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來源/豐盛恩典網站、維基百科等
編輯排版 /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計志文(Andrew L. Gih,1901年1月10日-1985年2月13日),中國著名布道家,中國布道會創辦人。
1901年1月10日,計志文生於上海龍華。
父親計友仁,是讀四書五經的中國學者,在家中設立塾學,收有生徒,所以他在家受父親教育五年,直到在十二歲時,父親逝世。
他的母親陸夫人,賢慧慈祥,待人接物都很好,只是未受教育,所以不能教育他;不過,這寡母晝夜勞碌,紡績不輟,以所得撫養她的兒子志文和他兩個妹妹。在困難之中,她不得不忍痛把最幼的女兒給了人家,以維持兒子的教育費用,並勉勵兒子,不怕貧窮,要刻苦立志向學。
以後幾年的時間,計志文進入商場學徒,所獲只夠餬口,工作卻很是辛苦,倒得了不少壞習慣。這段時間的經驗,使他知道,必須學習英文,才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後來發現,在距他家不遠的地方,有一所伯特利中學,是石美玉醫生和美國宣教士胡遵理(Jennie V. Hughes)創辦的,因為是教會學校,收費不貴。這樣,他到那裡就讀。
1923年,有內地會的一位教士,來校開奮興會,聽到羅馬書第三章23節,計志文受聖靈感動,承認自己是個罪人;立即覺得罪的重擔脫卸,得到救恩的喜樂,和赦罪重生的平安,成為在基督裡「新造的人」。
不久,上海郵政局招考新職員。因為英國制度的郵政局,是當時有規律,收入高而穩定的職業,有幾千人前來應考。經過懇切的禱告,志文列名在一百名錄取的人中。1924年,計志文進入上海郵政局。他領到第一個月的薪水,拿回家交給母親;母親喜極而泣,因為那是自丈夫去世以後,她所見到最多的錢!現在,兒子終於可以孝養母親了;夜半紡織的日子過去了。
1925年,英國布道家Paget Wilkes到上海主領夏令會。神的聖靈同在,許多人得救了,許多人奉獻自己事奉;志文在決志獻身事主的人中。他受主的大愛感動,願意走上那窄路,把福音的信息,傳給還不知道主名的本國同胞。
他作出這決定,是經過長久激烈的掙扎。他記得:母親在貧窮中如何勞碌,親友對他們如何輕視的滋味。當他告訴母親的時候,真使他心碎。但他毅然辭去郵政局的職位,投身伯特利聖經學院受造就,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以後,他先後帶領自己的妹妹,母親,和祖母,都皈信基督。
畢業後,計志文成為一所伯特利小學的校長。
1928年,他與在伯特利中學認識的低年級女同學張多加結婚。多加原名「翠英」,是一個富商的女兒,生於1906年六月十五日。在一次校中的奮興會中,聽到加拿大布道家古約翰牧師(Jonathan Goforth)講道,而重生並奉獻;先在遠東醫學院肄業,因為學潮停課,臨時在伯特利小學任教員。二人選定在1928年一月十日,計志文二十八歲生日那天結婚。新夫婦同心尊主為大,把婚禮變成布道會,引領來賀的賓客信主。當天,出發去杭州度蜜月,實際是布道的旅行。
張多加貌美溫柔,常帶著笑容。看到她的人,不止一人說,她是「孤兒的慈母」,適合於做孤兒院的事工。計志文是孤兒出身,知道孤兒的痛苦,從對日戰爭期間,就著意慈惠事工。以後,張多加不僅辦孤兒院,也在許多方面,襄助計志文牧師。
他們二人的蜜月,只是標識著同負一軛,含辛茹苦開始。為了家貧,連蚊帳的預算也沒有,夜裡新郎用扇子替新娘驅蚊子,另有一番風格。
1930年,從美國遠道而來,衛理公會的亞斯伯裡大學環球布道團(Asbury College World Evangelistic Team)到來,參加伯特利夏令聖經會。來自彼岸的那些年輕人,全憑信心仰望神,供應他們一切需要。中國青年年輕的心,怎能不也受到激動?計志文, 林景康(Frank Ling)、聶子英(Lincoln Nieh)、李道榮(Philip Lee)等四人,決定一同組成布道團,向中國千萬失喪靈魂宣講福音;計志文為團長。幾個月之後,宋尚節也參加了。
伯特利布道團(左一:宋尚節,右二:計志文)
1931年2月8日,伯特利環球布道團正式成立,計志文為團長。2月18日,他們出發往北方,見證基督的名。中國教會的歷史,展開了榮耀的新頁。
這批年輕人,都是完全為主擺上。他們有共同的衛理公會聖潔運動信仰,有火熱的心。其中宋尚節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博士,專業應用化學;在美期間,正是足球明星布道家桑岱(Billy Sunday,1862-1935)事工的晚期,親見過或耳聞聽眾的見證,也採用桑岱活潑表演的證道方式;在當時的中國,極為新鮮動人,頗受歡迎。
他們團隊的運作,顯出十分有效。在北上布道的初期,宋尚節的興化國語,極為難懂,造成傳通的困難;只得講英語,由計志文翻譯為北方話。他們當中,有的善用樂器演奏,有的領唱詩,有的講道,配合良好。有時可以輪替,有時分頭往不同的地方,以應付臨時的邀約。他們所傳的信息,是一致的:認罪,悔改,重生,對付罪,追求聖潔,被聖靈充滿。有聖靈的同工,奮興的火焰,在全國延燒開來,幾乎遍及每一省。在四年中,他們旅行五萬裡,走遍十幾省133個城市,舉行3,389次聚會,聽眾總計逾五十萬,蒙恩得救者逾五萬人。更重要的是,所到之處,呼召人出來傳福音,組成了1,863隊布道隊。兩個人一隊。帶動中國基督教復興。
這樣,從更深的意義來說,所興起劃時代的平信徒布道運動,在三十年後,結出豐盛的果子。這批青年人的「投入」,激起的漣漪不斷向外擴展,持續了兩代之久,到今天仍然傳播不衰。
宋尚節因為有聖靈的感動,知道他在世的工作,只有十四年。他於1935年,決定離隊獨立工作。像保羅和巴拿巴,在人情上不願見到分別,但在福音工作上,可以更有效的發展。到1944年,他在北京香山息了世上的勞苦,神在東方興起的火炬,為主燒盡了。
伯特利布道團佳美的腳蹤,遠至西北邊疆,長途跋涉,到雲貴山區的苗族和慄僳深山,需要多日步行,到雲霧縹緲的地方,傳揚福音。
1936年,計志文首次到美國,在洛杉磯召開布道會。1937年,抗戰爆發。計志文率領伯特利孤兒院,包括胡遵理教士及石美玉醫生,共103人,由上海遷往香港;嗣後並轉往後方。一切安頓妥當後,計志文牧師又上徵途,輾轉各地布道;由於人心空虛,工作頗有功效,許多人失去了故土,卻得了新生,有了天上的國籍。1939年,計志文第2次到美國召開布道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音的局面改觀。1947年七月,在伯特利工作了二十二年後,計志文憑信心創立中國布道會(Evangelize China Fellowship),是一個超宗派的國際機構。從一無所有開始,這個創立的布道會,以訓練華人同工,拯救華人同胞為目標。由上海開始,幾年之間,擴展到亞洲七個國家及地區: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並美國,加拿大等地,建立了自立的教會;還有中學,小學,數所孤兒院,收養失去父母愛的兒童。
計牧師因為自幼是孤兒,他的心放在那裡;每當講到孤兒的需要,常會聲淚俱下。在他周遊列國的布道行程中,有時深夜到達機場或車站,他就在長椅上過夜,為的是省點錢幫助孤兒的工作。
1949年,計志文第三次訪問美國。由於中國大陸政權轉移,他移居香港,在快樂戲院召開布道會;並派遣Paul Shen到臺灣,開辦孤兒院、聖經學校和教堂。1950年,他獲得美國俄勒岡神學院榮譽博士學位。次年開始在東南亞巡迴布道,足跡遍及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他不僅用口傳,也注重文字宣道事工。在香港,成立了聖道出版社,發行生命月刊,是華人教會讀者相當多的刊物;先後主編的,有陳終道,吳恩溥等,深為得人。此外,並出版基督教書籍,供應生命靈糧。負責文宣事工最長久的,是李啟榮牧師,直到他年老退休。
他最大的希望,是造就華人青年,繼續負起傳揚福音的事工。1952年秋,在印尼瑪琅成立了東南亞聖道神學院,培養南洋各國很多「一次獻上,永不收回」的青年傳道人。半個世紀之後,竟然成為當地出色傳道人的洪爐,對於發展福音事工,有極大的貢獻。其中有第一屆畢業生(1957年)黃彼得,後來繼任院長;第四屆畢業(1961年)的唐崇榮,成為國際的布道家,影響一代的華人青年。在泰國,也成立一所聖經學院,學生來自印度半島的國家。
1935年,計志文第一次到美國,在慕迪聖經學院的創立者紀念講道,繼往加拿大,英國,法國,並北歐國家;1936年回到香港。以後,他每年旅行世界各地,傳講信息,並在內地會百周年大會上講道(1965)。中國布道會在全世界各洲的許多國家,都有代表。
與他個別晤談時,計牧師溫文儒雅,和藹可親;他沒有秘書,所有郵件都得自己處理,以致生活忙碌。他手寫的字體,常是難以辨認;英文打字的時候,用兩個指頭,但速度還不差。
計牧師伉儷情深,因為太多旅行在外,聚少離多,在家的時間不及五分之一,常是藉信上聯繫,但從來沒有感情問題。雖然他們沒有自己的孩子,所收養的孩子以千百計,計師母不僅要為他們的衣食籌維,也要處理布道會的日常事務。
回顧神藉著他的僕人所作奇妙的工作,計牧師談到他事奉的經驗說:對神有信心。神既應許,他必供應。
1978年,計牧師宣布退休,傳道53年。1985年2月13日,84歲的計志文因肺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