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苜蓿、草頭、金花菜,上海人的至愛

2021-02-12 物種日曆

第一次吃到這道菜是2004年在貓撲植物聯盟魔都分舵的聚會上。作為一個外地人,我當時完全是懵逼的。圈子還好說,菜上桌了自然明白;可是草頭——這個名詞的不走心程度繼西洋菜之後再度突破我的下限——它究竟是什麼草的頭?面對基友的這個問題,我戰戰兢兢地夾了一筷子放進嘴裡。


好的,考題上來了。圖片:laozhengxing-sh.com

要知道(嚴肅臉),對分類學家來說,味道和口感也是重要的分類依據,不信可以去看華萊士的《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比你們普通吃貨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吃進來的這一口草頭,有葉醇(不知道啥是葉醇的去看史軍老師的薺菜)的清香混合著幾種游離胺基酸的鮮甜,隱約還能嘗到一點皂甙類化合物的味道(此處系裝逼),應該是豆科的植物。


圖中並非正確的品嘗方法。圖片: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

在碟子裡把一根草頭仔細地展開,嗯,三小葉複葉,小葉有比較長的柄,倒卵形,先端微凹。「應該是苜蓿屬的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 var. vulgaris),又叫金花菜。」我抬頭說道,大家隨即附和,我遂擦了一下之前冒出的冷汗。


南苜蓿的花序和葉子。圖片:wiki commons

可恨總有那不曉事的人追問:「苜蓿不就是三葉草嗎?」

「不不不,三葉草(白車軸草 Trifolium repens)的小葉是倒心形的,比這個寬得多但是小葉柄很短;另外三葉草的葉子上有白色的V字形花紋。英文裡說的clover是後者,翻譯成苜蓿是不對的。也就是說代表幸運的是四葉三葉草,不是四葉苜蓿。」

「原來如此!不過這個也有四片小葉的吧?我們來找找看!」

餐桌上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而我的味道分類學則再一次過關了。


白車軸草的花序是白色的,和南苜蓿不同。圖片:flowers.la.coocan.jp

其實苜蓿屬對當時的我來說算是送分題。那會兒我剛碩士畢業,做的就是苜蓿種質資源的工作,認清這個屬的物種還是沒問題的。不過列位看官一定也看出來了,我的工作實在很粗淺,連草頭指的是南苜蓿都不知道——但這也不能怪我,我的論文是在雲南做的,雲南人民不吃草頭(甩鍋跑)。

儘管沒人吃(或者有人吃而我不知道,十分慚愧,畢竟只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工作),雲南還是有南苜蓿分布的,這是一個遍及全國的本土野生種。與之對應,我當時研究的紫花苜蓿(M. sativa)雖然也到處都有,卻是一個外來貨。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原產西亞到地中海沿岸,據傳最早是伊朗人馴化了它。紫花苜蓿於漢朝傳入中國,陸機《與弟書》提到:「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苜蓿歸。」《漢書·西域傳》也有記載:「罽賓(西域國名,具體地點不知,大概在阿富汗到克什米爾地區之間)有苜蓿。」「大宛馬,武帝時得其馬。漢使採苜蓿種歸,天子益種離宮別館旁。」當時苜蓿是被當做馬飼料引進的,也被當做觀賞植物。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寫道:「樂遊苑自生玫瑰樹,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懷風』,時人或謂『光風』;光風在其間,常肅然自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紫花苜蓿是多年生植物,所以「種者一勞永逸」。關於苜蓿名字的來歷,李時珍說:「苜蓿,郭璞作牧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又羅願《爾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飯也。」


紫花苜蓿的花,就像名字裡提到的那樣,紫色的。圖片:wiki commons

苜蓿屬的植物都是很好的牧草,紫花苜蓿是其中最優秀的一種,因為蛋白質含量高,牲口吃了能長肉。我當年的工作是調查雲南省野生的紫花苜蓿種質資源,地點是滇西北迪慶州的瀾滄江和金沙江河谷。那是我第一次高原野外工作,在回憶裡是一趟充滿奇幻感覺的旅程,比如說從炎熱的乾旱河谷裡抬起頭來,看到雲隙中的卡瓦格博。滇藏線我後來走了很多次,但初次的感觸沒有復現過。當地的紫花苜蓿來歷成謎,由於分布區跟其他地域有高山大河隔離,所以一定是人帶去的。德欽維西等縣曾經是傳教士的活動區域,離採樣點不遠的茨中就有著名的天主教堂,所以有個猜測是傳教士帶來了苜蓿,這個觀點還被我寫進了畢業論文。不過後來我閱歷漸豐,在西部從北到南的若干條乾旱河谷裡都發現過野生的紫花苜蓿,而且這一路的各種少數民族對它的稱呼發音都類似「木粟」,說明它更可能是沿著茶馬古道從關中和蜀地傳播過來的。


卡瓦格博,梅裡雪山的主峰。圖片:wiki commons

在《本草綱目》裡,李時珍把紫花苜蓿和南苜蓿搞混了。他先說了苜蓿由張騫帶回,接著卻又說「入夏及秋,開細黃花。結小莢圓扁,旋轉有刺,數莢累累,老則黑色」,這是南苜蓿的特徵。這兩種苜蓿都能做蔬菜吃,北方主主要吃紫花苜蓿,陶弘景說,「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無味故也。」然而過了兩千年,南苜蓿已然成了江南人餐桌上的恩物。要是聽說這東西本來是飼料,魔都群眾一定跟你急眼,人都不夠吃還拿來餵牛,儂阿是尋我開心?


南苜蓿看上去頗有些扎手的果莢。圖片:flore.aveyron.free.fr

大包郵區人民對蔬菜的時令非常敏感,什麼時候吃什麼菜幾乎成了定例。草頭過去只有一年中很短的時間上市,如今有了溫室大棚,整年都能吃到了,有人就抱怨味道不如從前——要我說這就是矯情。草頭雖然葷素皆宜,但在草頭圈子裡不免淪為豬直腸的配角,還是生煸草頭最能體現它的本味。也不難做,清油宜多,大火快炒,略灑薄鹽,臨起鍋噴一大勺白酒——用勺子就可以,不是讓你用嘴噴!忘了是哪位美食家寫過,過去講究的飯館廚子,會計算灶臺到不同餐桌的距離來控制生煸草頭的火候,以保證上桌時口感一致。對這種做作的館子我只想說,去吃的時候叫上我。

相關焦點

  • 醃製的草頭叫做「醃金花菜」
    ,同行者均為上海人,竟然沒有嘗出這是用常見的草頭做的菜。我問諸位,這種菜在上海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叫做「醃金花菜」,出人意料之外的是,沒有一個人知道,下面我來講講草頭和醃金花菜的故事。 「草頭」是一種蔬菜的名稱,也是如今餐桌上常見的蔬菜。在吳方言中,植物初生的嫩葉或嫩芽都可以叫做「頭」。猶如人的頭長在軀體的頂端一樣,植物的嫩葉大多生長在莖或枝的頂端。
  • 捕味者 | 草頭入菜知多少
    草頭是上海、太倉、蘇州等地對南苜蓿的俗稱。草頭(金花菜、三葉草)也是南方很多年前被當做有機草料肥的一種。
  • 杜月笙的草頭圈子丨李舒
    朦朧燈光下,老頭講梅蘭芳講餘叔巖,我坐著聽,昏昏入睡。愛吃豬下水的川沙人,即使成了「上海王」,脾氣還是不改。圈子不是大腸,而是直腸。草頭圈子最早的名字便是「炒直腸」。究竟是粗鄙不堪的,因為直腸乃是靠近肛門那段的,不能細想。用大腸製作這道菜,彎彎曲曲,燒不成圈,味道也沒有那麼醇厚甜糯。要是那時候我便知道草頭圈子的由來,估計不會成為其擁躉的吧!
  • 崇明人喝粥常配的鹹菜,原來都是Ta們的莖和葉
    崇明人喝粥常配的鹹菜,原來都是Ta們的莖和葉 2020-12-25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苜蓿對大部分人是良藥,但對一些人來說就是毒藥,可千萬要記住啦!!!【強烈提示】
    「苜蓿」,美味又珍貴的植物,是否也承載了你的美好童年回憶呢?說到「苜蓿」,突然想起了小時候和奶奶一起去田地裡「掐苜蓿」的場景。記憶中的苜蓿,胖胖的身材,嫩而不脆,口感觸感極強,而且是純綠色食品,無公害。那時,陽光不燥,微風正好,小孩子和大人們一起在田地裡「掐苜蓿」,大人們邊「掐苜蓿」邊聊天,小孩子在旁邊嬉戲玩耍,童年的記憶,別提有多美好了!
  • 上海人注意了!從今天起,上海正式「改名」了!
    春回大地,野菜瘋長,薺菜的小腦袋又開始悄悄冒了頭,在眾多綠意中尤為惹眼。阿拉上海人就是有本事,變成一道道「打耳光也不放」的美味!一碗銷魂的老上海野薺菜肉餛飩,飄著上海小囡的集體回憶。一口下去,滿嘴都是早春的氣息。
  • 海鮮小味道之苜蓿雙鮮,普通的食材做出美味的菜餚你不會我教你
    海鮮小味道之苜蓿雙鮮,普通的食材做出美味的菜餚你不會我教你哈嘍,小夥伴們好呀,我們的美食專欄又和大家見面了。轉眼這就冬天了,天氣逐漸變涼,給大家推薦一道溫和滋補的菜餚——苜蓿雙鮮。我們這裡的苜蓿當然不是俗稱金花菜的那種苜蓿,而是生活中很常見的韭菜。
  • 苜蓿
    苜蓿月下獨酌春天真是個好季節,萬紫千紅,除扶老攜友出去踏青賞春過足眼癮外,也享足了口福,各種新鮮的蔬菜趕集似的紛紛登場,讓人目不暇接,天天都可以變換著花樣解饞這不,昨天剛吃過韭菜盒,今天又蒸了苜蓿麥飯。早晨去菜場,各種蔬菜琳琅滿目,一眼發現苜蓿竟然也上市了,綠生生地招惹著人的眼睛,讓人喜愛。
  • 苜蓿芽芽
    同學們,看著眼前的小嫩苜蓿芽芽,你們是否想起去年春天我們一幫人驅車前往老家剜苜蓿的情景。        苜蓿,很久以前在北方山野是到處皆有,聽父輩講那時是苜蓿救了他們的命,吃糠咽菜的年代,他們不但吃榆錢,苜蓿,最後連榆樹皮,苜蓿根也煮著吃了。
  • 上海地道美食推薦合集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它也有其接地氣的一面,市內遍布各種各樣有特色的傳統小吃美食上海美食數不勝數,特別是上海本地的風味大家都不能錯過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個地道的上海美食1930年代後,上海餐飲業開設了一家專門從事生煎麵包的專門店。餡的種類也增加了雞肉和蝦。白斬雞白斬雞是上海的傳統菜。 「說起白斬雞,要數小紹興」,這已經成為許多上海人的口頭禪。因為``小紹興''是上海浦東地區``三黃雞''的精選,質量好,味美可口,贏得了客戶的青睞。 「小紹興」也已成為上海的名店,白切雞是上海的名菜。
  • 苜蓿寵物糧「雲」上熱賣
    張八寨村是苜蓿種植大村,有20多年種植歷史,土生土長的趙洪龍從小跟著父輩在地裡勞作,但把苜蓿加工成寵物口糧,最初他並不了解。直到6年前,一位北京朋友急需兔糧,跟趙洪龍說起這事,他才知道,苜蓿加工成寵物口糧,非常有市場。那時,趙洪龍在外打工,嗅到商機的他,立刻辭職回鄉,在村裡承包土地大量種植苜蓿,並投資5萬元購進了烘乾機,準備大幹一場。
  • 來上海必吃的幾道菜!
    老吉士上海菜(天平路店)地址:徐匯區 天平路41號(近淮海中路)簡介:許多明星光顧過的本幫菜館,人氣超旺。出品道道都精緻入味,不僅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喜歡,香港、臺灣、國外的朋友也喜歡。上海人家(徐匯店)地址:徐匯區柳州路531號(近田林東路)簡介:正宗的本幫菜,已經開了許多年了,味道還是一如既往的好,很適合上海本地人口味。
  • 春天的紫雲英——草頭
    杭州人將紫雲英叫作「草頭」,藥典記載它可清內火、清脾胃、利大小腸、助消化,是止血和預防貧血的佳品,也是糖尿病、心臟病患者的保健蔬菜。如今的生活富裕了,許多人還在懷念那一段食物匱乏而不得不食用草頭的日子,菜場依然有人掐了草頭一把一把紮起來賣,而飯館也把它列入青菜的行列。草頭在開花之前的嫩莖葉,是現在這個季節的時令蔬菜,民間有多種吃法。
  • 老蘇州人喜歡吃的「七頭一腦」,你懂的...
    春天,是瘋吃野菜的季節,蘇州人春天要吃「七頭一腦」:枸杞頭、馬蘭頭、薺菜頭、香椿頭、苜蓿頭、豌豆頭、小蒜頭、菊花腦。而蕨菜頭也成為新興的野菜。枸杞頭:最治癒就是蘇州人俗稱的金花菜,苜蓿是苜蓿屬植物的通稱,但真正被江浙人拿來入饌,並親暱稱呼為「草頭」「秧草」的,乃是黃花苜蓿的嫩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