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央視紀錄片《朱熹》聚焦「當下意義」

2021-02-13 武夷微發布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與武夷山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四集紀錄片《朱熹》,近期將在央視科教頻道推出。該片歷時五年精心製作完成,攝製組行程十幾萬公裡,幾乎走遍了朱熹生前所有重要活動地點,對眾多珍貴的文化遺蹟和歷史文獻進行了精心拍攝。攝製組充分運用多維度航拍、移軸攝影、水下攝影、三維動畫、虛擬影像合成等創新表現形式,首次向世人講述了南宋儒學大師朱熹傳奇的人生經歷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貢獻。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關於他的研究浩如煙海。在創作紀錄片《朱熹》時,好處在於可說的點多;而困難也來源於此,如此多的素材怎麼選擇?「朱子學」如何講才能「深入淺出」?

(一)講什麼:理學家和教育家的身份最重要

紀錄片《朱熹》應該重點敘述什麼?這是擺在主創人員面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經過長達半年的走訪研究,主創人員認為必須把他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建構和解構,這樣的朱熹才是「真實的朱熹」,人們才能從中得到「以史為鑑」的啟示,具備當下的現實意義。正是基於此,四集紀錄片《朱熹》的內容分布如下:

第一集:建立縱向儒學發展的歷史坐標,凸顯朱熹的特殊地位以及對中國的重要性。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學發展在漢代由董仲舒完成了官方統治思想的地位,但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在以佛教為主的其他文明衝擊下,逐漸被邊緣化。儒家知識分子不斷發起重整儒學正統的努力,經由唐朝韓愈、北宋程顥程頤等人,到朱熹這裡完成了「集大成者」。他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了元明清三代科舉考試的唯一標準答案,他對孔孟之道作出了重新的解釋,完善了儒學體系,使中華文明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孔孟之道得以延續。把朱熹放在這個坐標中解讀,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這也是為什麼紀錄片《朱熹》值得去做的原因所在。同樣,朱熹雖是距今將近900年的人物,但對於今天依然意義巨大。朱熹生活的年代面臨的是「佛教」的挑戰,而今天我們同樣面臨「西方文明」的衝擊,那麼以「儒家道統」為核心的中華文明需要作出什麼反應,依然值得探討。這也正是當前我們如此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原因所在。

第二集:以朱熹短暫的為官史(70年人生,為官不足9年)為線索探究為什麼朱熹人生如此坎坷(重點放在尋找背後的根源)。主創人員拋棄了百度式的人生描述模式,選擇了他人生中幾次被罷官的節點來結構全篇。朱熹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被罷官,甚至還差點被處死?是性格導致還是其他原因呢?就此主創人員梳理了他的經歷,找出了核心所在——儒家士大夫的身份,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也就是「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決定了他所有的悲歡離合。

第三集:為什麼說朱熹讓中國回到了孔孟之道,他的《家禮》就是使儒學民間化的載體。《家禮》是朱熹之後中國人禮節有章可依的來源所在。在朱熹之前,所謂「禮不下庶人」,傳統的「禮」老百姓是不配遵循的,這一方面是等級觀念導致,另一個原因則是傳統禮節如葬禮、喪禮等程序複雜,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有財力去行「禮」。朱熹大大簡化了「禮」,並且重新整理了「禮」的環節,使「禮」得以下沉。這裡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祠堂」制度。以前老百姓是沒有祠堂的,只能「路祭」。朱熹規制了祠堂的建構,使祠堂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佛教有寺廟,道教有道觀,朱熹使儒家也有了「聖地」,人們在祖先的注視下行使家族之事,鞏固了宗族的凝聚力,對今天的鄉村治理具備借鑑作用。當然,朱熹的某些思想也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我們要用揚棄的觀點對待。

第四集:正如孔子一樣,朱熹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影響深遠,在日本、韓國等地至今都還有學校奉為校規,朱熹之後各地教育機構大都以此為育人綱領,而它的核心就是「德育」,培養既有道德又有知識的人才。朱熹關於教育的設計對於當下極具參考意義,他把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構建了「小學學其事、大學明其理」這樣循序漸進的培養模式,核心同樣也是「德育先行」思維下的產物。正是在朱熹的推動下,中國的書院進入了鼎盛時期,並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後來者,對於國人家國情懷的培養作用顯著,堪稱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

四集紀錄片緊緊圍繞著「朱熹的重要性」以及「對當下的現實意義」展開,把焦點對準了他眾多身份中的「理學家」和「教育家」。「理學家」的身份最能體現他的重要性(傳承、革命、創新、拯救);「教育家」則是他影響社會的主要渠道(辦書院、編教材、講學)。主題明確之後,人物特點在展開中逐漸得以豐滿,不斷加重朱熹在觀眾心中的形象,人物紀錄片最重要的任務「個人特點鮮明」得以實現。

(二)如何講:「故事化敘述」、「論文式考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紀錄片《朱熹》「一旦陷入瑣碎敘事」之中,那麼這個片子就會陷入無窮盡的理論闡述以及名詞解釋之中。顯然,這是論文的操作模式,而非紀錄片的敘事風格。那麼應該怎麼講?

「故事化敘述」:

「故事化敘述」是紀錄片創作的一種方式,紀錄片《朱熹》採用這種方式,是因為題材決定的。內容理論性太強並不適合於電視傳播,所以就必須要用故事化的表達方式來達到「化繁為簡、好看並看得懂」的效果。

故事化敘述而不是敘述故事,故事化敘述的核心是文本體現出來的「張力」。

第一集中,主創人員主要採用的是層層設問、步步解疑的推進方式,達到疑問——解惑——疑問——解惑的起伏效果,在有意識的引導下始終讓觀眾的心裡期待與片子的敘述內容保持同步。具體來說就是建立了「朱熹與孔子相提並論」這樣一個話題,在不斷的釋疑中(朱熹複雜的理論融入到了釋疑的過程)讓觀眾欣然接受。

在第二集中,則是選擇了朱熹人生中最悲慘的時刻開篇(成為朝廷打擊的頭號目標,學說被列為偽學,差點被處死)。當第一集朱熹的高大形象建立之後,這個開篇讓觀眾產生疑問「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人會如此悽慘」?此時,主創人員並不急於揭開謎底,而是繼續羅列朱熹數次為官的經歷,再次加深「他為什麼每次為官都不得善終」的疑問,而這種效果就是結構產生的「張力」,在不斷的疊加中把觀眾的心裡期待步步加強。

在第三集,攝製組跟拍了安徽一個小山村「祠堂議事」的完整事件(是事件不是故事)來結構全篇,展開關於「朱子家禮」的闡述。朱子家禮包含的「祠堂、婚禮、祭禮、喪禮」等都是具備廣泛群眾基礎的現象,是人們「熟悉的陌生人」,觀眾會拿片子的內容與自身的經歷去比較,這就是「聯想產生的張力」。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所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是片子中的觀點和結論要有載體有考證。歷史人物紀錄片,採用的是專家口述和文獻記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方面都是會「帶有個人傾向和時代原因」,既靠譜又不可全信。

為了儘量客觀,主創人員選擇了關於朱子學最權威的專家如清華大學的陳來教授(朱子學術研究第一人)、浙江大學的束景南教授(朱子生平考證最詳實)、華東師範大學的朱傑人(朱子後人,掌握朱子學研究各種動態)等人,沒有一個專家在片子中是全能的,每個人只負責其最有把握的部分。比如,束景南教授研究朱熹的生平最有心得,主創人員就是讓他負責敘述朱熹生平段落,當他得出「慶元黨禁」中監察御史沈繼祖對朱熹的彈劾是誣告的結論時,首先需要他講出可靠的證據,然後再從其他方面去考證束景南教授的說法是否有道理。簡單一案例就是束景南教授認為如果朱熹真的「納尼為妾」,那麼這件事不會只出現在沈繼祖的彈劾中,其他歷史文獻不可能沒有記載。束景南教授這種推理是否合理呢?通過查詢其他史料發現「沒有記載」屬實,而以朱熹的名氣和宋朝文人黨爭的習氣,如果朱熹真的「納尼為妾」,那麼類似指控會鋪天蓋地出現,由此得出束景南教授的觀點應該成立。再如,朱傑人教授說「我們今天接受的儒學不是孔子的而是朱熹的儒學」,這樣的結論會讓觀眾產生疑問:證據在哪裡?在朱傑人教授提出這一觀點後,攝製組引入第三方觀點來印證。片子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陳璧生教授,他以《四書章句集注》為例,舉出具體的案例來佐證朱傑人教授的說法。同樣,關於文獻史料的運用,攝製組都是到最權威的機構拍攝,比如國家圖書館和各地的方志辦,並且相互驗證。比如關於佛教的興盛,就去國家圖書館和泉州、漳州等地都拍攝到了類似的記載。再比如關於「朱熹和孔子相提並論」的觀點時,結合了陳來教授的釋疑和實地拍攝武夷山石碑以及各種名家對此的說法,從而達到多方觀點的佐證。另外,紀錄片並不迴避後世對朱熹詬病的幾個問題,比如他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採用的是回到當年朱熹生活的年代,分析朱熹為什麼這麼說的背景,還原歷史真相:農業社會家庭婦女改嫁給家庭穩定的衝擊,導致老人小孩無人撫養,朱熹本身就是由寡母撫養成人,他對此深切體會,由此他強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而「存天理,滅人慾」則是後世強化了朱熹的說法,朱熹的本意在於過分的欲望需要克制。在整個系列片中,涉及重大結論時,這樣的考證過程佔據了大量的篇幅,可稱為「論文式的故事化敘述手法」。(王林 餘浩男)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朱熹》首次向世人講述朱熹傳奇人生
    原標題:紀錄片《朱熹》即將推出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與武夷山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四集紀錄片《朱熹》,近期將推出。該片歷時五年精心製作完成,攝製組行程十幾萬公裡,幾乎走遍了朱熹生前所有重要活動地點,對眾多珍貴的文化遺蹟和歷史文獻進行了精心拍攝。
  • 儒學大師的傳奇故事紀錄片《朱熹》4月21日央視科教頻道開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與武夷山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四集紀錄片《朱熹》,近期將在央視科教頻道隆重推出通過講述康熙帝將朱熹奉為高位背後的原因,以及朱熹在元明清的史料記載中享有極高評價背後的原因,講述朱熹在中華文化,尤其是是儒家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朱熹還通過對儒學的改造,如出版《四書集注》,將儒學民間化和世俗化等,將中華文化重新拉回孔孟之道,以此點出朱熹的地位——儒學的集大成者。
  • 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以影像表達哲思
    11月1日,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學術研討會,在朱熹出生地福建省尤溪縣舉辦。他指出,朱熹的學說,不僅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更向外遠播東亞、東南亞甚至歐洲,成為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地緣優勢,加強朱子文化遺存的保護與研究,進一步打響朱子文化品牌;要進一步系統梳理福建理學發展脈絡,吸引更多人認識理學,走進理學、研究理學;要深化海峽兩岸朱子學研究與交流,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更好更快地在對臺交流合作上實現「破冰」;同時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推動紀錄片走向海外
  • 大型紀錄片《大儒朱熹》研討會召開 打造教科書式文獻片
    11月1日,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學術研討會,在朱熹出生地福建省尤溪縣舉辦。該片以史實為基礎,以朱熹人生歷程為主線,用生動的畫面展現「活著的朱熹、世界的朱熹」。這是2020年福建省紀念朱子誕辰890周年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中國向海內外觀眾推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 回顧 | 第二屆國際朱子文化節,首次復原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
    弘揚朱氏文化,傳播朱氏正能量,結識天下朱氏宗親。2017年10月15日,2017廈門(同安)第二屆國際朱子文化節暨《朱子家禮》與東亞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同安縣衙舊址廈門朱子書院舉辦。來自德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及臺灣地區的專家學者、朱氏宗親代表及各界代表300餘人聚首同安,共同見證這一盛事。
  • 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鄉賢篇、鄉風篇、鄉樂篇等精彩表演,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將朱子與婺源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全球首家朱子學資料庫上線、《朱熹書法全集》面世、徽劇大戲《朱子還鄉》發布……一道道豐富的「文化大餐」無不展現出婺源人對復興闕裡榮光的孜孜追求。
  • 從抗拒 到崇拜——《大儒朱熹》第四集《春風化雨》編導手記
    成百上千萬字的各種朱子著作、傳記與研究論述,汗牛充棟。雖說所承擔的第四集《春風化雨》,重點是朱子在教育、教化上的獨特貢獻,但畢竟一切先要從認識朱熹並將許多覆蓋在他身上的歷史汙垢逐一辨識開始。感謝《朱子大傳》、《朱子文化大典》、《朱熹年譜長編》以及數十本朱熹傳記、論文集等,讓我前所未有地重新認識了一位真實的曠世大儒。
  • 從抗拒 到崇拜 ——《大儒朱熹》第四集《春風化雨》編導手記
    2016年底,我接到東南衛視的任務,讓我參與拍攝關於朱熹的大型紀錄片。記得當時找我談話的是擔任執行總導演和總撰稿的兩位衛視副總監。雖然兩位領導在談話中多番強調《大儒朱熹》紀錄片的重要性,但是說實話,剛接到任務時我心裡是有點抗拒的。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在告訴我們,程朱理學是」封建統治」的工具,而作為理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在我們這代不少人心裡,從來就不是一個「正面形象」。
  • 全國首次復原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今天,數百人在同安共同見證第二屆國際朱子文化節!
    同安區委副書記蔡偉中當前,同安區正在全力打造百姓富、生態美的「富美同安」,同安區將繼續立足朱子書院,把挖掘傳承朱子文化,作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不斷推動該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為「文化同安」做強做大和「富美同安」趕超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茶訊】臺灣茶旅 | 記新竹朱子學堂紀念朱熹誕辰888周年朱子文化系列活動之"茶道文化論壇″,元泰君有禮!
    非常享受當地那一份濃濃的風土人情味和保存尚好的傳統文化⋯⋯ 對人的謙卑有禮和信義實在。(6月13日)之二:到了桃園機場,直接打的去到新竹。的士上跳表的滴滴聲不停地響著,讓睏倦的我無法休息。司機說,既然睡不著,那就陪你聊聊天吧。於是,一路為我導賞了近一個小時。本來覺得甚是聒噪鬧心的聲音仿佛也遠去了。我們時常說「活在當下」,今日得到司機知行合一的實踐,深感慚愧。
  • 與儒同行——紀錄片《大儒朱熹》第二集《源頭活水》採訪手記(二)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著名歷史學家、中國思想史研究專家蔡尚思先生對朱熹的評價如此之高——千古二人而已!然而剛進導演組的我,其實對於朱子學兩眼一抹黑。朱子一生著述兩千餘萬字,影響東亞文化圈數百年,驀然站在他面前,頗讓人有無從下手之感。
  • 為有源頭大儒朱熹水
    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研討會,在朱熹出生地福建省尤溪縣舉辦,各路專家學者雲集如群星璀璨,共鑑共品了大儒朱熹的千秋風範。紀念朱子誕辰890周年,這是2020年福建省的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和創意;中國向海內外觀眾推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平臺和載體。
  • 在「朱子之路」品讀書院餘韻
    朱熹第30代裔孫朱茂男,記得「首屆參加人數為20多人」。作為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又是「朱子之路」活動發起人之一,他說:臺灣已有20多所高校師生參與這項活動,近年來隨著香港部分高校青年學生的加入,起初由閩臺學子尋根謁祖的「重走」之旅,逐漸發展成兩岸青年學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平臺。
  • 牢記朱熹《朱子家訓》中的7條告誡,重德修身,做最好的自己
    宋朝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家訓》,雖然只有寥寥數百字,卻全面闡述了關於做人和治家的行為準則,可以說,字字珠璣,影響深遠。全文分為三段。第一段為:「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
  • 紀錄片《朱熹》:用歷史細節和精美影像繪就歷史人物真容
    隨著各類媒介手段的綜合運用,歷史紀錄片也因此獲得了把歷史講「活」的超能力,近日在央視科教頻道熱播的四集紀錄片《朱熹》的確是很好的例子。但反觀《朱熹》可以看到,該紀錄片在每集都能夠巧妙設問,吸引著觀眾在紀錄片中尋找答案。其中,每集紀錄片的設問都體現著步步為營的節奏感,觀眾絲毫不會感到無聊。
  • 朱子:徽商精神家園
    在皖南眾多文廟的大雄寶殿內,朱熹的塑像往往立於「亞聖」孟子的旁邊,尊崇地位令人一望而知。「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 後人對朱子的褒獎並不誇張——事實上,將道德禮儀如此深入地滲透到世俗生活的儒家宗師,自宋以降,惟朱子一人而已。朱子的「成功」與先師孔子不同,並非只擁有身後之名,而在當世也備受推崇。
  • 散文 | 徐可:在婺源,與朱子相遇
    按照熹園的規矩,我們每個人都穿上了南宋古裝,走進熹園,仿佛走進了歷史深處,親身感受朱子文化的獨特魅力。  熹園入口,牌坊上方正中寫有「文公闕裡」幾個大字。朱熹是集儒學之大成者,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影響很大,他去世之後,被諡為「文公」。入園門,回頭仰望,牌坊正中書有鎏金大字「玉德金聲」;「玉德金聲」一詞本是蘇軾用來讚美龍尾硯的,其實也正是朱熹高潔品格的真實寫照。
  • 《朱子禮樂·儒風雅韻》在臺灣嘉義大學精彩上演
    孩子們在寓教於樂的儀式中接受勤學苦讀、尊師孝親、崇德立志、仁愛處世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洗禮,為日後人生道路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成人冠笄」分為冠禮和笄禮,是漢民族的一種嘉禮,也是古代漢族青年男女的成人禮。「成婚喜禮」則展現了尤溪傳統婚嫁禮儀。演出在相和歌中落下帷幕。近八十名演員一個小時的表演,讓現場觀眾感受到朱熹故裡深厚的文化底蘊。
  • 十全十美 朱子作證 〉海內外33對新人 齊聚武夷 喜結連理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朱子文化保護建設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張培棟、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會長朱土申、市政協原副主席、市朱子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文志參加活動。烏克蘭新人 亞瑟我想來學習更多的中國文化,我相信這是一次非常精彩、非常有意義的體驗。
  • 大儒朱子的漳州印記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晦翁等,卒後諡曰文,宋代追封徽國公,世稱朱子、朱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