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8日電(記者 黃蔚 高映竹)在香港回歸18周年之際,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李秀恆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談及香港回歸18年來與內地關係的變化與感觸。他認為回歸18年來,香港和內地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巨大轉變,隨著內地經濟飛速發展,香港的未來會越來越光明。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成立於1934年9月1日,公司會員超過3700家,目的是服務社會,維護公共利益,加強社會及國際聯繫,促進工商業發展。李秀恆於2014年11月11日當選為廠商會會長。
李秀恆是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標誌性人物,他在1991年當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1993年當選為香港青年工業家獎,1994年獲委任為港事顧問,1996年當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2000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銅紫荊星章,並在包括廠商會在內的多個商社團中擔任要職。
李秀恆在採訪中首先表示,在回歸的18年間,香港與內地的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內地現在變成了強大的經濟體,是火車頭,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以前香港是內地主要的外資投資者,在科技和管理層面,我們都是領路人,現在內地一步步進步,香港已經不能主導內地的經濟發展了。」1988年就赴內地經商的李秀恆這樣評價內地的大發展。
李秀恆上世紀60年代第一次赴內地,現在的內地已經與當時看到的內地不可同日而語:赴內地的手續不僅高度簡化,且交通發達,兩地已經緊緊聯合在一起——去深圳吃頓飯、開個會當天就能回來。
「現在看到的大陸和過去完全不一樣,那麼多高樓大廈、高速公路、地鐵等等,內地走出物資匱乏的年代,各處物資都十分充盈。」李秀恆說:「內地人的心態也有改變,可能是因為太過考慮意識形態的問題,以前他們對外面的世界不太理解,對香港和外界有隔膜,現在已經十分關注民生與經濟,這是很大的轉變。」
李秀恆是赴內地經商的先鋒人物,他早在1988年便去深圳開拓市場。那時內地已經改革開放,在李秀恆的眼中,「深圳處處都在動工、到處都塵土飛揚,遠遠看去跟驪山一樣。」當時在深圳設廠,兩三百元就能請到一位工人,而到現在,員工工資已經漲到兩三千,側面折射出內地飛快的經濟增速。
同內地一同變化的還有香港,李秀恆笑著說,「從董建華先生開始,港府一直推動商界去內地,兩地交流不斷增強,內地來港的朋友也越來越多。香港這18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港人普通話水平的提升,這是兩地加速融合、溝通的標誌之一。」
李秀恆說,隨著內地的不斷發展,香港需要相應轉變自己的角色,更多應該找尋中國內地這個強大經濟的需求,問問自己能在內地的金融、投資等方方面面能提供什麼。
作為廠商會會長,李秀恆指出,廠商會一直以來與內地保持密切聯繫,回歸只會加強廠商會的愛國性質,與此同時,廠商會的功能較過去有增加。「以前內地主打工業,現在服務業也越來越重要,隨著內地市場腹地的增大,香港與內地經貿關係也在不斷多元化發展,深港通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以前只有國營企業來港開辦事處,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來借香港這個平臺走出去了。」
6月1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就特區政府提出的行政長官普選法案進行表決。立法會70名議員中有28名議員投反對票,法案未能獲得香港基本法規定的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支持而未獲通過。
提及這一重大事件,李秀恆稱,香港在「後政改」階段,最重要的是改善民生、猛推經濟發展。「香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及良好的發展前景。可能目前香港存在的政治爭議拖慢了香港的發展速度,其實香港經濟的增長原本可以更好。期望反對派不要太極端,大家需要支持政府的行政,合力把香港經濟推上去。」
李秀恆認為,政改被否不會對兩地關係帶來實質性的傷害,「畢竟香港的極端人士是相當少的一部份,在香港普羅大眾中僅佔一個小小的比例,不能代表香港的整體的社情民意,反正無論政治如何,香港的法律自由民主,政府管理有系統,還是有公正的,回顧佔中期間,當時股票也沒有跌,房地產照樣好。」李秀恆說:「所以香港和內地之間關係未來的發展並不需要太過憂慮,如果全面搞經濟,香港未來的發展只會更加好,我對香港未來還是很有信心的。香港是個福地。」
從香港放眼祖國,李秀恆也表示,對祖國的未來發展很樂觀,認為以後的經濟仍會高速增長,但期望內地多抓軟性層面的文化建設,並繼續推進反貪腐行動。
李秀恆說,「在貪汙腐敗問題上,國家近幾年在猛烈打擊貪腐問題,過去,我們在內地經商花費不少精力梳理關係、人員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打貪之後,市場的消費好像放緩了,但長遠來看是很好的事情,因為我們把之前的人員耗費、金錢的耗費,放在處理生產、企業提升、業務上,這就可以把本身生產能力提高,把產品素質、科技含量提高。這是很好的發展方向,但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