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說唱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2020-12-23 古代小說研究

1、姜昆、董耀鵬主編:《東北亞說唱藝術散論》

內容簡介

東北亞地區地緣相近,文緣相通,無論是文學、繪畫、書法、戲劇、說唱藝術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是東北亞各國起源於民間,紮根於民間的說唱藝術的淵源很好長,從古至今都有過密切的交流與相互借鑑。2012年,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曲藝學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共同實施的《東北亞說唱藝術散論》研究項目正式啟動,並先後完成了對日本、韓國、蒙古國說唱藝術基本情況的研修。

該書是以散論形式對東北亞各國說唱藝術種類、表演方式、分布情況、主要演員、作品、歷史傳承和現狀、演出場所、研究狀況等進行介紹與知識性普及。

目 錄

第一章 中國說唱藝術散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說的藝術

第三節 唱的藝術

第四節 有說有唱的藝術

第五節 似說似唱的藝術

第六節 邊舞邊唱的藝術

第七節 蒙古族的說唱藝術

第八節 朝鮮族的說唱藝術

第九節 盤索裡研究

第二章 韓國說唱藝術散論

第一節 傳奇手

第二節 韓國漫談

第三節 盤索裡

第四節 才談

第三章 日本說唱藝術散論

第一節 日本傳統藝能概述

第二節 日本笑的歷史

第三節 落語

第四節 漫才

第五節 漫談

第六節 講談

第七節 日本曲唱

附錄 韓國傳統說唱藝術的堅守者們

人·說唱·文化——中韓說唱藝術的文化交流

做客日本落語藝術之家

後記

2、唐力行主編:《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

內容簡介

江南評彈鉤沉所收明清以來關於蘇州評彈的資料來源,主要有報紙、期刊、檔案、方志、筆記、回憶錄、口述等。其來源皆於每一資料末尾註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評彈自明末清初誕生以來的歷史變遷過程,反映了評彈與江南、上海地域社會文化的密切相關。評彈從蘇州到上海歷史演變的史實,為學術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資料基礎。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評彈在上海都市發展起來以後的繁榮面貌,如書場眾多、聽眾層次多樣、與廣播電臺報刊雜誌等媒介關聯密切,成為上海都市文化實實在在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上海輻射江南、 影響江南的重要媒介。

因此,該資料集對研究評彈歷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歷史有重要的價值。

目 錄

上卷

第一章 評彈與江南文化圈

第一節 評彈與蘇州

第二節 評彈在上海

第三節 評彈與江南

第二章 評彈藝人與社會交往

第一節 評彈藝人的來源

第二節 評彈女藝人

第三節 評彈藝人的社會生活

第四節 評彈藝人的社會交往

第三章 評彈與行業組織

……

中卷

下卷

3、周良:《蘇州評話彈詞史補編》

內容簡介

該書從蘇州評彈藝術史論、蘇州評彈藝術特徵論和蘇州評彈保護與傳承論這三個方面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直面當前蘇州評彈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有針對性地在理論上闡明作者對當下蘇州評彈保護與傳承的認識,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全書以蘇州評彈發展的歷史進程為主導線索,凡七章。

目 錄

關於蘇州評彈三個**問題的理論探索——讀周良先生《蘇州評話彈詞史補編》

一、蘇州評話、彈詞的形成階段

二、蘇州評彈的古代繁盛時期

三、蘇州評彈傳統書目的傳承

(一)形成於古代的評話傳統書目

(二)形成於古代的彈詞傳統書目

(三)形成於近現代的評話傳統書目

(四)形成於近現代的彈詞傳統書目

附一:蘇州評話、彈詞知名傳統書目表

四、蘇州評彈藝術的傳承發展

五、蘇州評彈在近現代上海的發展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書目建設

(一)繼承傳統書目

(二)傳承傳統書目中「左」的失誤

(三)新書目的創演及失誤

七、蘇州評彈研究工作的現狀

(一)研究工作的必要準備: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工作中的常見話題

附二:蘇州評彈研究工作的若干回顧

附三:繼續克服「左」的思想認識,推進蘇州評彈的研究工作

代後記:蘇州評彈的傳承和創新

4、吳瑞卿:《傅惜華藏寶卷手抄本研究》

內容簡介

對於傅惜華的碧蕖館藏書,學界的關注點仍集中在戲曲、小說等。實際上,傅惜華收藏的古籍體裁是豐富多樣的,除了備受關注戲曲、小說外,他還收藏寶卷、鼓詞、彈詞、版畫等。其中寶卷的收藏量很大,約佔傅惜華古籍藏書的三十分之一,且其中的手抄本極為珍貴,絕大多數是明清時期抄本,不乏孤本和珍本。

為了將傅惜華收藏的寶卷手抄本完整呈現,推動研究和利用,作者參考前輩學者的寶卷目錄,結合傅惜華藏寶卷手抄本的特點,制定新的目錄式並對傅惜華藏寶卷手抄本重新進行編目。在此基礎上,筆者就傅惜華對寶卷的整理、研究、利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目 錄

緒論

一、研究背景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意義

四、研究內容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難點

上編

第一章 傅惜華與傅惜華所藏寶卷

一、傅惜華簡介

二、傅惜華對寶卷的整理、研究及利用

三、傅惜華寶卷收藏源流和他中止寶卷研究的幾種推測

第二章 傅惜華收藏寶卷手抄本的整理

一、傅惜華收藏寶卷手抄本目錄的制定

二、傅惜華收藏寶卷手抄本分類

三、傅惜華收藏寶卷手抄本目錄簡介

第三章 傅惜華收藏寶卷手抄本的珍貴价值

一、傅惜華收藏寶卷手抄本的文獻資料特點

二、傅惜華收藏寶卷手抄本價值

第四章 傅惜華收藏寶卷中的珍貴手抄本

一、《目犍連尊者救母出離地獄生天寶卷》

二、《觀音菩薩香山因由卷》

三、華炳坤抄寫的四部寶卷

結語

下編

傅惜華藏寶卷手抄本目錄

編例

簡目

目錄正文

參考文獻

後記

5、郭臘梅主編:《蘇州戲曲博物館藏寶卷提要》

內容簡介

寶卷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俗文學,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講演變而來的一種中國傳統說唱文學形式,有深厚的民間基礎。

近來年,多地寶卷相繼被列入國家、省、市、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很多圖書館藏有寶卷。現存寶卷以江浙地區為多,在江浙尋訪寶卷又必須到蘇州戲曲博物館。

這是蘇州戲曲博物館第一次以摸家底的方式來編制寶卷館藏目錄。編者多次下到書庫調出原書,抄錄封面、卷端、卷末、書口、題跋信息,並撰寫出較詳細的故事梗概。

其中很多故事記載了民間代代相傳下來的一些奇聞異事,值得俗文學研究者參考,是民間文學的一朵奇葩。其內容即使對於編寫古裝傳奇影視劇的劇本,也是大有益處的。

目 錄

凡例

A

《庵堂寶卷》

B

《八寶鸞釵》

《八寶山寶卷》

《八仙寶卷》

《八字寶卷》

《白鶴圖寶卷》

《白龍寶卷》

《白馬馱屍》

《百花臺寶卷》

《百鳥圖》

《百歲圖寶卷》

《碧玉簪寶卷》

《卜素玉寶卷》

C

《財神寶卷》

《蠶花寶卷》(三姑蠶娘)

《蠶花寶卷》(蠶花娘娘)

《茶碗記寶卷》

《長生寶卷》

《沉香寶卷》

《陳世美寶卷》

《雌雄盞寶卷》

《刺心寶卷》

D

《打刀勸妻》

《大紅袍寶卷》

《大蓮船寶卷》

《大孝垂坊寶卷》

《代皇進瓜寶卷》

《戴黑心寶卷》

《雕龍寶卷》

《竇娥寶卷》

《獨佔花魁》

…………(中略)

Z《灶皇寶卷》

《齋僧寶卷》

《齋僧寶卷》(顧金龍本)

《張仙送子寶卷》

《趙千金寶卷》

《珍珠塔寶卷》

《鄭元輝歌本》

《朱買臣寶卷》

附錄:宗教寶懺、經文及其他

寶卷名稱索引

後記

6、馬克·本德爾:《梅與竹:中國傳統蘇州評彈》

內容簡介

在長三角地區,觀眾在書場裡一邊喝茶,一邊聽說書人說書和彈唱。故事每周都在書場裡上演,主題一般圍繞複雜的感情糾葛。這一傳統至今仍在上海和有「園林之城」之稱的蘇州蓬勃發展著,《梅與竹:中國傳統蘇州評彈》是對這一迷人的口頭敘事傳統所做的全面介紹。

說書是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它可以與戲曲和其他表演形式相媲美。在當下,蘇州評彈是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的說書傳統之一,在長三角地區仍活躍著數百位說書人。通過廣泛的田野調查和對傳統說書藝術的鑑賞,馬克·本德爾運用民俗學的方法進行研究,聚焦語境化的敘事表演,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鑑的關於傳統藝術的概述。除了提供歷史和相關的社會背景,該書還探討了如何在表演中打開和探索口述領域,為不了解說書傳統的讀者以身臨其境的直觀體驗。

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蘇州評彈介紹

第二章 開放的蘇州評彈口述領域

第三章 表演《雙女成親》

附錄

附錄一 著名蘇州評彈故事概要

附錄二 潘伯英傳承的《再生緣》概要

附錄三 吳語《雙女成親》選段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7、解軍:《金戈鐵馬:晚清以來蘇州評話研究》

內容簡介

蘇州評話的主題是金戈鐵馬,蘇州評話遭逢的時代風雲也是「金戈鐵馬」。本書將蘇州評話的命運置於晚清以來的大歷史之中,著重考察其構造、改造和再造的過程,分析藝術與社會、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在對蘇州評話進行線性梳理的基礎上,對不同時期蘇州評話與社會、政治的關聯進行研究,考察傳統評話的生命力。通過該書,可以了解蘇州評話的內在特點,較為全面地把握它在近代以來社會變遷中的得與失,對於當今有針對性地傳承保護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啟發意義。

目 錄

分序

緒論

第一章 從歷史走來:近代評話的發展變遷

一 明末清初至19世紀中葉的評話

二 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的評話

三 近代評話藝人群體

四 評話藝人的性別分野

第二章 向社會宣講: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評話事業

一 變與不變:1949年前後的《上海書壇》與評話傳播

二 被改造的傳統:「十七年」評話傳統書目的禁與改

三 傳統的裂變:「十七年」新評話的創作

四 「評話要絕種了」:20世紀60年代評話座談會

第三章 不盡的政治:評話的困境與再造

一 走向「文革」

二 岌岌可危的評話生態

三 政治評話的異軍突起

結語 傳統評話的存與失

參考文獻

後記

8、唐力行主編:《光前裕後:一百個蘇州評彈人的口述歷史》

內容簡介

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五十位蘇州評彈人演講錄,下卷為五十位蘇州評彈人訪談錄。

蘇州評彈人演講錄以「評彈與江南社會」系列講座的形式,遍邀國內外有代表性的評彈人前來演講交流,共計輯錄五十講。每一篇演講稿均經整理並由演講者本人審核認可。演講者中包括評彈藝人、研究者、創作者、管理者、愛好者等各類人士,他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將蘇州評彈這一傳統曲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生存、發展、變化以及其在各個階段與社會的互動的情況,以全景式、多角度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能了解文字材料以外大量的歷史細節。

蘇州評彈人訪談錄收錄了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蘇州評彈文化研究中心成員歷年來採訪評彈人所得的口述史五十篇。這些口述史學涵蓋了評彈藝人史、書目史、書場史、聽客史、社團組織史等評彈要素的豐富史料和生動故事,對於了解近百年間評彈文化與江南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細節,彌補了文字材料的不足。

蘇州評彈人訪談錄之中,佔據主要內容的是評彈藝人的個體記憶。許多評彈人的個體記憶伴隨著其生命歷程的終結將徹底消失,通過口述史的搶救性記錄,保存了這些最為生動但又最容易流逝的歷史資料。評彈人在口述訪談過程中將記憶碎片整理成為歷史記憶的「拼圖」,而五十個不同角度的「拼圖」,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還原評彈整體歷史畫卷的目標。

目 錄

序 言 唐力行

上 卷 蘇州評彈人演講錄

(「評彈與江南社會」系列講座)

第一講 蘇州評彈與戲曲/朱棟霖

第二講 評彈的歷史研究/何其亮

第三講 評彈藝術的特徵:講故事/彭本樂

第四講 陳雲文藝觀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周良

第五講 我的評彈觀/吳宗錫

第六講 對評彈當前問題的思考/周震華

第七講 中篇評彈六十年(1952—2012)

——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說起/彭本樂

第八講 布萊希特戲劇理論與評彈/蔣雲仙

第九講 評彈與文學和戲曲的關係之探討/周錫山

第十講 如何為評彈名家立傳初探

——《皓月湧泉·蔣月泉傳》寫作淺談/唐燕能

第十一講 試析評彈藝術的魅力所在/袁小良 王瑾

第十二講 我對評彈藝術的領悟與思考/盛小雲

第十三講 藝術轉換與評彈表演/〔美〕馬克·本德爾

第十四講 我與評彈四十春/孫惕

第十五講 評彈的藝術性和社會性/張如君 劉韻若

第十六講 蘇州評彈的定位與走向/金麗生

第十七講 第一書碼頭常熟

——蘇州評彈與江南基層社會的研究/陶春敏

第十八講 評彈的發展軌跡和藝術魅力/沈鴻鑫

第十九講 蘇州評彈(曲藝)研究與學術規範意識/吳文科

第二十講 評彈教育和評彈教學/邢晏芝

第二十一講 沈東山評話藝術生涯回憶錄/沈東山

第二十二講 我對評彈藝術的理解../秦建國

第二十三講 當前評彈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契機/高博文

第二十四講 老書新說《珍珠塔》/趙開生

第二十五講 蘇州評話七十年../陳衛伯

第二十六講 蘇州評彈的藝術特徵及其在浙江的發展狀況/施振眉

第二十七講 我的評彈創作之路/徐檬丹

第二十八講 開拓歷史學的新領域

——從社會文化史的視野研究蘇州評彈 /唐力行

第二十九講 評彈在江南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周錫山

第三十講 評彈還能存在多久

——21世紀初,上海的書場、聽眾和演員調查 /彭本樂

第三十一講  「蔣調」與蔣派../翁思再

第三十二講 解構國劇:戲曲與民族文化史的重建/姜進

第三十三講 說書說世——評彈藝術之我見/陸建華

第三十四講 上海文藝演出市場及評彈現狀/範林元

第三十五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評彈界的改制、改書與改人/李慶福

第三十六講 文化視野中的蘇州評彈/潘訊

第三十七講 評彈與電視?評彈現狀與將來/殷德泉

第三十八講 舊書新賞:以吳君玉的評話實例談「噱頭」之功用/都文偉

第三十九講 空間轉向與蘇州評彈研究/吳琛瑜

第四十講  堅守·克己——我的蘇州評話緣/姜永春

第四十一講 評彈音樂的基因、生成和流變/彭本樂

第四十二講 蘇州評彈的傳承與創新/陸軍

第四十三講 不入園林,不知春色如許

——關於吸引青年進入評彈的思考/竇福龍

第四十四講 城市文化空間與集體所有制評彈團/周亞君 朱維德

第四十五講 尋找評彈的現實意義:我對評彈的實踐與感悟/徐惠新

第四十六講 從評彈演出機制話書場與評彈興衰/王正浩

第四十七講 黃慧如與陸根榮:彈詞戲曲文本與社會文化變遷/何其亮

第四十八講 蘇州評彈演出市場回眸與展望/尤志明

第四十九講 風雨一甲子

——我演出《嶽飛傳》的一生經歷與所思所感/陳景聲

第五十講 蘇州評話真的要滅亡了嗎?/李剛

下卷 蘇州評彈人訪談錄

第五十一講 從少小學藝到初上書壇——唐耿良訪談錄

第五十二講 上海「說書先生」的日常生活及演藝生涯

——陳希安訪談錄

第五十三講 書壇芝韻——邢晏芝訪談錄

第五十四講 弦索長春——邢晏春訪談錄

第五十五講 金聲玉振——金麗生訪談錄

第五十六講 藝術與人生——王柏蔭訪談錄

第五十七講 憶上海評彈團的點點滴滴

——周震華訪談錄

第五十八講  「響」在弦上,一代「琶王」

——張鑑國親屬訪談錄

第五十九講 憶故舊:潘伯英、蔣月泉、楊仁麟、朱慧珍、楊振雄、吳子安、徐麗仙、王伯伯

——唐耿良訪談錄

第六十講 我的評彈見聞

——任康齡訪談錄

第六十一講 評彈理論的思考者

——彭本樂訪談錄

第六十二講 評彈見聞雜談

——王公企訪談錄

第六十三講 1949年前後的評彈行業狀態

——評彈老藝人的集體訪談

第六十四講 我的彈詞藝術道路

——王鷹訪談錄

第六十五講 1949年前後的評彈生存狀態

——老聽客的集體訪談

第六十六講 憶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評彈界

——陳希安訪談錄

第六十七講 未曾遠去的記憶

——糜雋逸訪談錄

第六十八講 我與彈詞《白蛇傳》

——餘韻霖訪談錄

第六十九講 彈詞名家薛筱卿小傳

——口述與文獻

第七十講 「文革」前上海評彈團工資制度

——吳宗錫訪談錄

第七十一講 我在「十年浩劫」中的遭遇

——唐耿良訪談錄

第七十二講 輕舞飛揚、溫文飄逸的薛小飛

——錢正祥、邵小華訪談錄

第七十三講 「文革」前的上海評彈團學館

——江肇焜訪談錄

第七十四講 情定西廂,藝術長生的楊振雄

——朱迎迎、許君偉訪談錄

第七十五講 憶評校生活——陶謀炯訪談錄

第七十六講 曹家四代與評彈藝術——曹莉茵訪談錄

第七十七講 金聲玉振,忠烈俠義——金聲伯訪談錄

第七十八講 我所了解的傳統書目——王正浩訪談錄

第七十九講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上海評彈票房——張國椿口述

第八十講 唱不倒的《珍珠塔》——趙開生口述訪談

第八十一講 憶評話藝術人生——周天來訪談錄

第八十二講 我與《文武香球》——王映玉訪談錄

第八十三講 父親教伲說好《玉蜻蜓》——王玉立、龐婷婷訪談錄

第八十四講 「物非人是,願景長留」

——原靜園書場經理羅叔銘訪談錄

第八十五講 我與蔣月泉先生共同經歷的那些事

——唐耿良訪談錄

第八十六講 憶嘉興評彈團——龐志英訪談錄

第八十七講 光裕書廳的歷史與現狀——林建方訪談錄

第八十八講 舊曲重彈人已去,弦音蕭索憶(凌)文君

——凌子君訪談錄

第八十九講 嘉興老聽客的評彈記憶——沈金良口述

第九十講 我的從藝經歷——江文蘭訪談錄

第九十一講 「新長徵評彈團的尾聲」

——石磊、張蝶飛、程豔秋訪談錄

第九十二講 我和改革開放後的浙江評彈

——魏真柏訪談錄

第九十三講 風雨六十年——陳景聲訪談錄

第九十四講 從「飛兄」到「響檔」

——龐志豪訪談錄

第九十五講 從票房裡走出來的評彈藝術家

——薛君亞訪談錄

第九十六講 我是說書人的兒子

——唐力行訪談錄

第九十七講 「文華絢麗,磊落胸襟」的彈詞名家石文磊小傳

——口述與文獻

第九十八講 對蘇州評彈歷史及藝術特徵的探索

——周良訪談錄

第九十九講 續談蘇州評彈的研究

——周良訪談錄

第一百講 漫漫評彈路,彈指一揮間

——周亞君自述

9、李秋菊:《清代彈詞再生緣研究》

《清代彈詞再生緣研究》,李秋菊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從文本細讀出發,探討了《再生緣》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文學結構、女性意識的覺醒、濃厚的悲劇意蘊、耐人尋味的結局等學術問題;附錄部分搜集了大量的移植於《再生緣》的戲曲、電影、連續劇、小說(不包括網絡小說)、曲藝、話劇、連環畫、音樂劇等相關作品,分析了《再生緣》在傳播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以及折射出的文化內涵。

目 錄

緒論

第一節 彈詢園地的奇花異卉

第二節 改編領域的「孟麗君熱」

第三節 日漸熱鬧的研究局面

第一章 江南才女陳端生

第一節 書香世家的活潑才女

第二節 才高命蹇的不幸遭際

第三節 值得矚目的女性作家

第二章 文苑奇葩《再生緣》

第一節 青出於藍的續書

第二節 峰迴路轉的情節結構

第三節 出神人化的心理描寫

第四節 青春才女的黃粱美夢

第三章 一代奇女孟麗君

第一節 已然覺醒的女狀元

第二節 男權統治的反抗者

第三節 既醒且醉的孟麗君

第四章 舞臺螢屏俏麗君

第一節 紅杏枝頭春意鬧

第二節 敢問新路在何方

第五章 眾說紛紜話結局

第一節 類型多樣的現有結局

第二節 團圓其表的悲劇結局

附錄 萬家移植《再生緣》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焦點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四大名著研究論著一覽
    研究綜述新的進展新的突破——新時期《三國演義》研究述評面向新世紀的《三國演義》研究中國和日本:《三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漢學熱中的《三國演義,期間搜集到20餘種罕見的19世紀英譯《三國》資料,並對其進行了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
  • 苗懷明整理:2019年新出明清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語言、辯論、笑聲結語後記2內容簡介該書研究課題中心論題是明代文學思潮的流變。本書從學術思潮與文學流變的視角將藝術思潮、文化思潮、社會思潮貫穿其中,互相滲透激蕩。著述分別從子學、宋學、古學、心學、俗學、情學、實學與文學的關係,講述明代思想流變的問題,且自成體系,將多學科交叉研究和文化動態研究用於古代文學研究,重在探究文學發展大勢和內在規律,突破了一般文學史的書寫模式,對學科創新建設是有意義的。對觀察當今文學現狀,制訂文藝文化策略提供了一種歷史參照。
  • 劉璇:近十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本書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在當時對文字具有操控權的士大夫所使用的唯一書面文字是文言,那麼為什麼白話文學會在這一時期出現;二是對於當時的出版者、讀者來說,小說、戲曲、說唱是否被認為是不同題材呢;三是相同題材的小說和戲曲之間有什麼關係。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可以了解到在中國,白話,即俗語的文學作品出現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和過程。
  • 苗懷明整理:2001年—2020年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簡目
    三百年遺響:蒲松齡俚曲音樂研究/劉曉靜/上海三聯出版社2003年11. 蒲松齡志/袁世碩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12. 聊齋新說/呂揚/中國文史出版社13.漫說聊齋/韓田鹿/人民文學出版社24. 《聊齋志異》與宗教文化/黃洽/齊魯書社25. 名家名篇與《聊齋》/王同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26.
  • 紀德君:《中國說唱文藝研究叢書》前言
    新中國建立之初,黨和政府對說唱文藝高度重視,一些文化工作者及曲藝研究人員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說唱文藝文獻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對說唱文藝的淵源流變、體制類別、題材內容、說唱形態、重要藝人與刊印流傳等皆有較深入的研究。改革開放以後,說唱文藝研究再次煥發新的生機。
  • 默然湛深 探驪得珠:張劍談莫友芝著作整理與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審、《文學遺產》副主編張劍近十餘年來持續致力整理和研究莫友芝著作,陸續推出《郘亭書畫經眼錄》《莫友芝年譜長編》《莫友芝詩文集》《莫友芝日記》等一系列著作,共同主編《莫友芝文學及文獻學研究》等。由張劍、張燕嬰點校的《莫友芝全集》201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了豐富重要的材料,莫氏研究大有可為。
  • 潘培忠:海峽兩岸說唱歌仔冊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三、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繁榮期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歌仔冊研究成為海峽兩岸的熱潮,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研究隊伍,博碩士學位論文和學術論著的大批量出現,開啟了此項研究的新階段。據筆者統計,從1990年至今的20多年間,以歌仔冊為主要研究對象出版的著作約有10餘部,期刊論文100餘篇,博碩士學位論文50多本。
  • 《戲曲研究》第一一三輯目錄、2019年度《戲曲研究》優秀學術論文名單、稿約及2020年度約稿專題
    (蘇勇: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21世紀前二十年間戲曲文獻的搜集、整理與研究》進入21世紀後,戲曲文獻的搜集整理與研究迎來了新的生機,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呈現出新的氣象。隨著學術積累的增加,新戲曲文獻的發現越來越困難,但前二十年間還是發現了一些比較重要的新的戲曲文獻。
  • 李桂奎:黃霖先生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的建樹與境界
    他從來沒有停留於小說理論資料的整理,而是邊整理,邊研究,通過二者相互倚重,將自己的思想、情懷輸入到小說理論研究中。在將《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金瓶梅資料彙編》等資料整理成果陸續推出前後,先生的小說理論研究專著《古小說論概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以及《明清小說理論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學術月刊》1980年第11期)、《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評點初探》 (《成都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芻議》(《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第1期)等論文陸續問世,
  • 張秀蘭團隊在Nature子刊率先發表青光眼人工智慧論著
    近日,Nature子刊NPJ Digital Medicine在線刊登了中山眼科中心張秀蘭教授與3個國際、12個國內單位共40個研究者共同合作完成的基於視野算法的青光眼人工智慧篩查平臺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共
  • 中國新說唱12強名單一覽_中國新說唱最新戰隊成員名單
    《中國新說唱》是一個音樂真人秀節目,字在經過60s淘汰賽及1V1 battle對決賽後,15強進12強比賽正式打響,現在12強已經誕生啦,下面就來看看中國新說唱12強名單一覽。
  • 陳攖寧先生論著目錄
    陳攖寧先生論著目錄無心齋整理
  • 任增霞:近十年韓國學者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論著索引
    對於近十年間韓國學者的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論著的整理,筆者尚未發現,故而利用首爾大學中央圖書館相關學術資源,檢索KISS、RISS等多種資料庫,翻閱近三十種與中國文學、文化相關的學術刊物,整理出此一研究論著索引[1],謹供諸師友參閱。其中期刊論文部分,因篇幅有限,以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版本、評點、翻譯、文本研究等為主。
  • 清代和民國時期 太極拳論著概述及其評價
    這一時期不僅湧現出了風格迥異的眾多太極拳流派,而且還產生出了一批高質量的太極拳論著。就其總體內容而言,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太極拳論著所闡述的拳、劍、刀、推手等各項太極拳技術方法和理論,都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技術和理論體系,是彌足珍貴的太極拳文化遺產。縱觀國內外的太極拳研究現狀,對這些重要的太極拳論著,尚缺乏全面而又系統的研究。
  • 李城希 | 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
    在時代及學術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下,香港在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作品研究、現代文學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中國現代文學史著的撰寫、現代文學比較研究、境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輸入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並與世界持續互動,產生了廣泛深遠的時代及歷史性影響。
  • 香港的史學研究
    中國思想文化史:以儒學的發展為主(一般稱新儒學,但錢穆及其弟子餘英時不認同此詞),以新亞書院和徐復觀創辦的《民主評論》(1949—1966)為主要陣地,以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為代表,張君勱亦三次由臺灣來新亞書院講學。70年代以來,哲學出身的劉述先、勞思光和社會學出身的金耀基,是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學者。上述諸人之論著已廣為人知,茲從略。
  • 張鴻聲談「文學中的城市」: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文學中的城市」: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 社會科學報原創 張鴻聲 社會科學報社 7月25日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現當代城市文學研究漸成熱點。那麼,城市文學研究是如何凸顯出來的,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呢?
  • 楊維楨研究又一新成果面世!諸暨人編纂的《楊維楨志》出版
    「浙江古籍出版社去年出版了由著名學者鄒志方先生點校整理的四卷本《楊維楨集》,今年又適時推出這部有厚度有價值的楊維楨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的新作,確是國內學界對於楊維楨研究取得的新成果,無疑有助於進一步拓展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史的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壽勤澤說。
  • 線上「溪山書會」|文學博士付星星推薦張伯偉教授《東亞漢文學研究...
    201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以國家公派留學生身份,在韓國高麗大學留學。現為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貴州大學青年學術骨幹。研究方向為:漢文學研究、域外《詩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