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駕崩後,大兒子豪格沒當上皇帝,六歲小兒子福臨卻當上了?

2021-01-18 江南岸論史

推薦語:清太宗皇太極駕崩後,因生前未立遺囑由誰來繼承皇位,在諸皇弟和皇子之間引發一場奪位之爭。

皇子以豪格為代表,皇弟以多爾袞為代表。兩派均有自己的支持者,且勢均力敵,或者豪格略優於多爾袞。在這種情況下,按說,只要有人推豪格一把,豪格以皇長子的身份繼位,實在是名正言順、水到渠成的事。恰好,在一次元老會議上,有人提出讓豪格當皇帝。豪格不知是一時心血來潮,還是喜昏了頭,狂妄自傲起來,不把多爾袞放眼裡,居然故作推讓,搞一場政治秀,說自己福少德薄,不堪大任,另立賢明之類的套話。這話一出口,餘音未滅,立即成為話柄,被多爾袞一方牢牢抓住:給你當皇帝,是你自己不當,我也不好勉強,怪不得誰,對不住了。幾句話把豪格嗆得臉色煞白。

就這短短幾句話,轉瞬間形勢大變。本來有希望坐江山的,被這一「讓」,一片大好江山真給讓出去了。聽起來真是匪夷所思。我猜想,當時豪格肯定腸子都悔青了。

「三讓制」本是漢家法度,意即有人推舉你做皇帝,你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謙讓,以示自己並無僭越之心,實是逼不得已,勉強為之。

豪格本是關外「蠻 夷」、「未化之民」,性情粗獷、豪邁,沒有漢家那些虛偽與嬌情。想是入關太久,染上了漢家習氣,懂起「禮儀」來。人家讓他當皇帝,也要先推讓一翻,以顯示自己仁德謙厚,當皇帝實非己意,是那幫小子硬把我捆在龍椅上,迫不得已而為之。

看起來是很高尚,但豪格背後卻很辛酸。

劉邦也搞過「三讓」。據《史記·高祖本紀》:「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申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陽。」

劉邦與豪格的「三讓」形勢不一樣。劉邦那時根基深、底子厚、人脈廣。對手早已被他收拾得乾乾淨淨,手下也被馴得服服貼貼。劉邦說「讓」天下,估計沒有哪個不識趣的癟三敢站出來公開挑戰——這等於是自找死路。豪格不一樣,周圍豺狼扎堆,個個虎視眈眈,自己那個假想的「儲君」地位本就笈笈可危,稍有不慎,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後來豪格慘死便是明證。

豪格不想當皇帝嗎?當然不是,不想當皇帝為什麼會形成一支以自己為首,與多爾袞爭奪大位的勢力?難道是被人裹挾?不大可能,邏輯上說不通——豪格絕對不是傀儡。從人性貪婪的角度說,皇帝撐握至高無上的權力,一旦即位,金錢、女人,一生享用不盡。豪格也好,多爾袞也好,他們無一不是明白人,當皇帝的目的誰都清楚。他們又同時處於權力的核心地帶,不可能沒有權力的欲望,也不可能對那張龍椅心無覬覦。

是豪格優柔寡斷,懦弱不堪,缺乏豪氣與勇氣嗎?也不是。要知道,豪格在戰場上可是個職業殺手。人家馳騁疆場、攻城掠地、橫掃千軍、殺人放火的時候,可曾眨一眨眼、皺一皺眉?況且人家還有赫赫戰功擺在那裡,這豈是一個懦弱的秀才、寡斷的村婦做得到的?

有人說,豪格懼怕多爾袞的嚴威與勢力,不敢當皇帝。這話也顯得膚淺。多爾袞很強悍,不假。但豪格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綿羊,人家也有統領百萬雄兵的本領和能力。要是豪格當仁不讓地坐在那張龍椅上,然後用懷柔或恩威並用的手段拉攏那些舉棋不定的人,再利用手中權勢,多培植自己的親信與黨羽,多爾袞那一派很快就會孤立無援,再加上自己的鐵桿盟友,勢力佔決對優勢的時候,再伺機拿下多爾袞那幫人,那時候,人家成了你砧板上的肉,你想怎麼收拾,還不是由你。若說豪格不懂得這麼做,那就貽人笑柄了。

其實,這些都是迂腐之見。

大家就是不肯承認漢家法度的妙處。它的妙處就妙在「微妙」,這「微妙」之處就是你不好明說,更不能簡單地說它好,或說它不好。比方說劉邦,他搞過「三讓」,最終卻當上了皇帝,在很多人心目中——特別是儒家,還落了個美名。事實上,「三讓」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僅僅是一場政 治秀而已,但是儒家就好這一套。同樣的事,落在豪格身上,不但失去了江山,最後連自己身家性命都讓給了別人。漢家法度之妙就妙在這裡,它需要人心領神會,而不是宣之於口。

可是最後為什麼又選擇了福臨來當皇帝?這是兩派妥協的結果,多爾袞一方不想讓豪格當,豪格一方也不想讓多爾袞當,於是,多爾袞便推舉六歲的福臨,一來多爾袞與福臨生母孝莊文皇后有首尾,二來福臨幼小,多爾袞攝政,便於控制。

本篇原創,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歡迎大家評論轉發點讚!

相關焦點

  • 皇太極駕崩,長子豪格本該成大清皇帝,為何成悲劇人物?
    愛新覺羅·豪格,皇太子的皇長子,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原本都應該成為皇太極之後的最高統治者,卻因為自己的衝動魯莽行為葬送了自己原本手到擒來的皇帝寶座,並且被政治對手構陷致死,連自己的幾個老婆也被別人瓜分,可能是歷史上最為悲劇的人物了。
  • 皇太極突然駕崩,長子豪格本該成為大清皇帝,為何成了悲劇人物?
    愛新覺羅·豪格,皇太子的皇長子,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原本都應該成為皇太極之後的最高統治者,卻因為自己的衝動魯莽行為葬送了自己原本手到擒來的皇帝寶座,並且被政治對手構陷致死,連自己的幾個老婆也被別人瓜分,可能是歷史上最為悲劇的人物了。
  • 皇太極死後,繼位的為什麼是順治而不是長子豪格,原因是這樣!
    皇太極死後,長子豪格已經34歲了,那為什麼最後皇帝的寶座落到了年僅6歲的福臨身上呢?有說法是多爾袞和孝莊有私情,所以甘心扶持孝莊的兒子上位。但是歷來男子又怎麼會因為一個女人放棄江山呢,這個說法應該是不成立的。
  • 說福臨登基與多爾袞豪格妥協有關,不如說與孝莊外的另一女人有關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農曆八月,清太宗皇太極坐逝於寢宮清寧宮。清政權瞬間出現真空。都想成為繼任皇帝的皇太極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以及他們的利益集團經過一番博弈,最終還是為避免相互殘殺和內亂,雙方都做出妥協,共同擁立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福臨登基。
  • 皇太極死後,為何不是長子繼承皇位,而是抓鬮讓6歲的福臨登基?
    比如,我們一直認為皇位繼承人應該是立嫡立長,可皇太極死後,為什麼會是年僅6歲的福臨登基呢?當時的長子豪格為什麼沒有當上皇帝呢?當時的現狀對於大玉兒來說,如果自己的兒子不能當上皇帝,那麼大不了也就是庸庸碌碌的過一輩子,或者以後自己的兒子當上大將軍,為自己的兄弟出徵打天下,最後不小心光榮殉職。
  • 皇太極去世後,長子豪格已34歲,為何還要讓6歲的順治繼位?
    誰知褚英不知自愛,喝上兩口小酒就忘了軍國大事,又搞些歪門邪道詛咒五大臣和兄弟們,深負老爹厚望。後褚英被老爹努爾哈赤廢黜並軟禁。二年後,三十六歲的褚英被處死。長子褚英死了,老二代善又成了排名第一的嫡子,於是代善又被老爹立為接班人。但代善對待前妻的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明顯刻薄寡恩,和後媽的緋聞又滿天飛,惹怒了老爹努爾哈赤。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廢掉了,但還保住了大貝勒頭銜。
  • 為什麼豪格沒有坐上皇位,而讓六歲的順治取得了勝利?
    為什麼豪格沒有坐上皇位,而讓六歲的順治取得了勝利?對於大清來說,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比較了解的。在一開始的時候,是由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他的兒子皇太極,在他去世之後,坐上了大汗的位置。然後在他在位期間,逐漸擴大了國土,建立了大清。在這期間,他發展生產,慢慢的增加了兵力。
  • 皇太極猝死,位高權重的長子豪格為何輸給6歲的順治帝福臨?
    我在查看這幾位清朝開國皇帝資料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就是他們的廟號和其他開國皇帝不同。大家知道按照慣例,凡是開國皇帝廟號必是太祖,而第二位的繼承者必是太宗。老百姓所謂祖宗二字皆是由此而來。而滿清第一位建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清太祖,這個沒有問題。第二個皇太極廟號清太宗也是應當。怪就怪在順治帝廟號清世祖,而大家熟知的康熙帝玄燁廟號也是祖,清聖祖。
  • 皇太極去世時,弟弟多爾袞、長子豪格都盛年,為何卻立6歲順治
    當時最有資格的是豪格和多爾袞。豪格,皇太極嫡長子。早年受努爾哈赤賞識,隨皇太極徵討蒙古各部,頗有威名。23歲時被祖父努爾哈赤封為貝勒,27歲被皇太極封為親王。豪格戰場上勇猛無敵,立下赫赫戰功,且時值壯年(皇太極駕崩時豪格34歲)。在朝廷重臣和諸位皇子中擁有很高的威望。
  • 皇太極猝然崩逝,弟弟多爾袞和兒子豪格爭位,最終都沒有成功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然離世,還沒來得及指定皇位繼承人,也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遺詔,宗室在各大旗主的支持下劍拔弩張,一場皇位爭奪戰就此拉開序幕。最具實力的競爭者有兩人,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另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 好叔叔多爾袞和好侄子豪格共爭大統,信心滿滿,為何福臨成贏家?
    既然睿親王和肅親王都這樣來回推讓,再不咱們就立福臨為黃帝吧?大家看如何?針對當時立帝的制度,除了肅親王豪格之外,皇太極的眾多兒子中,只有妃子和貴妃的孩子才有繼承大統的資格,這樣就還有兩個人可以選了!一個是莊妃所生的兒子福臨,一個是懿靖大貴妃的兒子博果爾,那麼為什麼不擁立身份地位更高的懿靖大貴妃的兒子博果爾呢?
  • 大家都推舉皇太極長子豪格繼承皇位,為何豪格反而不接受
    清朝歷史上,皇子們對皇位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不過有一個皇子,既是皇帝長子,又軍功顯赫,而且能力很強,還得到眾人擁護。可為什麼,他卻推辭皇位繼承呢?這個謙讓的皇子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皇太極稱帝後,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讓他掌管戶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在盛京後宮猝然死去,死前並未落實繼承人。
  •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為何最後順治衝齡稱帝?
    ,那就是最後繼承皇位的卻是皇太極年幼的第九子福臨。就這樣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小娃娃皇帝就出現了。為何是他繼承皇位呢?其中的真相是什麼呢?睿親王多爾袞如果按照漢族的習慣,在皇太極去世後,繼承皇位的當然是豪格,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豪格年齡是最大的,在皇太極稱帝之後,他就被晉封為了和碩肅親王,與他幾個能力極強的叔叔多爾袞,阿濟格以及濟爾哈朗一同並列朝堂。
  • 皇太極死後,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他卻不爭不搶呢?
    公元1636年,皇太極坐上皇帝之位後,將豪格封為和碩肅親王,兼管戶部事務,沒過多久因為和嶽託透露對皇太極的抱怨,被降為貝勒,後來跟隨皇太極攻打朝鮮,豪格率領軍隊,追擊朝鮮國王的殘部,行進了一夜,終於追到,一舉擊敗了朝鮮軍隊。公元1642年,豪格因在松錦大戰中有著不小功勞,皇太極恢復了豪格原有的爵位。
  • 多爾袞與豪格的叔侄鬥法,卻順水推舟幫助順治帝登上皇位
    多爾袞將福臨迎至紫禁城後,被加封為叔父攝政王,賜貂蟒朝衣,並且命禮部建碑以紀念其功績。據《清史稿》記載,多爾袞攝政後位崇功高,時時告誡諸臣要尊事主上,說:「等皇上春秋鼎盛,我就要歸政於他。"皇太極有一個弟弟,叫做多爾袞,是個很厲害的人物,有著赫赫戰功,在軍中的威望很高。皇太極有一個嫡系長子,叫豪格,在當時是皇位的順位繼承人,也是皇太子。當然皇太極還有一個小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那麼為什麼豪格最後沒有繼承皇位,年僅六歲的福臨順利登基了呢?
  • 她是豪格的女人,卻生下了多爾袞唯一的兒子,還將其送給吳三桂撫養
    只是他的運氣總是差那麼一丟丟,他空有帝王之才卻連續兩次錯失帝位,後一心輔佐順治帝,卻遭到順治帝怨恨,雖然妻妾成群,子女卻少得可憐,僅有的一兒一女最終都下落不明……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生母是努爾哈赤最後一任大妃阿巴亥。努爾哈赤生前十分寵愛阿巴亥,也對多爾袞十分疼愛,大有將汗位傳給他的意思,可惜,努爾哈赤在一次戰爭中身負重傷,不久於人世,也沒來得及宣布汗位的繼承人。
  • 多爾袞與豪格是叔侄,為何豪格死後,多爾袞將其福晉納入王府
    順治五年,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死於獄中,時年40歲。之後攝政王多爾袞,便將其福晉納入王府。多爾袞與豪格是叔侄,為何豪格死後,多爾袞要將其福晉,納入自己王府呢?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論輩分,多爾袞是豪格的叔叔。不過實際上,豪格還要比多爾袞大3歲。
  • 歷史上孝莊與多爾袞的真實關係
    當時皇太極走得挺著急,沒有指認繼承人,當時最有威信的多爾袞和最具合法性的大阿哥豪格之間爆發了皇位之爭。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為了顧全大局,多爾袞推出了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也就是孝莊之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改元順治,多爾袞為攝政王,和孝莊、和碩鄭親王一起輔佐幼帝。很多人猜測這件事是孝莊主動去找的多爾袞,提出攝政王的條件讓多爾袞擁立福臨;也有種說法是孝莊與多爾袞之前就有瓜葛,所以擁立孝莊的兒子,甚至有可能福臨本身就是多爾袞的孩子。
  • 孝莊秘史:皇太極驟然離世,豪格與多爾袞為爭奪皇位,勢如水火!
    孝莊秘史:皇太極驟然離世,豪格與多爾袞為爭奪皇位,勢如水火!文/開到荼蘼李小煜在公主結婚的喜宴上,皇太極突然中風離去。他的驟然離世,讓皇帝這個寶座空廢了很久。豪格跟多爾袞兩人開始爭奪皇位,兩人勢如水火!
  • 清世祖順治最後到底是出家還是駕崩了?
    皇太極死的太突然,以至於遺言還沒有留,引起宮內八旗劍拔弩張。其中一方是睿親王多爾袞,另一邊是肅親王豪格。兩人手掌大權,麥尖對針芒。Δ多爾袞然而就在局勢比較緊張的時候,睿親王一方突然宣布退出,並且擁護莊妃(孝莊皇后)的兒子福臨為皇帝。至此福臨六歲登基,朝政由攝政大臣睿親王主持。八年後睿親王去世,福臨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