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
作為地道的天津人,您絕對聽說過這句話。
初一吃餃子,取的是「更歲交子」的意思,「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初二家家戶戶吃撈麵,麵條長長的,寓意這一年順順噹噹。
那您知道,為嘛天津人大年初三一定要烙合子?除了吃合子,初三還有哪些老例兒嗎?
今兒正趕上正日子,咱好好聊聊這事。
正月初三,俗稱「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
所以,整個初三的習俗,基本上都是圍繞躲避赤狗展開的: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都得在家睡懶覺,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怕會衝犯「赤狗」,帶來貧窮。
還有個南方習俗,叫貼赤口。一般是用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吉利話,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
除此之外,初三最重要的一個年俗,就是吃合子,所謂合子,就是把兩張餃子皮捏在一起,中間填餡的一種吃食。
不過,很多人誤認為「合子」是下圖這種東西,其實不太準確。
初三吃的合子,應該是下面這樣的。
是不是你家每次包餃子餡不夠,皮趕多了,就包成合子?
合子以煮的最為常見,當然也有人愛吃烤烙的合子,俗稱「幹烙兒」,這就是咱們平時烙的合子的原始形態,半圓形的合子也是從它演變出來的。
那麼,這個東西為嘛叫「合子」呢?
合子,一開始並不是食物的名字,而是過去的一種金融術語。
合子這個詞,來源於「合子利」,也叫合子利錢。意思就是說經商獲取的利潤或者放債收取的利息,都能高到「一本一利、本利相當」,也可以引申為發大財的意思。
在以前,吃合子的日子並不是初三。
許多老天津人一定有印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到大年初二,一大早就有挑水師傅肩上擔著筲,手裡拎著柴,高聲喊:
「進財水了!」
因為咱都知道,「柴」和「財」諧音,為嘛趙州橋上推車過的柴王爺會大受歡迎,關鍵就在這兒了,而且水也是主財的,由此形成了這個初二的標誌性口彩。
柴王爺
之所以大年初二要喊這句話,是因為在天津,初二是敬財神的日子(也有的地方是初五),老年間的天津人,特別是商人,一般都是正月初二講究吃合子,就是為了託財神爺的福,所以合子不能光自己吃,還要供財神。
您看,這就對上號了,初二敬財神、吃合子,合子利就往家裡轉(賺)。所以為了求財,整個正月吃合子的機會非常多:
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吃合子,叫「合子加八,越吃越發」;
正月初九、十九、二十九吃合子,叫「合子加九,越吃越有」;
正月初十、十一吃合子,叫「合子拐彎兒」。
這些民諺,比喻買賣獲利遠遠不止合子利,還要在合子利的基礎上再多上八九成才好,而「合子拐彎兒」更貪心,利潤過了整十都不知足,還盼著拐彎兒。
這些習俗看著囉嗦貧氣,但絕不是憑空捏造,清代詩人周楚良在《津門竹枝詞》中就說過這事:
潔敬財神杯盞羅,
朝餐攢餡是三和,
願郎今歲豐財貨,
合子拐彎得利多。
你看,這就是「衛嘴子」,不僅講究吃,還得給你把道理講出來,那是天津的煎餅果子——一套一套的。
吃合子,固然有求財的寓意,但絕對不是全部。
古代神話傳說裡有合和二仙,今天咱講究構建和諧社會……從古至今,在咱們中國人的觀念裡,「合和」二字最為要緊。
合和二仙,一個拿荷花,一個捧寶盒
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最重要的主題應該是取「和合」之意,平和、祥和,親和……借用合子寓意著一家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而且從「初三的合子往家轉」來看,同時也在寓意盼望家人團聚,歸心似箭的心情。因為「合」使家人之間更加「和氣」,更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樣也能解釋,為什么正月裡,合子要常吃常新的包個不停。
過年過的是什麼?不是穿多好的衣服,吃多好的東西,現在老百姓不缺那些。
說白了,現在過年,過的是個心氣兒。
而天津人初三吃合子等等老例兒,看似是一些簡單的民俗,但實際上,這是天津人為民俗賦予的吉祥與意趣,天津人借用合子,期盼生活的和美、社會的和諧。
有了盼頭,新的一年,心氣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