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看倉央嘉措的傳奇過往

2020-12-23 詩經情話官方號

人們說,他是佛。於塵世間走這一遭,只為拯救眾生的靈魂。倉央嘉措的一生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起承轉合,波瀾壯闊,既有宗教的神聖、愛情的悽美,又有政治的枷鎖、命運的無常。或許他本就不屬於這裡,只是意外闖入這俗世,意外留下了感動後世男女的情與詩。流浪在拉薩街頭的倉央嘉措,便是世間最美的情郎。他的這3首情詩,是否也讓你熱淚盈眶?

1.《十誡詩》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十誡詩》原文為藏文,以上摘自曽緘據之翻譯而成的古詩。這首詩描繪了一段痛苦且悽美的愛情,愛到極致,卻又逼迫自己一刀兩斷,相見何如不見時,近乎淡漠的壓抑,帶著對尊嚴的保留,以及對純粹愛情的尊重。最樸素簡單的文字,寫出了不可言語的綿綿情意。既然我們最終無法廝守,那麼,我願你能享受每個燦爛無比的初春和深秋,願你能留住你的未經雕琢的天真和自由。而我,將伴著這無邊的佛法,一路為你、為蒼生誦經祈福,直至走到生命的盡頭。

2.《不負如來不負卿》(節選)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此詩末兩句流傳甚廣,若是動了情,便是辜負了心中所敬的佛法;若是不動情,便是辜負了心中的愛人。如何選擇都不合適,這世上到底有沒有兩全之法,能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的文採,讓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深深的一筆,我們從他的詩中感受到,他對於愛情也是困惑和迷茫的,但即使他們生不能在一起,牽掛與思念也會如影隨形。這樣一位有情有義的活佛,清淨而生,清淨而去。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也曾篤定地想抓住罕有的愛,終了卻依舊是孑然一身、虛空不滅。應向哪方哭你,教萬林婆娑,金烏跌落。

3.《那一世》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那一世》相是倉央嘉措的名篇,他心心念念的「情人」,或許是無法相守的愛人仁增旺姆,或許是無法久伴身旁的父母親人,或許是心中永生的慈悲佛陀,人們各有說法。作為從小被選定的轉世靈童,他被推上至高無上的位置時,是否也會孤獨與茫然,也會害怕或不安?在眾生心中,他是佛的化身,他借倉央嘉措的身份而來,卻又無法安然度過屬於倉央嘉措的生活。清規戒律,青燈古佛,他一遍又一遍念著祈福的經文,從此,他便只能是眾生心中的佛。

時至今日,我們依舊無法得知,倉央嘉措心中所求到底為何物,只能從他留下的隻言片語中,尋找這位天生的詩人,一些隱隱約約的影子。他仿佛無意墜入凡間,卻留下了永恆不朽的傳奇,我們沒有資格評價倉央嘉措的一生,更無從評價他的一生。他的清冷與孤寂,從出生時便定下了,塵世從不曾有他的容身之地,他卻早已將整個塵世裝進心裡。我佛慈悲,派他來渡這芸芸眾生,卻叫他如何能渡己?佛說,今世的因便是來世的果。若他有來世,只願上天感念他此生的善果,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一次踏入這塵世的機會。#倉央嘉措的情詩#

【本文由「詩經情話」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圖圖,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是倉央嘉措最美的情詩
    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可是卻大家不一定知道這是倉央嘉措寫的情詩。倉央嘉措寫過很多有名的情詩,還有一句對他的評價讓人記憶深刻,「住在布達拉宮,他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句詩出自倉嘉嘉措詩集中的《彼岸花·誓言》,全詩為「卿負不來如負不,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相傳在倉央嘉措進入布達拉宮之前在家鄉曾有一位青梅竹馬的意中人,到了布達拉宮,他終日思念,只能微服約會,被發現後意中人被賜死,從此只能一個人相思。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首詩背後的故事。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
    網上流傳的倉央嘉措最著名的那句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是: 如果動情了,就負了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可以看出倉央嘉措是一位比較奇葩多情的佛教門徒。他的一生十分短暫,圓寂時僅二十四歲。雖然在政治上受到壓制,形同傀儡;但是在文學上卻成就斐然。
  • 世間安有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倉央嘉措寫的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曾緘翻譯倉央嘉措情詩。詩文漫讀:曾擔心多情損害了修行,有擔心修行就要遠離了愛人。這世上哪裡有兩全的辦法呀,不辜負佛道,又不辜負心愛的人。初衣解詩:人生往往會處在,兩難中間,比如愛情和事業,又比如婚姻和情人,又比如江山和美人。
  • 倉央嘉措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他嘴角情不自禁翹起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終於用自己的抗爭激怒了這位老第巴以往的波瀾不驚都是為了這一刻的天崩地裂如釋重負倉央嘉措被軟禁起來八廓街頭的那個小如女人的酒館裡再也沒有出現過他的身影日子從未這樣平靜過
  •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的愛情絕唱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的愛情絕唱提起倉央嘉措,我首先想起的是他那壯烈而又悲涼的愛情故事、想起的是他那句「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絕唱詩句、想起的是他為一個女孩讓自己短暫的人生充滿了苦難。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曾聽說過「男不讀納蘭容若,女不讀倉央嘉措。」大概是因為納蘭容若太過痴情,這位人間惆悵客,尋尋覓覓,所求不過一生一代一雙人而已。而倉央嘉措一生都糾纏在佛與情之間,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女生不能太過相信宿命輪迴,痴痴地一生只盼今生有緣人。
  • 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有時候,你想證明給一萬個人看,可到後來,你發現只得到了一個明白的人,那就夠了。正所謂朋友易得,知己難求。如果你把自己剖開給無數人看,對方卻是根本不在意,那你的一顆真心就會在風中蒙塵。相傳倉央嘉措在入選達賴前,在家鄉有一位美貌聰明的意中人,他們終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馬,恩愛至深。倉央嘉措進入布達拉宮後,他厭倦深宮內單調而刻板的黃教領袖生活,時時懷念著民間多彩的習俗,思戀著美麗的情人。
  • 《不負如來不負卿》: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不負如來不負卿》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不負如來不負卿》,看這本書時候大概是在幾年前吧,這段時間因為疫情不能出門,重新拜讀了一下,感受良多。男女主角自小相識,相愛不能相守,愛而不得的那種心情。真的是應了倉央嘉措的那句「世間得來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倉央嘉措,布達拉宮「情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三百多年前,在西藏的拉薩街頭,有一位英俊的少年,他寫詩唱歌,遊走在人世間,他熱愛生活,卻卷進了權力的漩渦,在最美的年華成為了犧牲品,他的一生傳奇而短暫,他就是倉央嘉措。倉央嘉措入選之前,在家鄉有一位美麗的女子,她是他的意中人,他們青梅竹馬一起長大, 入住布達拉宮之後不久,倉央嘉措便厭倦了黃教枯燥乏味的生活,懷念起了民間的多姿多彩的日子,更多的是思念美麗的意中人,此後,倉央嘉措便經常偷跑出去私會戀人,但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他想的那麼好,沒有過多久,在一次大雪紛飛的早上,有人發現了外出的腳印,人們隨著腳印的方向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已指明他的矛盾生活
    《不負如來不負卿》--因抉擇而矛盾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靜時修止動修觀, 歷歷情人掛目前,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不請情人卻自來。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明。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走進倉央嘉措
    因此才有了後半句,這世間能不能有兩全其美的法子,可以既讓他不辜負修行又不負心愛之人呢?初次看,曾不懂。覺得他根本不配做一個活佛,他迷戀塵世,為何要讓他去做活佛。後來隨著經歷增多,倒也漸漸理解了。後來看大話西遊,看到悟空為了去救紫霞而帶上金箍。不戴金箍,他沒辦法救她,戴上金箍,他就沒辦法愛她。為了救她,他最終選擇戴上金箍,去救心愛的她。就像有人說的,「你開始四處尋找,徒勞無功。你只能奮力成長,相信還會遇到另一段感情。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01/最初知道倉央嘉措,是因為一首歌。記得那還是在一家商店裡聽到的,歌詞裡這樣唱到: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空靈清新的音律,簡單幹淨的歌詞,讓我心中那個柔軟的角落瞬間被擊中,那種莫名的歡喜,像春風裡的草,盤根錯節。
  • 不負如來不負卿?可倉央嘉措到底還是辜負了恩師
    筆者曾被倉央嘉措的《不負如來不負卿》所深深吸引,最愛其中: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可倉央嘉措最後負了恩師。倉央嘉措據五世班禪的傳記記載,倉央嘉措坐床以後,對宗教與眾生安寧不甚關心,甚至有不少反戒律的行為,五世班禪於是特意寫信給倉央嘉措,苦口婆心地希望六世班禪能夠專研經典,參加僧眾辯論,
  •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其實,答案早已在馮紹峰那雙眸子裡清晰可見,雖然,唐三藏是一個承擔著普度眾生使命去西天取經的僧人,也就是一個和凡塵愛戀做了了斷的修行人,可他不是聖人,我們不能用聖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還沒有完全斷了情執的僧人,所以,電影裡的唐僧,在邂逅到女兒國國主的那一刻,心淪陷了,他愛上了她,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但結局,只能是又負如來又負卿。
  • 如何解讀倉央嘉措的「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許多年前第一次讀到倉央嘉措的詩,令人的情緒感受到寧靜中有一種激蕩,亙古中延綿不絕的梵音和著塵世間的一種情懷在戰慄。我沒有宗教信仰,卻抑制不住虔誠的心對一個靈魂的膜拜。它的每一首詩基本都是靈魂的讀白,充滿了在佛門的沉重與塵世的情懷之間萬般無奈地苦苦掙扎。
  • 倉央嘉措:當了一生的傀儡,最終負了紅顏,願來世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直到教派的政治矛盾演化為一場戰爭,他卷進了權力的漩渦,無意爭鬥,卻在最美的年華成為了犧牲品。康熙四十五年,受到牽連的倉央嘉措被清軍押送進京。然而,在行至青海湖畔時,倉央嘉措卻於打坐中圓寂了。年僅23歲的倉央嘉措,就此完成了自己短暫而傳奇的一生。活佛是他的榮耀,卻也是他的枷鎖。他信奉神靈,卻又突破宗教的束縛。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後人更在意一個和尚的愛情詩詞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後人杜撰的。原因非常的簡單,原詩用藏文書寫,普通人根本無法直接閱讀,倉央嘉措的身份太特殊,太多的人對他充滿遐想,自然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維邏輯,強行按在了他的身上。
  • 「推薦」男主是和尚的小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的這句詩,道出了數不盡的無奈與悵惘。當信仰與愛情相互矛盾時,既想與心愛的女子廝守終生,白頭終老,又想潛心修行,不負佛法,可世哪有兩全的辦法啊。在現實中確實是行不通的,倉央嘉措作為六世達賴喇嘛,有他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小說中可以啊,小說是人們美好想像下的產物,在小說中便可不負如來不負卿。今天便給大家推薦幾本男主是和尚的禁慾系小說。1.《不負如來不負卿》作者:小春簡評:這本小說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啊,我看的第一本男主是和尚的小說。
  •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也許,世間的愛情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