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錄片導演吳耀東:被現實幹掉的人太多太多

2021-01-18 手機鳳凰網

「王師傅都開刀動手術了,一邊提著尿袋,一邊嚷著要表演歌仔戲。敬業哩。」臺灣紀錄片導演吳耀東的作品《舞臺》裡的這句對白,讓臺下的廣州觀眾笑了起來。

提到臺灣的紀錄片,讓人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紀錄片《看見臺灣》可以斬獲臺灣年度最高票房。不僅大規模上院線,還引發全臺灣熱議。而更多的臺灣紀錄片,則缺少被「看見」的渠道。臺灣,渴望被「看見」什麼?

「我當然渴望被看見。不然我拼著老命來這裡幹嘛?」吳耀東說。這位曾因拍攝《在高速公路上遊泳》而獲得日本山形獎、名噪一時的導演,最近攜新作《舞臺》,在廣州參加第七屆先鋒光芒影展。「先鋒光芒」今年特設臺灣紀錄片專場,播放吳耀東《舞臺》、黃庭輔《島》、楊力州《青春啦啦隊》三部片子。

《舞臺》在豆瓣網上有7 .4分(滿分10分),但內地紀錄片導演吳文光卻表示「好失望」。上月在深圳舉辦的一場論壇上,他「拷問」坐在他旁邊的吳耀東:「你十多年前的生猛瘋狂和火力都哪裡去了?」吳文光告訴南都記者,臺灣紀錄片市場逃脫過政治審查這把刀子,卻逃不過市場經濟化的另一把刀子,「像吳耀東這樣的人,在臺灣幾乎是一大片。」而對吳耀東來說,他坦承吳文光的說法「無可辯駁」,但紀錄片導演要「不被現實幹掉」,只能停止安逸的日子。

《瑞明樂隊》

「攝影機憑什麼帶走人家生命的(部分),來成就你的那一部分?」

1995年,吳耀東考上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成為第一屆研究生。這是臺灣的第一個紀錄片研究所,雖然地處臺南僻鄉,卻網羅了張照堂、井迎瑞、李道明、吳乙峰、關曉榮、黃玉珊等一流師資,培養出楊力州、曾文珍、陳碩儀、李孟哲、吳耀東、潘朝成、許慧如等知名的紀錄片從業者。

「第一屆,學校根本就是在手忙腳亂之中開幕,學校才建一半,完全還是工地。一些學生宿舍也好,或者是教室也好,完全沒蓋。那附近都是小鎮、農村,我們去鎮上買雨鞋,一下雨就是泥濘的地。人數也不多,老師、學生加起來,加教職員頂多八九十個人而已。」吳耀東記得,建校之初,所有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籌備當中,15位研究生坐在一個小課室,每個人沿著牆邊坐在塑膠椅子上,圍著老師,沒有黑板,足足上了一年的課。

著名攝影師張照堂是吳耀東的老師,上一年級的課程。「我大學時代曾在臺北攝影藝廊當義工,那時臺北僅有一兩間專門展照片的藝廊。有一次張照堂在我所工作的地方展攝影作品,我就像小粉絲看到偶像的感覺,一直偷看他,不敢跟他說話。沒想到他成了我的老師,還經常來我宿舍的暗房中玩,邊喝咖啡聽搖滾樂,有時候拿到大麻也給他轟一下。」談起學生生活,吳耀東顯得很愉悅,滔滔不絕。

吳耀東的家境不錯,老家在臺北舊城艋胛,阿公跟日本人做生意。那個時代的家庭中,父親比較嚴厲,小孩子不會跟父母有太多親密接觸,但到了吳耀東爸爸,「我爸是個巨蟹座很愛家,五點多下班,六點回到家,西裝褲一脫他就喜歡穿個內褲。我媽喜歡畫畫,從小培養我對畫畫的興趣。我從小就是電視兒童,看電視之外就打電動玩具。很宅。」

吳耀東本科考上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爸爸送他一臺帶有蔡司鏡頭的德國相機,三萬臺幣,其他同學只用一萬臺幣的尼康相機。因為大學念攝影專業,所以唯一願望就是當個棒球攝影記者,「臺灣人很喜歡棒球,我們從小就看,我就有個機會,大三的時候我到了《職業棒球》雜誌實習,每天下午4點報導先去領個便當,6點半正式比賽,我們就拍球。我一個學生坐在記者席,這麼接近球員,汗臭味都能聞得到,晚上去吃宵夜、喝酒,好高興。我以後就希望過這樣的生活。」但接下來,吳耀東的經歷就像許多肥皂劇一樣,他陪同學考研究所,同學落選,他卻意外考上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走上紀錄片的道路。

「我完全不知道紀錄片幹嘛的,進去一片白紙。」他記得,去圖書館查紀錄片的資料,看到吳乙峰《月亮的小孩》,同時還迷上「電影奇人」、日本前衛戲劇的代表人物寺山修司的實驗短片。「才知道紀錄片是進到人家的生活裡面去拍一些東西出來。」為了拍《月亮的小孩》,導演吳乙峰耗時二年,實地紀錄白化症朋友結婚、生子讀書、就業的人生歷程。湊巧的是,吳乙峰後來成了吳耀東的老師。

在研究所的第一年的學業任務很重,老師李道明安排拍作業。恰好,吳耀東看到了吳文光《流浪北京》,大受啟發,抓起錄像機。「第一次作業哪知道拍什麼,就從身旁的人著手。」吳耀東說,《流浪北京》這部反映北漂藝術家生存狀態的片子日後影響巨大,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紀錄片。那會兒,他本科的四位師兄畢業以後找到相關工作,有人開計程車,有人進電視臺做攝影記者,正好四個人組成一個樂隊瑞明樂隊,就成了他的拍攝對象。

吳耀東每周從臺南回到臺北拍攝瑞明樂隊,歷時一年。從21小時的毛帶(素材)中剪了50分鐘的《瑞明樂隊》,講四個年輕人在城市邊緣,剛出社會的那種不適應、虛無,拍了一年從頭到尾他們也沒有把一首歌練起來。「我看到《流浪北京》拍攝的手法跟風格很震撼。一群很邊緣的年輕人對著鏡頭一直講話,講身邊的一些故事。我就仿照那些手法拍了《瑞明樂隊》,也很多對著鏡頭在講話。」

「結果這個片竟然拿了臺北電影節裡面的臺北特別獎,時任臺北市市長的陳水扁頒獎給我,拿了30萬(新臺幣)獎金,我爸我媽還去觀禮,讓我爸很有面子,這個錢沒有白花。我就在那個時候受到鼓勵。」吳耀東坦承。

但瑞明樂隊並不像吳耀東那麼高興,對他說,「你幫我們這樣拍一拍還拿獎,攝影機憑什麼帶走人家生命的(部分),來成就你的那一部分?還要放在博物館典藏?誰辦個證就可以拿下來看我們那一段荒唐的生命?」吳耀東聽了,傷心,灰心,並開始反省「攝影機是不祥的,它將帶走你的靈魂」。

《在高速公路上遊泳》

「我要有一種權力,我要主導你」/你不是一個導演,他耍你。」

1997年,研二開學時,吳耀東依然苦悶。他聽說有一個師弟T om的生命經歷特別豐富,逃兵、自殺、同性戀,還有一點躁鬱症,他想跟T om談談自己未來的路。「我去宿舍找他,兩個人喝酒,誰知道他比我還頹廢,霹靂啪啦亂講一些流浪、漂泊的事情,又不理我。我越看這個人越怪,越聽越緊張,但也越著迷。」當年10月10日,吳耀東在燦爛花火下的西門町,開始拍攝這部關於T om人生之愛恨情仇的紀錄片。

這部片就是《在高速公路上遊泳》,曾擊敗了老同學、臺灣著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我愛080》,陳俊志《美麗的少年》,獲得1999年日本山形紀錄片雙年展小川紳介獎。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是全球紀錄片盛事之一。

「我完全沒有想到這片子會成功。」吳耀東回憶道,在整整一年的拍攝相處中,他跟著T om的背影在人群中逆向行走,他看到旅社電視裡閃爍的A片,高速公路上疾駛的客運,T om映射在車窗消瘦疲憊的臉……吳耀東一直在處理他們之間的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鬥爭。

「我跟T om喝酒聊天,拍了一堆東西。第三個月,他突然跟我講他有愛滋病,我有點驚慌,上網查了一下愛滋病的傳染途徑,接下去我有一種憤怒,我投入了情感,希望你能信任我。可是這麼重要的事情,三個月以後才告訴我?我覺得我被欺騙了。後來他的躁鬱症病發,被我們押去醫院的精神科,我和他待了半天。這時,我不忘開著鏡頭。出來以後我完全痛哭,崩潰,一度拍不下去。」吳耀東說。

他解釋說,攝影師拿攝影機時,好像應該「我要有一種權力,我要主導你,主導這部片子,我要問你什麼問題,我要請你帶我去哪裡,應該是我設計好的」,可是T om完全不照牌理出牌。「比如說他帶我去他以前住過的小旅館,我以為他會說過去流浪的生活,但他衣服一脫,跳上床開電視看A片,開始打手槍,也不理我。完全不按你的劇本演,把我的心給碎了。」

這時,吳耀東的指導老師從張照堂換成吳乙峰,吳乙峰建議他回臺北休息一段時間。

學期快結束了,吳耀東很擔憂這份作業。他把剪出來的片子播給吳乙峰和朋友看,吳老師大潑冷水,「完全看不到你的影子,你不是一個導演,你是跟班的攝影師,他耍你。」吳耀東告訴南都記者,當晚很絕望,但「整個心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都暢通,我發現這是一個學習拍紀錄片的學生在拍一個奇怪的對象,兩個人的糾葛。」

「1999年,我在日本山形看了這部片子,非常喜歡,很獨特,算華語紀錄片的先驅。」吳文光說告訴南都記者,當時在大陸或者華語圈,基本都是比較傳統的客觀式的紀錄片,1999年出現這個片子是一種異數,醉酒、亂逛,粗野的生活。「他的片子屬於那種兩個不同人生的年輕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交集。而且他的片名,高速公路和遊泳搭載在一起,當時我看了也激動萬分,非常抽象,就像一首詩。」吳文光說。

取名《在高速公路上遊泳》,吳耀東回憶道,片子進入後期製作階段時,有天,去接吳乙峰老師的高速公路正塞著車,寸步難行,吳耀東脫口而出「在高速公路上遊泳」,「因為這部片南北兩地跑,開著高速公路跟著他流浪,T om也在片子裡說,好像一生都在路上過了。但終究也沒拍出什麼東西,兩個人荒謬又無聊地相處了一年,一個為了學校作業,一個無聊想找人陪,高速公路能遊泳嗎?就是一個荒謬!」

相關焦點

  • 紀錄片開拍第二天,拍攝對象意外離世 |吳耀東專訪
    ,認識了第二年入學的學弟辜國瑭,兩人在開學前的暑假,協議建立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吳耀東遂而將他們一學年來密集的相處過程製成《在高速公路上遊泳》,這部赤誠生猛的作品讓他一舉成為首位奪得日本山形影展小川紳介獎的臺灣紀錄片創作者。
  • 我們為你精選了臺灣近20年來5部高分紀錄片 | 「生猛海鮮」臺灣紀錄電影特別放映
    ,於2018年8月18日和19日放映五部臺灣電影人於1998年至2016年間創作的紀錄片。「重構現實」紀錄片電影放映系列活動:生猛海鮮——臺灣紀錄電影特別放映放映安排8月18日,13:00 - 16:30《築巢人》《臺北抽搐》
  • 臺北的夜與霧:第十一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觀察
    圖為馬來西亞導演陳翠梅的《無夏之年》之前提到的《柬埔寨之春》雖然是徹徹底底地講述柬埔寨的事件,但同《親密正義》一道被劃入國際競賽單元。同往屆一樣,TIDF的競賽單元分為「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和「臺灣競賽」。而把亞洲視野視作最高榮譽也暗示了影展對自身的定位。
  • 【導演見面+免費觀影】臺灣電影特別放映第二期:臺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臺北抽搐》等
    對臺灣紀錄片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沈可尚,生於1972年,臺灣導演,創作橫跨劇情、紀錄、實驗電影及商業廣告。曾入圍多項國際知名影展競賽,並屢獲多項重要獎項肯定。紀錄片作品包括《噤聲三角》、《賽鴿風雲》、《野球孩子》、《小城》、《遙遠星球的孩子》、《日日喃喃》、《幸福定格》等。完成於2012年的《築巢人》榮獲第15屆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百萬首獎及最佳剪輯。
  • 手冊獨家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單元入圍名單揭曉
    本影展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指導、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主辦,歷經兩個月的初選過程,「國際競賽」、「亞洲視野競賽」、及「臺灣競賽」入圍名單,在今天的記者會上揭曉,並由文化部影視局禚副局長洪濤頒發入圍證書予入圍的臺灣導演。其中黃亞歷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及陳界仁的《殘響世界》皆有亮眼表現,同時入圍臺灣競賽及國際競賽;兩位創作者皆非傳統的紀錄片導演,前者多從事實驗電影創作,後者則深耕當代藝術。
  • 電影不要廢話太多!《大佛普拉斯》攝影再次入圍金馬獎
    本片採用偽紀錄片的手法,透過九個小美接觸過的人的訪談與回憶,宛若拼圖般地,逐漸拼湊出小美這個邊緣少女的形象輪廓。《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在本片中延續《大佛》的風格,獻上了非常幽默的旁白聲音演出。臺灣知名電影評論FB「尋向影誌」分享了關於本片的觀後所感:
  • 《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罹難,「臺獨」組織問:外省人怎麼可能愛臺灣?
    臺灣導演齊柏林先生曾因《看見臺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日前在花蓮拍攝續集時墜機身亡,社會各界多表哀悼:但也不乏不和諧的聲音,藍綠各方不斷上臺,齊柏林的逝世竟成為各種政治精英與評論人物的「演武場」,令人悲哀。
  • 臺灣的導演們為什麼願意嘗試拍攝「私紀錄片」?
    ,並探討作為私人經驗、自我觀看的臺灣「私紀錄片」是否如聞天祥所言的,往往「超越自戀式的對話或強迫症的救贖」,將私人的遭際與觀眾的個體認同聯繫起來,甚至與更大的社會現實和歷史演進相關聯,成為窺視臺灣社會真相的一扇窗口。
  • 悲報 | 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魂斷花蓮
    據悉,該架直升機罹難三人分別為知名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及其助理。經臺灣「民航局」確認,這是編號為B31118的直升機,只剩機翼還完整。相關部門表示已立即成立專案小組調查。墜機現場據報導,臺灣凌天航空公司的某李姓主管在受訪時說,直升機此次是為了執行齊柏林導演《看見臺灣Ⅱ》的航拍任務,為了在該續集中拍攝長虹橋的遠景,當時齊柏林人在直升機上。主管表示,「已經不知道要說什麼,連空拍都會出狀況。」據悉,機上3人除了導演齊柏林外,還有其助手與一名機師。
  • 最賣座臺灣紀錄片導演逝世 從此在天上看臺灣
    「新華社臺北6月10日電(記者章利新 馬玉潔)10日11時許,一架凌天航空直升機在執行航拍任務時在花蓮墜毀,造成3人遇難。凌天航空證實,當時正執行《看見臺灣2》空拍的臺灣導演齊柏林在飛機上。」噩耗一傳出,《看見臺灣》的社交媒體平臺湧入大批粉絲留言哀悼:「從來沒有像此刻這麼希望有奇蹟出現」「謝謝你跟製作團隊帶我們看見最真實最美麗的臺灣」「感謝齊柏林老師對這片土地的貢獻」「希望大家能捐助完成這部紀錄片拍攝以慰導演在天之靈」……齊柏林最後一次分享的太平山莊航拍圖,取自齊柏林的飛躍臺灣臉書。
  • 齊柏林三周年祭,請記住這位用生命看見臺灣的紀錄片導演
    」這種執著的精神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能把周遭氣場相同的人拉到他的周圍。紀錄片《看見臺灣》的監製侯孝賢導演,就是被齊柏林的專注所打動,主動提出幫助他的。候導說:「我給你當監製,你用我的名義,可以找到更多支持和贊助……」類似的還有幫助他們錄製旁白的吳念真導演,看完紀錄片的粗剪版之後,吳念真導演說:「這片子你找我解說就對了!」
  • 預告 臺灣著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作品專題放映
    內容:北京電影學院信息權威發布,影視教育、影視行業資訊關注:點擊標題下方「北京電影學院」關注作為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5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將於10月26日、27日舉行臺灣著名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影片放映和交流活動
  • 鍾孟宏(中島長雄):電影不要廢話太多!《大佛普拉斯》攝影再次入圍金馬獎
    本片採用偽紀錄片的手法,透過九個小美接觸過的人的訪談與回憶,宛若拼圖般地,逐漸拼湊出小美這個邊緣少女的形象輪廓。《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在本片中延續《大佛》的風格,獻上了非常幽默的旁白聲音演出。臺灣知名電影評論FB「尋向影誌」分享了關於本片的觀後所感:
  • 太多的藉口太多的理由是什麼歌 抖音太多完整歌詞一覽
    這首歌的歌名就叫做《太多》,歌曲的原唱是陳冠蒲,這首歌也是多部經典電視劇的片頭曲或者是片尾曲哦!演唱者陳冠蒲個人資料:陳冠蒲,男,漢族, 1970 年 11 月 18 日出生於臺灣屏東,新加坡籍華人,國語歌手。代表作:專輯《就讓你走》,歌曲《別說》《太多》《藍眼淚》等。
  • 太多的藉口太多的理由是什麼歌曲 陳冠蒲太多完整歌詞
    抖音太多的藉口太多大的理由是什麼歌?還是很了解的朋友們,下面就為大家帶來具體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抖音太多的藉口太多大的理由是什麼歌?  這首歌叫做《太多》,《太多》是陳冠蒲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李巖修作詞,徐嘉良作曲。
  • 紀錄片丨《看見臺灣》——看不見的那一面
    2013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
  • 2018,你值得留意的100部華語紀錄片
    ,一年中大部分的優秀華語紀錄片也基本都已在各大電影節展上與觀眾見面。在此,導筒從國內外20多個紀錄片與藝術電影影展,以及國內各地及港臺民間展映節目中整理了一份紀錄片片單,列出2018年值得留意的100部華語紀錄片,真實的立場與投射,擲地有聲的地緣穿流,屬於紀實的新鮮血液繼續循環。
  •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臺灣》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作品,這部紀錄片其實並不是關於臺灣美麗的風光紀錄片,英文名已經明顯地說明了片子的主旨: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