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是死罪,為何那麼多王爺都賭上性命造反?當個逍遙王爺不好嗎

2020-12-24 騰訊網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在歷史上,因為太子之位的爭鬥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即使是已經立有太子,很多親王仍舊不會死心,他們會在背地裡搞些小動作,意圖讓太子被貶,自己則有機會上位。在這種充滿權謀詭譎的政治鬥爭中,有的親王會因為失敗丟了王位,有的甚至連性命都不保,這一點或許很多人都不理解,難道當一個親王不好嗎?

事實上,當一個親王表面上確實很好,也很風光,且不說爵位,僅僅是身體裡流淌著皇族血液就已經夠顯赫的了。再者,親王還可以不用像皇帝那樣整日為國事操勞,平日裡在自己的豪華府邸上聽著小曲,有著下人專門伺候著,又有超高的俸祿可拿,出個門還有著相應的排場,別提多舒服了。相反像雍正那種,當個皇帝沒日沒夜的工作,平時想外出狩獵逛逛園子仿佛都是種奢侈。可即使是這樣,還是有很多人不惜賭上身家性命去博這個皇帝位。

放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有多少親王死在了爭奪王位的路上,比如唐朝,尤其是前期的唐朝,骨肉相殘的事每隔一段時間都在發生。比較著名的就有李世民殺兄弒弟,甚至連他的侄子一個也不放過,統統斬草除根,踩著兄弟的屍骸登上九五之尊的大位。數十年後,他兒子也故技重施學他當年的做法,走上了謀反的路。

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成功?在大一統王朝,嚴格上來說只有朱棣一個人做到了,其他人則是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都說是被逼的,難道這些人當中就真的只是被逼的那麼簡單嗎?難道他們心裡就沒有一絲想要當皇帝的念頭嗎?當然也確實是有個別是真的被逼的走投無路。很多人說這是野心,筆者則認為這是人性,畢竟起點不同時,想法也會跟著改變。就比如你是一個平頭老百姓,就會想像親王那樣有著榮華富貴而又不用操勞太多事的活著。親王也是一個道理,他的起點本來就很高,加上人也總要有上進心吧,而親王的上進心還能是哪?只能是皇帝了。

當然了,這只是筆者個人的分析,或許身處帝王家的他們本就身不由己。但是歷史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層讓人看不透的迷霧才更加有趣,不是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你們是親王的話,是選擇當個逍遙王爺,還是會孤注一擲邁出那一步?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中的帥氣王爺,正史上的朱高煦,看他搞笑的造反之旅
    朱高煦的身材相貌都是人中龍鳳級別的,他還繼承了永樂大帝朱棣的軍事才能,朱棣也的確對他偏愛有加,這樣看來的朱高煦似乎是個很有能力的人。那麼為什麼說他在正史中的行為很搞笑呢?多次造反失敗後,他最終的結局又是什麼樣的呢?
  • 明朝一位王爺比朱棣厲害,他活著的話,朱棣不敢造反
    朱棣是一位成功的造反者,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王爺造反成功的人。
  • 為什麼明朝的王爺不讓進京,而清朝的王爺不讓出京
    同樣是王爺,為何差距這麼大。 ; 如果直接奪了他們兵權的話,很有可能他們造反的更快。 ▲明初藩王分布圖 二、老朱為何下手這麼血腥 所以,朱元璋把成年的兒子都賜了封地,踢出京城。
  • 為何清朝王爺無聖命不準離京?皇上:朕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縱觀中國的封建王朝,都會發現一個特點,那就是皇上的子嗣特別多,有的皇帝甚至有十幾個兒子。這些人,都將以皇權繼承扯上關係。一般時候,皇帝會從自己的眾多兒子中挑選一個作為皇上,其他則被封為王爺和藩王。正因如此,清政府的朝廷命官,大多都是滿族皇室宗親,皇帝如此舉動,倒像是和這些皇權貴族一起打理清朝江山的意思。別看平日皇帝和這些王爺都是一團和氣,若是有人,敢私自離京,那可等同於犯了死罪。所以在清朝,沒有王爺敢私自出京,就算有特殊情況必須出京,也必須要和皇帝打招呼,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離京出發。
  • 奪嫡之爭那麼激烈,康熙九個兒子為何都不願當個逍遙自在的王爺?
    從意義來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不用愁吃喝,還不用擔風險,多美的事,而能當個無憂無慮王爺的美好結果,誰還會提著腦袋參與到競爭激烈的奪嫡之爭呢,實際情況是不允許你這麼想的,尤其是清朝的王爺是有很多擔憂,要面對諸多困難的。清朝的王爺和明朝的王爺不同在明朝是藩王,看你無心政治,有意想做個閒散王爺,那行,到一定年齡了出京就藩,給你封一塊地,沒有聖旨不許進京。
  • 清朝的王爺是如何消遣時間的?
    你認為那些王爺真的很快樂嗎?是的!那些王爺的快樂你想像不到!與明朝用地方「卷養」宗室親王的方式不同,清朝規定王爺不得離京,所以,處在在皇帝眼皮底下的「看守」,皇帝對王爺並沒有那麼忌憚,回看整個清朝,你可以發現,清朝並沒有發生宗室對皇權產生威脅的亂象,這一點可能與康熙設南書房、雍正設軍機處,皇權高度集中有關。
  • 明朝不讓王爺留京,清朝不讓王爺離京,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統治?
    明朝不讓王爺留京,清朝不讓王爺離京,到底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統治?明、清兩朝對王爺的不同處置方式各有利弊,而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為減少王爺對皇權的威脅。明朝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朱氏子孫進行了分封,只要是他的兒子都是王爵,兒子的王爵又由嫡孫繼承,一直到該門戶無子嗣繼承自動就斷了爵位。明朝所有的王爵必須要就藩。
  • 效仿陳橋兵變,齊王想要造反,差點被夏潯發現!
    ,車子前後有四個魁梧的大漢,俱都一身騎裝,胯下配馬。效仿陳橋兵變,齊王想要造反,差點被夏潯發現!四個護院腰間都佩了狹鋒單刀。「採石場那邊的幾個管事都是僱傭的當地人,對楊文軒這個東家並不熟悉,你要瞞過他們很容易。不過,採石場畢竟不是楊家經營的主要產業,不需要東家一直守在那兒,所以我們在那裡只能住上十天半月的。這些天裡,我會把楊文軒的癖好、姓情、脾氣、言談、舉止,包括他交往的朋友、府中親近的管事下人,遠遠近近各方面的關係,全都告訴你,你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楊旭的一切,以達以假亂真之效」「是!」
  • 康熙時期,為何會發生「九子奪嫡」?安安穩穩做個王爺不好嗎?
    在中國歷史上,皇子爭奪皇位之事基本上貫穿了封建王朝的始終。只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於歷史上其他爭儲事件無疑更加精彩、更加殘忍些,而且歷史上僅此一例。因此「九子奪嫡」便成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這裡很多人就會問,康熙的那些兒子安安穩穩地做個王爺不好嗎?非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趟這趟渾水。
  • 明朝唯一被煮成肉湯的王爺,體重達150公斤,肉湯至今還有名
    明朝有不少王爺都名垂青史,朱棣篡位之前就很了不起,他17歲就到自己的封地當藩王,20幾歲率師北徵,招降元朝太尉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眾多王爺當中他最有才能,即使不做皇帝也會在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回到明朝當王爺你知道明朝藩王過得是什麼日子嗎
    這其中最多的就是回到明朝當崇禎或是當個王爺,當然了,沒人希望穿越回去做一個農夫或是苦力。做崇禎暫且不提,就說說你要是真的回到明朝當王爺,你知道你的日子會有多慘嗎?明朝開國的時候,王爺們的日子還是非常舒服的,你別看朱元璋對外面的功臣和官員下手那個狠,對自己的這幫兒孫們那可是呵護備至。含到嘴裡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掉了。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首先要明確的一個事實就是:朱棣「敢不敢造反」,跟藍玉「是死是活」,關係真心不大。其實,就算靖難之前,當年的戰神藍玉已經死了好些年,但對於「有追求」的燕王朱棣來說,造反這個決心,不是一般的難下。一個直接的前車之鑑是:明朝以前,歷代大一統王朝裡,地方同姓王爺造反奪位的成功機率,依然還是個悽慘的零。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王爺表面來說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僅次於皇帝的尊貴存在,但說得再好,皇帝也只有一個,可是天下之主,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爺再尊貴也只是臣子,君臣有別,看似只差一步,實則天壤之別。
  • 同樣是造反,蕭燕燕不讓任何人傷害胡輦,為何卻親手逼死烏骨裡?
    烏骨裡的死,其實已經給了大家答案,無論任何人,只要謀反,那都是罪無可赦!可是,同樣是造反,更同樣是蕭燕燕的姐姐,蕭燕燕能堅持不讓任何人傷害蕭胡輦,為何當初卻要親手逼死了烏骨裡呢?
  • 我的男人是王爺啊
    》 蘇小涼 在娛樂圈摸爬滾打了十年,以演技著稱的三線小明星溫如意穿越成了個王府小妾。定王爺是出了名的殘暴,在王府的頭幾年,溫如意心裡想的都是如何從那位主身上多搜刮點銀子下來,好為將來的跑路做準備。熟料劇情變化太快令她措手不及,她家王爺要造反了,還揣著她一塊兒走非要讓她當皇后。溫如意:WTF?!
  •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那麼多兒子,都在幹嘛?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那麼多兒子,都在幹嘛?說出來,朱元璋估計要氣死,本想著自己選擇的皇位繼承人,那些藩王應該遵循祖訓前來勤王的,誰成想一個個的都作壁上觀,好不容易有兩個想要勤王的藩王,還是各懷鬼胎。
  • 一個清朝王爺擁有多少親兵,有沒有實力推翻雍正皇帝?
    這個劇情當然是虛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在清朝統治期間,一個王爺到底能夠擁有多少親兵,有沒有能力推翻雍正皇帝?認真地說,王爺的親兵少得可憐,根本不可能推翻皇帝,而且連親兵都是皇宮裡派來的,根本不會服從王爺的命令。
  • 鶴唳華亭:只剩9集,可五大王沒黑化,表哥沒造反,後面咋演
    導語:鶴唳華亭:只剩9集,可五大王沒黑化,表哥沒造反,後面咋演說到《鶴唳華亭》這部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吧,這部劇最近的話題熱度還是很高的,但根據目前更新的劇情情況來看,原著書粉們表示很慌呀,畢竟按照原著的套路,五大王需要黑化,和蕭定權爭搶皇位
  • 《大秦賦》風雲突變,嫪毐造反,冬兒下線,嬴政沒捨得「摔孩子」
    「收網」行動開始,朝局「風雲突變」,要是搞不好,很有可能嬴政王位不保,但是為了大秦的穩固,為了統一六國,嬴政打算賭一把。嫪毐抓住機會,聯合早就串通好的外援,直接造反,帶兵攻入鹹陽。嬴政在鹹陽的兵馬不多,一時失手,匆忙出逃。事後鹹陽城內一片狼藉,皇宮倒塌,嫪毐想要將嬴政與扶蘇除掉,派人四處搜查。
  • 無釐頭造反家朱高煦,他的造反之路究竟有多坎坷?
    如果再不行動,那將抱憾終身,於是朱高煦選擇起兵造反。此時國家安定,四海平靜,朱高煦更是連造反的輿論基礎都沒有,可謂是名不正言不順,這樣的行動簡直就好比自殺。朱高煦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奪取樂安周邊郡縣,並設立了五軍,大體上還是有點造反的聲勢。史料記載「是月,高煦遣百戶陳剛進疏,更為書與公侯大臣,多所指斥。帝嘆曰:漢王果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