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蓮:《小說之家:詹熙、詹塏兄弟與晚清新女性》

2020-12-28 古代小說研究

《小說之家:詹熙、詹塏兄弟與晚清新女性》,魏愛蓮著,陳暢湧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7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通過分析浙江衢州詹氏家族的文學書寫,探討了家族脈絡中的文學薰染和代際聯繫,彰顯了文學書寫與大時代的互動。從這些綿延的書寫中我們得以窺見晚清社會中女性生活的種種形態,她們對婚姻生活的苦悶、對不平等境遇的抵抗、自身的覺醒,以及對改革的訴求。

目 錄

導言:脆弱的傳承

第一章 變局中的文學夥伴

第二章 詹熙的生平、子女與寫作

第三章 詹塏的一生和他的狹邪筆記

第四章 詹塏的小說作品

第五章 作為記者的詹塏

結論

附錄:王慶棣、詹嗣曾、詹熙、詹塏主要作品

參考文獻

譯後記

中文版自序

中國的讀者朋友,你們好!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晚清文學世家的故事,他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材料,使我了解他們,並得以詳盡地探究了他們的家族歷史。從父親詹嗣曾、母親王慶棣的舊體詩到詹熙的第一部白話小說,以及其後詹塏更具進步思想的幾部小說——此家族展示了文學的變遷。

《小說之家:詹熙、詹塏兄弟與晚清新女性》原版

家族四人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即他們都是作家,不過我期待能超越「作家」這一身份,找到更多有趣的範式。

詹嗣曾、王慶棣夫婦沒有表現任何對女性的現代想像,然而王慶棣流露於詩歌中的鬱結心境可能激發了詹熙、詹塏兩兄弟在小說中對新女性的同情。

就詹熙來說,他的《花柳深情傳》(1897)不算是女性問題小說,小說呼籲取締八股文、鴉片、纏足,並且塑造了一位比其他人都要有遠見的丫鬟。這部小說包含了一種改良思想,儘管它所思考的改革領域更多地涉及男性而不是女性。

次子詹塏比長子詹熙小11歲左右,詹塏的改良小說《中國新女豪》(1907)和《女子權》(1907)比詹熙更進一步,呈現了一個女性也可以出國留學、就業的世界,他塑造了幾位形象鮮明的閨秀代表,以至於一些讀者誤以為他是位女性。其著力凸顯女性的特徵與女作家王妙如的《女獄花》(1904)有一定相似性。不過以家族為參照,使我們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詹塏,將這一特徵視為家族內部一系列變故的連鎖反應,儘管其他因素及影響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花柳深情傳》

以「小說之家」命名,也是考慮到詹氏兄弟創作的其他類型作品,特別是為妓女立傳的狹邪筆記。主要是詹塏的狹邪筆記,儘管詹熙也寫過此題材的作品。狹邪筆記幾乎不帶有改良意圖(雖然這些作品都流露出對妓女強烈的同情和欽佩)。

第三類作品是唯有詹塏涉獵的領域,長篇小說《碧海珠》(1907)講述了一位年輕男子與兩位妓女的愛恨糾葛,兩位妓女對現代化的態度大相逕庭,一位欲入新式學堂而不得,另一位則只求決然遁世。《碧海珠》並沒有宣揚改革,有趣的是,詹塏的兩部改良小說正是在一系列非改良作品中顯得格外突出。

若我們將詹塏的作品視為一個家族體系,《中國新女豪》和《女子權》正是家族中與眾不同的「姊妹」。詹塏的所有作品都置於現代化的語境下,也可以找到其他相同之處,不過塑造閨秀代表的小說在女性事業上所持的觀點更具進步性。

《中國新女豪》

不知我提出的這些想法對中國讀者來說有多大的意義。將詹嗣曾夫婦、詹熙、詹塏的創作邏輯聯繫在一起是合理的嗎?將晚清新小說與聚焦妓女的傳統作品相提並論又能發現什麼?與此同時,是否也會有所遺漏?

不過,將詹塏的兩部白話小說放在王妙如《女獄花》等類似作品的語境下看,可以肯定的是,王妙如是不會寫狹邪筆記的。儘管如此,詹氏兄弟狹邪題材作品所表現出的同情不禁使我們猜想,他們刻畫進步女性的方式可能借鑑了《女獄花》這類看似無關的作品。

或許這種對社會地位相對更高的女性的同情,正是源自兩人對妓女世界的深刻理解?也有人會問,作為舊式父輩的詹嗣曾和王慶棣,是怎樣影響了詹氏兄弟更具進步性的創作的?對詹熙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他的《花柳深情傳》塑造了一個與詹家非常相似的家庭;當我們再來審視詹氏兄弟作品上的相似性時,我們也能夠發現許多詹氏夫婦對詹塏潛移默化的影響。

《碧海珠》

非常感謝李期耀先生,當從他那裡得知我的研究成果已被翻譯成中文時,我感到十分驚喜,也期待聽到中國讀者對我作品的反饋。如有讀者認為我對詹氏家族的解讀並不能說服他們的話,我也想了解他們的意見。

如果讀者認為我的分析是有理有據的(或者至少是有可討論的空間),也許他們能提供類似的著作讓我參考,或者提供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來幫助解決我的問題。不管這本書成敗與否,至少它嘗試以一種有點新穎的方式來思考中國近代小說,並且其中一小部分作品記錄了封建時代崩潰後逐漸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思潮。

2020年5月16日

相關焦點

  • 張昊蘇評《晚清政治小說》︱瓶與酒之爭:世界性文學何以在地
    在此前的研究中,學者高度關注到此類「新小說」的特殊性,所談「晚清小說」起訖、範圍不妨略有不同,但多數研究基本不以政治時段上的晚清為標誌,而是以清朝最後十年具有新特徵、新理念的小說為研究對象。(參阿英《晚清小說史》、歐陽健《晚清小說史》)其中,政治小說的地位尤其重要。何為「政治小說」?
  • 縫紉機與晚清民國女性身份的建構
    20世紀初,中小學教育皆要求女子比男子多學家事、縫紉兩科,女子職業教育雖開始興盛,但主流女子教育的宗旨「仍以賢母良婦為最高極則」,以期女子能夠「裨補家計,養成節約利用好勤勉之常度」。至1913年,教育部頒布《實業學校規程》,規定各地根據本地情形設立女子職業學校,教育部頒布小學校令,也以縫紉家事為女子必修課,兼習刺繡、養蠶。
  • 科幻學人專輯 | 賈立元:「晚清科幻小說」概念辨析
    [1] 在魯迅、阿英等中國小說研究的早期奠定者筆下,晚清科幻作品鮮能獲得一席之地。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僅在論及吳趼人時列出《新石頭記》而未置一詞。堅持「寫實」標準的阿英在《小說閒談》和《晚清小說史》中雖對晚清科幻稍有涉及,但總體評價不高,對其中的幻想成份大加詬病,完全否定其藝術成就。
  • 熊秉真 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一一折照晚清與晚明
    近來明清的歷史與文學研究不少,展現了這些新議題和新看法所引動的一些新挖掘和新探索。 史學之轉折與文學之新探 在這個過程中,原來就不分家的文史兩個領域,似乎又展現了男一個新階段的重逢(或者相互擦身而過? )。
  •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即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晚清滅亡前夜,他以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
    這番苦悶心情,體現在文學作品上,就是滿紙憤懣之言。無數人在書籍作品中仰天長問:未來的中國,到底還有沒有救?然而,就在人們焦慮彷徨之際,被稱為帝國主義「冒險家樂園」的上海,卻有位名叫陸士諤的小說家,用一支如椽大筆,寫下一部「荒唐」小說,喚醒一代人的中國夢。說起陸士諤,很容易讓人想起同時代的大文豪魯迅先生。
  • 同人文化在中國:從晚清反案小說到二次元時代的動漫同人
    周瘦鵑《新秋海棠》張恨水的《啼笑因緣》亦有很多反案小說,人物還是樊家樹、沈鳳喜、關秀姑等,不過反案小說的作者把他們放在另外一個場景中,看這些同樣的人物在不同的場景中是如何應對的,主人公的性格一般與原著相同,但在新的「難題」或「機遇」中,將會產生不同於原著的新的故事及發展。這與現在「同人不同文」的同人小說基本一致。
  • 晚清老照片:官宦之家辦婚禮,男人戴枷板像狗一樣被拴牆上
    晚清的歷史是立體的歷史,不僅有豐富的文字記載,還有照相機記錄下的影像。二者互相配合,建構了形象鮮明的歷史畫卷。今天我們通過一組罕見的晚清老照片,來呈現100多年前的社會風貌。父子讀書的場景。在一個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年齡稍長的孩子端坐看書,更小的孩子依偎在父親身旁,整個畫面很暖心。廳堂上掛著一副對聯:「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 」顯然這是一個書香門第。
  • 100多年前的晚清讀者,為什麼喜歡讀西方偵探小說
    另一個不同點是,西方偵探小說的結尾往往是一群人在一個屋子裡,推理整個案件,公布真兇和真相;但中國公案小說往往還有一個尾聲,就是一定要將兇手繩之以法。這些不同之處,其實反映了中國公案小說和西方偵探小說不同的價值取向。西方偵探小說更強調智力上的挑戰,所以它會提供一定線索,以供書中的偵探和書外的讀者同時參與,推斷出誰是兇手。
  • 晚清十大高手之首,霍元甲黃飛鴻不如他,卻被德軍斬首示眾
    隨著影視劇的影響,黃飛鴻與霍元甲的大名人盡皆知,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晚清時期還有個比他們更厲害的高手,筆者今天介紹的這位被譽為晚清十大高手之首,算得上是霍元甲的前輩。
  • 從晚清言情小說代表作《花月痕》看太原的美麗當年
    編者按:出版於1888年的《花月痕》是晚清言情小說的代表作,「一夕之盟,終身不改」,在這部小說中,作者魏仁秀(魏子安)將名士美人青樓之遇的情感關係推向了一種理想化的極致
  • 郭嵩燾——晚清的大撮合家
    與這樣的大撮合家做朋友,真是一件幸事。在曾國藩的朋友圈中,郭嵩燾就是一個大撮合家。 (一)大撮合家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清史稿》記載,郭嵩燾字筠仙。撮合之大者,為文化事業做貢獻啊! (二)大撮合家的性格缺點 大撮合家郭嵩燾哪兒都好,就是有一個性格缺點,太急躁。心理學上把人的氣質類型進行分為四種。
  • 晚清老照片:五品官妻妾成群,王爺的大老婆貴氣十足
    今天,小編精心搜集了一組晚清女性老照片,附加文字說明,刊發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些女性中有八旗貴婦,有青樓女子,有盛裝新娘,也有階下之囚……她們共同組成了晚清女性生活群像。
  • 大家講堂 | 私人生活與歷史風雲——從張佩綸的婚姻家庭談晚清政治和社會
    大方之家是有所專長且見識廣博之人,以專業而無偏狹的態度去對待世間事物。聞其所言如朝露入心,與之共語似醍醐灌頂。聽其言,共其語,能讓我們更加立體、更加多元並包地了解這個世界,看到這個世界不同的面貌。尋麓書館「大家講堂「系列,正是將大家們的閱歷、智慧以及精神傳達給各位讀者的窗口。通過這扇窗口,我們將大家們和讀者連接到一起,他們不再隔著虛擬世界、遠在天邊的存在。
  • 《世紀》專稿|晚清報刊上的林紓軼聞
    林紓不懂外文,他依靠與人合作的方式,竟成了百年前著名的小說翻譯家。他是將外國文學作品介紹到中國的先行者,其譯作也暢行天下。關於林紓的研究論著已有不少,但論述多圍繞其譯作,其實還有些相關記載散見於近代報刊易被忽略,擷取考察,亦可對林紓及其翻譯有更多的了解。
  • 晚清到底是什麼樣子?落後、麻木、愚昧如同音符奏了一曲晚清悲歌
    讓我們追溯著歷史的腳步,一起去回味一下晚清之際那個社會的心酸和無奈。晚清(1840年-1912年),是清朝統治的晚期,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這段黑暗的時期裡,人民的思想極度愚昧。宮內太監、宮女普遍相信這樣一個謠言:太平起義軍都是紙人變的。
  • 晚清最後一個太監,有著怎樣的悲歡往事?
    作為封建王朝統治者的身邊人,晚清的太監們身上,有著不少帶著時代烙印的獨特經歷,就像一本線裝古書般,無言地傾述著一個王朝的興衰起落。那麼,總是被掩蓋在帝王將相光芒下的太監,究竟有著怎樣的悲歡往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晚清最後一個太監,去看看那段歲月塵封的往事吧。(小德張)據史料記載,小德張回到天津靜海縣那天,當地早已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只見那小德張的派頭,比縣太爺還要威風。
  •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從太平天國戰爭尾聲至辛亥革命爆發,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晚清王朝先後建立起44個兵工廠,其中興建於甲午戰爭前的更有30家之多。兵工廠的建設速度,幾乎是以平均每年接近一家的速度進行。諸如「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槍炮廠」這些大型兵工廠,每家每年就要花掉三十萬兩白銀的經費。堪稱是不惜血本,狠抓近代軍工業。這樣的生產規模,放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東亞大地上,堪稱首屈一指。
  • 《刺馬》:晚清第一大奇案
    但小編在看完這部電影後覺得:7.2分於它而言,還是低了!馬新貽(1821年~1870年),字轂山,號燕門,是回族人,家在山東菏澤。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進士,歷任安徽建平知縣、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等職。
  • 晚清傳教士翻譯新詞語之洋式
    在晚清時期,隨著傳教士來華,出現了很多由傳教士翻譯引入的新詞語。這些詞語,日本關西大學的沈國威教授有著深入的定量、定性研究,並在研究成果中列出了相應詞語的清單。其中,「洋式」就是由傳教士的翻譯過來的新詞語。但是,目前還不清楚這個詞最初使用是在哪個文獻之中,有待於進一步的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