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論研究

2021-02-19 社工百科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該概念被提出以後,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開始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Bandura 認為, 由於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萬別。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並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時候討論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與特定領域相聯繫的自我效能感。但是, 一些學者並不同意這一觀點, 他們希望找到不依領域為轉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結果表明,所測到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實際上正是一個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對績效的預測力並不顯著。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direct experiences)。這個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覆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並不這麼簡單,成功經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於外部機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於自我能力等內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②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人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於觀察他人的替代經驗。這裡的一個關鍵是觀察者與榜樣的一致性,即榜樣的情況與觀察者非常相似。

③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因其簡便、有效而得到廣泛應用。言語勸說的價值取決於它是否切合實際,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說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基礎上進行勸說的效果會更好。

④情緒喚醒(emotion arise)。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發現,高水平的喚醒使成績降低而影響自我效能。當人們不為厭惡刺激所困擾時更能期望成功,但個體在面臨某項活動任務時的心身反應、強烈的激動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條件。不同的環境提供給人們的信息是大不一樣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難以適應和控制。當一個人進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其自我效能感水平與強度就會降低。

上述幾種信息對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賴於對其是如何認知和評價的。人們必須對與能力有關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對成敗的作用加以權衡,人們覺察到效能的程度取決於任務的難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績的情境條件以及成敗的暫時模式,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這些因素作為效能信息的載體影響成績,主要是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響發生的。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還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④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自我效能感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進而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

(1)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顯示成績、遇事理智處理、樂於迎接應急情況的挑戰、能夠控制自暴自棄的想法--需要時能發揮智慧和技能。

(2)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縮不前、顯示失敗、情緒化地處理問題、在壓力面前束手無策、易受懼怕、恐慌和羞澀的幹擾--當需要時,其知識和技能無以發揮。

關於自我效能的研究存在兩種傾向:特質取向和非特質取向,或將其理解為自我效能的兩個維度。前者認為自我效能感是跨情境的,具有特質性,不以具體情境為轉移。後者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具體的、非特質的,具有情境性。班杜拉就是這一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當前研究更傾向於認同兩種取向的共存。

在自我效能感的結構上主要有兩種觀點:單維性和多維性。大多趨向於認為自我效能感具有多維性。

早期的自我效能理論主要研究的是個體的效能。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班杜拉發展了這一概念,提出了集體效能。這代表著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的新進展,進一步拓展了自我效能感理論的內涵,使得自我效能感理論延伸到了集體社會。集體效能指的是集體成員對集體能力的判斷或對完成即將到來的工作的集體能力的評價。它著眼於集體的操作性能力上,並且是對操作性能力的判斷或評價。但集體效能不是集體中個體效能的總和,而是個體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所創造的一種突現的屬性。對集體效能的研究並未超越個體效能,大部分都是遵從個體效能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建立類似的集體效能理論。當然,集體效能的研究基於其研究主體的特殊性必然有其研究的特點,如影響集體效能的社會因素:信息多元化、高度的國際分工與合作。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自我效能感理論的應用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教學:領域、身心健康領域和職業與組織領域。

(1)與成就動機理論的關係。一些持傳統成就動機理論的學者將自我效能感作為成就動機中的一個積極成分, 甚至提出用自我效能感取代成就動機作為人的行為的解釋因素。另一些學者認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一起作為成就目標的前提,間接地對成就行為產生影響。比如Elliot 在研究中將成就目標分成三種定向: 掌握性目標( Masteryg oal) 、成就趨近目標(Performance- approach) 與成就迴避目標( Perform- ance- avoidanceg oal)。結果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前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係與成就迴避目標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係。

(2)與目標設置理論的關係。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目標設置高度,兩者基本存在著正相關。

(3)與動機歸因理論的關係。自我效能感影響到人們的歸因模式。在尋求困難問題解決之策時,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傾向於將失敗歸因於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則易歸為能力不足。進一步的研究發,自我效能感與歸因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比如將低績效歸因於個人局限性會損害其自我效能感。

根據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先前的績效水平會對其自我效能感產生影--但不同的人所受的影響並不一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介性的加工在起作用, 其中人們對能力本質所持有的觀念是一個重要因素。有的人傾向於能力增長觀( increment oriented),相信能力是可變的、可控制的;另一些人則傾向於能力實體觀( entity oriented) ,相信能力是一種固定的、不可控制的特質。前者更多是追求學習目標,以便更快更好地掌握所需的技能,失敗對他們來說,是努力不夠或策略運用有偏的指示器,從而提高他們行為的動機和效果;後者更多是追求成績目標,結果是對自己能力的驗證。由此可以推論,在低績效的情況下,增長觀定向的人,其自我效能感不會出現明顯的降低;而能力實體定向的人,其自我效能則會明顯下降。Winter的研究也證實,持能力增長觀的人,其自我效能感顯著地高於持能力固定觀的人。但對績效的影響方面,受到任務複雜性的影響:在簡單任務中,追求成就目標的人成績更好;在複雜任務作業中,則是追求學習目標的人成績較佳。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與自尊不同,它是對特定能力的一種判斷,而非自我價值的一般性感受。82歲高齡、仍在史丹福大學執教的班杜拉教授說,"人們很容易有強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標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備很高的"自我效能"──努力驅動自我,但是自尊心卻不強,這是因為他們的表現總是達不到他們高高在上的標準。儘管如此,這樣的人由於他們相信堅持不懈的努力將促使他們取得成功,他們通常都能真的獲得成功。實際上,如果成功來得太容易,一些人就永遠也不會掌握從批評中學習的能力。班杜拉教授說,人們必須學習如何應對失敗,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不是任由失敗帶來受挫感。"班杜拉教授常常在他的電子郵件中附有這樣的籤名:"願效能的力量與你相隨!" (麥可·喬丹曾說過,"我曾經經歷過無數次失敗。而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

相關焦點

  • 你具備自我效能感嗎?
    當你在想答案時,也就是在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了,回答了問題,有了答案,也並不代表跨過了困境。重要的是,要行動起來。並且你是否相信自己能克服和解決當下的困境。著名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他的大量的社會心理研究工作中,曾得出一個結論:有恐懼的人是否能解決自己的恐懼,有時取決於他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它。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因而本研究認為,自我效能感是開放性、盡責性與創造性問題解決之間的內部心理變量。一方面,已有研究發現,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感聯繫密切17,具體來說,開放性和盡責性均能正向預測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按照Bandura(1997)的觀點,高水平的效能感是發現新知識及產生創造性成果必備的先決條件。自我效能感與一般創造力之間的正向關係已經得到實證研究結果的支持。
  • 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弱,讓他又「笨」又「懶」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隨著對其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自我效能感」對孩子的思維、動機水平、選擇模式都有相當關鍵的影響。1、「自我效能感」弱,讓孩子更「笨」史丹福大學做過一組這樣的實驗,先評估學生們的自我效能感,再給這些學生做一組非常難的題目,同時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
  • 科普 | 成功人士的重要特質之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該概念被提出以後,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開始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班杜拉認為, 由於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萬別。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 19_人們為何要尋求自我認識的連貫性和一致性——自我驗證理論
    最終,行為穩定會產生由自我驗證努力所培養的穩定的自我觀,這反過來又會提高群體成員的生存率。1.自我驗證理論威廉斯旺提出的自我驗證理論(self-verification theory)恢復了萊基的假設,該理論主張,一旦人們有了關於他們自身的想法,他們就會努力證明這些自我觀念,即人們通過保持穩定的自我觀來爭取連貫性。
  • 掌握心理學理論武器,對照現實生活,指導應用實際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理論在支撐,理論給出框架。 學習理論就是學習框架,才成體系,一提一串。 普通心理學是正常人,正面,變態心理學是反面,社會心理學橫向,發展心理學是縱向。由此看人是正面加反面,橫向加縱向。
  • 馬斯洛「自我實現」研究新進展
    馬斯洛「自我實現」研究新進展Christian Jarrett 文 | BPSmints
  • 曲衛國 | 跨文化研究理論與個體思想的閉合
    由此產生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跨文化理論不但沒有在跨文化研究和交流中進一步打開個體的思想窗戶,反而加劇個體思想的閉合。就個體思想發展而言,跨文化研究理論的負面效應遠遠大於正面影響。關鍵詞: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理論;思想閉合本文主要討論跨文化研究中出現和造成的個體思想閉合問題。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學科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學界,都是近40年以來的事。西方科學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始於美國學者奈達1964年發表的《翻譯科學探索》。在該書中,奈達借用語言學和信息理論等研究方法,嘗試對翻譯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翻譯問題進行科學探索。奈達也因首次對翻譯現象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而被視為現代翻譯學研究的創始人。
  • 自我效能如何提高印度尼西亞棉蘭市歷史廊道的遺產旅遊業?
    摘要 自我效能,身份認同的一個方面,有助於加強遺產旅遊。本研究旨在研究自我效能的方面在印度尼西亞棉蘭市歷史走廊。分發調查問卷,深度訪談和實地考察進行了調查當地人和遊客對該地區自我效能感的看法。
  • 心理學:當你合群時,你其實已經放棄自我了
    關於「自我迷失」這個話題,很多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有些人覺得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變成了自己小時候不喜歡的那種類型的人:變得圓滑世故,沒有稜角,對生活缺乏追求和熱愛。 是什麼原因讓自我一點點喪失的?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自我迷失?
  • 構建新時代統戰理論研究新格局 四川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第七屆...
    四川在線記者 付真卿12月23日,四川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第七屆代表大會在蓉召開。會議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省委的高度重視和省委統戰部的堅強領導下,研究會高舉旗幟、緊跟時代,理論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不少理論觀點和政策建議被納入中央和省委有關法規政策文件,為推動統一戰線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貢獻了四川智慧。
  • 【論證理論前沿】範愛默倫等著|楊穎譯|說服研究中的論證
    原則上,說服研究可以涉及對態度轉變有影響的任何交流要素。論證只是其中之一種要素。通過進一步觀察發現,在「訊息要素」範疇中所研究的訊息基本都是論證性的,而其他兩種範疇中所考量的要素則只是與論證間接相關。儘管如此,在調查研究中,大多數說服研究者並不承認訊息的論證特徵。說服研究幾乎沒有涉及論證理論,但論證理論也許能闡明論證類型、論證力以及理論研究中要考量的其他因素的關鍵作用。
  • [學子論文]議程設置理論在中國的研究綜述
    最終標誌著議程設置作為嶄新的傳播學理論的誕生,是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肖對1968年美國大選報導對選民的影響展開的實證調查研究,即著名的查普希爾研究。麥考姆斯和肖的這項研究不但驗證了前人對議程設置假說的猜想,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傳播學研究方向,而且發起了一種造福後人的研究傳統:把對大眾傳媒的內容分析與對公眾的民意調查結合起來。議程設置理論提出後,得到了許多規模更大、涉及問題更多的驗證。 議程建構是議程設置理論的重要補充,由蘭和蘭(Lang,G.E and K.
  • 李桂奎:黃霖先生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的建樹與境界
    四十多年來,黃霖先生一直勤奮耕耘在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這塊園地上,不僅以其嚴謹和睿智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體系建構、近代文學與文論、文學史學與文學研究史研究等各個領域引領著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潮流,而且還在小說與小說理論研究上獨樹一幟。
  •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管理辦法
    )的管理,充分發揮課題制對檢察理論研究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加強檢察理論研究的決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加強檢察理論研究的工作方案》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檢察理論研究的意見》,結合實行課題制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 社工 | 研究方法中常用理論15——社會交換理論
    一、霍曼斯交換理論的基本概念 喬治·霍曼斯的社會交換論思想對霍曼斯的交換理論影響最大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霍曼斯的交換理論開始於他對功能學派的不滿。他認為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單位是人,而不是功能學派所說的社會角色或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