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1644年4月21日晚,多爾袞帶領大清軍隊一路奔襲,來到山海關東邊,準備參與山海關的角逐,只不過他沒有選擇立刻投入戰鬥之中,而是將部隊部署在山海關城東一個叫歡喜嶺的地方,嚴陣以待,準備時機一到,便立刻行動,擴大戰果。
不能不說多爾袞是一個卓越的軍事指揮天才,對當時山海關的戰場態勢判斷很準。他之所以觀望,一來是因為吳三桂並沒有正式投降大清,所以他對吳三桂仍有疑慮,並不相信吳三桂。二來是吳三桂和李自成之間的戰鬥還處於膠著狀態,雙方的優勢還遠遠沒有消耗殆盡,此刻出兵,不是最佳時機。
只有雙方戰力消耗殆盡時,一舉出兵,便能在頃刻之間,將敵人徹底打垮。作為大清一位富有戰場經驗的攝政王來說,這一點他比誰都清楚。
此時,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和吳三桂帶領的關寧鐵騎正在鏖戰,雙方從21日上午七八點終開打,一直打到晚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在一幫衣衫襤樓的大順軍面前,漸漸顯得力不從心,只要招架之力,沒有還手之力。
吳三桂眼看自己的關寧鐵騎死傷過半,戰爭主動權逐漸轉移到大順軍哪裡去,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這種情況下,清軍仍舊按兵不動,如果這種局面發展下去,自己支撐不了多久,就會成為大順軍的刀下鬼魂。
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不斷派人催促多爾袞出兵,但無論怎麼催促,多爾袞如同姜子牙穩坐釣魚臺,對吳三桂不理不睬。
吳三桂又硬撐著和大順軍打了一個晚上,到了22日清晨,他已經感到如果清軍再不出擊幫助自己,自己的軍隊將面臨著全線潰敗的不利後果。無奈之下,只好親自騎馬來到山海關城東的歡喜嶺上,求見多爾袞。
多爾袞身邊的大明降臣洪承疇是吳三桂的老領導,此前曾經是大明薊遼總督,他看見吳三桂前來,就立刻把他引見給多爾袞。
多爾袞按兵不動,實際上就是要等吳三桂親自前來,向大清表達歸順之意。
吳三桂見到多爾袞,立刻請求多爾袞出兵,一起圍剿大順軍。
多爾袞也免不了要給吳三桂講一講大道理,兩個人此前書信往來,對彼此的想法心知肚明,但一直沒有見面,不知道對方長相如何,是不是可以信賴的人?
多爾袞說道:「汝等願為故主復仇,大義可嘉,予領兵來成全其美,先帝時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為敵國,今為一家。我兵進關,若動人一株一草、一顆粒,定以軍法處死。汝等分諭大小居民,勿得驚惶。」
隨後,多爾袞和吳三桂以白馬祭天,烏牛祭地,歃血斬衣,折箭盟誓。雙方約定一旦清軍殺入軍陣,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要在肩頭系上白布,以區別同與李自成大順軍之間的差異,讓清軍不要誤殺吳三桂的軍隊。
隨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的關門,讓清軍全部入關。接著多爾袞開始部署,命令吳三桂為先鋒,英王阿濟格為左翼,豫王多鐸為右翼,每個人各領一萬兵馬,分三路向李自成的大順軍進攻,自己則帶領大軍殿後指揮。
李自成也從投降明將唐通那兒知道了清軍入關參戰的消息,但他並沒有重視清軍,於是重整軍隊,在石河以西列陣,準備和吳三桂的聯軍作戰。
吳三桂作為清軍先鋒,來到大順軍陣前,準備迎擊大順軍。
李自成親自來到軍陣第一線部署,把軍隊分列開來,對吳三桂形成合圍之勢。
清軍並沒有立刻投入戰鬥,而是保持觀望之勢。
這時,天空中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飛舞瀰漫,雙方誰也看不清誰,一下子陷入混亂。
李自成下令攻擊開始,激戰又從上午打到了中午,吳三桂的軍隊有點吃不住,快要敗下陣來時,多爾袞一看戰機已到,便向全軍吹起號角,以逸待勞的清軍全線向農民軍發起攻擊,二萬八旗鐵騎如潮水般衝向大順軍,不一會,大順軍對吳三桂的合圍之勢便土崩瓦解。
吳三桂又重整軍隊,向農民軍殺去。
大順軍已經鏖戰兩天一夜,部隊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整,面對大批八旗鐵騎的衝殺,漸漸有些難以抵擋,死傷無數。
李自成下令撤退,清軍乘勝追擊。
清軍一口氣追了四十多裡,劉宗敏中箭受傷,士兵犧牲很多,輜重、馬匹也損失嚴重,大順軍遭受到沉重打擊。
李自成退到永平,整頓兵馬,想繼續戰鬥,但此時大順軍已經沒有戰力,軍心渙散,很多士兵非死即傷,全營儘是厭戰惶恐,哪裡還能組織起一個有效的防禦。
23日,大順軍在永平和吳三桂的追兵再戰失利,隨即處死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繼續撤軍。
大順軍戰敗的消息傳入北京以後,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尤其是一些大明投降大順的官員,更加緊張,紛紛尋找出路,有的逃出了北京,有的則棄家南下,有的則喬裝打扮,把自己搞成僧侶道人或者乞丐,逃出北京城。
26日,東徵失敗的大順軍回到北京,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吳三桂的家屬全部殺死。接著又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組織守城,防禦吳三桂進攻。
李自成下令將北京護城河沿河關廂民房以及城外四面的羊馬牆全部拆除,因為這些房屋和牆,在吳三桂和清軍攻城時,可能會擋住大順軍射出去的炮箭。
此時的北京城,人心浮動,大順軍也已經不是剛來時兵強馬壯的樣子,武裝抵抗清軍和吳三桂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失敗。
兩天後,感覺無法組織起一支強大武裝力量對抗清軍的李自成做出了撤出北京城的決定,放棄北京城,回到自己的老巢陝西長安,對於此時的大順軍來說,是一個最佳方案。
但為了向天下表明自己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也為了表明自己必將回來的信心,他做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在北京城正式登基即位,成為大順皇帝。
4月29日,李自成的登基大典在清軍不斷逼近北京城的氛圍中進行,李自成頭戴冠冕,列仗接受百官朝賀,在武英殿即皇帝位。丞相牛金星代行郊禮,六政府各頒布敕書一道,以這一年為大順永昌元年。
做完這件事,李自成就安排城裡的老百姓出城避難,接著又命令軍士將大量的硫磺、草木運入承天門,塞滿各個殿門。
4月30日五更時分,一邊命令大順軍放火燒宮殿和九門城樓,一邊帶領大批農民軍從南城開始撤出北京,向南逃出。
李自成率眾先行,劉宗敏壓後。
李自成的率領大大順軍從3月19日進入北京,到4月30日逃出北京,前後四十多天。之所以如此狼狽,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缺乏遠見卓識,看不到大順政權裡不利的因素,而且對吳三桂、清軍的軍事力量沒有做充分的考慮,戰略上缺乏足夠的準備,最終才釀成了失敗。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最後撤出北京時,倉皇之中舉行的登基儀式和火燒大明宮殿中看出端倪。
此外,他明知自己難以在北京立足,卻自編自演了一出登基的鬧劇,表面說是為了向天下表明自己回來的信心,實際上還不是想滿足一下自己做皇帝的虛榮心。
歷史中的哲理總是這麼令人著迷,好了,今天小編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下期再與小編一起走進歷史長河,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