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歌拍成微電影 何志銘導演:希望展示更多陝北文化

2020-09-23 陝北記憶

陝北民歌拍成微電影 何志銘導演:希望展示更多陝北文化

微電影不少,但你看過表現咱陝北民歌的微電影嗎?近日,由著名導演何志銘、國家二級導演何志銘,談起了創作背後的故事。

談起微電影結緣的過程,何志銘很感慨:「我是地道的陝北人,一直對陝北文化情有獨鍾,雖然離開家鄉到西安工作多年,但從來沒有忘記過家鄉。所以接到參與拍攝的邀請後,我特別激動,馬上加入其中,希望能為我所熟悉的文化做出一些貢獻。」

微電影也能做出宏大題材

看似簡單,但微電影的拍攝絕不容易。為了拍攝到最好的鏡頭、反映最真實的故事,何志銘和同事費盡心思,經常為了一個鏡頭輾轉幾千公裡尋景,頂風冒雪、熬夜堅守更是家常便飯,最終耗時一年才完成。

「可以說我們是傾其所有。很辛苦,但是我覺得非常值得。它也許不是最完美的,但它是一次偉大的嘗試。尤其對於我來說,它是一個對文化和歷史的記錄。通過它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歷史、銘記歷史。」

將民歌和微電影結合在一起,這還是首次嘗試。為什麼會想到以這樣的形式講述民歌歷史?

何志銘表示,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新穎的表現方式,讓人們重拾文化。「現在是全媒體時代,各種影視作品非常豐富,但是我們的審美卻在失落。屏幕上不是情情愛愛就是小打小鬧,缺少文化內涵。我們的審美不應該是這樣。所以我們此次做這個題材也是希望告訴大家微電影也能做出宏大題材,展現更多正能量,搶救文化、重拾文化。」

相關焦點

  • 觀看何志銘導演的兩部影片有感
    西安電影製片廠何志銘導演,是一位對黃土地有著深厚情感的陝北人。在西影廠,他從道具、置景、美術、場記、副導演等職業一步步幹起,與電影息息相關的工種他都幹了個遍,直至到國家二級影視導演。何志銘導演博覽群書,刻苦努力,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他以西影傳統,西部人的一腔熱血,讀書與交友,和吳天明導演,編劇張子良、導演張藝謀,作家路遙、陳忠實交誼甚厚,深受影響。
  • 陝北民歌總是情——記陝北民歌新秀蘇文
    ■文/張娜 廣袤厚重的陝北黃土地,生發出優美的陝北民歌,滋養著優秀的民歌手。如果說七十年前陝北民歌曾經輝煌,那麼今天的陝北民歌又是一番新景象。陝北民歌與陝北民歌歌手,相輔相成,層出不窮,星光燦爛。蘇文,就是陝北民歌繁星中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 郭亞龍|觀看西影著名導演何志銘的兩部影片有感
    何志銘導演博覽群書,刻苦努力,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他以西影傳統,西部人的一腔熱血,讀書與交友,和吳天明導演,編劇張子良、導演張藝謀、作家路遙、陳忠實交誼深厚,深受影響。兩部影片在服丶化丶道丶燈攝,等方面都讓人感到何導的用心良苦,以及對陝北故土的深刻了解和無比眷顧,可以說在當今影視界對陝北文化和地域特色能如數家珍者無出其左。被觀眾譽為:三十年來,陝北題材最激動人心的影片。  何志銘導演又被稱為:陝北文化的良心。
  • 黃土坡上的陝北民歌——楊靜宇
    無論是電視劇《血色浪漫》中的悲哀無奈,還是路遙《平凡的世界》裡的生活喜樂,陝北民歌的文化價值得天獨厚,不論是走西口承受的壓力現實,還是信天遊的哭訴情懷,陝北民歌始終在人們心中紮下根,留下不解,歸於釋然,表達的是最普通的生活和感情。
  • 陝北人丨張慧玲演唱·陝北民歌第85期
    ▎說歌陝北地處黃土高原,這裡自古戰爭頻繁,造成植被嚴重破壞,水土嚴重流失,長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溝萬壑的地貌。生活於此的陝北人卻樂觀豪邁、勤勞勇敢、老實淳樸,陝北民歌正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與厚重純樸的陝北人情感碰撞的產物。
  • 中國紅——陝北民歌發展史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那一聲聲信天遊,響徹在廣漠無垠、千溝萬壑的黃色高原上」陝北民歌是陝北人創作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經久不息而代代相傳。洋芋疙蛋——賀東,作為一名陝北民歌的傳承者,一曲高歌,響遏行雲,全掃靡靡之音;一聲入耳,盪氣迴腸,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 陝北民歌有什麼特色?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傳承?
    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在民族之林,成為強大的民族就在於其有著與其他民族不一樣的優秀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獨立存在的重要證據與判斷標誌之一,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人民文化的結晶、是沉澱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其中獨特豐富的內容,具有特色的唱腔,獨特的審美內涵都賦予了它較高的藝術價值陝北民歌中的演唱技法運用是陝北民歌傳承的關鍵因素
  • 孫延文:電影《黃土地》中的陝北民歌 丨今日頭條
    ▲題圖:張江源 油畫作品《高山厚土》布面 80×100cm文 孫延文《黃土地》是我國著名導演陳凱歌的代表作,曾獲國內外五項大獎。《黃土地》中國貫穿著許多陝北民歌,觀看時,不覺得有一股濃厚的黃土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使讀者陶醉於那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中來。影片的主體音樂以陝北民歌為曲調。陝北民歌是陝北民俗的一個分支,它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由陝北人自己在勞動中創作並傳唱與整個陝北地區。
  • 文化 | 郭濤:從山那邊走來的陝北民歌手
    「當時是星光大道的一位女導演給我打的電話,通知我第二天早上飛去北京參加節目錄製,排練時間只有7天。」郭濤說,由於有一位參賽選手臨時退出,導演希望郭濤能夠補位救場。第二天一大早,郭濤就跟姐姐飛往了北京。「到了以後,告訴我唱的第一首歌是常思思老師的《春天的芭蕾》,這首歌中有很多高難度的花腔女高音,如果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很難掌握。」郭濤說。
  • 《血色浪漫》裡的陝北民歌合輯
    《滿天的花喲滿天的雲》龔琳娜演唱《走西口》龔琳娜演唱血色浪漫陝北民歌合輯土氣的陝北民歌為什麼如此打動人心?溝壑縱橫的陝北是貧窮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沒有文化,但是他們憨厚純樸,男女相愛是為找到另一半在荒涼的土地上生存。他們不懂深邃、晦澀的哲學語言,不會顧左右而言他的扭捏矯情,更沒有工夫眉來眼去地玩詞語遊戲,他們只知道隔著深壑、迎著風沙,掏心掏肺地唱出自己的真情,用那些瀰漫著黃土氣息的大實話撼動著人們的心靈,蒼涼悽婉。
  • 陝北方言的文化傳承
    關鍵詞:陝北;方言;文化傳承;信天遊;軲轆 作者簡介:   地處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交匯地帶的陝北,歷史上是漢族與北方其他民族雜居、交融的地區。大約戰國以後即有華夏族人居住,同時先後有白狄、匈奴、稽胡、鮮卑、党項等民族在此生息繁衍,並先後融合於漢族。
  • 祈雨丨葉振國演唱·陝北民歌第12期
    葉振國 | 陝北民歌演唱家天幹了,火燒了,五穀子青苗子曬乾了。龍王老爺吆,滿天那個生雲就下大雨,救萬民。葉振國(1967—2014),男,陝西橫山縣人,曾任橫山縣文化館副館長,陝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榆林市黃土文化研究會理事,橫山縣詩詞協會常務理事。
  • 孟宗伋——陝北民歌藝術人生
    「也許別人羨慕那種安穩的生活,可我卻不甘心拿合唱夾在舞臺上站一輩子,我要去有沙漠、草原、桃花水的榆林演唱、舞蹈,去鍛鍊自己,體驗生活,學習、挖掘更多的陝北文化藝術。」孟宗伋邀請了霍向東老師(國家一級編劇,曾任海政歌舞團團長)一同編排了一臺具有濃鬱陝北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晚會,這臺晚會豔驚四座、一炮打響,第一次讓世人知曉榆林還有這樣一支高水平的演出隊伍。1982年,文化部專調文工團赴京進行示範表演,王向榮、郭雲琴、李增恆(已故)等一批陝北民歌演員也隨團演出。
  • 陝北民歌中妹妹的「眼眉兒」|民歌與文化第2期
    這麼好個妹妹見不上面|任思諭02:42來自陝北民歌「眉」和「眼」是最能體現情思的所在,在上述的陝北民歌歌詞中,透過眉眼,我們能看到清雅真純的女子的形貌,體會她們的心境。這沿襲了古人用眉眼寫女性情感的傳統。歐陽修《訴衷情·眉意》:「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 《我要上春晚》陝北民歌英文唱 激烈爭議
    「這是文化的傳遞,」面對現場的笑聲和各種「批評」,文世龍顯得很是激動,「我是很嚴肅的,不是開玩笑!」文世龍是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的一位英語教師,「我是先行者,可能批評都朝我來了。」接受記者採訪時,和臺上不同,文世龍顯得很鎮靜,「我都習慣了」。文世龍一直愛唱歌,身為陝北人,他更愛自己家鄉的民歌。
  • 榆林晚報|何志銘的電影之路
    何志銘,西安電影製片廠知名導演。經人引見,記者來到了何志銘的家中……陝北永遠的牽掛何志銘的作品多取材於陝北,問他原因,他的回答很樸實: 「我的根在這裡,我與故鄉血脈相 。」陝北榆林有何志銘童年的足,承載了他太多的回, 何志銘記憶中的榆林城,大抵只有三四萬人。
  • 跑旱船丨王曉怡演唱·陝北民歌第463期
    其中能影響全國、最為被音樂界推崇的,當屬陝北地區的這首《跑旱船》了。這首民歌結合了山歌的某些特徵,曲調高亢,旋律線起伏大,情緒熱烈,詞句形象具體,鮮明,把跑旱船的演員角色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在曲調的構成上,它不囿於一般歌舞曲中常用的方整性結構和單一的舞蹈節奏,而是靈活、自由地隨意發展。
  • 每天一歌 ||陝北民歌手之周淋
    「愛國歌曲家家唱」神州大舞臺特別節目中獲得優勝家庭獎 2010年10月19日在第二屆陝北民歌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2011年7月榮獲第九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銅獎 2011年7月1日參加由全國婦聯、中央電視臺主辦的《歡樂一家親》節目中獲得優秀表演獎 2011
  • 趙季平:我們二妮有星像 對陝北民歌做了好傳承
    特約攝影:陳雄(攝)  7月5日,王二妮《走進黃土地》文化採風團來到陝西採風,首先拜訪了著名音樂家趙季平。  趙季平引用習總書記的話說:「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  他指出,陝北民歌是陝北文化的母語,而作為民族歌者,首先要對中國民族音樂自信,對創造自己的美自信。  而在新的時期,儘管陝北民歌足夠強大,但它也是動態的,需要用新方法保持陝北民歌的特點。
  • 陝北十大民歌手--雒翠蓮
    三十多年的演藝生涯把陝北民歌唱響各大舞臺,乃至世界!原生態的唱腔給觀眾一次次留下來深刻的映像.榆林市「吉祥大使」、陝西省「十大陝北民歌手之一」.雖然我在藝術以及工作上取得了一點成績,但我還深知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藝術道路上我還要繼續探索學習、開發傳承,力爭將我們的「陝北文化」發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