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特殊符號,從古至今已有5000年,更新迭代多次,也曾歷經數次重創,但每一次,都有中華兒女突破重重障礙,拯救漢字於危難之中。20世紀就湧現了兩位愛國志士,一個靠凝練優美的文筆,一個靠先進前沿的科技,一路帶領漢字勇闖至今。這兩位人物分別是趙元任和王永民,今天帶大家了解王永民的故事。
至今,國內學習五筆的風潮仍未散去。五筆就是學的過程艱難,但學會了就超級簡單,以至於某些畏難的人至今仍被攔在五筆的門外。但再難都不如當年王永民發明五筆難。上世紀80年代,歷經浩劫的中國正式步入了科技化時代,但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電腦的支撐,更離不開文字的輔助。眾所周知,電腦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而西方的主要文字符號是英文,因此,當時要熟練地運用電腦,就必須要學英文。當時,很多人都很篤定,曾經被趙元任以一篇文章拯救回來的漢字這次一定會消亡。畢竟,國家的科技化發展才是大事,必須要與時俱進才能帶領中國人民真正的富起來、強起來,因此,呼籲漢字拉丁化的人不在少數。眼看著關於漢字的改革就要提上議程,王永民的出現,又將漢字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
王永民來自河南南陽,家庭極為貧困,但條件即使再艱苦也無法澆滅他那顆熱愛學習的心。他一心只想上大學,希冀通過知識改變命運。1962年,王永民終於如願以償,成功入讀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子系。王永民深知從戰爭年代走來的中國經歷了諸多不易,他不願看到中國再失去任何屬於他自己的東西。看到漢字拉丁化的呼聲愈之強烈,王永民苦苦發愁多日,最終萌發了以科技拯救漢字的想法。自1978年,他便開始全身心研究能夠將漢字輸入電腦的輸入法。天道酬勤,歷時5年的潛心研究終於獲得豐收,這項研究成果被稱為五筆輸入法。研究成果一經發布,西方世界一片譁然,舉國上下為之歡呼。鍵盤不僅能拼出英文,也可以拼出漢字,中國的科技化發展不用再以英文為基礎了。
五筆輸入法的問世,讓漢字與26個英文字母無縫對接,那些有關漢字拉丁化的聲音也日漸消失。後來,政府經系統檢驗後,確認五筆輸入法能夠解決漢字的輸入問題,便宣布不止現在,未來也不會再提及漢字拉丁化這一說法。的確,漢字字形之優美、意蘊之深遠,如果將它從時代的洪流中抹去,不知多少中華兒女要為之遺憾。
而今,五筆輸入法已邁入不惑之年。即使現在的拼音輸入法也很盛行,但五筆輸入法仍舊沒有丟失它應有的地位,更是每臺電腦內置輸入法的必備。很多會五筆的人都覺著五筆比拼音方便、簡潔許多。王永民的這項發明,不僅改變了漢字的命運,也提升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更是我國科技發展取得重大進步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