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訊】臺灣茶旅 | 記新竹朱子學堂紀念朱熹誕辰888周年朱子文化系列活動之"茶道文化論壇″,元泰君有禮!

2021-02-17 元泰茶生活

(6月13日)之一:每次說到要去臺灣,都有點小興奮。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非常享受當地那一份濃濃的風土人情味和保存尚好的傳統文化⋯⋯ 對人的謙卑有禮和信義實在。

(6月13日)之二:到了桃園機場,直接打的去到新竹。的士上跳表的滴滴聲不停地響著,讓睏倦的我無法休息。司機說,既然睡不著,那就陪你聊聊天吧。於是,一路為我導賞了近一個小時。本來覺得甚是聒噪鬧心的聲音仿佛也遠去了。我們時常說「活在當下」,今日得到司機知行合一的實踐,深感慚愧。下了車,他幫我們拿好行李,還對我們深深一鞠躬,他的職業素養真的讓我敬佩。

(6月13日)之三:此次陪同先生參加「第二屆華人朱子文化節」 暨 「2018年新竹朱子學堂紀念朱熹誕辰888周年」系列活動之「茶道文化論壇」。一到酒店,範增平老師(中華茶藝大師)親自下來接待我們。晚上請我們在「風城之月」吃地道的客家菜。那家餐廳以懷舊風情裝飾得古色古香,尤以炫目的天花吊頂最令人矚目。還有,那一道肥而不膩的 「梅菜扣肉」 至今想起還令人垂涎三尺。

(6月13日)之四:當天晚上,在新竹縣(臺灣的縣原來要比市大,和我們內地相反)政府文化局演藝廳觀賞了新竹泰雅學堂和來自朱熹的故鄉尤溪朱子禮樂演藝團表演的「朱子禮樂 · 儒風雅韻」。童蒙開筆、成人冠䈂、成婚喜禮和相和之聲這幾個流傳幾千年的華夏禮儀又再次展現在我們面前,不禁讓我們深思: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否要再次復興?這些莊重儒雅溫馨和睦的儀式感都到哪裡去了?我們對這些教育好像都無所謂,如果一直這樣無所謂,可能到最後就真的無所謂了。

(6月14日)之五:次日。參觀了北埔老街的金廣福公館、天水茶館、光君茶葉公司和關西臺灣紅紅茶公司。天水茶館的臺式擂茶深深地吸引著我,這種接地氣又營養養胃的茶湯應該要普及發揚光大起來才是。擂茶的材料很簡單,最底層是煎好的綠茶,用擂茶棍搗爛了再加上黑白芝麻、炒香的花生和葵花子兒等等。待全部搗成末了加衝100度滾燙的開水,分三次高衝,如果喜歡在茶湯上可以撒上一些米通,喝起來有各種不同的口感層次,是色香味蕾的不同享受。還有,印象很深的是做茶人的那份單純和快樂可以令關西臺灣紅茶公司第三代86歲的主人和80歲的夫人看起來是如此年輕而精氣神!

(6月14日)之六:次日晚上,在新竹縣長官邸用餐。晚宴上,除了有邱縣長、秘書長、朱茂男理事長和範增平老師為我們唱歌助興外,還有泰雅學校前任和現任校長三人一起為我們吉他演唱。我們全程吃飯,他仨人全程演奏,這在內地是不可能有的事。還有,縣長夫人毫無官太太的樣子,一幅親民和善樸實的模樣,正如他們的官邸一樣寬敞明亮樸素無華。想不到,能在縣長官邸吃到那麼好吃的客家粽子和韭菜餃子。真棒!

(6月15日)之七:第三天一早我們就離開了新竹。元泰之友張克良先生一如既往地來接我們去了臺北。經過火車站附近,就先去我慕名已久的「小書齋」淘寶。買了兩本幾近絕版的碑帖「隨龍藏寺碑拓本 」 、「漢封龍山頌集聯拓本」和一小瓶的花仙茶墨,還有幾張宣紙。可惜沒有時間慢慢試筆,聽說他們的亮點是他們的筆。唯有留下一點懸念等待日後還有機會再去。中午去了好朋友臺北街角曉玲女士的店,在那兒吃了她親自做的義大利麵條、蔬菜丸子湯、雞扒蘋果包、超厚奶油土司、雜果杏仁奶酪和牛扎餅乾等等。下午我們這幾個同是基督徒的弟兄姊妹有說不完的話題和分享。傍晚時,先生的老友黃總就來店裡用他的奔馳接我們去他的超豪宅做客。想不到他也開始喜歡上茶道和養生,用他笨手笨腳的姿勢為我們泡茶奉茶,我就想到我也是這樣為人泡茶,很好玩。他的夫人就一直客氣地為我們上各式美味新鮮的水果。感恩90歲的老夫人也是基督徒,黃總便請我為晚餐謝晚祝禱。最感人的是老朋友黃奕成坐了四個小時的車來看我們,然後又再坐四個小時的車回臺中。感動!

(6月16日)之八:第四天一大早,先生陪我去了故宮看書法,看毛公鼎。有 「炫妻症」 的先生為我拍了好多美照,我最喜歡的是那張在故宮前拿著兩張門票,準備進場前抑制不住的歡喜和雀躍。另一張便是在毛公鼎文前的專注和迷思,那一刻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從前某一刻某一地,不知今夕是何年,不知我是誰,我在哪。大約一分多種後,才被先生的鏡頭喚了回來。於是,我問他:我們現在在哪裡?

(6月16日)之九:看完「筆墨見真章·書法歷代薈萃展」,因為時間關係依依不捨地離開臺北故宮。 陪先生來到他仰慕已久的「食養山房」。 這真是一個超級棒的好地方。以前我曾經在「一條」上看過他們的視頻和關於其主人林炳輝的介紹,總覺得離他們好遠,沒想到這次能這麼近距離的和林先生聊天說話,在那兒待了好幾個小時。在餐桌上看到他選的書法帖子便知道他一定是個很有品味的人,果不其然。午餐,吃了十道菜,每道菜餚都會配上一朵鮮花,吃完一道,我就留下一朵。建築家和美學家的林先生設計的山房很有禪意,讓人有虛空的頓感,無欲無求,不想離去。

(6月16日)之十: 晚餐。熱情的張運同會長請了好幾個大學著名的教授和博士導師陪同我們吃素菜。與時俱進,大家都想借著大陸新出臺的獎勵政策和他在元泰紅茶創客空間搞兩岸合作交流的人才培訓。但願大家能志同道合,如果真的能把培訓做起來,也是一件有意義了不起的好事!餐後,最後一站,我們趕去吳德亮老師的工作室喝喝茶,敘敘舊。先生特意跑到書局買了他幾本書請他籤名留念。他太太唐老師為我們泡了很好喝的鐵觀音和普洱,我怕睡不著不敢喝,他們說真正的好茶不會睡不著,於是我忍不住喝了好多杯。果然,一躺下便呼呼大睡。

相關焦點

  • 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朱虹 婺源,是我下鄉調研去過較多的地方,對於婺源,我是百看不厭,每次調研都有新的收穫、新的驚喜。「中國最美鄉村」的迷人氣質是日新月異的,她的青山綠水、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雕梁畫棟總是與時代同步,散發著迷人的芳香。婺源今年是朱子誕辰888周年,全世界研究朱子理學的專家學者、朱子後裔都格外關注。
  • 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紀念朱子誕辰890周年活動在尤溪縣舉辦
    10月31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紀念朱子誕辰890周年活動在尤溪縣舉辦,本次活動為期三天,包括朱子誕辰祭祀大典、《南溪書院》學術頒獎大會、朱子文化高峰論壇、兩岸嘉賓鄉村社區交流、朱子文化藝術成果展演等10多項子活動。
  • 回顧 | 第二屆國際朱子文化節,首次復原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
    弘揚朱氏文化,傳播朱氏正能量,結識天下朱氏宗親。2017年10月15日,2017廈門(同安)第二屆國際朱子文化節暨《朱子家禮》與東亞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同安縣衙舊址廈門朱子書院舉辦。來自德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及臺灣地區的專家學者、朱氏宗親代表及各界代表300餘人聚首同安,共同見證這一盛事。
  • 江西婺源:800學童行「釋菜禮」紀念朱熹誕辰890周年
    2020年9月10日,江西省婺源縣秋口中心小學全體學童正在校園內行「尊師重教,禮敬傳統」釋菜禮儀式,紀念朱熹誕辰890周年。2020年9月10日,江西省婺源縣秋口中心小學全體學童正在校園內行「尊師重教,禮敬傳統」釋菜禮儀式,紀念朱熹誕辰890周年。2020年9月10日,江西省婺源縣秋口中心小學,800學童排著整齊的隊伍,在老師的引領下,同誦《朱子家訓》。
  • 全國首次復原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今天,數百人在同安共同見證第二屆國際朱子文化節!
    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孟,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還遠播海外。現在,就一起來回顧下今天的盛況吧。「吉時到,請開殿。」文化節開幕式之前,在廈門朱子書院裡,一場莊嚴而神聖的祭祀活動拉開了帷幕——朱熹誕辰887周年祭祀活動,這也是全國首次復原朱熹的紹熙州縣釋奠儀。
  • 十全十美 朱子作證 〉海內外33對新人 齊聚武夷 喜結連理
    >而是兩人攜手相伴共度餘生今年是朱子誕辰888周年今天上午(10月17日)在中華武夷茶博園舉行海內外33對新人參加「朱子婚禮」大典體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朱子文化保護建設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張培棟、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閩北朱子後裔聯誼會會長朱土申、市政協原副主席、市朱子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文志參加活動。
  • 【朱子文化】央視紀錄片《朱熹》聚焦「當下意義」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與武夷山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四集紀錄片《朱熹》,近期將在央視科教頻道推出。該片歷時五年精心製作完成,攝製組行程十幾萬公裡,幾乎走遍了朱熹生前所有重要活動地點,對眾多珍貴的文化遺蹟和歷史文獻進行了精心拍攝。
  • 在「朱子之路」品讀書院餘韻
    《走在朱子之路》的激昂歌聲:「考亭滄州,那一座高聳的牌坊,挺立著綜羅百代的理學殿堂……」本次活動主題為「書院文化之旅」,旨在探討朱子與書院的因緣際會。朱熹第30代裔孫朱茂男,記得「首屆參加人數為20多人」。作為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又是「朱子之路」活動發起人之一,他說:臺灣已有20多所高校師生參與這項活動,近年來隨著香港部分高校青年學生的加入,起初由閩臺學子尋根謁祖的「重走」之旅,逐漸發展成兩岸青年學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平臺。
  • 《朱子禮樂·儒風雅韻》在臺灣嘉義大學精彩上演
    下午2點,演出正式開始。序幕《通禮》中,演員們身著寬袖服飾,一一展現了拱手禮、作揖禮、叩拜禮、稽首禮、相見相讓禮等朱子禮儀。孩子們在寓教於樂的儀式中接受勤學苦讀、尊師孝親、崇德立志、仁愛處世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洗禮,為日後人生道路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成人冠笄」分為冠禮和笄禮,是漢民族的一種嘉禮,也是古代漢族青年男女的成人禮。「成婚喜禮」則展現了尤溪傳統婚嫁禮儀。演出在相和歌中落下帷幕。近八十名演員一個小時的表演,讓現場觀眾感受到朱熹故裡深厚的文化底蘊。
  • 【周易90秒】紀念朱子誕辰890周年:《周易》的「本義」是什麼?
    今天是農曆九月十五,經朋友提示,才知道是朱子(1130-1200)誕辰890周年。那正好藉此聊聊《周易》「本義」吧。因為昨天我講到朱子評價程子之《易》不過是「推說」,就有朋友留言:朱子的注釋難道不也是「推說」?
  • 大儒朱子的漳州印記
    「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朱熹是孔孟之後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集宋代理學之大成,「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地位崇高,其創立的朱子理學在南宋以後被尊為官方哲學,成為近古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並傳至東亞文化圈,影響既深且遠。斯文在茲,遺澤漳州。
  • 朱子思想對婺源鄉村的影響有哪些?
    朱子思想對婺源鄉村的影響作者:畢新丁古代徽州婺源的這片土地,論地形地貌、自然氣候、山川河流等,並沒有十分顯耀之處。然而,北方三次戰亂的三次人口南遷,給這裡一度不納王租的土著三越人,帶來了農耕文明,又增添了儒家文化、書院文化、建築文化等等先進文化。久而久之,這裡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景象。
  • 新編婺源徽劇大戲《朱子還鄉》省城南昌精彩亮相,省市縣領導專家齊到場好評如潮!
    ,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趙衛萍,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處長萬一君;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汪東進,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鄭曉春,市政府副市長鄭少薇,市政協副主席毛敏珍;縣領導吳曙、吳雲飛、董立新、汪培欣、汪春萍、俞春旺、詹顯華、江細蘭和戲劇界專家、婺源在昌鄉友代表等到場觀看。
  • 朱子:徽商精神家園
    相對可靠的記載來自《宋史·朱熹傳》,書中記載:朱子十四歲時喪父,由祝母撫養長大,「家雖貧而處之怡然」,大有顏回的風格;又時常如屈原一般對天發問: 「天之上何物?」戲耍於沙灘之上,別的孩童無忌奔跑,朱夫子獨獨在沙上畫圖,「視之乃為八卦」。另外據說,朱熹五歲時便能背誦《孝經》,並在書中做札記 道:「不若是,非人也。」如此種種,固然無從稽考,由後世推前生,明顯帶有後人塗抹的色彩。
  • 散文 | 徐可:在婺源,與朱子相遇
    按照熹園的規矩,我們每個人都穿上了南宋古裝,走進熹園,仿佛走進了歷史深處,親身感受朱子文化的獨特魅力。  熹園入口,牌坊上方正中寫有「文公闕裡」幾個大字。朱熹是集儒學之大成者,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影響很大,他去世之後,被諡為「文公」。入園門,回頭仰望,牌坊正中書有鎏金大字「玉德金聲」;「玉德金聲」一詞本是蘇軾用來讚美龍尾硯的,其實也正是朱熹高潔品格的真實寫照。
  • 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以影像表達哲思
    該片以史實為基礎,以朱熹人生歷程為主線,用生動的畫面展現「活著的朱熹、世界的朱熹」。這是2020年福建省紀念朱子誕辰890周年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中國向海內外觀眾推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大儒朱熹》總策劃—梁建勇)  研討會上,總策劃梁建勇從藝術維度、情感溫度、思想深度、歷史高度、世界廣度五個方面高度讚揚了《大儒朱熹》的製作播出。
  • 非遺音樂人的古道尋茶記
    對於朱子、山雪夫婦二人來說,這段路途並不算長,不過是一年「尋茶」總裡程的百分之一。  朱子原名朱順成,他和妻子黃山雪本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兩人一直從事民樂創作演奏方面的工作。朱子的音樂演奏方式還傳承了國家級非遺「布依八音」,這讓他在圈內小有名氣。  山雪的家鄉就是武夷山市,尋找茶文化非遺的想法源於她根深蒂固的茶葉情結,更起於她對於民族傳統非遺文化的熱愛和追求。
  • 大型紀錄片《大儒朱熹》研討會召開 打造教科書式文獻片
    該片以史實為基礎,以朱熹人生歷程為主線,用生動的畫面展現「活著的朱熹、世界的朱熹」。這是2020年福建省紀念朱子誕辰890周年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中國向海內外觀眾推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真正推動朱子文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轉變。
  • 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之武夷山茶旅宣介活動在榕舉行
    該活動為「海絲茶道萬裡飄香」2020年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的配套活動之一。  斯裡蘭卡駐華臨時代辦尤格納丹(H.E.此次2020年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的舉辦,是推動海內外茶文化交流互鑑,向世界傳播中國茶文化,助力中國茶產業拓展海內外市場的一場意義重大的活動。由武夷山帶來的茶旅文化品牌推介活動,不僅拉開了本屆論壇交流的序幕,更彰顯雙世遺文化風採,展現萬裡茶道重要的茶文化交流歷史。
  • 【愛安海】第二屆朱子文化研討會在安海成功舉辦
    今年是朱子誕辰888年,也是安海建鎮888年。日前,第二屆朱子文化研討會作為晉江市(安海)第三屆中秋文化節的重點活動、學術項目,在「安平古鎮,海絲名城」安海成功舉辦。安海素有「朱文鄭武」和「閩學開宗聖地」之謂。宋代理學家朱熹之父朱松為安海首任鎮監,朱熹也在安海「啟迪文風,誨掖士子」。此後800多年來,安海學風鼎盛,成為泉州文化教育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