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佛教。
倉央嘉措肖像
他的出身是那樣的平凡無奇,農奴就是他出生的唯一印記。他的出生就像是酥油茶一樣那樣平常,香甜而美味;就像一坨坨牛糞在風吹日曬下形成一張張乾癟的牛糞餅一樣,雖然能夠帶給人們溫暖和光明,但始終擺脫不了是平凡的背影;就像青稞面和酥油在開水的烘託之下才能完美的結合有效的解決人間溫飽一樣;更像一曲曲悠揚的藏歌在空曠的草原迴蕩,回首遙望好似一位位美麗的拉姆。這便是他,一個平凡無奇卻又才華橫溢的倉央嘉措猶如酥油茶一般叫人們忘記睏乏,好似牛糞餅的燃燒驅散寒氣帶來溫暖一樣舒暢,更如香酥的糌粑一樣消除人們的飢餓一樣愜意,這便是倉央嘉措在歷史洪流之中存在的意義和必要,更是他人性閃光點的所在;或許在後人的眼裡,人們可以沒有酥油茶,但不能沒有倉央嘉措情歌,那或許會使整個崑崙大草原的草色不鮮豔,會使所有的康巴漢子和嬌媚卓瑪俱失顏色。
蒼山負雪,明燭天藍
據史料記載,倉央嘉措的一生充滿離奇色彩。農奴的兒子在出生後被當時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的轉世靈童,在他14歲時,在布達拉宮為倉央嘉措舉行了坐床典禮,稱謂、身份、地位在一瞬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狹小昏暗的氈房住進人人嚮往的布達拉宮,從此接受上師的指點修行佛法。在他住進是布達拉宮這座神奇的宮殿八年之後他被無聲無息的貶斥流浪街頭,曾自詡自己雪域之巔最美的情郎,這都能在他的詩作中得以體現和印證。在被押解赴京的途中在青海湖畔坐化,時年24歲,這是正史考究,也有同學說堅持倉央嘉措活了64歲。這就是他奇幻般的人生經歷,短短24年時間裡他卻留給了當時西藏社會和當今現代文學社會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一句句驚豔古今的詩話讓人們難以自拔,一片片斷人心弦的詩篇讓人望洋興嘆。他曾在短暫的一聲留下了《問佛》《那一天》《十誡詩》《見與不見》等膾炙人口的66篇作品,正可謂是篇篇精品,句句發人深省。在我反覆細讀過他的作品之後其實我似乎懂得了他的點滴心聲,或許他並不是一部分讀者眼中的"異類",並不是只想做雪域最大的王、不是人世間最美的情郎、也不是一心只想心中的"瑪吉阿米"沒有藏傳佛法。
"瑪吉阿米"
讓我們再一次細細用心品讀一下他最為銷魂的三首詩作去重新認識這一位世間奇子,用他來自古老西藏的佛音清掃充滿凡塵的心靈,同時重新體會這一位擁有佛心、誠心、愛心、真心狂心、嗔心得世間情郎內心的矛盾與茫然。1.《那一世》--因情人而矛盾
殘花留香文匯神
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誰,扶我之肩,驅我一世沉寂。誰,喚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轢。誰,棄我而去,留我一世獨殤;誰,可明我意,使我此生無憾;誰,可助我臂,縱橫萬載無雙;誰,可傾我心,寸土恰似虛彌;誰,可葬吾愴,笑天地虛妄,吾心狂。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伊,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執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迴。執子之手,共你一世風霜;吻子之眸,贈你一世深情。我,牽你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我,撫爾秀頸, 擋你此生風雨。予,挽子青絲,挽子一世情思;予,執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長;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曾,憐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那一日,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那一世》開門就用11個"誰"字句進行發問,是誰在為我做了什麼,讓我在前生、半世、一生此生、萬的癲狂之症、相思之情、痛苦哀傷得到緩解;是她,"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她,好似天神下凡手到病除,去我傷痛,結束我前世的流離與輕浮。在執子之手的那一刻,他已飄飄欲仙無欲無求,忘記所有的人生百態,世事繁華,只想擁有眼前的幸福快樂時光,或許短暫的相聚又會是許久的分離不再去想,只有期盼那一刻、那一日,那一夜,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那一瞬與你再相見共訴情長,只希望為你轉動經桶祈求安康,只希望感知你的一切氣息與溫暖,至於自己再無所想,依然痴情絕對。
我自歸去
2.《十誡詩 》--因內心而矛盾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十誡詩 》配圖
其實《十誡詩 》是倉央嘉措為自己而制定的條規戒律,內心深知自己就是一個身在深莊嚴宮心在鬧市街頭之主,心的前面擺的是佛爺菩薩的塑像,內心的另一面想的是心中的"瑪吉阿米"矛盾是他此時此刻內心最大的敵人,或許,他既想領悟佛之大道,造福蒼生黎民,又想快速逃離深宮別院去鬧市酒肆青樓等人聚人散之地尋求快樂,找到屬於自己的人性"淨土"。簡簡單單的十二句話向讀者你傳遞了十二條表達心境的話語,從"不相見"用層層遞進的手法一直延伸至"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作罷,就如自己短暫而富有詩情畫意的人生一般,難離舍。
許諾千年
3.《不負如來不負卿》--因抉擇而矛盾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靜時修止動修觀, 歷歷情人掛目前,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結盡同心締盡緣, 此生雖短意纏綿,與卿再世相逢日, 玉樹臨風一少年。不觀生滅與無常, 但逐輪迴向死亡,絕頂聰明矜世智, 嘆他於此總茫茫。山頭野馬性難馴, 機陷猶堪制彼身,自嘆神通空具足, 不能調伏枕邊人。欲倚綠窗伴卿卿, 頗悔今生誤道行。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靜坐修觀法眼開, 祈求三寶降靈臺,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明。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酥油燈前聽佛音問佛
這《不負如來不負卿》又是作者寫給自己內心的名作一首。"如來"在此我可以大膽的揣測是信仰的意思,"卿"就是心中的"瑪吉阿米"。在作者的眼中"瑪吉阿米"是世上最美的人兒,生怕將其比喻的不夠美麗,就直接說是"桃花樹長成"的粉黛佳人,但又害怕桃花會春光易逝,難以保全;修行與愛情之間的矛盾無不在他的生活中鬥爭,信仰始終是敗下陣來,"若將此心以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足以見得對執著愛情的絕對痴迷,"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有心想研習佛法持缽盂遠行,又害怕辜負等候自己的情人兒,選擇又一次將他修心的心帶回到人生喧鬧之地;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去懇求上師點撥,得到的結論是:"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其實上師的答案自己是心知肚明的,只想找個人兒寬慰一下自己的心聲。
布達拉宮夜景
不論怎樣,我都覺得倉央嘉措在我的眼中始終就是最美的"詩中情仙",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詩人能夠把心中的情人書寫的如此生動,飄飄欲仙;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男人能夠為了自己的情人放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和高高在上的地位,去流浪街頭做世間最美的情郎,空前絕後,無人企及。此刻,殘缺不在殘缺,依然是殘缺之美,遺憾不在蒼白,已然有倉央嘉措的無數"信眾"執其襟而前行;遺憾的只是生命太過於短暫,無數的情男怨女心聲沒有從他的口中說出。此刻,他不在是"異類",在我的心中他是一個集大成者,當時藏區的政治人物、大詩人、佛學領袖更是一個大情郎。當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資訊時代更迭出現,人類的生活環境一天比一天舒暢,生活節奏一分比一分快速,經濟壓力,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交際壓力等,雖然,物質條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盈,但是精神食糧卻是遠遠不足。建議,忙碌的人兒在空閒的時候撿起諸如《倉央嘉措詩集》之類的書籍品讀一二,感觸一下當時的社會環境,享受一下靜謐的生活環境,書療一下我們內心的空虛之症。
桃花紅
仙境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嫌疑,聯繫秒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