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商討救治方案。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中新網南京2月26日電 題: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再戰抗「疫」前線的15天
作者 陳豔萍 徐珊珊
2003年,39歲的馮旰珠前往內蒙古自治區奮鬥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時隔17年,56歲的他再次出徵湖北黃石,直面「新冠」。
從2月11日至2月26日,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江蘇援黃石醫療隊隊員馮旰珠到達黃石已半月有餘。
馮旰珠具體負責黃石市中醫醫院的一個重症病區,這裡是所有重症病區裡,收治病人最重的一個病區。
指導、商討救治方案。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重症和發病時間有一定關聯,1月底2月初發病的病人,病情相對較重;病人從重症到危重症轉化特別快,快到什麼程度?幾乎沒有先兆,往往是斷崖式進展……」這些發現,讓馮旰珠和團隊在病人的救治中萬分細心,慎之又慎。
即使是在休息時間,馮旰珠也要求值班醫生,發現病人有任何變化第一時間告訴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病情變化太快,絲毫馬虎不得。」
與此同時,對於新冠肺炎救治中的新技術、新手段,馮旰珠和團隊也積極嘗試,包括血漿、單克隆抗體、幹細胞等。
看望病人,和病人擊掌。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談起「非典」與「新冠」的區別,馮旰珠說,「SARS患者,呼吸支持治療效果總體比較好,新冠肺炎輔助通氣不太理想,人機對抗率常常比較高,因此,和SARS的治療明顯不一樣,新冠肺炎病人更強調個體化、精準化的治療。」
「現在各種治療條件相比當年SARS時期,都要更好。」對於新冠肺炎疫情,馮旰珠表示自己有信心。馮旰珠回憶,2003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極少醫院有ICU,呼吸機也比較少,而現在條件好太多,「信息化建設程度更高,不同版本診療指南的及時更新發布,能讓參與救治工作的臨床一線醫生及時學習到,有助於救治工作的開展。」
作為前方「戰士」,馮旰珠說重要的是「堅守住陣地」,「接下來,只要新入院的病人遠遠少於出院的,存量就會逐漸減少。」他信心滿滿地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