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已指明他的矛盾生活

2020-12-23 洛水關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佛教。

倉央嘉措肖像

他的出身是那樣的平凡無奇,農奴就是他出生的唯一印記。他的出生就像是酥油茶一樣那樣平常,香甜而美味;就像一坨坨牛糞在風吹日曬下形成一張張乾癟的牛糞餅一樣,雖然能夠帶給人們溫暖和光明,但始終擺脫不了是平凡的背影;就像青稞面和酥油在開水的烘託之下才能完美的結合有效的解決人間溫飽一樣;更像一曲曲悠揚的藏歌在空曠的草原迴蕩,回首遙望好似一位位美麗的拉姆。這便是他,一個平凡無奇卻又才華橫溢的倉央嘉措猶如酥油茶一般叫人們忘記睏乏,好似牛糞餅的燃燒驅散寒氣帶來溫暖一樣舒暢,更如香酥的糌粑一樣消除人們的飢餓一樣愜意,這便是倉央嘉措在歷史洪流之中存在的意義和必要,更是他人性閃光點的所在;或許在後人的眼裡,人們可以沒有酥油茶,但不能沒有倉央嘉措情歌,那或許會使整個崑崙大草原的草色不鮮豔,會使所有的康巴漢子和嬌媚卓瑪俱失顏色。

蒼山負雪,明燭天藍

據史料記載,倉央嘉措的一生充滿離奇色彩。農奴的兒子在出生後被當時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的轉世靈童,在他14歲時,在布達拉宮為倉央嘉措舉行了坐床典禮,稱謂、身份、地位在一瞬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狹小昏暗的氈房住進人人嚮往的布達拉宮,從此接受上師的指點修行佛法。在他住進是布達拉宮這座神奇的宮殿八年之後他被無聲無息的貶斥流浪街頭,曾自詡自己雪域之巔最美的情郎,這都能在他的詩作中得以體現和印證。在被押解赴京的途中在青海湖畔坐化,時年24歲,這是正史考究,也有同學說堅持倉央嘉措活了64歲。這就是他奇幻般的人生經歷,短短24年時間裡他卻留給了當時西藏社會和當今現代文學社會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一句句驚豔古今的詩話讓人們難以自拔,一片片斷人心弦的詩篇讓人望洋興嘆。他曾在短暫的一聲留下了《問佛》《那一天》《十誡詩》《見與不見》等膾炙人口的66篇作品,正可謂是篇篇精品,句句發人深省。在我反覆細讀過他的作品之後其實我似乎懂得了他的點滴心聲,或許他並不是一部分讀者眼中的"異類",並不是只想做雪域最大的王、不是人世間最美的情郎、也不是一心只想心中的"瑪吉阿米"沒有藏傳佛法。

"瑪吉阿米"

讓我們再一次細細用心品讀一下他最為銷魂的三首詩作去重新認識這一位世間奇子,用他來自古老西藏的佛音清掃充滿凡塵的心靈,同時重新體會這一位擁有佛心、誠心、愛心、真心狂心、嗔心得世間情郎內心的矛盾與茫然。1.《那一世》--因情人而矛盾

殘花留香文匯神

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誰,扶我之肩,驅我一世沉寂。誰,喚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轢。誰,棄我而去,留我一世獨殤;誰,可明我意,使我此生無憾;誰,可助我臂,縱橫萬載無雙;誰,可傾我心,寸土恰似虛彌;誰,可葬吾愴,笑天地虛妄,吾心狂。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伊,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執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迴。執子之手,共你一世風霜;吻子之眸,贈你一世深情。我,牽你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我,撫爾秀頸, 擋你此生風雨。予,挽子青絲,挽子一世情思;予,執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長;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曾,憐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那一日,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那一世》開門就用11個"誰"字句進行發問,是誰在為我做了什麼,讓我在前生、半世、一生此生、萬的癲狂之症、相思之情、痛苦哀傷得到緩解;是她,"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她,好似天神下凡手到病除,去我傷痛,結束我前世的流離與輕浮。在執子之手的那一刻,他已飄飄欲仙無欲無求,忘記所有的人生百態,世事繁華,只想擁有眼前的幸福快樂時光,或許短暫的相聚又會是許久的分離不再去想,只有期盼那一刻、那一日,那一夜,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那一瞬與你再相見共訴情長,只希望為你轉動經桶祈求安康,只希望感知你的一切氣息與溫暖,至於自己再無所想,依然痴情絕對。

我自歸去

2.《十誡詩 》--因內心而矛盾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十誡詩 》配圖

其實《十誡詩 》是倉央嘉措為自己而制定的條規戒律,內心深知自己就是一個身在深莊嚴宮心在鬧市街頭之主,心的前面擺的是佛爺菩薩的塑像,內心的另一面想的是心中的"瑪吉阿米"矛盾是他此時此刻內心最大的敵人,或許,他既想領悟佛之大道,造福蒼生黎民,又想快速逃離深宮別院去鬧市酒肆青樓等人聚人散之地尋求快樂,找到屬於自己的人性"淨土"。簡簡單單的十二句話向讀者你傳遞了十二條表達心境的話語,從"不相見"用層層遞進的手法一直延伸至"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作罷,就如自己短暫而富有詩情畫意的人生一般,難離舍。

許諾千年

3.《不負如來不負卿》--因抉擇而矛盾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靜時修止動修觀, 歷歷情人掛目前,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結盡同心締盡緣, 此生雖短意纏綿,與卿再世相逢日, 玉樹臨風一少年。不觀生滅與無常, 但逐輪迴向死亡,絕頂聰明矜世智, 嘆他於此總茫茫。山頭野馬性難馴, 機陷猶堪制彼身,自嘆神通空具足, 不能調伏枕邊人。欲倚綠窗伴卿卿, 頗悔今生誤道行。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靜坐修觀法眼開, 祈求三寶降靈臺,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明。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酥油燈前聽佛音問佛

這《不負如來不負卿》又是作者寫給自己內心的名作一首。"如來"在此我可以大膽的揣測是信仰的意思,"卿"就是心中的"瑪吉阿米"。在作者的眼中"瑪吉阿米"是世上最美的人兒,生怕將其比喻的不夠美麗,就直接說是"桃花樹長成"的粉黛佳人,但又害怕桃花會春光易逝,難以保全;修行與愛情之間的矛盾無不在他的生活中鬥爭,信仰始終是敗下陣來,"若將此心以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足以見得對執著愛情的絕對痴迷,"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有心想研習佛法持缽盂遠行,又害怕辜負等候自己的情人兒,選擇又一次將他修心的心帶回到人生喧鬧之地;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去懇求上師點撥,得到的結論是:"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其實上師的答案自己是心知肚明的,只想找個人兒寬慰一下自己的心聲。

布達拉宮夜景

不論怎樣,我都覺得倉央嘉措在我的眼中始終就是最美的"詩中情仙",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詩人能夠把心中的情人書寫的如此生動,飄飄欲仙;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男人能夠為了自己的情人放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和高高在上的地位,去流浪街頭做世間最美的情郎,空前絕後,無人企及。此刻,殘缺不在殘缺,依然是殘缺之美,遺憾不在蒼白,已然有倉央嘉措的無數"信眾"執其襟而前行;遺憾的只是生命太過於短暫,無數的情男怨女心聲沒有從他的口中說出。此刻,他不在是"異類",在我的心中他是一個集大成者,當時藏區的政治人物、大詩人、佛學領袖更是一個大情郎。當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資訊時代更迭出現,人類的生活環境一天比一天舒暢,生活節奏一分比一分快速,經濟壓力,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交際壓力等,雖然,物質條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盈,但是精神食糧卻是遠遠不足。建議,忙碌的人兒在空閒的時候撿起諸如《倉央嘉措詩集》之類的書籍品讀一二,感觸一下當時的社會環境,享受一下靜謐的生活環境,書療一下我們內心的空虛之症。

桃花紅

仙境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嫌疑,聯繫秒刪。

相關焦點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句詩出自倉嘉嘉措詩集中的《彼岸花·誓言》,全詩為「卿負不來如負不,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然後他有獨自回答「讓我來告訴你,你的前生是你今生的夢境,而來生,又是往生的夢境」這番自問自答,可以看出倉央嘉措的內心是多麼的孤獨與難過。夢與夢是不會重疊的,只此一回。情之所鍾之人未必就會一直念情,他或許大徹大悟修仙入聖,太上忘情。在這裡倉央嘉措提到了一位姑娘的名字「達娃卓瑪」。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
    網上流傳的倉央嘉措最著名的那句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是: 如果動情了,就負了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可以看出倉央嘉措是一位比較奇葩多情的佛教門徒。他的一生十分短暫,圓寂時僅二十四歲。雖然在政治上受到壓制,形同傀儡;但是在文學上卻成就斐然。
  • 世間安有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倉央嘉措寫的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曾緘翻譯倉央嘉措情詩。詩文漫讀:曾擔心多情損害了修行,有擔心修行就要遠離了愛人。這世上哪裡有兩全的辦法呀,不辜負佛道,又不辜負心愛的人。初衣解詩:人生往往會處在,兩難中間,比如愛情和事業,又比如婚姻和情人,又比如江山和美人。
  • 倉央嘉措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他嘴角情不自禁翹起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終於用自己的抗爭激怒了這位老第巴以往的波瀾不驚都是為了這一刻的天崩地裂如釋重負倉央嘉措被軟禁起來八廓街頭的那個小如女人的酒館裡再也沒有出現過他的身影日子從未這樣平靜過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倉央嘉措,是第六世達賴喇嘛,也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他說:「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的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是倉央嘉措最美的情詩
    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可是卻大家不一定知道這是倉央嘉措寫的情詩。倉央嘉措寫過很多有名的情詩,還有一句對他的評價讓人記憶深刻,「住在布達拉宮,他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 《不負如來不負卿》: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不負如來不負卿》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不負如來不負卿》,看這本書時候大概是在幾年前吧,這段時間因為疫情不能出門,重新拜讀了一下,感受良多。男女主角自小相識,相愛不能相守,愛而不得的那種心情。真的是應了倉央嘉措的那句「世間得來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走進倉央嘉措
    他就要放棄心心念念的人與這塵世,從此長伴他的就是經書與沙彌,他心愛的人兒就只能在心間的一角。這確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換做是誰,可能都難做抉擇。因此才有了後半句,這世間能不能有兩全其美的法子,可以既讓他不辜負修行又不負心愛之人呢?初次看,曾不懂。
  • 倉央嘉措,布達拉宮「情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三百多年前,在西藏的拉薩街頭,有一位英俊的少年,他寫詩唱歌,遊走在人世間,他熱愛生活,卻卷進了權力的漩渦,在最美的年華成為了犧牲品,他的一生傳奇而短暫,他就是倉央嘉措。倉央嘉措入選之前,在家鄉有一位美麗的女子,她是他的意中人,他們青梅竹馬一起長大, 入住布達拉宮之後不久,倉央嘉措便厭倦了黃教枯燥乏味的生活,懷念起了民間的多姿多彩的日子,更多的是思念美麗的意中人,此後,倉央嘉措便經常偷跑出去私會戀人,但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他想的那麼好,沒有過多久,在一次大雪紛飛的早上,有人發現了外出的腳印,人們隨著腳印的方向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01/最初知道倉央嘉措,是因為一首歌。記得那還是在一家商店裡聽到的,歌詞裡這樣唱到: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空靈清新的音律,簡單幹淨的歌詞,讓我心中那個柔軟的角落瞬間被擊中,那種莫名的歡喜,像春風裡的草,盤根錯節。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後人更在意一個和尚的愛情詩詞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後人杜撰的。原因非常的簡單,原詩用藏文書寫,普通人根本無法直接閱讀,倉央嘉措的身份太特殊,太多的人對他充滿遐想,自然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維邏輯,強行按在了他的身上。
  • 如何解讀倉央嘉措的「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許多年前第一次讀到倉央嘉措的詩,令人的情緒感受到寧靜中有一種激蕩,亙古中延綿不絕的梵音和著塵世間的一種情懷在戰慄。我沒有宗教信仰,卻抑制不住虔誠的心對一個靈魂的膜拜。它的每一首詩基本都是靈魂的讀白,充滿了在佛門的沉重與塵世的情懷之間萬般無奈地苦苦掙扎。
  •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其實,答案早已在馮紹峰那雙眸子裡清晰可見,雖然,唐三藏是一個承擔著普度眾生使命去西天取經的僧人,也就是一個和凡塵愛戀做了了斷的修行人,可他不是聖人,我們不能用聖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還沒有完全斷了情執的僧人,所以,電影裡的唐僧,在邂逅到女兒國國主的那一刻,心淪陷了,他愛上了她,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但結局,只能是又負如來又負卿。
  • 「推薦」男主是和尚的小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的這句詩,道出了數不盡的無奈與悵惘。當信仰與愛情相互矛盾時,既想與心愛的女子廝守終生,白頭終老,又想潛心修行,不負佛法,可世哪有兩全的辦法啊。在現實中確實是行不通的,倉央嘉措作為六世達賴喇嘛,有他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小說中可以啊,小說是人們美好想像下的產物,在小說中便可不負如來不負卿。今天便給大家推薦幾本男主是和尚的禁慾系小說。1.《不負如來不負卿》作者:小春簡評:這本小說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啊,我看的第一本男主是和尚的小說。
  •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看倉央嘉措的傳奇過往
    人們說,他是佛。於塵世間走這一遭,只為拯救眾生的靈魂。倉央嘉措的一生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起承轉合,波瀾壯闊,既有宗教的神聖、愛情的悽美,又有政治的枷鎖、命運的無常。或許他本就不屬於這裡,只是意外闖入這俗世,意外留下了感動後世男女的情與詩。
  •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也許,世間的愛情莫過於此!
  • 倉央:最唯美的5句話,「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最唯美的5句話,「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其主要作品為:《倉央嘉措情歌》、《十誡詩》等。
  • 不負如來不負卿?可倉央嘉措到底還是辜負了恩師
    筆者曾被倉央嘉措的《不負如來不負卿》所深深吸引,最愛其中: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可倉央嘉措最後負了恩師。倉央嘉措據五世班禪的傳記記載,倉央嘉措坐床以後,對宗教與眾生安寧不甚關心,甚至有不少反戒律的行為,五世班禪於是特意寫信給倉央嘉措,苦口婆心地希望六世班禪能夠專研經典,參加僧眾辯論,
  • 《西遊記女兒國》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典籍中更有預言,指明有朝一日,會有東土而來的僧人帶著一隻猴子、一頭豬和一個小藍人闖入其中。他們到來之日,便是女兒國走向毀滅之時。這部電影與86版電視劇相比,更加真實。86版電視劇中的女兒國國王苦苦追求唐僧,卻得不到唐僧的回應。明明已經動心的唐僧卻一口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不停念經躲避國王。
  • 倉央嘉措四首詩,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嘉措便在這樣浪漫的地方度過了他無憂無慮的童年,嬉戲於山水之間,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如同歡唱的雲雀,滿地撒歡兒的野兔。但被選為達賴喇嘛,便註定了命運的不平凡。  尤其是對從小生活在自由藍天下的人,從小生活在情歌、酒歌之鄉的人來說,15歲驟然被請入布達拉宮,他是註定要叛逆的。天性追求浪漫與自由,不拘泥於清規戒律,他終是過上了俗人佛人的雙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