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2021-01-19 遇見張小嫻

 ©本文作者:李筱懿

轉載自公眾號:lixiaoyilhyxqdnz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1918年春天,一個叫福基的日本女子尋遍杭州,在虎跑寺找到出家的丈夫,這是兩人相識的第11年。這位曾經的丈夫連寺門都沒有讓妻子進,福基無奈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責問: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

 

她知道早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與他見最後一面。

 

妻子說:叔同。

曾經的丈夫答:請叫我弘一。

妻子問: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曾經的丈夫答:愛,就是慈悲。

 

這位慈悲的丈夫在出家前曾預留了三個月薪水,分為三份,其中一份連同自剪下的一綹鬍鬚託老友轉交日籍妻子,並拜託朋友把她送回日本。

 

從此,世間少了「李叔同」,晚清吏部主事、天津巨富李筱樓的第三個兒子,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家,多了「弘一法師」。

 

李叔同曾經在俗世熱絡地生活,才華超人而跨界:音樂方面,他是作詞、作曲大家,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也是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譜的作曲家;繪畫方面,是中國現代版畫藝術創始人,撰寫《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書法方面,他是書畫大家,魯迅、郭沫若都為求他的一幅墨寶而欣喜萬分;詩詞與篆刻也獨樹一幟,甚至,他還是中國話劇創始人之一,開先河地男扮女裝演出了話劇《茶花女》。

 

據說,李叔同在出家前曾給日本妻子寫了一封信:

 

關於我決定出家之事,在身邊一切事務上我已向相關之人交代清楚。上回與你談過,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問題罷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決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這麼做,請來信告訴我,你的決定於我十分重要。

 

對你來講硬是要接受失去一個與你關係至深之人的痛苦與絕望,這樣的心情我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請吞下這苦酒,然後撐著去過日子吧,我想你的體內住著的不是一個庸俗、怯懦的靈魂。願佛力加被,能助你度過這段難挨的日子。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義,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累積的聲名與財富。這些都是過眼雲煙,不值得留戀的。

 

我們要建立的是未來光華的佛國,在西天無極樂土,我們再相逢吧。

 

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將不再回上海去了。我們那個家裡的一切,全數由你支配,並作為紀念。人生短暫數十載,大限總是要來,如今不過是將它提前罷了,我們是早晚要分別的,願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禱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

戊午七月一日

 

一個男人,中年信仰改變,該如何安置前半生的家人,確實是棘手的問題。

 

年少時,我特別欣賞男人飛揚的才華與桀驁的個性。

 

中年時,我特別在意男人篤定的責任和堅守的義氣。

 

才華與個性都有鋒芒,倘若沒有責任與義氣的牽拉,總是傷著身邊人。

 

從這封信裡,你讀出了「慈悲」嗎?或許,字裡行間去意已定的「決絕」,要超過「慈悲」。沒有商量,只是把自己的決定告知妻子,無論她接納或者反對,都無法更改他鋼鐵的意志。

 

這位日本妻子,有人說叫「枝子」,也有人說叫「誠子」,據李叔同的孫女李莉娟回憶:具體叫什麼還真的不確切,也曾到日本找過,卻未找到,但是,(祖父)日記中多次提到「福基」這個人,每當提及,講到的事件都是私人問題,比如給我送棉被之類私房話。

 

於是,大家揣測,「福基」可能就是他日籍夫人的名字。

 

關於和福基分別的場景,李叔同的同學黃炎培曾在《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一文中寫道:船開行了,叔同從不一回頭,但見一槳一槳蕩向湖心,直到連人帶船一齊埋沒湖雲深處,什麼都不見,叔同最後依然不一顧,叔同夫人大哭而歸。

 

男人看女人的難過,不過是「大哭」,不知「大哭」時,五臟六腑已碎過幾次,這位連確切名字都沒有留下的「叔同夫人」,可能真的如同大師詩歌所寫: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偉人的傳奇,總由常人的辛酸鋪就

 

福基並不是唯一傷心的女子,李叔同的原配俞氏,俞蓉兒,李叔同的二哥讓她去寺院尋丈夫回來,她平靜地說:

 

我們不去,因為他是不回來的。

 

舊時女子,很難活得像她那麼清醒明白,她早已習慣了婚姻中等待和失望的交替循環。

 

李叔同年少風流,愛上名伶楊翠喜,他以非凡才華輔導楊翠喜,助她揚名,但名氣大了追捧者眾多,其中不乏公子王孫,李叔同離開天津到上海辦事,楊翠喜即被買走做了載振小王爺的侍妾。

 

初戀失戀,心碎不已。母親王氏為了撫慰兒子情感失意,匆忙為他定下茶商的女兒俞蓉兒,兩家門當戶對,是舊時的好姻緣。只是,舊時最被家長喜歡的媳婦往往出身富裕、舉止端莊、賢惠恭順,可這並不是男人在年輕時看重的品質,他們更憧憬激蕩的愛情,這樣的妻子本分有餘靈動不足,難以鍾情,於是他們既維繫了原配的法定地位,也不耽誤愛情在別處棲息,李叔同、魯迅、郭沫若、張恨水等人都是如此。

 

俞蓉兒空有原配的名分,一生卻與李叔同四度別離。

 

第一次別離,李叔同去日本留學。

 

李叔同的母親王氏,19歲被他67歲的父親納妾,在大家族中毫無地位,李叔同格外心疼,母親是他前半生最重要的情感寄託,俞蓉兒深深懂得丈夫的心思,恪守本分勤儉持家,替他周到照顧母親。

 

李叔同和那個年代的名士一樣,與名妓唱和風流,上海名妓李蘋香、謝秋雲都與他有情事,但是,出於對母親王氏的尊重,一直保持家庭平靜,俞蓉兒從不幹涉丈夫的私情,她總覺得,丈夫依舊願意回家就是最大的尊重和溫情,但,這一點溫情很快被婆婆的去世打碎。

 

母親去世後,李叔同心灰意冷,把俞蓉兒和兩個兒子託付給天津老宅的二哥照料,遠走日本留學。

 

俞蓉兒開始第一輪等待。

 

第二次別離,李叔同病癒再去日本。

 

李叔同在日本得了肺病,回天津養病。獨自在日本太久,老宅的熱鬧和親情讓他體會到不同的溫暖,病中人心境蕭索,尤其需要家庭的暖意慰藉,這段時間成為俞蓉兒一生最幸福的時光——丈夫回歸,身邊也沒有那麼多紅顏知己,即便是個病人需要殷切照料,生活終歸有盼頭。

 

她竭盡全力照顧丈夫,希望用大家庭的親情留住他,沒想到,丈夫痊癒時,也是夫妻別離時。李叔同覺得老宅有太多母親的記憶,讓他心痛難過,病癒後,不顧俞蓉兒的反對,再次去日本。

 

俞蓉兒的第二輪等待開始。

 

第三次別離,李叔同帶回日本夫人福基。

 

六年後,李叔同從日本回到天津,俞蓉兒滿心歡喜,以她的理解,男人青年時求學、貪玩、風流都是常事,只要願意回家,夫妻關係就總有轉圜時。可是,這一次,李叔同帶回了日本妻子福基,福基同樣痴情,不惜背井離鄉萬裡追隨,兩人在日本舉行婚禮,福基也有了妻子的名分。

 

李叔同很少回天津老宅,他和福基恩愛相伴,可能想像不到俞蓉兒的艱辛,她帶著孩子獨守空房,由李叔同的二哥供養,雖然衣食不愁,但終究寄人籬下,丈夫不管不顧,誰問過她心裡的落寞、寂寥、自卑和憂愁呢?

 

她是個存在感太弱的女人,即便如此,也察覺自己的等待似乎永無盡頭。

 

第四次別離,俞蓉兒去世。

 

1922年正月,俞蓉兒在未歇的新年炮竹聲中離世,45歲,並不算太大的年紀。家族認為她一生安分克己,又生育了兒子,李叔同應該回家送俗世的妻子最後一程。

 

報喪的書信傳到杭州,李叔同,此時應該是弘一法師,正在慶福寺編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於情於理,他都該給俞蓉兒一個交代,即便這個形象在他心裡非常模糊。無常的是,那時趕上京綏鐵路工人大罷工,杭州到天津的交通被阻斷,弘一法師無法成行,繼續編寫佛學著作。

 

俞蓉兒悽涼入土,獨居一穴。

 

在無盡而漫長的等待中,她曾經組織許多繡娘一起繡花,或許是希望熱熱鬧鬧地打發時光吧,可惜家族敗落,戰爭四起,陪伴她的繡娘隊伍很快解散。

 

她似乎註定悽清。




對此方殘酷,才能對彼方仁厚

 

1942年10月,弘一法師自覺身體發熱,減少食量,進而斷食,並謝絕醫療探問,一心念佛,他對隨侍的妙蓮法師說:你在為我助念時,看到我眼裡流淚,這不是留戀人間,或者掛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

 

他特別叮囑:當我呼吸停止時,要待熱度散盡,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這破舊的短衣,因為我福氣不夠。身體停龕時,要用四隻小碗填龕四腳,再盛滿水,以免螞蟻爬上來,這樣也可在焚化時免得損傷螞蟻。

 

10月10日下午,他留下四個字:悲欣交集。這是他最後的遺墨。

 

10月13日,弘一法師往生西方,從39歲入佛門,到62歲圓寂,23年過去。

 

他究竟是多情還是無情?

 

不忍傷螞蟻,卻客觀上傷害了兩個女人的一生。

 

多情的人未必處處多情,他們得把所有感情積聚起來才能猛烈釋放於個別人和個別事,就像太陽的光芒,陽光下溫暖怡人,陰影裡寒氣徹骨,就看你站在哪個位置。

 

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外面,我是如此謙恭。

 

林語堂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獨立的一個人。

 

而偉人的傳奇,往往是常人的心酸鋪就。

 

生命原本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可是,那些我們自己請進來的人、事、物,總要有個安頓,恭送ta們回歸原處。進退唯我,任其自生自滅,縱然再有禪意,當真是有情嗎?

 

能始終獨善其身的男人,就像能永遠穿進小號禮服的女人一樣,心裡都有幾分決絕的「狠勁」。不同的是,男人狠的對象是身邊人,清除閒雜人等,才能還自己一個清靜世界,可是,其間幾多誤傷和重手,很難算清;女人狠的對象是她自己,她對自己下了狠手,才斬得斷心底無望的期盼和軟弱的幻想,變成她原本並不想成為的那個收放自如的人。

 

或許,弘一法師以決絕為刀,斬斷過往,將世界劈裂成從前的紅塵,和今後的慈悲天地。

 

而慈悲,也是一種選擇,總是對此方殘酷,才能對彼方仁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



 

本文經遇見張小嫻®轉載發布,已獲作者授權。

▌李筱懿,女性主義作者、媒體人。著有《先謀生,再謀愛》、《美女都是狠角色》、《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公眾號:靈魂有香氣的女子(ID:lixiaoyilhyxqdnz)

如果喜歡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相關焦點

  •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其實,答案早已在馮紹峰那雙眸子裡清晰可見,雖然,唐三藏是一個承擔著普度眾生使命去西天取經的僧人,也就是一個和凡塵愛戀做了了斷的修行人,可他不是聖人,我們不能用聖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還沒有完全斷了情執的僧人,所以,電影裡的唐僧,在邂逅到女兒國國主的那一刻,心淪陷了,他愛上了她,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但結局,只能是又負如來又負卿。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句詩出自倉嘉嘉措詩集中的《彼岸花·誓言》,全詩為「卿負不來如負不,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她微微一笑,用燦若星辰的眼眸凝視我,發出世間最動聽的吟唱:「你若是花,便是凡塵最美的蓮花……」五世達賴是倉央嘉措的前世,他不想成為高高在上的佛爺,因為這樣他失去了親人、族人、朋友,失去了所有應得的快樂與自由,甚至忘了自己是誰,成為這世間麻木的行屍走肉。也再一次失去了心愛的人。
  • 世間安有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倉央嘉措寫的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曾緘翻譯倉央嘉措情詩。詩文漫讀:曾擔心多情損害了修行,有擔心修行就要遠離了愛人。這世上哪裡有兩全的辦法呀,不辜負佛道,又不辜負心愛的人。初衣解詩:人生往往會處在,兩難中間,比如愛情和事業,又比如婚姻和情人,又比如江山和美人。
  •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也許,世間的愛情莫過於此!
  • 《不負如來不負卿》: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不負如來不負卿》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不負如來不負卿》,看這本書時候大概是在幾年前吧,這段時間因為疫情不能出門,重新拜讀了一下,感受良多。男女主角自小相識,相愛不能相守,愛而不得的那種心情。真的是應了倉央嘉措的那句「世間得來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少女心炸裂的「溫柔仙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8.情話不在於有多動聽,是你說的就是我喜歡的 9.幸福其實真的狠簡單,有你有事做, 有所期待。 12.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是: 如果動情了,就負了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可以看出倉央嘉措是一位比較奇葩多情的佛教門徒。他的一生十分短暫,圓寂時僅二十四歲。雖然在政治上受到壓制,形同傀儡;但是在文學上卻成就斐然。
  • 倉央嘉措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浮現在我心上默想的喇嘛面孔很難來到心上不想的情人容顏心中卻明明亮亮想她想得放不下倉央嘉措回過神來長嘆一口氣偌大的宮殿裡這空蕩蕩的嘆息被撞得頭破血流他曾想用情至深執一人手同心白頭但佛門戒律不允許>他曾想斬斷情緣青燈黃卷許身佛門但塵世情緣不允許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啊世間安得雙全法啊?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記得那還是在一家商店裡聽到的,歌詞裡這樣唱到: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空靈清新的音律,簡單幹淨的歌詞,讓我心中那個柔軟的角落瞬間被擊中,那種莫名的歡喜,像春風裡的草,盤根錯節。
  • 金牛座: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我們不得不相信,人跟人在一起有時候不單單是依靠感情就可以的。內在的外在的因素都在其中起著不同的作用,白首偕老是緣分,也是福氣。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誰能把初遇走到白頭,始終陪伴身邊不離不棄,惟願有情人都能終成眷屬,不落孤單。
  • 《西遊記女兒國》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分手要體面,分手要好好地告別,才不負你我相愛一場!2018電影《西遊記女兒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我們都讀過瓊瑤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當唐僧師徒誤入女兒國,想要逃出時,卻發現有一個結界,怎麼能走出這個結界,連女兒國國王都不知道出口在哪裡。古書上只留下一句話:「問世間情為何物?」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曾聽說過「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而倉央嘉措一生都糾纏在佛與情之間,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女生不能太過相信宿命輪迴,痴痴地一生只盼今生有緣人。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後來才明白,唐僧是錯過了女王
    女兒國國王對唐僧一見傾心,滿腔柔情,唐僧亦是在國王面前:耳紅面赤,羞答答不敢抬頭。這哪裡像是當初那個嚴詞拒絕女妖公主的唐長老呢,唯有在欽慕之人面前,即便是淡定如唐長老,也情不自禁的臉紅了。這一刻,他不願意再以一個僧人的身份去拜別,而是以一個和女王平等的,俗世間的男人的身份,去向他的摯愛道別,雖然他已經決定離她而去。但這正是唐僧的選擇,他雖然是個男人,但更是一個僧人,一個擔負西天取經大業的僧人,他早就已經決定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佛,卻沒料到會在西天路上遇到自己的緣。但是,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唐僧他只能選擇辜負女王。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後人更在意一個和尚的愛情詩詞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後人杜撰的。原因非常的簡單,原詩用藏文書寫,普通人根本無法直接閱讀,倉央嘉措的身份太特殊,太多的人對他充滿遐想,自然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維邏輯,強行按在了他的身上。
  • 「推薦」男主是和尚的小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的這句詩,道出了數不盡的無奈與悵惘。當信仰與愛情相互矛盾時,既想與心愛的女子廝守終生,白頭終老,又想潛心修行,不負佛法,可世哪有兩全的辦法啊。在現實中確實是行不通的,倉央嘉措作為六世達賴喇嘛,有他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小說中可以啊,小說是人們美好想像下的產物,在小說中便可不負如來不負卿。今天便給大家推薦幾本男主是和尚的禁慾系小說。1.《不負如來不負卿》作者:小春簡評:這本小說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啊,我看的第一本男主是和尚的小說。
  •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是倉央嘉措最美的情詩
    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可是卻大家不一定知道這是倉央嘉措寫的情詩。倉央嘉措寫過很多有名的情詩,還有一句對他的評價讓人記憶深刻,「住在布達拉宮,他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走進倉央嘉措
    就像他詩裡面所說,住進布達拉宮裡面,他是雪域最大的王,受萬民敬仰,但流浪在拉薩街頭,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十五年的時間,對人的影響足夠大了,尤其是對於人的前十五年。十五歲之前,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接受傳統的婚嫁教育,嚮往愛,幻想愛。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已指明他的矛盾生活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不負如來不負卿》--因抉擇而矛盾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靜時修止動修觀, 歷歷情人掛目前,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 倉央嘉措,布達拉宮「情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三百多年前,在西藏的拉薩街頭,有一位英俊的少年,他寫詩唱歌,遊走在人世間,他熱愛生活,卻卷進了權力的漩渦,在最美的年華成為了犧牲品,他的一生傳奇而短暫,他就是倉央嘉措。「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你見 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哪裡,不來不去」,「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 倉央:最唯美的5句話,「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最唯美的5句話,「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其主要作品為:《倉央嘉措情歌》、《十誡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