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天的起點,不在飛馳而過的地鐵,也不在麥當勞 KFC 裡,對於一些天津人來說, 一天的起點藏在西北角。
縱然他們是城市裡隨處可見的早起的人,但在西北角,早餐的獨特,飽餐的卻是每個人 的心。
對於他們而言,這裡是一天的起點,更是快節奏城市生活裡的烏託邦。
1
將時針往回撥,撥到凌晨三點,天空還是魚肚白,晨曦還未劃破蒼穹的時候。
「哐當哐當」,世界上的所有聲響仿佛都被收納進了西北角的轉角,那家懸掛著恩成記李記鍋巴菜的屋子裡。李霞是這家店的主人,也是第四代傳人。她也不知道這家店具體在這長了幾年,只是感覺好久好久了,自打她出生便每天聞著鍋巴菜的香氣醒來,「九十多年吧,從我太爺爺那輩傳下來的」。她在切姜,為明天的鍋巴菜準備原料。
李霞總記得自己小時候在廚房裡看爸爸媽媽切菜剁姜,流利的刀工,一溜煙的時間,一個巨大的姜便成了像鹽粒那麼小的存在。她總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做一手好鍋巴菜。
「天津人喜歡叫嘎巴菜,其實這兩個是一樣東西。」她笑著解釋道。
公私合營時期,李記鍋巴菜被迫倒閉。後來李家又乘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重新舀起 了鍋巴菜的勺子,這一拿,直至今日便從未放下。而現在這勺子傳到了李霞手中,一晃就待 在西北角過去了三十年。
而對於林大生來說,這卻是他長大以後第一次來天津的西北角。
他記得上次來還是六歲的時候。而如今的他早已邁入六十耳順的大關。過去他遊歷過許 多地方,北京、新疆、杭州、廣州 但唯獨對天津念念不忘。
說是天津,倒不如說這麼多年橫亙在他心尖尖上的是那份天津早餐。熱騰騰的,每每回憶起,總會在腦海裡氤氳出一股熱氣。
林大生說,想來這裡轉轉的念頭始於半個月前。彼時,他來天津治病。躺在醫院的病床 上,扒著手裡的麵包,這是他在醫院的早餐日常。身在天津,但胃卻充斥著醫院遍地開著的 711 的麵包與關東煮。林大生困惑了。
這不是他眼中的天津,更不是他記憶裡的天津早餐味道。
他吃著手裡的麵包,心裡很不是滋味。林大生總覺得自己每吃一口都仿佛是對心中那口 天津早餐的褻瀆。
想吃上一份熱騰騰的天津早餐,這個願望在他心中愈來愈烈。
此刻九點,他靜立在西北角的門欄處。後頭是車水馬龍,此起彼伏的喇叭聲攪合著嗆人 的尾氣,一同奔赴著既定的遠方。遠處 KFC 的大招牌有點晃眼,招徠四面八方的行人。與面前西北角的質樸格格不入。這道門仿佛隔開了兩個世界。恍惚間,他總覺得這兩個世界的時 間計算方式是不同的。好似天上一天,地上十年。在城市裡生活久了,林大生感覺自己的靈 魂仿佛飄到了天上。他心想,天津人總喜歡叫人姐姐,普通話聽起來好像是結界,這裡又何嘗不是城市的結界呢。
他看著欄杆那頭人頭攢動,時不時飄來的麻醬香氣在他鼻腔裡舞蹈。他有些緊張,手心 竟微微冒汗。耳膜上突然蹦進一個個詞——嘎(鍋)巴菜、卷圈、麵茶 仿佛無師自通,又仿佛從未離開過他的血液,那些詞所對應的影像一個個冒出頭來,挑逗著他的味蕾。
2
十點了,李霞還在忙活著,準備一碗又一碗鍋巴菜。累嗎?李梅想了一會,點了點頭而 後又搖了搖頭。
「累,但是值得。」
對於她來說,李記鍋巴菜不僅僅是一家為了討生活的店,每當看到早上店前排起的長隊, 每個過來吃早餐的人臉上洋溢起的渴望,她覺得自己身上多了份責任。她欣喜於自己做的食物被人們所喜愛,也驕傲於西北角的人們的一天是由她的鍋巴菜開啟的。
放上麵皮,澆上熬了一整晚的湯汁,撒上香菜和薑絲,一碗熱騰騰香氣四溢的鍋巴菜做好了。
「來嘞,您的嘎巴菜,端好嘞!」
另一頭,西北角的銀杏樹下,關大爺早早吃完早餐坐那沐浴太陽了。他今年 81 歲,在這生活了一輩子,也吃了這兒的早餐一輩子。
「你今天早餐吃嘛呀?」他耳背,聽見吃早餐,脫口而出就是嘎巴菜。在他眼裡,鍋巴 菜就是在眾多天津早餐裡最好的那一口。
小時候爸媽總會帶他一起出來吃早餐。今天吃恩成記的鍋巴菜,明天就吃晨美齋的粉湯, 好不快活。「我們都習慣了,自己的小孩也習慣了,到點就往外買早餐」。不管多忙,他都會雷打不動地到西北角吃上一頓熱乎乎的早餐。「不吃早餐臉撐不開啊」對於他這個老天津衛來說,吃早餐是件攸關天津人尊嚴的大事,可比賺錢還重要哩。
林大生則覺得很奇妙。
帶著半世浮塵重新踏進這片地方,感覺熟悉又陌生。「一進到這裡,聞到空氣裡熟悉的 味道,我好像從外地人重新變成了天津人。」他好欣喜,神情就像是海上漂泊的水手,重新 找到舵向。
他想起蔣勳的一句話,氣味是最難忘卻的記憶。空氣裡氤氳著的麻醬味兒是麵茶的香氣, 右邊滿溢著糕乾王新出爐的紅果味兒。那一刻,林大生覺得天津的早餐給予了他一個溫暖的擁抱,連通了塵封的記憶隧道。煙火氣填滿了每個毛孔,靈魂也跟著著陸了。
舒服!
他踱到李記鍋巴菜門前,開始排隊。隊伍長到從巷子的開端直直地排到巷尾。「我在其 他城市從來沒見過這麼長的買早餐的隊伍,只有天津有。」人們約定俗成,沒有人插隊,沒 有人等得不耐煩,有的只是眼睛裡流轉著的對早餐的渴望。
「真好,」林大生感嘆道。
3
早餐的味道可以是一些人畢生尋找的記憶,又或許承載著其他的一些東西。 如今許多店,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擅自修改著味道。但李梅就不。
「不能變,菜的配料絕對不能變,變了味兒就變了」,說著李霞用手比了個大大的四, 「我們家四代都是一個味呢。」說著提高了音調,臉上滿溢驕傲。對於李梅而言,早餐的味道屬於顧客,是與顧客的約定,而她要做的只是堅守。
「像你們這一輩,都怕累怕髒,那肯定是幹不了的」。
說實話,李霞有點擔心西北角早晨的未來。她可以幹到入土,但是這門早餐手藝卻不能。 李霞希望它一直存留在天津人的味蕾上,哪怕多一天也好。
而關大爺呢,也有煩心事。
就算是身處市中心,但他也能清楚地感覺到,現在門欄外面跟這兒不一樣了。他不願意往外走,覺著在這吃完早餐曬曬太陽挺好,但慢慢他發現人越來越少了。
「孩子結婚都搬走了,哪兒合適就去哪買房,我們在這住下了,都是死腦筋,不願意離 開這個胡同」。說著若有所思地看向漫天飛落的銀杏葉。
他在想什麼,旁人尚不可知。或許是有關他自己、他的家庭,亦或許是這塊西北角以及 在其上每天出爐的早餐罷。
林大生則說,比起廣式早茶,他更偏愛天津早餐的實惠。
「天津早點在全國來說卻確實很好。我走過全國各地,廣東好,但是早茶太貴,一餐就 要上百,而這的一味也就五六塊,吃的蠻好,貼近老百姓真的口味。」他看歷史上對清朝滿 漢全席的描述,被深深震撼,他覺得中國的餐飲文化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尤其是天津。當 年清朝沒落以後,很多貴族、廚師都到了天津,也把餐飲文化帶過來了。「現在的天津又有 點保守,恰恰是這點,反倒保留了老的東西,比如建築,比如早餐。」
林大生小時候在五大道住過,他還記得以前海河邊上小別墅非常多,每到晚上,家家戶 戶燈火通明,漂亮極了。但是這次重回天津,發現為了修交通,當年海河邊上的小別墅已經 所剩寥寥了。
林大生也不知道下一次來,是否還能吃到正宗的天津早餐,是否還會有那麼多的人早起 排隊只為那一口熱騰騰的鍋巴菜。他不知道,只好把頭埋進鍋巴菜的香氣裡,想貪婪地多吸幾口。
4
12 點了,買早餐的人群散去,西北角又重新歸於平靜。清真寺的琉瓦紅牆依舊在陽光下閃爍舊時光芒,金黃的銀杏葉伴著鍋巴菜的香氣漫天飛舞——他們是時代的文物,一同守 護著這片方土上每日清晨飄起的香氣。而它們也與這裡的人們一同等待著每個明天清晨升起 的煙火氣。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生不息。
中午清真寺的大鐘敲了十二遍,一天過半,西北角的人們又開始美滋滋地等待第二天的早餐了。
作品說明:快節奏的時代,每個人都被逼迫著向前衝,卻時常遺忘早餐。而對於天津人來說,早餐不僅僅是一頓飽腹的食物,更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慢生活的象徵,是當今城市遺忘的B面。因而本文聚焦於天津早餐勝地西北角為舞臺,選取外地人、賣早餐的店主以及吃早餐的老人三個維度切入,通過人物特寫的形式,描摹天津早餐的文化蘊涵以及其與當今社會碰撞的擔憂,發人深省。#城市B面#
作者姓名:楊迪
作者學校:南開大學
活動名稱:經觀大學生訓練營融媒體公益大賽
主辦單位:經濟觀察報社
協辦單位:北京經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誠通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現代廣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