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佩戴香囊有講究

2021-01-13 經典美

佩戴「香囊」,有文追朔其歷史可能近5000年,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大戰蚩尤之時即已有之。古時的香囊,多以五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繡囊,內裝多種具有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用以闢去穢惡之氣或作提神醒腦之用。在長沙馬王堆出土文物中即有香囊類似飾品。

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農曆四、五月間,溼熱薰蒸疫毒流行之季,「浴蘭湯兮泳芳華」,老百姓佩戴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酒,逐漸形成了濃厚的端午節日氛圍。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發展,人民衛生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香囊使用範圍日益拓展,尤以我國廣大南方地區使用更加廣泛。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國後,人們為紀念屈原,在五月五日前後,除舉行龍舟競渡,向江河中拋撒棕子等食品和倒入雄黃酒以外,同時在大門兩側懸掛艾葉、菖蒲或青蒿等物,在室內各陰暗牆角拋撒雄黃,或飲雄黃酒,一以闢邪防疫,二以弔祭懷念屈死的偉大詩人。

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藥師劉紹貴教授介紹:懸掛艾葉、菖蒲或飲雄黃酒僅限於短暫時節內,而佩戴或放置香囊則無嚴格時限要求,除以溼熱夏日為主外,其他時日亦可酌情使用。

香囊的種類、材質質地種類很多,有玉鏤雕、金累絲、銀累絲、點翠鑲嵌和絲鏽等材質;有圓形、方形、橢圓形、倭角形、葫蘆形、石榴形等多種形狀。現內囊多用單面絨布,外囊多用彩色絲綢,中間鏤空或留有中空縮口,有孔透氣。用於佩戴的香囊長不宜超過10cm,寬約在5cm,頂端有便於懸掛的絲絛,下端多系有結出的百結,或絲絨彩絛,或珠寶流蘇。

製作香囊的主要香料有:白芷、山奈、菖蒲、蒼朮、藿香、佩蘭、艾葉、川芎、香附、薄荷、香椽、辛夷、零陵香、陳皮、益智仁、檀香、蘇合香、冰片、桂花、玫瑰花、香葉等多種中草藥,一般應根據不同時節、不同佩戴對像、不同的喜好,選用4~5種,或5~6種。

如梅雨溼蘊季節,可選艾葉、菖蒲、藿香、佩蘭、薄荷,再加少量冰片;

用於老年人或患心腦血管等慢性疾患者,則可選山奈、檀香、川芎、菖蒲、益智仁,加入少許冰片;

用於成年女性,則可用白芷、香椽、香附、桂花、玫瑰花、川芎、艾葉之類;

小兒多汗,可選陳皮、白芷、艾葉、蚌殼粉或牡蠣粉。

各藥合用後,將其乾燥粉碎成過40~60目篩粉,並加入少許緩釋劑或充填物。香囊內囊布料應用佩戴者各自喜愛的香水浸泡1~2小時,乾燥後再裝入香料藥。

上述10餘種藥物,大多氣味辛香、溫燥,具有芳香化溼、闢穢、行氣寬胸,或開竅、醒腦作用,佩戴此類香囊,對局部空氣淨化和衛生防病、避免蚊蟲叮咬有一定輔助作用,但對於某些聞到香味或異味即易過敏者,以及懷孕期的婦女,則不宜隨意使用。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古人為何要佩戴香囊?「防疫」用它到底有沒有作用?
    香囊是古人的生活用品之一,女人平時佩戴它的作用之一有點類似今天的香水。另外,香囊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保安康、驅蟲。自古,我們的先輩就有端午節佩戴藥草做香囊(避邪驅瘟)的習俗,此外還有喝藥酒、吃粽子、划龍舟等等。
  • 端午在即,你佩戴中藥香囊了嗎?
    16日至25日,在該院門診就診的患者可憑掛號單到門診一樓服務臺免費領取端午香囊(經典款)一個(每日限前200名)。  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一直保留著懸艾草、掛菖蒲、佩香囊的習俗,以表達闢瘟除穢、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願望。今年,市中醫院自製的端午香囊是由該院名譽院長、全國名老中醫邵榮世親自組方,具有芳香化溼、溫中闢穢、驅蟲解毒之功效。
  • 香囊的淵源來自端午節?中國傳統文化太棒了!
    在中國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佩戴香包,男女互贈,贈與長輩,送與稚子,尤其是端午節,在這個時令節氣的轉折點節日,天氣逐漸炎熱,很多人會贈送香包表達對朋友、親人的關懷,端午節與香囊有什麼關係?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悼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
  • 端午節,你配香囊了嗎?朵雲軒直播手把手教你做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青年畫家、香囊設計師金藝在「浴蘭時節·畫說端午:海上畫派與非遺香囊設計」的直播現場,和熱心傳統藝術的網友們分享端午節豐富的文化民俗內涵,邀請觀眾過一個蘭草芬芳的端午。佩戴填充藥粉的香囊原是一種防禦毒蟲的措施,之後隨著裝飾性的逐漸增加,香囊便超越節俗局限成為通用飾品流傳至今。圖說:「瘦十斤」香囊 官方圖直播開始後,主辦方發現,香囊上的設計是吸引當代年輕人的要素,工藝品需要傳承,也要創新,古老的香囊需要灌注當代基因,成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創。
  • 立蛋、擊鼓、佩戴香囊,這些好玩的端午習俗用英文怎麼說?
    今天,我們來聊一下端午節的習俗和小遊戲吧~好玩的端午習俗Of course everyone should eat rice dumplings. But what else should we do?當然,每個人都會吃粽子。但還有什麼我們可以做的呢?
  • 從《香囊記》探尋中國香氣
    今天的服飾多以簡約為第一要義,香囊的佩戴,自然無法找到可以依賴的對應物。其實,女子穿長裙,腰際可以掛一件有纓絡的香囊。只是現代人大都缺乏溫潤的心境。,荷包與香包並不完全一樣,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 端午節丨「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 自製香囊有講究
    佩戴香囊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是提到「闢疫氣,令人不染」。小小香囊真的可以抑制病毒、防病祛病嗎?中藥香囊療法源自中醫學「衣冠療法」,是利用芳香藥物「通經走絡、開穹透骨」的作用,通過口鼻吸入和皮膚、經絡穴位吸收,疏通臟腑經絡體系,對人體進行整體調節,從而發揮避穢濁、防禦疾病的功效。
  • 「祛病除邪」——中國在抗疫中迎來端午節
    在當地誌願者的指導下,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花塔村的孩子們一邊唱著民謠,一邊學習製作艾草香囊。「端午節是祛病除邪、驅離瘟神的傳統節日,我們盼望新冠肺炎疫情早點被驅除。」70歲的志願者、花塔村村民張八小一邊包著粽子,一邊對孩子們說。
  • 端午臨近,香囊你有嗎?佩戴五行香包的習俗了解一下
    前幾天,有個患者朋友需要開個調理的方子,提到了她家閨女現在在國外,也不打算讓她回國了先,已經寄過去一些免煎的中藥顆粒劑。我就跟她說了,可以用艾條燃燒消殺,做一些中藥香囊,掛在床頭、衣櫃或者隨身攜帶,每天拿出來香囊,聞2到3分鐘。
  • 端午時佩戴的香囊,並不僅僅是為了香,還有更多用途,皇宮最流行
    五絲系香囊,福壽且安康。」盛夏之際,來臨,氣溫驟升,邪毒肆意。從戰國時期開始,農曆五月就逐漸演變成為毒月、惡月。古人重視端午節,為了趨吉避兇,他們形成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佩香囊」等習俗。香,一直是端午節的重頭戲:沐浴蘭湯、佩戴香囊、懸插艾草……古人對傳統節氣習俗的秉持遠超今日。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 古人為什麼鍾愛香囊?揭秘佩戴香囊的開運功效
    現在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囊的習俗。 香囊裡面放入不同的東西,對身體就會產生不同的開運作用。 比如在香囊中放入白芷、川穹、甘草、當歸、靈芝之類的中草藥,長期佩戴可以增強免疫力。體虛病弱者也可以在香囊中加入一些強身健體的中草藥,來預防疾病。
  • 金屬香囊 暗香浮動(文物有話說)
    香囊早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據《禮記·內則》記載,未成年的子女早晨起床後,整理儀容,拜見父母長輩,要佩戴「容臭」,以示敬意。這裡的「容臭」就是最早的香囊。 佩戴香囊,在唐代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太平廣記》記載,唐懿宗女兒同昌公主乘坐七寶步輦,輦的四角綴有五色錦香囊,所到之處,滿街溢香。而青年才俊,也以佩戴名貴香囊為榮。
  • 端午佩香囊,深圳中醫專家教你如何製作香囊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 通訊員 劉暢 劉曉韻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習俗各地有所不同,吃粽子、塗雄黃、尋艾草、掛菖蒲、佩香囊、洗藥浴、賽龍舟等。25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中醫科學科帶頭人、科主任秦鑑向市民分享製作小香囊的「秘方」,讓市民在家也能製作一個防蚊防疫還好聞的小香囊。香囊有驅蟲、除穢、防病的功能據介紹,「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中藥香囊源自中醫裡的「衣冠療法」、「服氣療法」。中藥香囊有驅蟲、除穢、防病的功能功效。
  • 古人防疫的智慧——佩戴香囊
    《千金要方》裡也提到,香囊可以「避疫氣,令人不染」,你看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佩戴香囊,預防瘟疫了。香囊,又稱荷包可以醒腦開竅、避瘟除穢、驅蚊防蟲,用西醫用詞來說就是香囊散發的芳香能使人體呼吸道分泌較多的免疫球蛋白,提高抵禦病毒入侵能力,從而起到預防傳染病的作用。
  • 端午節由來有三個小故事你知道嗎?過去的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曹娥的父親是一個漁夫,有一年春夏之間,天降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漲水時,水中的魚蝦很多,但洪水洶湧,很是危險。曹娥的父親不劃著小船入江捕魚遲遲未歸。14歲的曹娥在家中苦等父親,心中不安,沿著江畔晝夜不停地尋找。她尋找了17個晝夜未果後無奈之下,將自己的衣裳拋入江中,跪下祈禱說:「父親,如果您在天有靈,就成全女兒的孝心,讓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
  • 香囊手藝人:端午節佩香囊 過去是為對抗「壞天氣」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除了吃粽子、划龍舟,端午節還有著佩香囊的傳統習俗。作為古代服飾上的「點綴」,包裹著香料、草藥的香囊不僅有著美觀、裝飾的作用,還被賦予了驅邪、避害的含義。而在我國南方地區,端午節前後的天氣悶熱潮溼,香囊則有了更加實用的意義。
  • 我們的節日之巧手做香囊
    6月24日,「端午識本草,巧手做香囊」武博端午節活動走進常州市鐘樓外國語學校布穀鳥中隊,三十餘名師生參與其中。明習俗「端午節要划龍舟,是不是人們在給龍過節日呢?」「我記得,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奶奶會送我香包,這一定是個送香包的節日吧!」
  •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而端午節都有哪些風俗活動呢?
    端午節的風活動有很多,比如說吃粽子啊,賽龍舟啊,懸艾草啊,佩香囊啊等等等等。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賽龍舟,相傳起源於春秋時期楚國人因捨不得忠臣屈原投江自盡,許多人爭先恐後划船去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屈原已不見了蹤影。
  • 「我們的節日·端午」巧手做香囊 安康端午節
    端午節來臨之際,包粽子、掛香囊、掛艾草等傳統民俗構成了街市一道靚麗的民俗風景。圖為在農貿市場市民紛紛購買艾草。■記者 劉建新攝東方聖城網訊(記者 唐修嶽 通訊員 孫聰) 沐浴蘭湯、懸掛香囊、燻蒸艾草、酒飲雄黃……這是傳承了上千年的端午習俗,而佩戴香囊是人們最為熟知的習俗之一。
  • 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還有你不知道的戴五毒香囊、鬥草等民俗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其歷史悠久,習俗眾多,流傳至今範圍最廣的習俗就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