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聽到外地朋友說起苦夏苦夏,嘴裡發苦沒有胃口。但這個事情在天津人身上,從來沒有發生過。
一碗麵條下肚,天津人哪裡還知道「苦」是什麼滋味。
無論天兒多熱,當那碗滿是滷子與菜碼的麵條,穿舌過喉在身體內長驅直入時,整個夏天就變得無比熨貼。
畢竟,這一碗,別處難尋。也沒有什麼能比一碗麵條更讓人心情舒暢了。
炎炎盛夏,來碗撈麵吧。
天津撈麵,從來不能小看
說起天津撈麵,絕對不能小看。
儘管其他地方也有撈麵,但只有在天津,撈麵才能被吃成宴席。
想來也是,天津人逢喜事,娶媳婦、出門子、過生日、聘閨女、喬遷新居都會吃撈麵。
即便是平常的日子裡,不知道要吃什麼,撈麵也總是第一選擇,不做他想。
圖片來源@綠野薄荷
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先得月飯莊,就是以單吃撈麵能成席名遍天津,達官顯貴來吃麵,一桌能擺出近百種拌菜。
撈麵,也由此擺到了檯面上。
何玉新在《天津往事》中也曾講到:
早年間的天津撈麵,要分高中低三檔,不管哪個檔次,都精細到四冷碟、四炒菜、四面碼、紅白兩滷供客人選擇。
圖片來源@天津玩藝兒
「鐵打的撈麵流水的滷」,面還是一水兒的撈麵,滷卻是五花八門,應節應景。
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四五月份有皮皮蝦滷,嘗著鮮美;夏天有麻醬滷、花椒油滷,吃著爽口;中秋的時候有蟹肉滷,吃個應景。如果你吃素,還有專門的素滷麵席。
果然,只有這碗天津人煞費苦心的撈麵,不曾也不會輸給上等酒席;也只有這碗撈麵,才會讓天津人心心念念,樂此不疲。
被吃出花樣的天津撈麵
在吃撈麵這件事上,天津人可謂絞盡腦汁。
不僅用不同的食材,製作了不同的滷子,而且還配上不同的菜碼,來為這些撈麵「增光添彩」。
麻醬撈麵可以說是天津人的夏日最愛。
擓出三四勺麻醬放在一個小碗裡,加上小半勺鹽,然後一邊用筷子攪拌均勻一邊慢慢往裡加水,不一會兒,麻醬就澥好了。
有些人還喜歡在裡面點上一點醋,味道與之前又有所不同。
澥好了麻醬還不算完,熱鍋涼油下花椒,炸出的花椒油香氣四溢,有了一碗恰到好處的花椒油,這碗麻醬麵才夠味兒。
難怪在天津人眼中,沒有花椒油的麻醬麵,是沒有靈魂的。
剛出鍋的麵條過上幾遍涼水,澆上兩勺和好的麻醬,淋上一勺花椒油,再幹嚼根黃瓜,吃起來那叫一個清爽!
唏哩呼嚕的一大碗下肚,這日子真是神仙也不換!
打滷撈麵應該是天津人最常吃的了。
圖片來源@勞模張建生
三分之一的麵條,三分之一的四碟菜,三分之一的菜碼,再澆上一大勺滷子,構成一碗精彩的打滷撈麵。
最後再來一筷子紅粉皮,可謂錦上添花。
清炒蝦仁必須用新鮮的河蝦;糖醋麵筋的麵筋絲講究新油炸制;除了黃瓜絲,其他菜碼都要先焯水.每樣都有講究。
和上滿滿一碗,麵條反倒成為了配角,連面帶菜吃上一口,頓時心滿意足。
無怪乎這碗打滷撈麵可以從春天一直吃到冬天。
炸醬麵不是老北京的專利,天津也有。
與北京使用幹黃醬炸不同,天津人炸醬用的是甜麵醬。
肥瘦相間的肉丁下鍋煸炒出油,再加入甜麵醬跟水小火熬十分鐘。當然,放炒好的雞蛋或者嘛都不放也行。
坐在飯桌旁上哧溜哧溜幾口下去,一碗就沒了,說不準還要再回碗。
若是醬炸得多,剩下的拿黃瓜生菜蘸著吃,連零食都省了。
在天津,西紅柿炒雞蛋不僅是道菜,還是一種滷子。
西紅柿雞蛋滷,可鹹可甜,完全是看個人口味。
雖說天津人更偏愛鹹口兒,可是絲毫不妨礙西紅柿雞蛋打滷面的酸甜味道。
除了菜碼,天津人吃麵條還愛就蒜,不管吃什麼滷都能提味不少。
挑上一筷子麵條送入口中,再就上一瓣蒜,似乎只有這樣吃,麵條才夠味兒!
天津撈麵,記憶中的味道
天津人愛吃撈麵,常有老人戲言:「天津人未出娘胎就吃了幾頓撈麵了。」
天津人對撈麵,永遠帶著最美好的記憶與最溫柔的儀式感。再好的飯菜也不如一碗撈麵。
TA是每年春節都要吃的,是姥姥在廚房來回忙碌的身影;
TA是每次參加婚宴都要吃的,是身為親朋好友的你高興的心情;
TA是每每歸家路上最想念的味道,也是父母對你的思念.
一大碗撈麵下肚,果然還是家裡的味道最讓人喜歡。
不是因為手藝有多麼高超,也不是因為食材有多麼高級,僅僅因為那味道裡總繾綣著的親情的味道。
一如簡嫃在《水問》裡寫道:「也許,你會以為我喜歡吃麵,其實我愛吃的是碗裡的那一個『情』字。」
——「今天吃嘛啊?」
——「撈麵~」
來源公眾號:天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