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志澤 科技新知 收錄於話題#美團1#外賣1#騎手1#配送1#算法1
作者:志澤
出品:科技新知
「我們以為自己製造了算法,未曾想最後是算法統治了人。」
這是全網刷屏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下的高贊評論。針對外賣配送領域,文章指出了多個問題:配送時間壓縮、惡劣天氣配送、導航系統不完善、需承擔意外情況損失等。惡果則是騎手的重大事故頻發。
外賣騎手的安全問題,終於引發社會輿論的巨大爭議。
在餓了麼回應10小時之後,沉默的美團也不得不對公眾質疑做出回應。
然而大多網友對美團的回應並不買帳,在B站相關報導的彈幕區,美團的官方回應被批評為「假大空,相當於一句話都沒說」。
在知乎上,美團的應對措施被「扒了個乾淨」。以安全頭盔和藍牙設備為例,有騎手指出,連給美團做廣告的袋鼠耳朵都需要騎手掏錢購買。美團推出安全頭盔和藍牙設備,只會在騎手頭上再薅一層羊毛。
在資本市場,美團也面臨回調壓力。本月2日至10日期間,美團股價按最高值280港元計算,跌幅最多達到18.9%,市值蒸發約3000億元。
8分鐘的套路
在社交媒體上,美團的「8分鐘方案」被指責為滿滿都是套路。相比核心問題,更多是在隔靴搔癢。
知乎用戶「白起」表示,美團所說的八分鐘彈性早已存在。美團專送騎手一直有超時八分鐘不計入超時的「處罰彈性」,眾包騎手沒有八分鐘彈性的設定,因為八分鐘已加入到規定配送時間當中了。
而美團的這次回應,只是借用這一用戶不了解詳情的生僻概念應付輿論。真正的問題,在於絕對時間的壓縮。
據該用戶透露,美團在幾年前的配送規定,是五十分鐘配送時間,加上八分鐘彈性,現在是二十三分鐘加八分鐘彈性,核心矛盾在於配送時間絕對值的減少。
相比之下,8分鐘的方案,更多的作用在於擺脫輿論壓力。尤其在此前,已經有餓了麼將配送時間要求放權給用戶的5分鐘方案誕生。美團在此基礎上提出8分鐘方案,比餓了麼的方案多出三分鐘,在一般用戶看來是更具誠意的改革,背後實質卻是剝奪用戶的選擇權。
而騎手群體更關注的,是配送時間自主選擇權。一位外賣專送騎手對「科技新知」表示,高峰期平臺會強制對騎手派單,「恨不得把訂單塞進嘴裡」。有時騎手動輒身背十幾單,而自身沒有權力拒單,只能通過聯繫站長的方式轉移訂單。而對強制派單的改進方案,在美團的回應中幾乎看不到蹤影。
如果與美團財報中外賣業務毛利率的巨大同比漲幅聯繫起來,我們就會對美團外賣騎手配送時間背後到底代表著什麼,認知的更清楚一些。
坐擁龐大的騎手團隊,美團有能力從騎手配送的規模效應擴大和平均效率提高中獲益。據公眾號「錦緞」統計,截至2020年上半年,美團共計近300萬外賣騎手,假設每人每天平均工作10小時,每消失兩分鐘,就意味著美團營收與利潤至少提升17%。
在二季度財報中,這一效應為美團財務的扭虧為盈立下頭功。在外賣營收同比增長僅為13.2%的條件下,美團外賣在二季度的稅後利潤同比增幅高達65.7%。也就是說,美團外賣用一成營收增長,撬動六成利潤增長,利潤率增長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受此影響,美團單日股價飆漲8.40%,市值增加1211億元。但很少有人統計,美團新增的千億市值中,有多少提取自外賣小哥背負的巨大風險。疫情期間,無數外賣騎手抱怨訂單時間的壓縮和配送單價的削減。通過對騎手隊伍的整體壓榨,美團拿到了自己追求的利潤增長。
算法沒有感情
其實,在此次騎手爭議全網發酵之前,美團長期都是效率主義的信徒。
央視新聞報導了美團的智能配送系統宣傳片的場景:在數字不斷減少的倒計時下,美團騎手急速跑上樓梯,將外賣「壓哨」送到用戶手中。
美團強調,這一系統會精準模擬配送全過程,實現配送效率的整體提升,平均每單配送時長將降低30%,縮短至28分鐘,準時率超過98%。
與宣傳片中美團外賣小哥悠閒笑容截然相反的是,央視還曝光了大量外賣騎手的事故案例。有騎手被車撞倒後,第一反應是拿起外賣看灑沒灑;有騎手因配送超時,在電梯中崩潰大哭。
從美團的發展歷程看,最關鍵的突破節點,無疑是2016年春節期間,百度外賣對騎手予以春節休假,美團抓住時機,加大補貼持續運營。不僅搶奪騎手團隊,也搶奪用戶心智。
結果則是美團從此成為行業的工作強度標杆,一旦外賣平臺對騎手的效率要求比不上美團,則意味著掃地出局。自那時起,百度外賣一蹶不振,美團外賣逐步成長為今天配送市場的超級寡頭。
隨著美團的疆土逐步擴大,尤其在港股上市之後,對營收增長、利潤增長的要求成為重中之重。壓縮配送時間、降低薪酬,甚至是對各個外賣站點施加嚴格的KPI標準,不達標的站長將會下臺,從而形成從上至下一整套效率至上的工作氛圍。
有美團騎手對「科技新知」表示,加入美團配送的新人,會被強大的績效壓力包圍,並很快被相關氛圍轉化,加入到闖燈、逆行、超速的隊伍當中。
壓縮、誤導等各個荒謬表象的背後,不僅是美團算法的問題,更是企業所追求的問題。這是百團大戰時代留給美團的啟示:績效高於安全。
美團也並不懼怕騎手的流失,因為長期以來騎手分散、缺乏組織、供給充足,往往缺少對美團的議價能力。個別騎手罷工抗議美團的配送費用降低時,得到的回應往往是「趕緊走人」。
這才有白巖松在央視新聞報導中的表述:相比之下,平臺不把騎手當做人來看待,而是當做機器。人民大學教授馬亮的描述更加犀利:「我把它稱為流動的血汗工廠。」
在整個線下餐飲業遭受重創的新冠疫情期間,美團的反應也是如何向議價能力更低的騎手和商戶轉嫁風險。今年以來,各地的餐飲協會紛紛抗議美團提高抽傭比例的行為。問題越來越清晰:隨著一家獨大並掌控市場定價權,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會成為其轉移代價的對象。
算法不能只算利潤
談及BAT時,人們常說,BAT的地位不是資本市場贈予的,而是它們成為了各自領域的基礎設施。
眼下,隨著點外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習慣,美團以超過2000億美元市值的體量,正取代百度的位置成為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的第三極。和百度類似的是,美團強項也是搜索服務,只是從引流廣告服務替換為生活搜索服務,其模式也比「躺著收錢」的百度更重。
當一家企業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基礎設施時,也意味著這家企業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相比已成巨頭多年的AT,目前的美團顯然還沒有做好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準備。
不止一位用戶表態,自己希望享有高效的外賣服務,但不代表這要用騎手的重大安全隱患來換取。平臺。商家、騎手、用戶之間,完全可以在更規範的行業準則下,共同享有外賣市場的繁榮。
此次疫情中,美團借失業浪潮加快步伐招聘騎手,對外表示是保障社會就業,但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搶奪配送市場,降低運營成本。當美團有足夠多的騎手解決運力緊張問題,平臺就有能力繼續對騎手壓價,繼續提升盈利、利潤,從而美化平臺的財務報表。
這從騎手的留存情況上可窺見一斑,有外賣騎手對「科技新知」表示,疫情期間招募了大量騎手,但身邊的大部分人幹不了多久,就受不了騎手工作而離開了。美團統計的是完成訂單的騎手總數,所以總規模顯得很大。
從美團公開發布的財報可以得知,2019年Q3至Q4期間,騎手每單費用在5元以上,今年Q1時騎手的每單費用高達5.9元。而在今年Q2,這一數據下降至4.79元。也就是說,騎手的收益被大幅扣除,變成了美團的外賣毛利潤。
面對社會的爭議,當前及未來的美團應該做的,是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讓渡一部分平臺利益給予中小商家和騎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在公開聲明中做文字遊戲。正如《半月談》在知乎相關問題下的回答:利潤絕不應重於生命!外賣平臺的「算法」,不應漏算了騎手的安全和權益。
▼
本文由科技新知原創出品,轉載請留言
原標題:《8分鐘沒有溫情,利潤主導的美團算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