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逃出北京時,為何要上演一出登基「鬧劇」,他是怎麼想的?

2020-11-20 騰訊網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1644年4月21日晚,多爾袞帶領大清軍隊一路奔襲,來到山海關東邊,準備參與山海關的角逐,只不過他沒有選擇立刻投入戰鬥之中,而是將部隊部署在山海關城東一個叫歡喜嶺的地方,嚴陣以待,準備時機一到,便立刻行動,擴大戰果。

不能不說多爾袞是一個卓越的軍事指揮天才,對當時山海關的戰場態勢判斷很準。他之所以觀望,一來是因為吳三桂並沒有正式投降大清,所以他對吳三桂仍有疑慮,並不相信吳三桂。二來是吳三桂和李自成之間的戰鬥還處於膠著狀態,雙方的優勢還遠遠沒有消耗殆盡,此刻出兵,不是最佳時機。

只有雙方戰力消耗殆盡時,一舉出兵,便能在頃刻之間,將敵人徹底打垮。作為大清一位富有戰場經驗的攝政王來說,這一點他比誰都清楚。

此時,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和吳三桂帶領的關寧鐵騎正在鏖戰,雙方從21日上午七八點終開打,一直打到晚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在一幫衣衫襤樓的大順軍面前,漸漸顯得力不從心,只要招架之力,沒有還手之力。

吳三桂眼看自己的關寧鐵騎死傷過半,戰爭主動權逐漸轉移到大順軍哪裡去,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這種情況下,清軍仍舊按兵不動,如果這種局面發展下去,自己支撐不了多久,就會成為大順軍的刀下鬼魂。

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不斷派人催促多爾袞出兵,但無論怎麼催促,多爾袞如同姜子牙穩坐釣魚臺,對吳三桂不理不睬。

吳三桂又硬撐著和大順軍打了一個晚上,到了22日清晨,他已經感到如果清軍再不出擊幫助自己,自己的軍隊將面臨著全線潰敗的不利後果。無奈之下,只好親自騎馬來到山海關城東的歡喜嶺上,求見多爾袞。

多爾袞身邊的大明降臣洪承疇是吳三桂的老領導,此前曾經是大明薊遼總督,他看見吳三桂前來,就立刻把他引見給多爾袞。

多爾袞按兵不動,實際上就是要等吳三桂親自前來,向大清表達歸順之意。

吳三桂見到多爾袞,立刻請求多爾袞出兵,一起圍剿大順軍。

多爾袞也免不了要給吳三桂講一講大道理,兩個人此前書信往來,對彼此的想法心知肚明,但一直沒有見面,不知道對方長相如何,是不是可以信賴的人?

多爾袞說道:「汝等願為故主復仇,大義可嘉,予領兵來成全其美,先帝時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為敵國,今為一家。我兵進關,若動人一株一草、一顆粒,定以軍法處死。汝等分諭大小居民,勿得驚惶。」

隨後,多爾袞和吳三桂以白馬祭天,烏牛祭地,歃血斬衣,折箭盟誓。雙方約定一旦清軍殺入軍陣,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要在肩頭系上白布,以區別同與李自成大順軍之間的差異,讓清軍不要誤殺吳三桂的軍隊。

隨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的關門,讓清軍全部入關。接著多爾袞開始部署,命令吳三桂為先鋒,英王阿濟格為左翼,豫王多鐸為右翼,每個人各領一萬兵馬,分三路向李自成的大順軍進攻,自己則帶領大軍殿後指揮。

李自成也從投降明將唐通那兒知道了清軍入關參戰的消息,但他並沒有重視清軍,於是重整軍隊,在石河以西列陣,準備和吳三桂的聯軍作戰。

吳三桂作為清軍先鋒,來到大順軍陣前,準備迎擊大順軍。

李自成親自來到軍陣第一線部署,把軍隊分列開來,對吳三桂形成合圍之勢。

清軍並沒有立刻投入戰鬥,而是保持觀望之勢。

這時,天空中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飛舞瀰漫,雙方誰也看不清誰,一下子陷入混亂。

李自成下令攻擊開始,激戰又從上午打到了中午,吳三桂的軍隊有點吃不住,快要敗下陣來時,多爾袞一看戰機已到,便向全軍吹起號角,以逸待勞的清軍全線向農民軍發起攻擊,二萬八旗鐵騎如潮水般衝向大順軍,不一會,大順軍對吳三桂的合圍之勢便土崩瓦解。

吳三桂又重整軍隊,向農民軍殺去。

大順軍已經鏖戰兩天一夜,部隊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整,面對大批八旗鐵騎的衝殺,漸漸有些難以抵擋,死傷無數。

李自成下令撤退,清軍乘勝追擊。

清軍一口氣追了四十多裡,劉宗敏中箭受傷,士兵犧牲很多,輜重、馬匹也損失嚴重,大順軍遭受到沉重打擊。

李自成退到永平,整頓兵馬,想繼續戰鬥,但此時大順軍已經沒有戰力,軍心渙散,很多士兵非死即傷,全營儘是厭戰惶恐,哪裡還能組織起一個有效的防禦。

23日,大順軍在永平和吳三桂的追兵再戰失利,隨即處死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繼續撤軍。

大順軍戰敗的消息傳入北京以後,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尤其是一些大明投降大順的官員,更加緊張,紛紛尋找出路,有的逃出了北京,有的則棄家南下,有的則喬裝打扮,把自己搞成僧侶道人或者乞丐,逃出北京城。

26日,東徵失敗的大順軍回到北京,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吳三桂的家屬全部殺死。接著又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組織守城,防禦吳三桂進攻。

李自成下令將北京護城河沿河關廂民房以及城外四面的羊馬牆全部拆除,因為這些房屋和牆,在吳三桂和清軍攻城時,可能會擋住大順軍射出去的炮箭。

此時的北京城,人心浮動,大順軍也已經不是剛來時兵強馬壯的樣子,武裝抵抗清軍和吳三桂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失敗。

兩天後,感覺無法組織起一支強大武裝力量對抗清軍的李自成做出了撤出北京城的決定,放棄北京城,回到自己的老巢陝西長安,對於此時的大順軍來說,是一個最佳方案。

但為了向天下表明自己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也為了表明自己必將回來的信心,他做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在北京城正式登基即位,成為大順皇帝。

4月29日,李自成的登基大典在清軍不斷逼近北京城的氛圍中進行,李自成頭戴冠冕,列仗接受百官朝賀,在武英殿即皇帝位。丞相牛金星代行郊禮,六政府各頒布敕書一道,以這一年為大順永昌元年。

做完這件事,李自成就安排城裡的老百姓出城避難,接著又命令軍士將大量的硫磺、草木運入承天門,塞滿各個殿門。

4月30日五更時分,一邊命令大順軍放火燒宮殿和九門城樓,一邊帶領大批農民軍從南城開始撤出北京,向南逃出。

李自成率眾先行,劉宗敏壓後。

李自成的率領大大順軍從3月19日進入北京,到4月30日逃出北京,前後四十多天。之所以如此狼狽,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缺乏遠見卓識,看不到大順政權裡不利的因素,而且對吳三桂、清軍的軍事力量沒有做充分的考慮,戰略上缺乏足夠的準備,最終才釀成了失敗。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最後撤出北京時,倉皇之中舉行的登基儀式和火燒大明宮殿中看出端倪。

此外,他明知自己難以在北京立足,卻自編自演了一出登基的鬧劇,表面說是為了向天下表明自己回來的信心,實際上還不是想滿足一下自己做皇帝的虛榮心。

歷史中的哲理總是這麼令人著迷,好了,今天小編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下期再與小編一起走進歷史長河,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吧

相關焦點

  • 一腔惜血染九宮,只求別時哀歌送——闖王李自成的惜別
    困境九宮山上的戰鬥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較量後視乎已經分出了勝負,此時只見一群穿著破爛的鄉農手裡拿著武器,圍住了一個正躺在泥潭裡的男子,在被重重包圍的情況下男子並沒有想著就此放棄反抗。可能是因為他這一生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戰役,使得如今面對著眼前這群兇神惡煞的鄉勇他眼裡似乎沒有一絲恐懼。
  • 明史:李自成到底當了多久的皇帝?他為何要三建政權、兩次登基?
    當時,李自成攻下湖北承天府(嘉靖皇帝繼位前當藩王時居住的城市)後,才開始正式,也是首次建立了農民起義軍的政權,招官吏、撫流民,但並沒有稱帝,而是自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同時,有一位和他平起平坐,且於李自成合兵一處的的農民起義軍領導人羅汝才也自稱「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
  • 闖王李自成是如何攻克北京?逼死崇禎帝的?
    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 帝業夢碎:闖王李自成的悲劇
    帝業夢碎闖王李自成的悲劇作者:轅固小生明末農民起義中的英雄豪傑輩出,造就了一段燦爛的時代畫卷,闖王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調四方軍隊赴北京防守。甘肅邊兵李自成所在部隊隨參將王國向京師進發,途經金縣,兵士們要求發餉,參將王國卻剋扣不發。於是,在榆中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被殺,兵民發動了兵變。
  • 闖王李自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據說攻打北京城前夕曾經派一個密使到皇宮中找到崇禎皇帝和他談判,李自成要求崇禎皇帝把西北地區割讓並允許他建立國家,當然這個條件被崇禎帝拒絕,他寧願一死也不願意偏安一隅苟且偷安,既然議和沒有成功那只能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了,在紅衣大炮震耳欲聾炮聲中農民軍吶喊著向北京城發起最後衝擊,城內守軍看到農民軍發瘋似攻擊紛紛開城投降,比如當時負責守城宦官曹化淳率先開門投降
  • 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在京城做了什麼?短短40天至暗人性展露無遺
    滎陽大會之時,李自成曾提出的「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案,就曾立下了赫赫軍功,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這也為他在高迎祥身亡之後繼任闖王之名打下了基礎。 按理說,這樣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統帥,應該是人人敬仰的存在,只是為何正史也好、野史也罷,對李自成都是表達了不屑、嘲諷,甚至是鄙夷的情緒呢?這個就得從李自成起義功成、入主京城的那段時間來說了。
  • 歷史:闖王李自成竟然被宿松桑落洲農夫一鋤頭打死
    宿松農夫,一鋤頭終結大順王朝創始人李自成。小人物改變大歷史,宿松縣匯口一個農夫,一鋤頭擊斃了闖王李自成,埋葬了一個大順王朝,這個農夫就是桑落洲人李筠庵。乙酉(1645)年五月,李自成領兵東下,由於供給側出現問題,左良玉早就把沿江一帶城市劫掠了一遍,李自成部隊無糧可搶了,十分缺糧。在桑落洲桑家口,李自成餓得實在不行了,就搶鄉民的糧食。
  • 農民幹掉闖王李自成,事後說:我不知道他是誰,只是看上了那匹馬
    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的農民起義將領,李自成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大概就是帶領農民軍攻佔北京,將大明皇帝崇禎逼死。李自成認為只要突破北京城,自己就會成為天下新的主宰。很遺憾,大明在明朝末年內憂外患。除農民起義部隊外,北面還有滿洲滿洲兵。
  • 「闖王」李自成悲哀起義,四十二天敗走北平,慘遭鐵鍬削掉其頭顱
    「闖王」李自成的悲哀起義,四十二天敗走北平,慘遭農名用鐵鍬削掉其頭顱 李自成原名李鴻基,綽號「闖王」,在崇禎十七年大張旗鼓的攻入北京,剛一進京城,就命令人搜尋全崇禎。耗時三天才在煤山上找到了崇禎的屍身。而在大明國庫發現的二十萬輛白銀也由李鴻基授權給了劉宗敏,並稱之為「追贓助餉」。
  • 作為大順政權謀士之一,李巖為何會被殺死,是李自成容不下他?
    在知識分子匱乏的大順政權,李自成可謂是求賢若渴,牛金星來投,他委以重任,牛金星先後介紹宋獻策和李巖兩大謀士,都得到李自成的重用。明末清初文人計六奇在他所著《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便惟妙惟肖地記述了李自成與李巖初見面時「相得甚歡」的情景:李巖對李自成真誠的說:「恨謁見之晚」,李自成對李巖說,「承不遠千裡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
  • 摧毀大明拿到主角劇本,李自成怎麼還是敗了?看他稱帝後幹的好事
    李自成雖然屢屢戰敗被擒,但一直不改意氣風發,最終就在一鼓作氣之下攻破北京,滅亡大明。李自成猶如一顆璀璨的流星,猶如曇花一現,僅在位42天就走到末路。他究竟為何失敗? 01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擊敗孫傳庭,佔據西安後,集結了所有兵力開始向北京進軍,這次他的目標是終結這個傳承已經兩百七十五年的帝國。
  • 李自成在九宮山消失後,他的十幾萬大軍去向哪裡?
    1645年,李自成在清軍的追擊下,連吃十三敗仗,在率部退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李自成消失了,死因成謎。而他的十幾萬大軍似乎也消聲匿跡了,那麼這些軍隊到底去向哪裡了?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是如何由鼎盛走向沒落的。
  • 吳三桂為何要聯合滿族多爾袞,抗擊漢民支持的李自成?
    在當時,如果吳三桂真的去火速救援北京,即使麾下精銳的關寧軍臨時戰勝了李自成的農民軍,那吳軍也很難徹底將李自成趕跑,到時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遷延日久之下,吳三桂很有可能會重蹈袁崇煥被崇禎帝殘殺的可悲覆轍;後來成為清朝功臣的吳三桂再者,即使崇禎帝不殺他,可一旦在李自成軍的全力圍攻下,吳三桂也只能跟著崇禎帝陪葬在北京城,當時他才33歲,對於年富力強、想建立一番宏圖大業的吳三桂來說
  • 闖王寶刀驚現陝西小村,李自成後人主動上交,專家卻拒絕帶走
    闖王寶刀驚現陝西小村,李自成後人主動上交,專家卻拒絕帶走文 | 韋爵爺李自成這個歷史人物我們還是非常熟悉的
  • 秦暉:李自成到底是「闖王」還是流寇?
    《鼎革之際》,秦暉著漢唐陽光丨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版在李自成從陝西打到北京,再從北京退兵時,他也選擇了退回到陝西。因為陝西已經成了李自成的根據地。而自俄國的沙皇就非常擅長於此道。「要證明強大的沙皇是有道理的,他就會跟工人說,如果沒有強大的皇權,你們怎麼能夠保證八小時工作制?然後,他又跟資本家說,如果沒有強大的沙皇,工人組織工會你們怎麼能對付?」秦暉說。崇禎皇帝的真實歷史形象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崇高?很多人給崇禎塑造的歷史形象是比較高的,有一句話叫「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韓國瑜和李自成
    根基不牢就得隴望蜀 導致觀感不佳韓國瑜的軌跡,有點像明末的李自成。從進入北京城逼死崇禎,到兵敗山海關,李自成從「闖王」變成「大順皇帝」再變回「流寇」,也就幾十天的時間。先看看《碧血劍》裡怎麼說:李自成走上城頭,眼望城外,但見成千成萬部將士卒正從各處城門入城,當此之時,不由得志得意滿。
  • 孫傳庭為什麼打不過李自成?原因就一個字
    作為大明最後一根支柱——孫傳庭死、明朝亡書生出身的孫傳庭,一出山就擒殺第一任闖王高迎祥,一時間威震農民軍隨後更是暴揍繼任闖王李自成到只剩不到二十人此等將才,可謂是大明的棟梁,是可以有力挽狂瀾之能的!老牌闖王給孫傳庭收拾了,並押解到北京獻俘闕下對李自成來說,首先一個是很傷心,畢竟自己老領導掛了,不過也有一個好處——從那時開始,闖王的名號只屬於他一個人!
  • 李自成真的打不過清兵?錯,是關鍵時刻一個關鍵人物壞了事!
    他童年放牧,少年驛卒,23歲揭竿起事,滎陽大會後繼稱闖王,提出均田免糧,兩次假投,37歲襄陽稱王,建大順,38歲攻佔北京稱帝,擁兵150萬,39
  • 李自成平生最恨的一個人,不僅帶兩萬部下投敵,還拐跑他老婆
    闖王李自成,可以說是明末出盡風頭的一個人物。他不僅打敗明朝,建立了大順國。而且還將張獻忠圍困在四川,無法與他爭奪天下。
  • 李自成和張獻忠本是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為何最後卻會反目成仇?
    在眾多農民領袖中,兩個年輕的起義家李自成和張獻忠,逐漸展露了頭角。李自成和張獻忠有著相似的過去,他們同年同月出生,都來自陝西的農村。因出身貧寒,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受到欺壓,後來又因為一些過錯,都丟掉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成為「無業游民」。以後,他們更是深切地體會到了百姓的無奈與苦楚,於是這兩個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各自組建了農民隊伍,加入到農民起義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