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宗譜八百序》輯錄記

2021-02-14 陳氏根源

 陳姓宗譜八百序》輯錄記

---- 惠安.陳成春


動機,就是說為什麼要搜集整理出版《陳姓宗譜八百序》?經過如何?效果怎樣?

  涉入譜牒,經常看到二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三代不修譜謂之大不孝的譜訓!可是歷史卻往往戲弄人,戰火與內耗,不關注民生,致使譜牒火燹,或者東躲西藏,倖存者也有百年未續。幸逢盛世,觀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譜,正應那句名言:盛事修譜!當然譜牒的散失不能全歸於戰爭與政治,在族譜各自命運不同的小文中就列有不少原因,但文革毀滅文物也不必否認。

祖從哪裡來,這是初涉譜牒的人經常會有的問題,可總是讓人費盡心機,她也不露廬山真面目。3000多年的歷史,有多少陳氏子民,恐難統計,2015年就公安部公布目前國內有5440萬。而就本支始祖瑞珪公唐末隨王潮三兄弟入閩,自乾寧四年(897)從福州遷居興化莆田縣橄欖巷,祠堂門額石碑勒「玉壺」二字。又從興化來惠擇居岑兜,厥後由岑兜再徙宣尾園邊刊開基。自唐以後,先祖失傳名號,後裔以五陳太丘自謂。千年來,不少先賢尋覓先祖蹤跡,本人也有20年投入尋根問祖,最近幾年曾三去莆田,卻始終找不到刻有「玉壺」二字的祠堂,心中何等焦慮。我相信尋祖之人都有此遭遇與心情。過去搜集資料,為弄清祖源而鍥而不捨地努力,需爬山越嶺東奔西走,現在科技發達,在網絡上很快就能搜到資料。

譜序是族譜的靈魂,為弄清祖源,我們在宗親群上倡議搜集中華舜裔陳氏譜序、墓志銘、碑記等文獻,得到志同道合宗賢們熱烈響應。永春籍現居香港的茂圳提出不少建議並多次發來共60多篇,廣東陳華與福建陳修各搜集20多(陳華與溪煌現約百)篇,寧煜發來10多篇,中六還把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及新舊唐書等史料發來,陳澤兵發出20多部譜牒和志書。陳永川特地從漳州趕來廈門送族譜複印件,才21歲現仍住讀大學伯達的後輩萬鑫利用國慶放假專程送來皇帝給金城的聖旨相片資料,學用、光成、家文、國釗及群中不少宗親踴躍發來自己譜序。見打字困難,惠安人在北京工作的溪煌主動要求協助,初次成為好友家文建議用word和pdf編輯,他幫處理不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如某序一人提供,陳華或溪煌把他列印成文稿格式,陳家文鑑別,陳學用斷句,還要修改,一篇文章來之是多麼不易,全賴精誠所致,齊心協力,這些都讓我們激動不已。為方便編纂,組成編委會,成員有(排名不分先後): 陳成春 陳茂圳 陳華 陳溪煌 陳新 陳修 陳玉水 陳中六 陳家文 陳光成 陳澤兵 陳學用 陳祖銘 陳克輝 陳萬鑫 陳寧煜 陳世懷 陳燕江 陳克定。在特定情況下辦起了此三資企業,人力資源就是熱心的宗賢,才能捜得資料就是譜序、墓志銘、碑記等文獻,而資金卻難以解決,只能靠慷慨的有遠見的宗賢支持。

 

世系、宗傳、文獻是族譜的三大要素,本書主要側重文獻輯錄。文獻包括序文、志銘、碑記等,歷來為譜牒專家學者和修譜人所看重,是重要的學術研究資料。

世系是聯繫脈絡的證據,序言更是家譜之精華。

數千年來,有多少先賢付出心血為我們留下珍貴譜牒;又有多少文豪為我陳氏寫下壯麗篇章,後人可沿這些蹤跡去尋根問祖,使我們不致數典忘祖。

盛世修譜,是中華舜裔陳氏之大事,更需各陳氏宗長的熱心參與和指導。過去修譜均是在宗支範圍內,聯絡舜裔各支的資料卻很少累積。

熱心的宗賢商議以支派為綱,時間為序,一宗支歸納一處地搜集整理舜裔陳氏譜序等文獻,自發成立輯錄編委會,得眾多宗賢熱烈響應。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現已搜集800來篇近85萬字資料。

輯錄雖涵蓋全國多省市,但掛一漏萬,且時間倉促,很多有價值的資料還未能找到。

希望以此書編成為契機,拋磚引玉,使陳氏有志之士對搶救發掘家族歷史文化資料更加重視與支持,以便對尋根提供些有益的線索,對修譜提供些許幫助,讓更多的宗親熱愛陳姓文化,積極參與其中,這是我們編委會的期盼,相信也是眾多中華舜裔陳氏的共同心願!

此段文字準備作為編委會的序放在書前。而後段作為編後語: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此書終於編成之時,感慨良多,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家族宗譜與國家正史、地方志書,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社會的三大支柱。後兩者都是由政府設立專門機構、集中專業人才、調撥專項資金,編寫印行。而宗譜是靠一種精神力量修撰而成,這就是骨肉親情。收集千來篇宗譜序言銘記並將其精編成一本《陳姓宗譜八百序》,如此浩繁的工程,更是靠濃濃的親情凝聚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才得以完成。此書的編成刊行,填補了譜牒學的一項空白,給譜牒文庫中注入了新的內容,是中華譜牒史上的一項壯舉。

該書編委不僅互不相識,且分布在多個省份。他們以無私奉獻精神,齊心協力日以繼夜地辛勤勞動,既無報酬又無獎勵還要倒貼,而毫無怨言:下了多少功夫,動了多少腦筋,克服了多少困難?終成此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件曠古未聞的功德。

君問何能爾?他們心中與陳氏族人一樣,有一個共同而神聖的目標:讓陳氏宗族更加興旺發達!

自發組織起來的編委們辛苦半年多,已搜到820多篇,600多面A4紙,86萬多字(內有4面彩頁)。

但掛一漏萬,無法搜集齊全,將就編輯,供族人參考。

搜到資料目錄如下:

中華舜裔  陳氏宗譜八百序  目錄

總述:序

序譜凡例舜本紀始祖重華公簡史有媯堂五姓聯宗譜系序有媯五姓聯宗譜序朱熹《陳氏族譜》序世界陳氏宗親大族譜序福建惠安陳氏概述從唐以前潁川陳氏譜序看陳氏源流陳氏得姓始祖胡公滿陳寔陳涉世家陳氏辨真序陳寔之父

將軍派

六敕書浮光陳氏源流序南安縣蠏谷始基祖敦賢公分派定子序陳氏世紀廣東饒平隆都大巷陳氏譜序 重新族譜序重修宗譜序陳氏族譜序陳氏譜牒敘陳氏族譜序饒平隆都大巷陳氏族譜序漳州府海澄縣陳氏族譜序漳湖派陳氏重修譜序陳姓譜序譜序潁川陳氏家譜乘序陳氏家譜序陳氏家譜後序漳南陳氏世系記二房孔學公十五世孫植訪譜序龍海田邊陳氏崇本堂族譜序象山陳氏家譜序族譜序譔唐開漳龍湖公宗譜總序陳氏族譜序陳氏譜牒敘重修宗譜序陳氏族譜序臨安家乘序麗湖陳氏族譜序陳氏家譜序陳氏入閩事跡新橋陳氏家譜太丘陳氏存疑譜上厝房陳氏譜序陳金城祖父母父母之三誥命嶺頭陳氏祖祠重修記1984年重修嶺頭祖祠落成上梁晉主祝文

南朝及江州義門派

譜序珠溪西陳宗譜序寧邑珠溪西陳陳氏宗譜序御書樓記雲門陳氏家譜序珠岙西陳宗譜序一 二柳溪陳氏慶源圖序陳氏譜圖後序柳溪陳氏譜圖序泰和柳溪陳氏宗譜序竹山陳氏宗譜序西昌陳氏宗譜序泰和柳溪陳氏九修族譜序九修泰和柳溪陳氏宗譜序柳溪陳氏十一修族譜後序柳溪陳氏十一修族譜序江西會祭鶴頂紅山軝公祝文重修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玉巖陳氏譜序重修縉雲玉巖陳氏譜序陳氏家譜序括蒼陳氏族譜序陳氏族譜序重修陳氏譜序和平縣一九九四年《陳氏族譜》湖鄉支譜序東林陳氏支譜廣西桂平市蒙圩鎮「塘表陳」陳氏家譜原序西昌序湖南雙峰實竹街陳氏譜序湘衡棗樹陳五修祖譜序實竹陳氏初探江西泰和陳氏宗譜南寮派世系志池陽陳氏大成宗譜修譜淵源序贄公族譜序胡旦《義門記》吳興王曾孫光宗公十二世繼周公下派原序重修家譜陳氏序浙江寧海楊溪陳氏源流序初編世譜序訥齋公譜序宋開慶元年譜序陳氏族譜序族譜序義門實錄進呈家譜表義門分莊序譜志簡序江州義門陳氏族譜引後序義門陳氏宗譜序陳氏積世源流序潁川陳氏家乘松山陳氏宗譜原序黃梁源頭序希夷陳摶的資料廣東文林陳氏族譜序陝西義門陳果石莊文林陳氏族譜序重修文林陳氏族譜序重修譜序重修文林陳氏族譜序處事東野公傳重修族譜前言繼修文林陳氏族譜序墩頭《陳氏族譜》後話政司理問職銜加二級陳廷賢五品請封父母誥軸文魏潁源記略魏世代遷居略節  道安序言廣西入鄉始祖永業公陳氏家範  族譜引及崇公家法三十三條重修陳氏譜序江州義門陳氏族譜序宋鹹平五年江州陳氏譜序陳氏源流略記蜀川陳氏宗譜序班次陳氏系引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太傅源流安溪珍山本宗從古及今記高美派族譜序義門陳赤土官莊益陽應招公家譜重修族譜序重抄後溪陳氏世代高美派族譜序 尤俊派譜序重修譜序新序譜序清溪感化後溪陳氏族譜序重修族譜序重修族譜序應城西陳族譜序王守仁《陳氏大成宗譜》序秋湖陳氏家譜序增修陳氏家譜序重修譜序《生庚簿》義門陳氏歷代總譜序湖南株洲攸縣鸞山望城古衝陳氏萬曆首修譜序潁川堂重慶涪陵黃桷洞陳氏族譜序及陳氏源流略記五修源流考辨貴州盤江陳氏宗枝族譜湖南岳陽湘陰嶺北山田陳氏六修支譜源流考陳氏大成宗譜天下歸一跋成都木蘭梁勝陳氏族譜序貴州省仁懷市龍井鄉立英村貓貓寨陳氏入黔序文陳氏族譜序陳氏入蜀記貴州省仁懷市立英貓貓寨陳氏入黔序文陳氏族譜原序重修陳氏家譜序(原譜序)再續舟祖宏系族譜序義門陳氏酉陽忠公序一陳氏譜敘撰修岡邑石界牌本宗譜序編修本宗譜志序攸邑鸞山四修譜序(湖南株洲攸縣)攸邑南中乾隆丁巳譜序攸譜源流考攸邑陳家舖朝傑房譜序湖南茶陵中瑤陳氏六修族譜源流序廣西貴縣陳氏族譜序雲柯陳氏家譜序 原序長樂陳氏族譜序四川瀘縣陳氏潁川族譜序補修陳氏族譜序另序友諒後裔入川陳友諒始興頓綱陳氏族譜13個序杉樹坳分派陳氏族譜序陳氏歷代源流譜序陳氏譜序陳氏請譜誌序河南信陽光山遺跡流芳陳氏源流譜序陳官營陳氏家譜序略毗陵陳氏宗譜譜序義門陳氏宗譜光遠堂序言三修族譜節略湖南茶陵譜序湖南茶陵東山原譜序陳氏源流考七郎公派譜序福建武平陳氏各脈外遷後裔名單與遷移分布地方錄廣東省陽西縣塘口陳氏族譜序重慶石柱序石柱利川陳氏家譜補輯本序言蘭州城西《續修陳氏家譜序》蜀川陳氏宗譜序歷代題贈簡編 宿松陳氏族譜序順德縣陳氏譜序 譜序  續修譜序寧化縣石壁鎮南田村陳氏蘭州陳官營《陳氏家譜》序考湖北鄖縣店子河陳氏家譜前言義門仲公房玉湖派陳氏在廣東繁衍發展順賓公陳氏本宗源流序題陳氏族譜序閩武夷山市天湖陳氏重修譜序浦城縣重修陳氏宗譜新序宜都陳氏家乘序福建周寧縣禮門鄉溪兜村陳氏世系流源序潁川源流族譜說續修真良家譜序閩浙贛潁川堂天湖陳氏簡介玉湖納入了義門陳氏議宗派原委序長溪總譜序 重慶巴縣江州義門陳株嶺莊譜序重慶榮昌峰高序重陳姓始祖歷史背景重慶榮昌河包陳氏譜系源流饒平陳姓族譜序陳氏淵源義門祠堂春秋二雲南大理蒙化陳氏族譜跋瓊鱒郡陳氏族譜序祭祝文式湖北雲夢兩臺陳氏家族序陝西安康陳氏通譜七修序世系尋源序湖南寧鄉潁川堂陳氏族譜序陳家寨陳氏譜序 重修三世祖陳公可仕墓碑序長安瓦石支系小序陳應聰再序陳汝棟祖公序湖北黃岡界牌陳氏宗譜序上坑西埔分居族簿敘世錄敘陳氏宗譜  埔莊修譜序邦彜公長房三房私譜序白井陳氏族譜序言序言泰順泗溪陳氏分房重考記義門陳馬跡莊各支系宗親外遷信息

南院派

敕書  後修譜序  敷文公古靈譜敘  朱文公桃源南山陳氏族譜序  陳世系序  南陳世系昌國西園譜  譜序 族譜序  海澄南岐陳氏族譜序  敘陳氏族譜  永春坑仔口詩源《重修華房陳氏族譜序》   浯陽陳氏重修世譜序  福建南安官橋東山陳氏祖譜序   譜序  儒林陳氏族譜序  銀同碧湖陳氏族譜  澎湖譜序  鑾井譜序  陳氏宗派源流序  西溪族譜序  譜序  重修南陳實錄序  饒平陳姓族譜序  赤湖派譜序  西源陳氏家譜譜序  蕉嶺陳氏族譜序  金門水頭陳氏譜序  上宅鄉房譜序  西亭族譜序 世系引  漳南陳氏分派清溪來歷序  侯卿祖祠五房譜序  漳南侯卿譜序  芳亭頂厝祠譜序  槐庭公派譜序  芳亭陳氏族譜序  東宮侍講俊公遺訓  南陳族譜序  跋  南陳族譜序 永春陳家古族譜序  永春陳氏族譜序 重修倉美陳氏譜序  第四次重修倉美陳氏族譜小引  第五次重修倉美陳氏族譜序大長房   第六次重修倉美陳氏族譜序  第八次重修倉美陳氏長、二房合族譜序   南陳世系歷代先祖遷移序  重修南陳族譜序  增修家乘序  陳氏家譜序  家乘書後   西源陳氏譜牒小序  譜序節錄  潁川衍派蓮山堂陳氏族譜序  譜序  同嘉禾陳氏譜序  北投溪矽尾陳氏宗譜序  族譜序  豐溪藍園陳氏族譜序  豐溪藍園陳氏大宗祠小錄  豐溪藍園公居臺灣各地修譜總目  藍園第七次修譜序  侯亭派陳春暉公家譜序  霞寮陳氏家譜考  浯州陳氏世系  重修族譜序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序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前言  小岵南山陳家古族譜序  陳氏族譜序  重修南陳族譜序  汝南《陳氏家譜》重修序  汝南《陳氏家譜》重修序   汝南陳氏家譜原修序  漳南陳氏分派清溪來歷序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序  南陳族譜序  南陳族譜序  重修南陳族譜序  原序  重修族譜序  重修刊誤序  松山陳氏宗譜原序  重修華房陳氏族譜序  後修譜序  浙江瑞安崇儒閣巷陳氏大宗族譜序  序  重修族譜序  重修刊誤序  重修譜序 少垣公 序  重修族譜序  續修支圖序  長樂鶴上玉溪陳氏譜序  續錄家譜序  重編族譜序  重述陰德記  重編族譜記  家譜考證序  重修家譜題辭  重修族譜引  陳氏族譜序  重編崇儒陳氏族譜序  陳氏分姓考  續修大宗譜序  續修族譜序  重編大宗倫敘譜序  合修大宗譜序  重修陳氏宗譜序  續修閣巷陳氏宗譜序  續修宗譜序  聯修譜牒序  新修潁川郡崇儒閣巷陳氏宗譜序  續修陳氏宗譜序  合族詳考重修譜序  潁川郡崇儒閣巷陳氏大宗譜牒重修序  崇儒閣巷陳氏瑤山房譜序  陳氏重修譜序(瑤山房)  新修潁川郡陳氏宗譜敘(瑤山房)  崇儒閣巷陳氏谷垟房譜序  陳氏宗譜序(谷垟房)  增修陳氏宗譜敘(谷垟房)   贈潁川郡柏樹陳氏續修宗譜序言  再修陳氏宗譜序  新修潁川郡柏樹陳氏宗譜序  重修竹岙陳氏宗譜序  重修竹岙陳氏宗譜序  陳氏宗譜序  重修竹岙陳氏宗譜序  重修竹岙陳氏宗譜序  崇儒閣巷陳氏大宗族譜(藝文)  《乾坤清氣詩集》序  《雞肋集》序  《雞肋集》注釋序  贈柏川陳君冠帶序  贈陳北澗先生北上序  誄貞詩卷序  賀外母陳太安人登六秩序  贈貞婦葉氏表節序  贈柏橋陳節婦葉氏旌表序  癸巳重修譜牒凡例二十二條  古靈支系族譜序言  古靈大義開基祖陳檄  廣東雷州文堂陳氏族譜(古靈系) 大義陳氏分支--漳州渡頭陳氏宗祠  第一次續修序  陳氏原由譜序  重修族譜譜序  重修竹嶴陳氏宗譜序  竹嶴裡陳氏祠堂記  古靈陳氏家族溯源  仕穎派田心世系  泉州沙堤陳氏譜序  陳氏重修譜序  一世祖行狀  資陽陳氏族譜略  潁川陳氏宗譜  龍鳳洋陳氏宗譜序  重修龍鳳洋陳氏宗譜序  三修龍鳳洋陳氏宗譜序  五修序  七修序  序  陳家古族譜序  陳埭派族譜序(琅玕)  譜序  後壁支舊書譜序  重修譜序  陳埭派族譜  陳埭派世號差錯志  陳氏族譜序  南安詩山杏塘陳氏續修族譜序  續修族譜序言  八修樂山吳蘇陳氏族譜序  陳氏宗譜序(南嘉族)  龜峰陳氏族譜序  寧海陳氏總譜序  閩清雲程陳氏譜序--原始論  登瀛森麟公渡臺始祖族譜序  鰲頭陳氏族譜前言  新修《鰲頭陳氏族譜》序  重刊澄海前美鄉陳氏族譜序  陳慈黌故居  前言  朱文公裨政書序並詩  福州衙前三恆陳氏  張天驤題七世祖喜公祠堂詩  南山寺記  南山崇福寺黃塘莊記  又南山崇福寺莊記  南山碑記  南山禪寺被火重建  太子太傅邕公致政表  清源郡王洪進公獻漳泉二州表  贈承德郎戶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則彝公敕書  梅庵公政績實錄  古愚公政績實  鑑塘公政績實  南詔全城記錄  建立寺院志  紫山林口南坑家譜序  後見陳氏概述  後見陳氏概述 後見村下六房外大廳下厝刊家譜序  崇武鎮港墘村陳氏家譜  下洋陳氏介紹  玉霞下洋遷浙江玉環蝤蠓岙《陳氏宗譜》  尾透頂陳續修族譜序  尾透頂陳舊譜原序  館仔陳氏族譜  琅玕陳氏族譜序  東園長新序  潁川陳氏竹坑塘頂厝刊族譜序  浙江《陳氏族譜序》       

莆陽派  

莆陽陳邁譜序  續修橫山陳氏族譜序 橄欖巷文峰陳氏族譜序 莆田玉湖陳氏家乘原始譜冊序  玉湖譜系序  陳璉(侍郎)書  御賜陳康伯金線譜序  玭玉湖序  惠來縣岐石陳氏族譜敘 橄欖巷尚書東房始祖 原父派陳氏族譜序  玉湖序  玉湖陳氏重修家乘序  修譜序  玉湖丞相房譜系序  潁川玉湖陳氏四路口枝嘉慶十七年首次修譜序  道光三十年重修宗譜序  光緒八年重修宗譜序  民國三年修譜序  民國廿六年修譜序 玉湖陳氏家譜乘序  玉湖陳氏續編譜系序  豪山陳氏譜族序  刺史祖遺書  涵江陳府歷代科第仼官名賢名諫元魁族譜  碧溪公祠堂記  廉江市良垌鎮鶴山創修族譜世系序  重修六格世譜序  松石大宗譜序  夢龍脈系  萃渙堂碑記  思成堂碑記  廣東松齋慶昌堂祖祠碑記  新會外海陳氏重修族譜序  玉湖陳氏滾滾圖序  玉湖陳氏續編譜系序  玉湖陳氏續編譜系序  莆田陳氏重修族譜序  題陳氏宗支圖序   博茂陳氏譜總略  夢堯公家乘引  總略  潮州始祖泰初  遂溪白虅江尾玉湖陳族譜記  文龍公記  湖南臨武縣陳氏第十屆續修宗譜序  鶴園陳氏族譜序  雷州沈塘鎮後山續修族譜序  江蘇如皋市下原鎮下駕原陳氏碑記  廉江良田陳氏族譜序  海康縣沈塘鎮仙夢大邨潁川郡重修族譜序  海南文昌闔族續修譜序 瀛洲陳氏族譜序 家譜謹序  浙江平陽上乾頭陳氏譜序 譜序 潁川陳氏譜序  新修宗譜序  增修陳氏譜序  上乾頭開明堂記  澄海夏塘陳氏家譜簡介  夏塘五世麟野公祖訓  夏塘玉湖報本堂碑記  陳家樂:第一位澄裔總理  鸛山陳氏族譜序  藍田陳氏族譜序  玉湖陳氏族譜序  侯卿族譜序  吾峰家譜引  螺陽侯卿陳氏族世系譜序  居仁侯卿陳氏族譜序 惠邑玉湖依樓陳氏族譜序  積慶陳氏  西岑頭族譜序  西岑頭陳氏世譜序  獺江鄉陳氏家譜自序  溫陵世科水竹居陳氏分支派螺陽族譜引  巖峰下東山五家陳氏族譜序  潁川頂東山陳氏族譜序  葛上陳氏族譜序  惠安虎窟續修族譜序  螺城北關潁川陳氏宗譜序  泉港南埔田頭序言  南鬥東山祖陳氏源流基於七十年之差重新考證  重修北仔陳氏族譜序  宋末莆田人口遷徙與高、雷、瓊地區陳姓來歷  莆田東陽村陳氏名人  橋頭陳氏和悅堂家譜序  化州樂嶺陳氏族譜序  樂嶺文禮均譜序  述哀並序陳鑑  

太丘派

合族宗考山霞田墘下厝譜序坵內譜序山柄族譜序前垵棋盤陳氏宗譜序宣美三落刊陳姓房譜標美陳氏族譜序田墘頂下厝陳氏族譜序洪育公分支坵內喬仁公派下家譜序新塘三房譜序新塘下新厝刊譜序崇武峰後埕頭下族譜前言山霞後洋重修譜序重修坑園陳氏家譜序尋找遷居金門等地宗親臺中市思誠提供的資料芹水後堡落南陳氏譜序芹水堂後堡埕上陳氏譜序一都司口陳氏家譜序惠邑一都司口陳氏家譜序大印石序坑雅陳氏族譜序尾透譜序 淨峰宮兜三房族譜編修記

飛錢派

仙遊陳氏飛錢派續修飛錢族譜序惠安陳氏族譜序‍《惠安陳氏族譜》一版自序

其他(含不易辨別者)  

福建三明永安貢川陳氏族譜序選  螺江陳氏家譜序  螺江陳氏宗祠  淺談螺江陳氏始祖之源  陳麟後裔  永安貢川繼顯公房《嘉慶譜》序  尤俊派譜序  廣東恩平鹿頸《陳氏英翁族譜》  浙江永康市古麗鎮義豐花園譜序  義豐吳村譜序  義豐慄裡譜序  天台妙山陳氏  下坑陳氏族譜序  浯卿陳氏譜志  浯卿譜序  江蘇興化陳氏族譜序   重修族譜序  荊州陳氏宗譜序  青陽陳氏宗譜序  廬陵吟溪陳氏族譜序  清溪崇信裡少陳氏族譜序  重修家譜敘  廣西陸川肇波支族譜序一  三  下坑派續修族譜序  陳氏族譜序  山東平度古峴陳氏祖譜序  湖南湘鄉潭市上湘白沙陳氏譜序  二譜序  陳氏續修譜序  陳氏上房譜敘  臨川陳氏重修族譜序  陳氏族譜序  新修潁川郡陳氏宗譜敘\  江蘇吳江縣潁川陳氏近譜序  族譜重修序  宗之圖 奉西陳君族譜序  奉西陳公修譜序  修譜宗人奉西陳學禮自述序  修譜學禮自述後跋  陳友諒後裔入川  曲阜城之西南十八裡許駐蹕村陳氏族譜敘  陳氏家譜說略  中華嘴德莊陳氏族譜序  泰安陳氏續修族譜序  雷祖後裔族譜碑記  陳氏族譜序言  榮經陳氏族譜序言 族譜原序  陳氏宗譜序  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陳氏家譜序言  浙江台州黃巖四廳陳氏重修宗譜序  河北阜平的族譜序  (河北)陳氏家乘序  陳氏宗譜序  廣西崇禮公支譜序  七代彥初孝思讚頌章  續纂支譜序  續修陳德馨堂支譜序  旭巖四刻陳德馨堂支譜序  善元五刻陳氏德馨堂家譜序 汝南陳氏家譜序  家規及跋  廣東河源和平陳氏祖譜序  凌村十五世祖貢元劍光公譜序  陳氏宗譜》墨譜譜序  上海槎溪陳氏譜序  槎溪序  重輯支譜敘  東陽璞山陳氏重修宗譜序  江蘇吳江縣潁川陳氏近譜序  臨川陳氏重修族譜序  陳氏纂修宗譜序(浙江嵊縣派)  陳氏源流記略  芸美陳氏續修族譜序  五篇  剡北陳氏家譜重修序  陳氏宗譜舊序  陳何世譜道莊支譜序  重修陳何世譜序  陳何世譜曹王支譜序  曹王莊何氏碑文 敦本堂《陳氏五修宗譜》序  雍睦堂《陳氏五修宗譜》序  序言 四川陳家嶺譜序 廉江平坦黎屋村委茶山村 雲南章保家譜序言  奉賀苟巖先生榮膺恩命兼華誕序  湖南張家界市桑植縣陳家坪陳氏族譜序 廣東牛路嶺卷首語  各代班輩  開族祖公陳宗鼐來靈成家立業的經過  江蘇鹽城建湖縣上岡鎮小缺口陳氏族譜序  廣東江門臺山舊富坑陳氏族譜四序  陝西省勉縣黃沙鎮橋東營陳氏族譜序  家譜記  家譜賦  冬至祭祖目序 重修家譜序 擬祠堂豎碑大畧 贈甘肅陰平孝感相公  山東滕縣古滕陳氏族譜  寧夏陳氏族譜前言  再版前言  三版前言  廣東臺山汶村陳氏族譜序  重修愷祖族譜序言  重修族譜序  重修祖譜序  潮陽清初本《族譜》序言  莆田陳氏支派各有「傳奇」 陝西陳家進士院   莆臺姓氏淵源之陳姓  陳姓的發源地--淮陽  廣西防城南塂  開族祖公陳宗鼐來靈成家立業的經過永春縣及鄰縣安溪、德化的莆田、仙遊派陳氏簡述  湖廣填四川時的閩西人  黑龍江陳氏  吉林陳氏  遼寧陳氏  內蒙古陳氏  福州西園陳氏  貴州省陳氏  湖北紅安的陳氏族譜  雲南大理蒙化陳氏族譜跋 請天津薊縣宗親幫忙  安徽五河四陳  吉林省遼源市家譜  北京通縣陳氏  青海  陳氏家譜  貴州省陳氏秦地入川陳氏  台州溫嶺市塢根涇川陳氏是陳詠的後裔  山西省定襄縣宏道大營陳氏族譜家譜序言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陳氏家譜家譜序言      

墓誌銘 碑記及祭文  

淮陽陳胡公墓  陳太丘碑  陳叔明  宣城太守到公  故陳智武將軍  沅陵王 陳臨賀王國太妃 陳叔榮  長城公太夫人柳氏  隋司徒陳公舍宅造寺碑  忠佑廟碑記  周故李夫人 大唐故五品孫陳府君 賈公故夫人潁川縣太君陳氏  三原縣令盧全善故夫人  河陽縣丞陳府君  潁川陳公  秘書公行狀  處士潁川陳府君  奉義郎歙州婺源縣令陳公  河南縣尉潁川陳公  御史中丞柱國賜紫金魚袋孟公  河東柳府君夫人潁川陳氏  潁川陳氏季女  唐故潁川陳夫人墓誌  太子洗馬陳府君  玉湖家乘人物節略  陳嬰母  魏司空靖侯陳群  陳巖  建陽陳夫人 累贈吏部尚書陳公  楚國太夫人陳氏 朝議大夫致仕陳公  潁川太夫人卓氏 陳君 秘閣提刑侍講正言陳公 知縣通直陳公 崇禧陳吏部 陳如心 樂齋陳公 陳憺墓   建安書院山長陳公  重修青石墳碑記  陳司戶 陳處士  江西清吏司主事陳諱則彝暨贈安人王氏  鄉貢進士陳君 江西提學僉事紫峰陳先生 浙江按察司僉事致仕進朝列大夫留餘陳先生 先生陳君 內官監太監陳(良)公 處士敦確陳公暨徽桑孺人吳氏 廿五公始祖 清平伯吳夫人陳氏 圻公  霞山陳公暨配累封宜人黃氏 明陳大母黃氏 惠逸 文學陳西竹先生暨孺人康氏餘氏 明賜冠帶義士樂泉陳公 勅封文林郎加封承德郎前光祿寺掌醢署監事顯考陳府君  莫族會修宋世始祖朝奏大夫肖叟公暨宜人陳氏   泉州府學耆士魯東陳鵠先生門生十八士碑記實錄 《魯東文暉書堂志》  誥授武顯將軍福建福寧鎮總兵陳公 敦毅麗宇陳公 抗倭義士陳德友及妻 陳公伯侗  皇清考授文林郎、吏部檄取知縣、庚午解元雨村陳公 皇清顯考六五齡陳公  邑庠生陳應達公 皇清顯考士森陳公 愧愚公 清誥贈通奉大天通政使司副使曾祖考元變公誥贈夫人繼曾祖妹章夫人 皇清待贈五十八齡慈惠蘇孺人 茅山陳文集邱孺人 宮兜陳文蔚許孺人 連城學訓導念庭陳君 奉政大夫陳公魯亭暨德配浩授五品宜人陳母李氏 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故甘肅涼州府知府陳公  守玉公暨貞惠謝孺人合葬  丁善慶之妻陳太夫人  陳公輝越暨德配劉孺  楊老太君 陳黛青張安人 皇清敕贈修職郎鄉飲大賓雨軒陳公 螺陽世科水竹陳氏三處祖考妣 陳狷叟  欽州靈山縣濱江陳公暨太孺人曾氏 汝南庠員豐宮公 汝南太高祖考庠生益公府君 汝南高祖千一府君 汝南孝婦楚太君 汝南烈婦李氏  東墓窟慈尹陳公 蓮塘祭宗祠文  祭頂下後樹祖厝文  孔靜宗祠重建記  南粵陳氏始祖宋陳尚書陳顕生平簡介  蓮塘二甲重修祖祠碑記 熊厝館內刊祖祠重修記 充祠田引 頂東山重建祖厝碑記 前園陳氏宗祠重建記 南莊潁水陳氏祖祠重修記 尾透中陳陳氏宗祠落成晉主安香祭祖文 溪頭清明祭祖文 尋根問祖調查記  

其他

尋親現代家訓二十八條《海寧渤海陳氏宗譜》原序辨偽 陳元通墓志銘的發現評嚴耀中《陳朝帝室姓氏探討》海南陳氏源流石獅陳氏潮汕陳氏派系宗源概述晉江陳姓永定陳氏的由來安溪陳氏族譜浙江陳氏始祖為潁川陳寔公明人的假家譜閩中草寓記戚戚相關58姓探索陳政的祖籍地麻城孝感鄉舉水河,移民就從這裡出發隨王審知入閩陳元光為何「唐史無人修列傳」附錄楊際平:從《潁川陳氏開漳族譜》看陳元光的籍貫家世—兼談如何利用族譜研究地方史

編後語  

  中華族譜集成是部列為國家古籍規劃專案的填補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書社於1995年印製發行。首批100冊,收錄李王張劉陳五姓族譜共93種。

   目錄說明,紅色代表近日搜集,綠色代表近代文章需注意版權,因大部分在網上搜集,無法得知原作者聯繫方法如不同意收入,我們於2015年11月15日在眾多陳氏宗親群中公告,在一個月內反饋就刪減。

  搜集這麼些資料,整理中總會有些感覺:  

從資料中發現有下列幾個問題亟需宗賢們研討並幫解惑,而且是修大成宗譜成敗的關鍵:  

一、《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陳胡公出生時間有多種說法,有說生於公元前1067年,周武王於公元前1045年封陳國讓女嫁,時滿23歲,可以否定大姬生滿的原則性錯誤寫法。

二、陳寔之父,有三種說法:

(1)、玉湖說法:陳寔為齊王建三子陳軫的十一世孫,其史實依據是:.宋歐陽修奉敕撰記云:陳氏出自媯氏,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於虞城。三十二世孫閼父為周陶王,武王妻以元女太姬於滿,封於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名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為田氏。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滅。三子軫封潁川侯,居潁川復氏陳.生子嬰,秦東陽令史,嬰生成安君餘。餘生軌,軌生審,審生安.安生桓,桓生願.願生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生三子:寔、窺、遂.寔.字仲弓。源之長子,漢桓帝時為太丘長,名傾天下,受朝野敬重,與同郡名士鍾皓、荀淑、韓韶並尊為"潁川四長",寔、紀、諶父子三人號稱"三君"。妣荀氏生六子:紀、夔、洽、諶、休[信]、光。卒,海內赴吊者3萬餘人,諡文範先生。陳天嘉五年追封康樂侯,太建元年加封潁川郡。

(2)、義門的講法:陳翔娶金氏,誥封教德一品夫人,生三子:陳窬、陳邃、陳實(寔)。公妣合葬大橋下。這陳翔乃是大唐御賜義門陳氏八十四世祖——田齊世系陳嬰生子陳餘,娶餘氏,生子陳軌。翔字子麟(85-167),而說陳源與陳寔相差180多年。

(3)、孔子學生亢的後裔,引大德庚子春三月吉旦翰林學士王坊為重修家譜陳氏序:陳氏本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於陳,其後子孫以國為氏。僖公元年,有諱亢者,自河南徙居東魯,從學宣聖,封南頓侯。二十三世孫諱寔,漢桓帝時為太丘長。

陳紹許據《後漢書.陳寔傳》記載,陳寔的父親病逝於陳寔擔任聞喜長期間,又據《後漢書.黨錮列傳》記載,陳翔病逝於黨錮之爭以後。故不難看出,陳寔公的父親就是陳源公。

三、陳元光的祖籍地,譜記固始,有說是山西上黨人,也有說是少數民族,莫衷一是。

四、陳邕,字崇德,號南山。陳邕之父陳忠身份有數種說法:

   1、廈門:諶-忠-佐-準-匡-世達-祖陵-璀-公善-頤-欣之-(蓮山堂陳氏族譜41面載:紀-群-泰-準-津-顯達-尚之-霸圖-巖-亮-錡-)範-忠-邕。

   2、廣東的說法:陳訴十六世孫陳克耕,諱叔犢,初仕隋,官中郎將懷化將軍,後歸唐,累官至玉鈐衛翊府大將軍、太府卿。生三子:敏、敬、政。陳敬為右郎將,子陳忠,忠子邕,官至太子太傅,為南院派之祖。

3、福建屏南陳氏通志的說法:佐-準-匡-達-康-英-公弼-鼎-高-詠-猛-道巨-文贊-談先-頊-叔明-簡-周寧-希烈-子威-忠-邕。

4、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 92世陳政-93世元光,群-泰-準-津-顯達-尚之-霸圖-巖-亮-錡-範--94世忠-95世邕。

  5、廣東仕穎派田心譜載:克耕公字叔牘三子,長子敏字一時,三子政字一民,次子敷字一心,唐高宗李治時,官授左右中郎將雲麾將軍,平叛閩獠嘯亂壯烈沙場。公產子忠字中鄂鎮守泉州,攜眷居福建廈門外青石盤,此支是光舉後裔(與廣東只差敬與敷)。

  6、江西泰和譜序載:餘祖叔寶子二十二人,多從隋文帝入秦,其第十八子曰洽仕唐為秘書丞。洽生忠,忠生邕,邕生夷實、夷則、夷行。又有一說:叔寶生三子,莊、宏、徽。徽生宣都王。宣都王生二子,一子炎。炎生垚。垚生鑫,鑫生忠,居河南。忠生邕。邕生夷實。還有近收到坎門二條嶺陳氏宗譜稱:元光-珦-韓-詠-章甫-嶽-羽(邕)-夷則 夷錫 夷行 夷實-翿-希堯-慷-光祉-君輔-韜-郇-襄烈(武探花)。另長溪譜另有說法,九種說法七個父名,豈不讓人啼笑皆非!人的生父只有一個,怪不得新舊唐書避而不談。

五、有人云:陳洪進應歸於南院派,因有寺院碑記為證,也有譜接入將軍派和玉湖派。陳俊卿應為陳仁後裔才有一門兩丞相、八代八太師。且時科舉必寫明祖公三代,如過繼也會如實交代才不會犯有欺君之罪而誅連九族,亂扯關係偽造譜牒會陷其為不忠不孝不義。

六、黃公度中狀元後為玉湖寫家譜序稱來自浙江錢塘,因序中有良相二字今人疑系偽作,關鍵是浙江兩字明時才有。而公度不可能未卜先知而寫作浙江錢塘。俊卿當宰相後家乘只寫錢塘,古人惜字如金,卻為今人留下謎團。陳邁領泉州兵馬鎮莆田,而以其名的序也未卜先知而寫作福州!

七、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仲父」,仲父之弟稱「叔父」,最小的叔父稱「季父」。後來父之弟統稱「叔父」。《史記•項羽本紀》:「其(項羽)季父梁。」這裡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專指最小的叔父。那麼問題來了,陳寔生六子,長字元方,元代表長可也。而洽字仲方,夔字叔方,諶字季方。大部分譜把季方排為老四,有的譜卻說他是老三,如玉湖家乘,看來是錯了。齊王建生三子,說軫是老二的有,但大部分說是老三。能夠弄清最好,免得眾說不一。  

  古人尚不亂認祖,作偽譜。現在只是把資料聚在一起,因不是撰譜,僅作參考。資料正誤真偽請各辨。  

列出這些,必須弄清,否則編纂大成宗譜也會成大雜繪。搜集譜序可說是修譜的糧草先行。  

盛事修譜,但不能編造。

而從以上幾點來看,雖不敢說是胡編亂造,但這些情形,使人十分痛心。如上述問題不首先弄明白,編輯出來的也難免編造,難避造作。而今各地都在修大成,不注意也會陷入。

此次搜集的資料,有的是殘篇破牒,特別用手機拍照或複印件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加之古文無斷句,不斷今人難以理解,斷又誤解先賢原意。再者收錄後無法都請原宗支校對,以原文為準,更限於能力無法採證甄別及一一徵求意見,只是集中起來讓宗賢們參考。搜集這些資料,有宗親要求去偽存真,本是正理,可因是輯錄,只能採用原文來尊重先賢。古文中特別是碑記無斷句,暫且標點,必有錯,提供的資料有標點似不妥處稍加修正卻也會錯,古今繁簡字也有寫錯,請原諒!譜牒是宗族用來吸引族人的凝固劑,用的是情誼,我們正是要用親情來團結族人,善意的謊言也是會有的,不必揭穿!是為了弄清些歷史真相,不能用大掍去趕盡殺絕。

 歷代先賢為我們留下了寶藏,我輩借網絡優勢,盡力完善,囿於見識,錯漏敬請原諒並協助修正。  

 最關鍵是版權問題,由於時間怱促及經驗不足,特別是那本譜序集錦,沒註明出處,現據序文要註明地址都難,但都來源於陳氏族譜,且不少來自網上宗親提供,而難以徵得各宗支同意,鑑於搜集此資料本意是幫助宗親尋根問祖,本陳氏研究利用,並非商品。冒犯處,敬請原諒!

最後資金問題,如印刷2000本,每本估80元,加上編輯列印校對等費用需4萬元,計需資金20萬元。目前只募捐到5000元。    

為尋找真正的祖源,必須搜得證據來連結,故以此作標題。

但願此文獻對尋祖的族人有所助益。

                                            2015年12月28日 起草

注:鑑於個別宗親誤此書會轉商業性,此書只在內部訂閱發行,不贈送、不在市場出售。本書目錄已傳上各QQ群。

        如需訂閱者每本成本價150元,匯款帳號:工商惠安支行  陳成春  6222 3200 3326 8567 ,匯款記得留言通信地址及手機號(郵寄文獻書用)。

樂捐150元者,將錄入文獻捐款芳名榜,回贈一本八百序文獻。

鑑於排版時編排芳名榜需要提前樂捐,現已開始接受樂捐。不便之處,還望見諒!

                     中華舜裔陳氏族譜文獻編輯委員會示

                                   2015年11月15號




 

相關焦點

  • 中華丘氏大宗譜·總譜·卷一·歷代譜序卷(譜首<五>)
    所以,我們在編纂《中華丘氏大宗譜》的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一邊實踐,一邊論證,一邊總結和積累經驗,終於創造出了一套獨具邱氏特色的「邱氏譜法」。歐蘇譜例是對北宋歐陽修和蘇洵所創立的修譜體例的合稱。事實上,歐氏譜例和蘇氏譜例並不相同。歐氏譜例:是指北宋歐陽修編《歐氏家譜》時所創立的修譜體例。其體直序,世序橫推,以圖的形式列出祖先世系。每五世一圖,以下類推。
  • 撰寫徐氏宗譜簡介範例
    要目:卷一歷修譜序14篇、房譜序4篇、譜論14條、譜例23條、家規26條、像讚22位(吳大帝孫權等遠系6位、禮部郎中孫學思等本系16位):卷二宗祠記、宗祠祭章、山圖、祀后土神祝文、傳、詩文等;卷三源流考、系圖說、大房世系圖和行傳;卷四至卷十九為各房世系圖、行傳;卷二十至廿三老大房世系圖、行傳;卷廿四廣世系圖、行傳。
  • 吳氏宗譜舊序——吳氏文化
    吳氏舊譜序(摘自吳氏宗譜卷首 譜序一頁) 人之生也自吹律審間音而姓氏於是乎是承先啟後而無基業於是乎興姓氏則吾之所本基業則吾之所居本焉而不知所宗居焉而不知所承是謂無親無家罪莫大焉無親不仁也無家不知也吳氏季札之後唐太史競公之流派也則其本之所從來遠矣地有豐之金鬥吳氏之所肇居也生在於斯長於斯萃國族於斯後有天井湖之峙伏前有豐水之汪洋鬱郁蔥匕毓秀特異牧牛羊之崗浴群驥之池皆其勝概也斯則居之所從來又久矣本之是宗居之是承則非冒無知之罪蒙不知之非者可論也於是乎是序
  • 修譜不是隨便修: 家譜、宗譜編修的用字規則
    一、名、字、號1、名:宗譜中一般都有名(即譜名,宗譜的字輩通過譜名來體現)。現在修譜,一般不再搞譜名,名字即為譜名。舊時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謂避諱,直呼其名是對這個人的不尊重。       2、字:即平時稱呼。
  • 蔣塢顧峰胡氏宗譜中的兩篇珍貴史料讓真相大白
    蔣塢顧峰胡氏一族,也提出修譜動議,並力邀我們這輩同齡人為續修胡氏宗譜做點實事。在家鄉族人的觸動下,今年(2009)伊始,我參與了修譜工作。半年來,進展雖慢,但得益良多,尤其是發現了光緒廿三年重修的《顧峰胡氏宗譜》中彌足珍貴的兩篇史料,令人驚喜振奮。牒譜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奇葩,是極其珍貴的人文史料。
  • 《中華裴氏宗譜》是怎樣修成的? (上)
    裴氏家族早有修譜的良好習慣,但遺憾的是大多沒有保存下來,其中除了宋代大史學家歐陽修、宋祁編寫的《新唐書》中把裴氏宰相世系源流擺放在首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再就是裴氏宗譜最早的是保存在裴晉公祠金大定十一年(1171)的《裴相公家譜之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
  • 譜序的撰寫與注意事項
    譜序,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等。族譜序跋的內容一般可包含修譜緣由、修譜經過、家族的淵源傳承以及譜學理論等。
  • 黃氏宗譜兩次統宗的經歷,值得轉發收藏!
    黃氏宗譜是黃氏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黃氏家族來說非常重要,也是我們研究黃氏文化的依據。而經查考,黃氏宗譜曾有兩次統宗的經歷,才形成了如今的黃氏譜系。因此,下令全國姓氏追宗溯源,修成宗譜上交朝廷收編入史,命名為《貞觀氏族志》和《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故把國人又統稱為「唐人」。由此,天下始有族譜。其時,黃姓有當朝尚書黃禹錫三父子在朝,因協助李淵建唐有功,兩子秉清、秉幹俱入天策府,世襲御前虎衛散騎將軍。因此,黃姓修編宗譜一責就由禹錫公父子權當主編。
  • 清河堂.民國十一年.張氏宗譜
    【清河堂。張氏宗譜。序】張氏宗譜。脈派】 【清河堂。張氏宗譜。脈派】 我祖籍乃河北清河望族,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裔,唐代張文瓘為祖先。據記載,瓘公幼年喪父,公事母親,長兄,以孝友聞。唐貞觀進入仕途,深受英國公李珏賞識。瓘出任大理卿〈全國最高司法長官〉他執法平正,以理服人。後升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侍中。高宗識公為近臣。
  • 陳氏宗親,天下陳姓字輩146則,看看有你家的嗎?
    四川省遂寧 胖土入陝之鞏昌府階州陳家山公妣諱氏皆無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剝蝕莫辨公生子五長紹綱次號綱三福綱四聯綱五桂綱宗譜取名定派歌:繼自其汝之 九邦第宏基 培應醇厚廣 裕啟顯揚時 勤慎佐國宜 綿長鍾嗣烈 世澤萬年思57. 四川巴中恩陽義陽山陳氏湖廣填川的第六代開始的宗譜: 鴻,紹,啟,中,永,定,順,安58.
  • 《清河堂張氏宗譜》前言與舊序
    前言清河堂張氏宗譜創修於民國七年,共刊四十三部,每部十三卷,記載自明洪武二年至民國七年近五百五十餘年的清河世系。宗譜分別由六個房族均數領藏,距今達九十個年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破除「四舊」,宗譜慘遭厄運,幾乎毀於一旦,續譜更是不可言及。族無譜牒猶如國無史冊。面臨清河堂張氏宗系的斷層趨勢,續修譜牒時不我待。2005年冬,張義金和張明傑發出續譜倡議,得到張節楨、張家田、張家林、張在芹、張明主、張顯斌等各房族的鼎力支持,自發成立了清河堂張氏宗譜續修理事會,醞釀修譜事宜,拉開了搶修宗譜的帷幕。
  • 陳姓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族譜全面記載整個家族的方方面面:論概況、敘源流、記世系、贊名賢、載文獻、述祖訓,幾乎成為家族的百科全書。  陳姓祖先歷來高度關注自己家族的生命史,歷代的開基始祖、德高望重的先賢總是率先倡導續修族譜,並親自撰寫序言,至今猶存的最早的譜序有:晉永嘉二年最早入閩始祖陳潤於晉鹹和六年(331年)親撰《閩中草寓記》、興化始祖陳邁於隋恭帝元年
  • ​青陽老田吳氏譜序大全
    青陽老田吳氏續宗譜序吳氏遠祖,源於黃帝。始祖泰伯,姬姓,黃帝十八世孫,殷末為讓國,由陝西岐邑,南遷江蘇無錫梅村鎮,建國勾吳,民以國為姓,乃有吳氏。歷代祖宗名諱、生、娶、育、卒、節、孝、官誥、記、贊、詩、詞、哀章,以及族中大事,皆載諸家乘,誠非易事。 上屆乃1917年續修,共印七十二套,因各自保管不善,大多散失,現僅存完整者一套。若不及時續修,行將斷絕,豈非我輩子孫之過也!族人有鑑於斯,乃於1993年元宵,聚眾洽議,皆以續修宗譜,勢在必行。於是組織成員,登記修纂,歷時二載,現已修成。今分發各房,更盼後輩子孫,妥善保存,以期流傳。是為序。
  • 楊氏宗譜序(大明正德本)
    太多太多的楊氏宗譜只能追溯到明朝晚期,頂多再加一層意思:我們是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時過來的。我到過許多地方,楊氏宗祠都叫「四知堂」,讀過此文,清晰明白,源自漢太尉楊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稱四知。五百多前年的楊氏先輩替我考證清楚了。整理出來的這篇文章分三個部分,一是原文,二是我的標點,三是我的譯文。
  • 譜序簡介|家譜概念與輩序排行之昭穆
    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家譜中蘊藏著豐富的姓氏文化內容。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上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金文考證,家譜起源於商代比較可信。
  • 宗族文化 || 明清時期族譜做序造假亂象(朱熹、文天祥很忙)
    通過網絡略作檢索,不消一個小時,你可以查到朱熹、文天祥等名人曾為數十個姓氏的宗譜作序!據不完全統計,朱熹作序的宗譜就有鄭氏、黃氏、吳氏、洪氏、戴氏、胡氏、李氏、陳氏、鄧氏、周氏、湯氏、羅氏、汪氏、上官氏……等等。相信公布在網際網路上宗譜僅是宗譜總數之九牛一毛,如果把華夏各姓氏宗譜集中起來,則肯定會有更多的珍貴譜序「驚現」。
  • 【長興家風與鄉賢】陳姓鄉賢有你認識的嗎?
    據《中華姓氏通書·陳姓》:海內外陳姓人口7000多萬人,為中華第五大姓氏。
  • 陳姓家譜
    陳姓族譜  ,也就是陳姓大家族裡的子孫人等的資料匯總,也是陳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簡括提要,同時也是陳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實可靠而又豐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國人各大家族一樣,陳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講求等級觀念的,所以,家譜中往往會對對於那些曾任高官顯宦、封妻蔭子、榮宗耀祖者,往往會濃墨重彩。
  • 王金榜 │黃梅王氏家譜·序
    《中華王氏宗譜---鼓角支系》序 國家編史,地方纂志,宗族修譜,意義相同。因為宗請、方志、正史是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部分。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什麼叫宗譜?什麼叫族譜?什麼叫家譜?至隋,屬譜牒的籍名多樣,如:家傳、家紀、家記、家史、世系、家牒、譜記等。按正史《隋書》載,首先出現在正史載錄中有「家譜」冠名一書的為「楊氏家譜狀並墓記」。隋之後,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薛氏家譜」、「顏氏家譜」、「李用休家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