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手記第六期
講最真實的醫患故事,做最有溫度的紅房子人
作者:葉子醫生
葉 丹
住院醫師,畢業於復旦大學醫學院,專業婦科腫瘤。
這幾年,遇到的年輕宮頸癌患者越來越多,每當看見花一樣的姑娘在病魔面前痛哭流涕,惋惜的同時,我總在想,我們的宣教怎麼可以做得更好一點,更好一點...
於是,我想講講這個故事。
門診來了位美少女
這天我的門診來了一位做婦科檢查的「美少女」薇薇(化名),姑娘膚白貌美、時尚洋氣,我不由感嘆真真是最好的年紀呀。
所謂常規的婦科檢查,一般適用於性生活超過1年的女性。
我看了一下年紀,21歲。不過這也並不奇怪,成年人嘛,所以她來做一下檢查也無可厚非,還應該給她點讚,說明她很有健康意識呢。
可是接下來的對話,讓我再也輕鬆不起來。
「小姑娘,你還蠻有健康意識的,是有什麼不舒服嗎?」
「我和我男朋友在XX的時候,已經很小心了,但還是老出血...」 小姑娘有點支支吾吾 。
「那出血的次數多嗎?出血量有多少?性生活開展有多久了?」我著急地三連問。
「有時候出、有時候不出,血不是很多,性生活有五年了...」
過早開始性生活、同房出血,我確實有不好的預感。
我讓她去做宮頸篩查
雖然,25歲以下的女性常規不需要檢查HPV,因為這個年齡2年內90%的HPV將會轉陰,發生宮頸癌的風險較低。
但是,上述對話之後,我覺得雖然她的年紀小,但是性生活開始得早又有了同房出血的症狀,宮頸篩查是必然的了。
最後的結果,也證實了我的猜想。
一周後她的檢查結果出來,是HPV高危型感染同時伴有宮頸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更重病變不能排除。通俗來說,就是癌前病變。
「醫生姐姐,我是不是得癌症了?」看到「高級別」三個字時,薇薇的眼神一下黯淡下來,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
癌前病變一定會變成癌嗎?
80%女性一生中總會感染HPV,但是絕大部分都能靠自身免疫消滅掉。可如果感染的是高危型HPV,比如16、18型,恰好自身又不能清除,形成「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是有可能發展成宮頸癌的。
持續的HPV感染髮展成宮頸癌前一般會經歷這幾個階段:
1、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這個屬於輕度病變,不需要太擔心。從臨床上來看,40-50%的患者在一年的隨訪期內可自行轉歸,20%~30%維持不變,有20-30%的患者會進展為癌前病變。
2、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就是薇薇正在經歷的「癌前病變」,要發展成浸潤癌通常需要幾年到十幾年的漫長時間,所以這中間還有很多方法防止癌症的發生。
小小年紀,宮頸病變卻已達到高級別,我為薇薇難過,卻也為她竊喜,因為,還有機會。
接下來,她還需要等待活檢結果和具體的治療方案。
年輕女性浸潤癌發病率在增加
在我不長的執醫年限裡,我見過最年輕的宮頸癌患者是20歲,比薇薇還要再小一點,疾病不挑人,蒼天饒過誰,幸好她這一次的檢查和治療還來得及。
據流行病學報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浸潤性宮頸腺癌及其變異型的發病率迅速增加,尤其在較年輕的女性群體中。目前大部分的觀點認為,30歲以上的HPV感染往往是持續性的,而持續性的HPV病毒的感染又是宮頸癌的高危因素,因此需要格外重視。
所有腫瘤中,宮頸癌是唯一或者說最早有希望被消滅的惡性腫瘤,因為我們有二級預防(癌前病變的診治),而且有一級預防(科普性生活健康,更重要的還有HPV疫苗)。
所以,不管多大年齡,如果有性生活,就應該定期做婦科檢查,即便沒有症狀也要體檢。因為HPV感染、癌前病變,甚至早期的宮頸癌都是沒有症狀的,但可以通過體檢發現,進行早期的治療幹預去阻斷宮頸癌的發生。如果是像薇薇這樣,同房出血很明顯,或者是其他的類似症狀:異常陰道出血、異常分泌物,一定要馬上就醫。
年輕人,真的可以無所顧忌嗎?
那麼是不是年輕,免疫力強,病毒自行消退的概率很高,就比阿姨、姐姐們強呢?
不得不潑你一盆冷水,熬夜玩耍、加班加點、亞健康狀態,雖然你的實際年紀是小,但是摸摸自己的良心,你的身體免疫力還好嗎?
對於年輕人來說,我不得不提醒你們,HPV感染的高危因素離你並不遠:
1.性生活開展時間較早(<16歲)
2.性伴侶更換次數較為頻繁或者性伴侶有複雜的性關係
3.既往有性傳播疾病病史
4.吸菸
5.免疫力較差
年輕不是疾病的擋箭牌!
還記得你最近一個月有過多少次熬夜?
有過多少次不規律飲食?
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錯過時間體檢....
月經不規律,記不得上一次什麼時候來的...
過勞和壓力,不規律作息、飲食,以及性開放的今天,部分女性較為混亂的性關係,無疑是將你暴露於疾病的高風險中。
性生活很美好,也是女人一生中需要經歷的幸福,但是規律性生活;不要過早開展性生活;注意衛生、清潔;不備孕的時候,做好避孕措施;定期做宮頸的篩查是每個女性需要做到的。
--The end--
原標題:《醫生手記|她剛過20歲,確診為宮頸「癌前病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