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幽默的天津人創造了一個雅號:姑爺節。這是歲時民俗的當代收穫。新中國提倡男女平等,奶奶家、姥姥家都要拜年也是人之常情,那時沒有「黃金周」長假期,人們不約而同,形成夫妻倆帶著孩子初二回娘家的普遍習慣。民間老話,「姑爺是門前貴客」,「一個姑爺半拉兒」,既講待遇,也講義務和擔當。
「姑爺節」之稱,有戲謔更有疼愛,親情融融,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其實,「姑爺節」這樣的叫法,大約起於上世紀90年代初,和「黃大發」同一時間在津城興起。津城報紙上當時出現了「姑爺節」的叫法,還配了張圖:一輛玻璃上面貼了幾對吊錢的「黃大發」停在那兒,等著雙手拎滿禮盒的姑爺上車。後來相關的報導越來越多,提倡這種夫妻雙方回娘家的行為,逐漸形成了習俗。
天津人好面子,講究禮尚往來。這一天,姑爺們不管多忙,都要提著點心盒子帶著妻子兒女去嶽父嶽母家過節。姑爺行如此「大禮」,丈母娘自然也得有所表示。就算家境一般,也得由丈母娘挑頭兒,中午全家一塊兒下個館子。所以,每逢大年初二早晨,天津街頭便會出現類似景象——丈夫雙手拎著各式各樣的禮品,妻子帶著孩子,一家子奔赴女方家。而到了飯點兒,飯館酒店家家爆滿。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過去天津一般講究初二這天得吃頓撈麵。
每逢喜事,天津人總是離不開面。天津話說「長接短送」,所以一般送人吃餃子,迎接則是吃麵條。大年初二按照習俗講,媳婦回娘家,姑爺算貴賓,作為座上賓,隆重的接待,那便是吃麵條了,慢慢形成了這種習俗。
撈麵席高端顯赫用料名貴講究,但平常百姓日常吃就略顯奢侈,於是平民化的四碟撈麵就走進了千家萬戶,並且一直延續至今。按照天津人的習俗,大年初二一定要擺上獨特的「四碟撈麵」。
「四碟」指的是一碟海鮮菜、一碟酸甜口的菜、一碟炒雞蛋和一碟菜碼。一般來說,這四碟撈麵包括鮮美的清炒蝦仁、鮮軟的炒雞蛋、鮮香的肉絲炒香乾、酸甜的糖醋麵筋絲。
菜碼是「四碟撈麵」重要的一個環節。天津衛吃撈麵講究菜碼必須齊全,尤其注重時鮮蔬菜相佐,土豆絲、洋白菜絲、小水蘿蔔、蒜苗、菠菜、綠豆芽、胡蘿蔔絲、白菜絲、黃瓜絲、豆角絲、韭黃等要搶鮮吃,而且還要配上煮青豆、煮黃豆……在天津人看來,這樣待客,才夠「檔次」。
盛面時也有講究。一般來說,只需盛一碗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面,因為澆上滷子,加上炒菜再配上菜碼,就變成了「冒尖」的滿滿一碗了。
大年初二,津沽民俗敬財神。《天津過年歌》中有這樣的記載:「初一晚,早安眠,後半夜,炮火連天,原來財神要過年。睡夢間,只聽得有人喊。半夜叫門,明目張胆,進柴進水闖進了院,高聲說拜年。財神向來吾不敬,吾家與財神亦沒有緣。倒有捶門大戶的來要錢。吾卻像財神一般,真是奇談。」這段歌謠反映了一個窮人對迎財神的煩惱與憂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老城裡,每逢大年初二,一大早就能聽到挑水師傅喊:「進財水了!」肩上擔著筲,手裡拎著柴——「柴」和「財」有同音之誼,符合正月盛行的吉祥話模式。民間以水主財,在祀財神的日子「進財水」,又有柴的諧音烘託,多種意趣疊加,是為財源滾滾的祝禱。
這些習俗,以敬天法祖的傳統文化,充填民眾關於「年」這一歲時節點的情感空間和想像空間。時光遷移,儘管年俗有了變化,但「年」所撐起情感的想像的空間,與春節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