園明信片0.01元搶;《致青春》抽獎送!

【北影微門戶-視頻作品精選】看《榮譽時刻》星光璀璨,校史館裡最炫酷的那個視頻~校歌、宣傳片等系列視頻;播放展映優秀作品,連續更新!

【關於北影-成為北影學生】圓夢BFA查看報考培訓機會!

【加入北影宣傳部新媒記者團】請回復公眾號 「join」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紅盒子》背後的故事及楊力州導演專訪
    文|安角轉載|無本今天我要分享一篇關於導演楊力州的文章,由兩部分組成,前者是對楊力州導演的專訪,而後者,則是關於紀錄片《紅盒子》背後的布袋戲父子故事。循著楊力州導演作品列表往下看,拍過的紀錄片竟多達二十幾部,產量龐大。在臺灣,紀錄片工作者大多選擇長時間關注一項議題:勞工、女性,或生態環境等。但楊力州不同,他手中的題材有老人、小孩、運動、殘疾等,並以捕捉細膩溫情的風格見長。
  • 臺灣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我用我短短的人生體驗不同的生命.
    在看楊力州導演的《被遺忘的時光》後,除了傷心感動,更多可能是一種感同深受的無奈和愧疚。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記憶」的故事,罹患老年痴呆症的病人會逐漸失去記憶與自理生活的能力。忘記了家人,忘記了朋友,還有可能忘記了自己,他們是被困在時間河流裡的長者,記憶中的歲月點滴,如今只留下泛黃照片上的陌生影像。除了「遺忘」,片子更多的是講述「記得」。
  • 紀錄片沒那麼了不起——【專訪】楊力州導演:那裡活著的人在做什麼才最重要
    紀錄片沒那麼了不起——【專訪】楊力州導演:那裡活著的人在做什麼才最重要循著其作品列表往下看,拍過的紀錄片竟多達二十幾部,產量龐大。數年後,為籌劃企業廣告案子,楊力州前來甲仙考察資料,在冰店小歇時,恰好聽村人提起小鎮災後重建的日常,就此產生拍攝《拔一條河》的念頭。這一動念,造化了楊力州定位紀錄片工作意義的分界點。「在甲仙拍攝時,讀狄更斯讀到一句話:最壞的時代就是最好的時代。當時覺得莫名其妙,很繞,邏輯不通。」起先,新住民議題成分在《拔一條河》佔百分之四十的比重,但發行商認為臺灣沒有觀眾在乎,要求刪去。
  • 那裡活著的人在做什麼才最重要——專訪楊力州導演
    > 攝影|KITE 循著其作品列表往下看,拍過的紀錄片竟多達二十幾部,產量龐大。 2008年,颱風莫拉克侵襲臺灣,造成多起山崩、淹水與土石流災難性事件,並致使位於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落遭遇474人受害的重創。數年後,為籌劃企業廣告案子,楊力州前來甲仙考察資料,在冰店小歇時,恰好聽村人提起小鎮災後重建的日常,就此產生拍攝《拔一條河》的念頭。這一動念,造化了楊力州定位紀錄片工作意義的分界點。
  • 那裡活著的人在做什麼才最重要 ——【專訪】楊力州導演
    那裡活著的人在做什麼才最重要 ——【專訪】楊力州導演報導|安角 攝影|KITE循著其作品列表往下看在臺灣,紀錄片工作者大多選擇長時間關注一項議題:勞工、女性,或生態環境等。但楊力州不同,他手中的題材有老人、小孩、運動、殘疾等,並以捕捉細膩溫情的風格見長。1997年,他推出《打火兄弟》,講述消防隊員的工作負擔與險境;《被遺忘的時光》,拍失智老人;《拔一條河》,拍風災後重振的小鎮;《水蜜桃阿嫲》,拍單親母親與七個孩子如何面對生命困境——幾乎全是偏弱勢的議題。
  • 金馬獎導演楊力州:我的電影為什麼對集體的男性特別感興趣
    男孩》、《無米樂》等都獲得了高票房和好口碑,楊力州憑藉《奇蹟的夏天》(2006)成為首批嶄露頭角的導演之一,並獲得第4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007年,他的一部《水蜜桃阿嬤》因其片尾曝光了捐款帳號,受到輿論質疑其背後商業綁架道德的行為,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成了當年事件性影片。
  • 預告| 紀錄片《城市夢》學術放映
    預告 | 紀錄片《城市夢》學術放映 2020-09-15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影評: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是否是女版楊力州?
    看完導演黃惠偵的《日常對話》,我驚為天人,並慢半拍地在片尾字幕上驚見夢幻陣容,包括監製侯孝賢、剪輯顧問雷震卿、配樂林強以及顏蘭權擔任攝影協力等等。我自問「黃惠偵是否是女版楊力州?」因為不明白她怎能如此抓提出剪不斷理還亂的,從臺灣社會到臺灣家庭甚至是個人心境上的所有疙瘩?
  • 【本周重磅影展】臺灣新浪潮旗手、著名導演、編劇吳念真作品放映及見面活動
  • 臺灣金穗獎最佳紀錄片《歸去來兮》放映交流
    >《歸去來兮》片長:75min導演:黃欣 鮑野主演: 方嘯強獲獎情況:2020 5th New Era 青年電影季主競賽單元 - 評委會特別提及獎2020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複評入圍2020第十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 臺灣紀錄片導演吳耀東:被現實幹掉的人太多太多
    臺灣紀錄片導演吳耀東的作品《舞臺》裡的這句對白,讓臺下的廣州觀眾笑了起來。提到臺灣的紀錄片,讓人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紀錄片《看見臺灣》可以斬獲臺灣年度最高票房。不僅大規模上院線,還引發全臺灣熱議。而更多的臺灣紀錄片,則缺少被「看見」的渠道。臺灣,渴望被「看見」什麼?「我當然渴望被看見。不然我拼著老命來這裡幹嘛?」吳耀東說。
  • 細說2016年臺灣紀錄片,沒有比這篇更全的了
    作者簡介鄭秉泓(Ryan chang),臺灣著名影評人、高雄電影節策展人,著有《臺灣電影的愛與死》一書本文首發於臺灣IN微創影像創作網,經作者授權大陸地區網絡首發愛看紀錄片的朋友,不曉得有無發現最近突然間怎麼有那麼多本土紀錄片接力上映!於是我興起統計一下2016年總共有多少紀錄片上院線的想法。
  • 邱澤新片口碑好飛起,在臺灣超越《毒液》等大片,成新片票房冠軍
    ,又並沒有太強悍的大片為敵,於是上個周末的新片第一,它是拿穩了周末過後,《誰先愛上他的》臺北的票房是388萬,全臺則超過700萬,破千萬就這一兩天吧今日導演徐譽庭和邱澤,以及另一位導演許智彥,兵分兩路到多倫多和美國的電影節為《誰先愛上他的》站臺,金馬獎前返回《誰先愛上他的》之外,還有一部神奇的臺灣紀錄片,在排行榜上表現也非常亮眼
  • 放映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劃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由陳傳興擔任總監製的文學家紀錄片,是21世紀臺灣文壇最重量的文學電影。該系列共六部電影,是由五位精銳導演: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和溫知儀,以風格化的電影敘事手法,重新詮釋、紀錄六位臺灣文壇重量級文學家: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以及楊牧的生命與創作歷程。
  • 紀錄片放映
    放映.見面會 | 畫漫畫的犀牛大哥,拍片子的導演張迪生,和你們一起,期待每一個未知
  • 臺灣的導演們為什麼願意嘗試拍攝「私紀錄片」?
    之後,吳乙峰成立了「全景映象工作室」,其所形成的全景學派無論是在紀錄片的形式風格、內容還是製作、放映形式層面上,都突破了臺灣紀錄片的空間格局,因而在整個90年代的臺灣影響深遠;新世紀以降的臺灣新紀錄片,在劇情片普遍不受到本土觀眾青睞的市場上意外成為院線一道亮麗的曙光。2004年吳乙峰的《生命》掀起全臺觀影熱潮,此後《無米樂》《翻滾吧!男孩 》同樣引發觀眾熱烈迴響,紀錄片真正意義上進入了臺灣商業院線放映模式。
  • 【一首搖滾上月球】電影檔案室:值得一看的臺灣紀錄片(附視頻)
    他一向以詰屈聱牙的風格著稱,透過這部紀錄片可以,其中導演特地安排一段舞臺劇來展示他另外一部經典作品《家變》,使觀眾能夠慢慢走入王文興的神秘世界,解開那些晦澀難明的文字,從另外一種角度閱讀他的故事。這部紀錄片源於「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這個系列目前共拍攝8部,其它包含:《如歌的行板》(作家瘂弦/導演陳懷恩)、《無岸之河》(作家洛夫/導演王婉柔)、《兩地》(作家林海音/導演楊力州)、《霧起之時》(作家鄭愁予
  • 長沙66號放映室x牽猴子:臺灣新銳紀錄片聯合展映
    「也說紀錄片發行與放映 」文/夏雨牽猴子是臺北一家電影公司,名字搭配有點奇怪,會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十二猴子》。但兩者差別很大,《十二猴子》是科幻電影,牽猴子則在臺灣做紀錄片發行。牽猴子給了我一份片單,看完之後我挺替牽猴子擔心,這些紀錄片的發行都不太可能賺錢。到民間電影組織放映連商業變現的可能都幾乎沒有。但片單其實非常不錯,沒有僅限於66號經常放映的獨立紀錄片範疇。
  • 放映預告 | 2021年資料館1-2月片單
    電影《三毛流浪記》劇照另外,本月還將特別放映彭小蓮導演「上海三部曲」中最後一部作品《上海倫巴》(2006),影片以黃宗英與趙丹的愛情故事為藍本,帶我們走近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電影。謹以此專題向黃宗英女士致以誠摯的敬意。
  • 紀錄片《城市夢》學術放映
    2020年9月21日(星期一),Plan J將假座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舉行紀錄片《城市夢》的學術放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