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同字面的意思,餐前酒是進餐之前飲用的酒,具有激發食慾的作用,也可以稱謂開胃酒,與「開胃菜」(Appetizer)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餐後酒是在進餐之後飲用的酒,能夠幫助我們消化食物。
ABSTRACT: As their names suggest, aperitifs and digestifs are meant to begin and end the meal – they actually serve a purpose! Aperitifs are meant to stimulate our appetite, preparing our system for the meal ahead, while digestifs do exactly what it is you most likely assume they’re supposed to do, help us di
在2001年上映的黑幫電影《製造》(Made)中,文斯·沃恩(Vince Vaughn)飾演的角色與「吹牛老爹」肖恩·康姆斯(Sean Combs)飾演的角色就一款酒到底是餐前酒還是餐後酒發生了爭執。在影片中,康姆斯點了4瓶菲奈特·布蘭卡(Fernet Branca)作為餐後酒。菲奈特·布蘭卡是義大利最有名的比特苦酒(Bitter)。沃恩卻說:「我不要菲奈特,我要斯特雷加(Strega)。」
這讓康姆斯很驚訝,沃恩解釋說:「菲奈特喝起來有股焦油味,反正斯特雷加也是一款餐後酒嘛。」
「真沒品味。大半夜的你這混帳東西卻要喝斯特雷加這種餐前酒。」康姆斯反駁道。這時服務員來給他們評理,服務員認為康姆斯是對的。而事實上,沃恩才是正確的,斯特雷加的確屬於餐後酒!電影中的這一段對話從側面反映了餐前酒和餐後酒的區分有多麼讓人費解。
如同字面的意思,餐前酒是進餐之前飲用的酒,具有激發食慾的作用,也可以稱謂開胃酒,與「開胃菜」(Appetizer)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餐後酒是在進餐之後飲用的酒,能夠幫助我們消化食物。
那麼,如何判斷一款酒屬於餐前酒還是餐後酒呢?
這主要從酒的甜度和酒精度上去區分。飲用餐前酒的目的是為了刺激食慾,而糖分具有降低食慾的作用,因此餐前酒最好是甜度較低的幹型酒,而為避免尚未就餐就已經喝醉,餐前酒最好酒精度較低。此外,酒精度過高會讓味蕾變得遲鈍。譬如加州仙粉黛(Zinfandel)葡萄酒酒精度一般較高,配餐時最好選擇口味較重的食物,否則酒精會將食物的味道掩蓋。比較典型的開胃酒包括幹型的苦艾酒(Vermouth)、金酒(Gin)、起泡酒、乾白葡萄酒以及幹型馬天尼(Martini)雞尾酒。需要注意的是,餐前酒不要喝太多,因為餐前酒只是為了激發食慾,而不是讓你喝醉。
與餐前酒相反,餐後酒是為了在飽餐一頓之後幫助消化。餐後酒的選擇範圍很廣,如威士忌、波本(Bourbon)、白蘭地、波特酒、雪利酒、利口酒等,以及上文提及的斯特雷加。影片中康姆斯選擇的酒——菲奈特·布蘭卡,是一款含藥草和香料味道的餐後酒,有點類似人們喜歡的奎寧水。我們既可以選擇甜型餐後酒,也可以選擇幹型餐後酒,最重要的是根據個人的喜好而定。(編譯/Catherine)
作者: Adam Teeter 載自: Vine Pair
文章來源:紅酒世界網(wine_world)
紅酒俱樂部公眾微信號:wineclub199
長按下方二維碼圖片,自動識別關注公眾號
↓↓↓ 點擊「閱讀原文」閃購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