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防疫的智慧——佩戴香囊

2020-12-24 我與艾的故事

處於非常時期的我們處處小心,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抵抗力,前幾期給大家介紹了艾灸,接下來再給大家介紹一種更方便的方法:中藥香囊。

《黃帝內經》的作者歧伯曾佩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了「衣冠療法」。

《千金要方》裡也提到,香囊可以「避疫氣,令人不染」,你看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佩戴香囊,預防瘟疫了。

香囊,又稱荷包可以醒腦開竅、避瘟除穢、驅蚊防蟲,用西醫用詞來說就是香囊散發的芳香能使人體呼吸道分泌較多的免疫球蛋白,提高抵禦病毒入侵能力,從而起到預防傳染病的作用。可以佩戴在胸前,放包裡,掛車裡,建議人手一個,特別兒童和老年人。

今天就給客戶朋友們做幾個。

開車去藥店買了中藥:

佩蘭,薄荷,藿香,防風,石菖蒲,蒼朮,當然還有家裡現成的3年陳艾葉,冰片……

一部分中藥

因為疫情的原因,人家不給打粉,正好家裡有現成的石磨(是不是我的家什齊全)

磨藥材

最關鍵的是婆婆以前是村裡的裁縫,家裡縫紉機,鎖邊機都有,給我做了香囊袋子,還有最關鍵的,我也是一名巧手媽,打中國結,做流蘇都會,我們倆就2合一了,做出了好幾件的藝術品……不說了,給大家上圖……

五顏六色的香囊

俺閨女迫不及待地穿上漢服,佩上香囊~

是不很搭(擺拍的,沒戴指甲)

怎麼樣?做我的朋友是不很幸福?關注我,下期再與您分享~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古人為何要佩戴香囊?「防疫」用它到底有沒有作用?
    香囊是古人的生活用品之一,女人平時佩戴它的作用之一有點類似今天的香水。另外,香囊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保安康、驅蟲。自古,我們的先輩就有端午節佩戴藥草做香囊(避邪驅瘟)的習俗,此外還有喝藥酒、吃粽子、划龍舟等等。
  • 古人為什麼鍾愛香囊?揭秘佩戴香囊的開運功效
    ▌開運效果一強身健體 香囊雖小,卻是四季保健的法寶。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現在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囊的習俗。 香囊裡面放入不同的東西,對身體就會產生不同的開運作用。 比如在香囊中放入白芷、川穹、甘草、當歸、靈芝之類的中草藥,長期佩戴可以增強免疫力。體虛病弱者也可以在香囊中加入一些強身健體的中草藥,來預防疾病。
  • 防疫小香囊,內有「大乾坤」
    在這個數九寒天裡,成都中醫藥大學給溫江區東大街一小北校區的孩子們送來了冬日的暖心祝福——中藥防疫香囊。梅成林老師向孩子們講解了防疫香囊的製作工藝、以及香囊的成分,此款香囊是中醫藥大學產業研究院利用配方藥物具有抗菌和抗病的原理,將藿香、肉桂、佩蘭、陳皮、薄荷等中藥運用現代工藝製成防疫香囊,可將其佩戴在身上,起到防疫抗菌的效果。
  • 端午節,佩戴香囊有講究
    佩戴「香囊」,有文追朔其歷史可能近5000年,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大戰蚩尤之時即已有之。古時的香囊,多以五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繡囊,內裝多種具有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用以闢去穢惡之氣或作提神醒腦之用。
  • 古人「粽」意的端午防疫內幕,你get到嗎?
    01 佩香囊「 銅盤蕙草起青煙,鬥帳香囊四角懸」如果說瓷器是最美的中國符號香囊便是最美的端午符號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濃烈中草藥細末裝入袋中在古代佩帶盛有香草的香囊並不是女性的專利,男子中也一樣普遍。
  • 千面香囊,這麼多的中國文化竟裝在這小小的香囊裡
    體內存有濁氣,肚子脹氣我們可以佩戴茴香,有健胃行氣的功效。所以選擇香囊還是要用點心,無論是自己動手做,還是外面買現成的最好根據需求來佩戴。二、香囊之刺繡文化刺繡在我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4000多前古人已經成功地將野生桑蠶馴化成家蠶,蠶絲製成紡織原料,從此農耕文化也開始了變革和崛起。
  • 文化尋蹤|小香囊大智慧
    隨著寶馬雕車遠去的,不僅是被香囊渲染的車香、佳麗香,還有作者心頭浮動的暗香,驚豔了千年。香囊,古人最喜愛的佩飾物,又名香袋、香包、香纓、花囊,也叫荷包、耍貨子、絀絀,一般繫於腰間或肘後之下的腰帶上,官宦人家還繫於床帳、車輦上,就像現在噴的香水一樣,走到哪裡香到哪裡。中國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
  • 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看古人怎麼過端午?
    但古人在這天會掛艾草、佩香囊、抹雄黃酒,端午節也是古人的「衛生防疫節」,今天就跟希望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能祛溼,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它的好處,於是在潮溼多雨的端午節,古人就用祛溼的艾葉和菖蒲,加上殺菌的大蒜一起來祛除寒溼防止生病,所以艾葉、菖蒲、大蒜也被叫做「端午三友」。
  • 【抗擊疫情 復工復產】巧手擔當顯大愛,防疫香囊學起來!
    【抗擊疫情 復工復產】巧手擔當顯大愛,防疫香囊學起來!按照甘肅省統一的新冠肺炎中醫藥防治配方,慶陽巧手們發揮專長、晝夜加班,設計研製了各式各樣的防疫香囊。據了解,吉彩琴、劉蘭芳、左煥茸、白淑方、任豔豔、趙麗珺及環縣萬家雜糧公司等眾多巧手和企業克服困難,提早復工,先後趕製防疫香囊8000多個,捐贈給了武漢及慶陽當地的醫護人員、一線防控工作人員及轄區學校、機關單位,有效發揮了巾幗助力防疫的獨特作用。
  • 老師授課時不需戴口罩,專家建議可戴中藥防疫香囊
    在授課時佩戴口罩也確實不方便的情況下,老師們如何做好安全防護?專家建議可佩帶中藥防疫香囊。在之前舉辦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院長王琦介紹,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三百多次大瘟疫,其中都得到了中醫藥的參與,中藥防疫香囊有明顯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應的作用,靠香囊佩戴的揮發物質能夠刺激血清IgA、IgG水平,提高人體免疫力。
  • 立蛋、擊鼓、佩戴香囊,這些好玩的端午習俗用英文怎麼說?
    詞彙:beat the drums 擊鼓cheerlead 當拉拉隊佩戴香囊如果這些小遊戲你都不喜歡,但又想做一些應節的活動,你可以佩戴香囊。If you don't like these, you can wear a sachet.雖然中文說它是香囊,意思是香包。但它事實上味道並不好聞。
  • 端午時佩戴的香囊,並不僅僅是為了香,還有更多用途,皇宮最流行
    五絲系香囊,福壽且安康。」盛夏之際,來臨,氣溫驟升,邪毒肆意。從戰國時期開始,農曆五月就逐漸演變成為毒月、惡月。古人重視端午節,為了趨吉避兇,他們形成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佩香囊」等習俗。香,一直是端午節的重頭戲:沐浴蘭湯、佩戴香囊、懸插艾草……古人對傳統節氣習俗的秉持遠超今日。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 香囊文化|《慶餘年》中範閒用的香囊聞起來像五香鴨?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很悠久,芳香物質很早就被古人用來香體、闢穢、改善環境。原始的香品,多是用芳香植物製成,在今天看來,這才是真正純天然的香料。古時用香常以花木草藥來製作香囊,經過千年發展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香囊民俗文化。早在商周時期,古人便已佩戴香囊。《禮記內則》載:「男女未冠笄者,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 皆佩容臭。」東漢鄭玄注曰:「容臭,香物也。」
  • 聽故事 制香囊 體驗民俗文化
    身著漢服的遊客興致勃勃地在一起編織五彩繩和製作香囊。 (首席記者 李明 攝)6月25日,西安城牆在南門城上箭樓東側舉行「花開盛夏·古城留香」端午節主題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遊客熱情參與。記者看到,這些身著古裝服飾的活動參與者們,與市民遊客一同在民俗文化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製作香囊,裁邊兒、縫布、填充香料……不多時,大家就制好了屬於自己的漂亮的端午節香囊。「很多市民遊客也許不知道,在古代,端午節也是衛生防疫日。古人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殺菌防病,這也反映了古人對疾病的預防意識。」活動參與者李紫睛說。
  • 「打開眼界」香囊,在古時可是「日用品」哦
    他們就佩戴上這種包有藥材的香囊。這些香囊既能治病除臭驅蟲,還散發著芳香的味道。古時的囊,一般以錦製作,但也有用綾製作的,用錦做面料的叫錦囊,用綾製作的叫綾囊。唐代上至皇帝、太子,下至男女侍者,中間有武士、儀衛及外國蕃君長等均可佩戴鞶囊,天子、皇太子佩「金鏤玉鉤」(《新唐書·輿服志》)鞶囊樣式,官員據品級有金鏤、金銀鏤、銀鏤和彩鏤之差別。和所有的服飾一樣,在封建社會,便是佩戴個香囊也得分等級,不是想佩什麼就能佩的。
  • 端午在即,你佩戴中藥香囊了嗎?
    16日至25日,在該院門診就診的患者可憑掛號單到門診一樓服務臺免費領取端午香囊(經典款)一個(每日限前200名)。  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一直保留著懸艾草、掛菖蒲、佩香囊的習俗,以表達闢瘟除穢、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願望。今年,市中醫院自製的端午香囊是由該院名譽院長、全國名老中醫邵榮世親自組方,具有芳香化溼、溫中闢穢、驅蟲解毒之功效。
  • 民間端午習俗:回望中國傳統的祛病防疫節
    古人於是習慣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上山採藥,殺菌防病……這些習俗都反映了古人對疾病的超強預防意識。五毒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二)佩戴祛病香囊香囊,是古人的隨身之物。無論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總角小兒。
  • 金屬香囊 暗香浮動(文物有話說)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每逢端午佳節,人們除了划龍舟、吃粽子外,還會佩戴色彩鮮豔的五彩絲線和形狀各異、繡著各種吉祥圖案的香囊,保佑平安。香囊小小的,卻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一代一代流傳至今,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一。
  • 端午佩香囊,深圳中醫專家教你如何製作香囊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 通訊員 劉暢 劉曉韻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習俗各地有所不同,吃粽子、塗雄黃、尋艾草、掛菖蒲、佩香囊、洗藥浴、賽龍舟等。25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中醫科學科帶頭人、科主任秦鑑向市民分享製作小香囊的「秘方」,讓市民在家也能製作一個防蚊防疫還好聞的小香囊。香囊有驅蟲、除穢、防病的功能據介紹,「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中藥香囊源自中醫裡的「衣冠療法」、「服氣療法」。中藥香囊有驅蟲、除穢、防病的功能功效。
  • 男子帶香囊鑑寶,稱楊貴妃佩戴過,專家建議上交,男子直接拒絕
    眾所周知,在我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古人們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製造出了許多珍貴的物件,而這些物件流傳到現,如今都成為了非常珍貴的文物,尤其是那些皇帝或者是名人所使用的,現如今的價值都是特別高的。大多數文物都是在古墓中所出土的,同時也有一些是在百姓的手中,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變,而人們在有了閒錢之後,都會去喜歡收藏一些古董,從而使自己賺取一定的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