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 || 明清時期族譜做序造假亂象(朱熹、文天祥很忙)

2021-02-19 濰水于氏春秋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

朱熹

朱熹、文天祥也兼職?!

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軍事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抗元過程中被派往元軍軍營中談判,因堅決抗爭而被扣留,脫險南歸後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俘,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後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年僅四十七歲。

一、雲谷、文山也兼職

然而,就是像朱熹、文天祥這樣大名鼎鼎的儒學大師、民族英雄,數百年來卻在譜學領域中被兼職了!通過網絡略作檢索,不消一個小時,你可以查到朱熹、文天祥等名人曾為數十個姓氏的宗譜作序!據不完全統計,朱熹作序的宗譜就有鄭氏、黃氏、吳氏、洪氏、戴氏、胡氏、李氏、陳氏、鄧氏、周氏、湯氏、羅氏、汪氏、上官氏……等等。相信公布在網際網路上宗譜僅是宗譜總數之九牛一毛,如果把華夏各姓氏宗譜集中起來,則肯定會有更多的珍貴譜序「驚現」。於是讚嘆雲谷、文山對譜學的巨大貢獻;於是感慨簡介朱熹為「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大師」,是否疏忽了一個「譜學大師」的頭銜?於是回味起馮鞏的小品語言:「心理專家兼職算卦,景點導遊代營盒飯,老中醫有空捏腳,電視節目主持人沒事出書。」沒想到小品是有借今諷古的功能的。

二、譜匠、譜師也抄襲

據說宋西山道人真德秀曾為吳氏宗譜撰序,其文曰:「周之初,太伯、仲雍封吳,子孫以國為氏。則自三代以來,其為名氏遠矣。秦、漢之時,裂而複合,合而復渙,星羅棋布,而不可紀矣。至唐太宗,奏天下譜牒,退新門,進舊望,左膏粱,右寒微者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萬家,而之姓與首稱焉。……」

你可用「秦漢之時,裂而複合,合而復渙」作為關鍵詞百度一下,你會發現收穫頗豐:

1、「……秦漢之時裂而複合,合而復渙其間,四部而不可紀矣。傳至唐之太宗奏天下譜牒。退新門進歸望,左高梁右寒微,合二百九十三姓,三千六百一家而魯氏亦與首稱。」

2、「……秦漢之時裂而複合合而復渙其間四布不可縷紀傳至唐太宗時奏天下譜牒退新門進舊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三十六百五十一家而與焉。……」

3、「秦漢之時,裂而複合,合而復渙,其間四布而不可勝計,傳至唐太宗奏天下譜牒,退新門進舊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蔡氏首稱焉。……」

4、「……則自三代以來,其為名世也。秦漢之時,裂而複合,合而復渙,其間四布,不可紀極。傳至唐太宗,奏天下譜牒作氏族志。而呂氏與首稱焉。……」

5、……唐代宗奏天下譜諜,退新門進舊望,左高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章氏首稱,所謂「天下無二章」之說……」

6、……則自三代以來,其為名世也遠矣。皎然翹然,天下知有我徐氏。秦漢之時,裂而複合,合而復渙。其間四布而不可記矣。傳至  唐之太宗奏天下譜牒退新門,進舊望;左膏梁,右寒竣(竣是田字旁);合為一百九十三姓,分為一千八百五十一家。而徐氏俱首稱焉。……

7、……則自三代以來其為名世也,遠矣。皎然,翹然,天下知有孫氏也。……秦漢立時裂而複合,合而復渙,其間四布而不可紀也。傳至唐之太宗,奏天下譜牒退新門,追舊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家,而孫氏亦興首稱焉。……

於是沒有興致繼續檢索,於是不知西山道人這幾句譜辭究竟為何氏而作,於是埋怨真德秀作譜序何以如此老調重彈。

你再以「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為關鍵詞檢索,則會有大豐收的感覺了:

1、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了解到章舍王氏一脈事跡後,欣然為《王氏宗譜》寫下了《題王氏像讚引》:「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像譜能並傳者,必先人動業著於當時,盛德垂於後世,乃能傳其像與譜爾。凡俗雖盛不久,未必非以無譜之故也。王氏譜像燦然可傳,歷千百世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讀先人之譜,而不興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吉水文天祥拜撰」

2、我玉環劉氏……家譜記載,……文天祥為我劉家撰書的譜像序:「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必先人勳業著於當時名於斯世乃能留其像與譜俱永也,劉氏之宗其以德業輝映後先鳴呼盛矣,則若譜若像自千百世而不朽子孫覘先人之像戾先人之譜而不興起仰止之恩未之有也。  宋慶元元年陽月   旦   左丞相吉州文天祥拜撰」

3、文天祥題羅氏像跋:「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先人勳業著於當時,道德鳴於斯世,遒能留其像與譜皆永也。羅氏之宗其以德業輝映後先,鳴都盛矣!則若譜若像,自可千百世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讀先人之譜而不興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大宋吉州文山文天祥書。」

4、文天祥為湯氏族譜題跋:「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從傳者,必先人勳業著於當時,道德鳴於一世,乃留其像與凡摸容。口盛不久,夫亦無譜之故也。湯氏譜像燦然可傳千百世,而諸子孫瞻先人之像,讀先人之譜,而不興仰止之心,未之有也。」

5、文天祥蘇州巫氏族譜序:「世以譜傳,而不以像傳。以並以傳者,必其人先勲業著於當時,道德鳴於後世,乃能留其譜與像。巫氏譜像燦然,可歷千百世而不替,子孫瞻先人之譜像,而不興起仰之心者未之有也。宋丞相信國公文天祥敘」

6、文天祥《涇川吳氏譜像讚》:「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先人勳業著於當時,道德傳於斯世,乃能留其像與!凡摸容,雖盛不久,夫亦無譜之故也。吳氏譜、像燦然,可傳千百世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讀先人之譜,而不興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7、文天祥題許氏像跋:「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先人功業著於當時,道德鳴於斯世,而能傳其像與行。摹容雖盛,不久去,以無譜之故也。許氏譜像燦然,可傳千百年而不朽,瞻先人之像,讀先人之譜,而不興仰止之心,未之有也。吉州文山文天祥拜撰」

8、題樊氏像躍:「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先人勳業著於富時道德鳴於斯世乃能留其像與譜皆傳也樊氏之宗其以德業輝映後先濟美鳴乎盛矣則若譜若像自可千百世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讀先人之普而不興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吉州文山天祥拜撰」

9、文天祥……看到胡寅的後代新續之譜時,有感而發。其文曰:「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先世勳業著於當時,道德鳴於奕世,乃能留其像耳。胡氏《譜》、像,燦然並傳,蔚然可觀,將傳千萬世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讀先人之譜,而不興仰止之思者,非夫也。——吉州文山文天祥跋」

10、文天祥《題方氏歷代像跋》:「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先人之勳業著於當時,道德鳴於斯世,乃能留其像與。凡摹容雖盛不久者,皆以無譜之故也。方氏譜像燦然,可傳千百世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閱先人之譜,而不興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德佑二年陬月之吉,吉州」

11、宋文天祥對《輝之公像讚》詞云:「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先人之勳業著於當時,道德鳴於斯世,乃能留其像。凡摹容雖盛而不久者,亦無譜之故也。金氏像譜燦然可傳,千百世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讀先人之譜而不興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12、日前,筆者在編寫地方志中,發現戴氏族譜中唐代戴氏始祖的人物畫像是南宋文學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文天祥所畫。……這次在龍門鄉戴氏家譜中畫的人物,填補了文天祥是一位書畫家的空白,這為研究文天祥的文學藝術思想提供了真實的史料。……題文如下:「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傳者,必先人勳業著,道德修,乃能留,其像皆永。戴氏之像,其以德業輝映後世,嗚呼!審矣若像自千百年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讀先人譜,而不與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1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這位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周氏宗譜》跋中虔誠地寫道:「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以傳者,必先人功業著於當時,道德鳴於一世……周氏譜像瑰然,可傳千百世……」

14、《徐氏宗譜徐氏宗譜及像圖》(錄自建陽荷源存譜)文天祥:「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能並傳者,必其人勲業著名人士。當時道德銘,後世乃能留其像與譜俱永也。徐氏之宗,其德輝映後,先誠為盛矣。則若譜若像,自可千百世而不朽。子孫瞻先人之像,續前人之譜而不興起者未之有也。前狀元及第直翰林學士兼樞密院   文天祥書」

15、舊序三:「世以譜傳,而不能以像傳。合譜與像而並傳者,必先人勳業於當時,道德傳於後世,乃能著其譜,晉其像。俾後之子孫,閱譜面興仁孝之思,贍像而動如在之誠。今謝氏譜牒,燦然並傳千百世而不朽。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吾決謝族子孫,其呂熾方興未艾矣!  古盧陵文天祥撰」 

好像以上僅是四個網頁提供的信息。於是我埋怨朱熹、文天祥、真德秀等名家作序時為什麼沒申請專利;於是我佩服「譜匠」、「譜師」們舉一反三的能力何以如此之強;於是我明白了張三婚宴的優美證婚詞只要換一下新郎、新娘的名字是可以用於李四的,有了去年的年度總結底稿,還怕今年不會改籤個日期嗎?

三、抄襲、造假也受捧

現存的各氏宗譜體現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至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時代的產品。

朱熹、文天祥等名人在不同姓氏宗譜的序、跋篇幅為什麼如此之多,內容卻又如此類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一度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師」、「譜匠」,利用事先準備、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譜作為「道具」,每當有人請修家譜,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因此名人譜序也改造成了填空式的通用譜序,歷代人員的譜名也只需在定好字輩的基礎上,兄弟五人的常用 「仁、義、禮、智、信」,兄弟四人的常用 「忠、孝、節、義」, 兄弟三人的常用 「福、祿、壽」,兄弟二人就用伯、仲(叔、季暫未出生)。另一方面,攀附顯貴、光宗耀祖的心態助長了假譜序、假譜系的泛濫,世系的始祖、始遷祖多為歷代帝王、列侯、明賢、顯貴。於是乎,不少家譜還將歷代名人拉到自己家譜的世系中,李姓的將李世民列為先祖,張姓則列張良、張飛為本族世系成員,蕭姓則認蕭何為自己的祖宗等等,「攀古人之顯而祖之,系無所承,即向壁虛造不可知之人」。殊不知作譜本以尊祖敬宗,卻援他人之祖宗為祖宗。公侯將相編入世系,顯貴達人為譜作序,合族之人無不為之榮耀,對「譜師」、「譜匠」無不千恩萬謝。人們痛恨造假,難不成只有作譜造假不犯眾怒?

其實,朱熹對當時家譜中出現的冒人祖先、攀附顯貴的現象表示了深痛惡疾:「自譜牒久廢,源流無據,崛起草野之夫,而求附聖明之後,生長夷狄之部,而僭紊帝王之裔,噫!可慨已!」 

當今時值盛世,社會和諧,譜熱又起。十分盼望譜學界、史學界的權威甄別古譜名序,澄清世系真偽,公告天下;各姓氏各宗支修譜編纂人員多一些實事求是和去偽存真,以提高各氏宗譜的可信度,保障民間宗譜應有的歷史價值。


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科譜 | 家譜族譜製作的格式有哪些?
    家譜族譜編修製作,都要仔細研讀參考老譜書,從中可以考究到譜書在編修的重要信息,也是延續本宗族家譜文化的紐帶,
  • 陳姓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舜帝文化成為陳姓宗族的傳家至寶。    (二)祖地文化是陳姓宗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的根在哪裡?」這是海內外舜裔共同關注的首要問題。考其聖祖舜帝、得姓始祖陳胡公滿的故裡、國都和陵園,至今猶存,歷歷在目,此乃是陳姓的祖地文化,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為後人尋根竭祖提供真實的依據。
  • 文天祥與三僚
    他度步廊下,眉頭緊鎖,徐文嘉一側叫衛士悄悄拿來筆墨,低聲與文天祥耳語了幾句,文天祥似有恍然大悟之感。 前面有一白牆,文天祥拿過大筆,飽蘸墨水,奮力於白牆疾書一個大大的福字,足有四五尺見方,此刻,文天祥一邊畫符,口中念念有詞:蚊子蚊孫,快入福門;保我義兵,復興太平。
  • 譜序的撰寫與注意事項
    譜序,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等。族譜序跋的內容一般可包含修譜緣由、修譜經過、家族的淵源傳承以及譜學理論等。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宗族:是中國獨有的標記,在一個家族中,為了繁衍後代,家族成員不斷增長,漸漸的形成一個宗族。古代中,一個大家族,會有許多後代,我們常說祖宗十八代,也表現宗族的昌盛,同時也是宗族文化的發達與悠久。從遠古時期,人類群居,家族就開始出現,而一個宗族,都是同一個姓。
  • 蘇氏宗族綜談
    新朋友點標題下方「天下蘇氏信息平臺」查看歷史消息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蘇氏宗族,在華夏大地上,經過幾千年的繁衍生息,從最早的蘇城(今河北臨漳縣)發祥地遷至洛陽,形成以蘇秦為代表的蘇氏宗族史上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進入漢代,蘇建開創武功派,形成蘇氏家族史上的第二個興盛時期
  • 靈水厝邊吳志柏 鍾情宗族文化研究30年
    他初中沒畢業,文化水平不高,卻大半輩子都在和書本、毛筆打交道;他沒有像同齡人一樣「下海」經商,卻致力於宗族文化研究,各種文化學術活動中也常常有他的身影。他就是晉江靈源街道靈水社區厝邊、今年45歲的吳志柏。  記者_沈茜 董嚴軍 文圖  投入宗族文化研究30年  近日,記者來到吳志柏家。
  • 中華丘氏大宗譜·總譜·卷一·歷代譜序卷(譜首<五>)
    從舊譜及其譜序的記載中,我們發現各個姓氏都是在明嘉靖以後才開始出現統宗統系的族譜、宗譜、大宗譜。這說明隨意上溯,攀援望族,趨附名門,冒接世系,亂認先祖的統宗統系現象,是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推恩允許民間建祠堂以後開始出現的。清朝以後是譜牒編修最為興盛的時期,也是統宗統系現象最為泛濫的時期。清朝設宗人府,掌管皇族和百官譜籍,民間族譜也一修再修。
  • 湖南衡陽馮氏十三修族譜序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馮氏文化,傳播馮氏正能量。  夫國有史,地方有志,人物有傳,掌故有典,氏族有譜,構成中華久遠歷史,綿延達五千餘年之久,乃全世界各國、各民族之獨特創樹,亦中華民族文化文明之偉大宏圖也。
  • 科大衛:祠祭背後的王朝禮儀與地方宗族
    這個宗廟是元明兩代朝廷敕封播州(今貴州遵義)楊氏而建,在始立於元代泰定年間的碑文中,載播州楊氏本為「元帥本族」,並將三代族譜刻於碑陰。另一座元碑,則明言楊氏源出於宋初名將楊業之族。到了明代,山西提轄道陳行所立的《表忠閭碑記》中,旌揚楊氏為宋元以來「合族共塋」的大宗族。傳世文獻中,宋濂依據播州楊氏族譜而做的家傳,稱其始遷祖楊端為太原人,應募將兵戍守播州。
  • 華夏五千年的姓氏源流宗族文化,每個人和它都有關,放在這裡永遠不會丟失!
    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家譜)之一,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從中國家譜發展的歷史看,宋代以後修譜的宗旨發生了變化,此前家譜作為官吏銓選和巨姓望族婚姻門第參考的依據作用已逐漸喪失,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較關注親親之道的提倡。家譜的編纂也逐漸由官方走向民間私修。
  • 【朱子文化】央視紀錄片《朱熹》聚焦「當下意義」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與武夷山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四集紀錄片《朱熹》,近期將在央視科教頻道推出。該片歷時五年精心製作完成,攝製組行程十幾萬公裡,幾乎走遍了朱熹生前所有重要活動地點,對眾多珍貴的文化遺蹟和歷史文獻進行了精心拍攝。
  • 族譜中嗣子、祧子、繼子、養子的含義
    這些詞的大概意思:就是給別人做兒子。但如果簡單地說給別人做兒子,為什麼還要用這些不同的稱呼呢?01、嗣 子這個稱號是從古代開始的,原來指宮廷或者官宦之家為繼承官位或者權力之人的稱謂。立嗣在明清或者民國時期,是要經過官方辦理相關許可備案的,相當現在的公證書或者法院的判決之類有效法律文書。在以往,兄弟多,出現未婚或者膝下無子的情況也比較多,讓侄子承嗣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一枝多朵花,還是源於一脈。
  • 座談︱明清時期東南族群的家族與國族
    她坦言,畲族的起源問題非常複雜,以往的研究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最早關於「畲」的文獻記載是南宋景定三年(1262)劉克莊的《漳州諭畲》,「畲」可能是溪洞在漳州龍溪這一未開發的區域活動的人群;而宋元時期的「畲寇」、「畲軍」的記載大部分也是集中於這一地區;明清時期的方志對「畲」的來源有多種看法,或稱「瑤」、或稱「閩中舊土著」。
  • 遂寧天才公房《陳氏族譜》簡介
    家族事務多為中老年所為,一個十多歲的孩子,高中學習時期利用閒暇遍訪遂寧老譜,讓人充滿好奇和敬佩!隨著十多年的積累,他儼然成為遂寧陳氏宗族根親文化中一位後起之秀,並藉以舊譜續編族譜,他發來本文,講述老譜五代人傳承的故事,真切感人,祝福他,也祝福他參與編撰的族譜早日刊印梓竣。遂寧陳氏宗親聯誼會發起人陳代富與陳揚兵,2018年清明會於安居。
  • 張氏族譜
    他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對子孫的要求,希望子孫效法的上祖典範人物,通過宗譜、家規、遺訓和編排字輩等體現出來,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族文化內容。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風,另方面,又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打破「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思想束縛?
  • 《陳姓宗譜八百序》輯錄記
    希望以此書編成為契機,拋磚引玉,使陳氏有志之士對搶救發掘家族歷史文化資料更加重視與支持,以便對尋根提供些有益的線索,對修譜提供些許幫助,讓更多的宗親熱愛陳姓文化,積極參與其中,這是我們編委會的期盼,相信也是眾多中華舜裔陳氏的共同心願!此段文字準備作為編委會的序放在書前。
  • 朱熹的氣節觀並未說明,體現在了他的天理觀及忠義觀
    朱熹主張存天理中的天理就是一系列道德規範,仁義禮智信這五常都包括在道德系統之中,忠、孝、節、悌等綱常倫理也包括在儒家的倫理道德之中。而忠節觀的發展在南宋民族戰爭不斷背景下加之理學的推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唐宋時期忠義觀成為氣節觀的主要內容,尤其是宋代在儒家理論基礎上對忠節進行了完善和建構,成為衡量人品德的主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