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團新劇本欲唱遍無錫景

2021-01-10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想像一下在不久後,坐在運河遊船上,岸邊戲臺傳來清脆優美的弦聲,吳儂軟語吟唱著無錫美景,將是多美的一幅畫面。」近日,無錫評彈原創劇本《永遠的太湖美》首稿完成,以此為基礎的江南無錫景評彈音樂會也進入籌備階段。

&nbsp&nbsp&nbsp&nbsp評彈發源於蘇州,卻興旺於無錫。書場眾多,名角輩出,無錫曾被譽為「江南第一書碼頭」。如何再現昔日「書碼頭」盛況,成為無錫市評彈團「二次起航」所背負的重要使命。「一方面打造隊伍,另一方面則著手新劇目創作。」無錫評彈團團長顧國良表示,創作一臺評彈藝術精品不僅能幫助評彈團打響名氣,也能促進無錫評彈藝術進入良性循環。評彈團以「太湖美」和「無錫景」為新劇目的創作方向,邀請國家一級編劇,原中國曲藝創作中心主任陳亦兵擔任主操刀。歷經五個多月的構思和創作,評彈作品首稿完成。

&nbsp&nbsp&nbsp&nbsp新劇目以水為鏈,將無錫的山水、古鎮、園林、書院等諸多景點和歷史傳說、名人故事串了起來,包含序和尾聲在內共創作了12篇評彈作品。其中,《範蠡與西施》篇用現代人穿越的方式來重新講述吳越春秋時的美麗傳說;《梅思》篇則記敘了榮家與梅園的種種往事;《走山》篇描繪了徐霞客一生執著走峰巔的豪情壯舉;《兩封家書》篇則由蕩口古鎮上華蘅芳故居中的兩首小詩,再現了近代科學先行者華蘅芳與結髮妻子周佩蘭相敬相愛的動人故事。「這10篇作品可以整體演出,也可獨立成篇,與景點嫁接,進行表演。」陳亦兵表示。

&nbsp&nbsp&nbsp&nbsp劇目受到了不少專家的關注。「豐富多彩的流派唱腔是評彈藝術的獨特魅力,不同的短篇作品不妨也用不同的流派來表現。」省曲藝家協會主席盛小雲建議道。評彈非遺傳承人邢晏春表示,新劇目創作不能忽略評彈的輕鬆趣味性,「雅俗結合」更受大眾喜愛。「未來城市個性化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專家表示,通過重塑「江南書碼頭」,將運河沿線的文化古蹟、名人故居串珠成鏈,打造運河慢生活的良好氛圍,為無錫城市文化個性的打造增加一塊重要的砝碼。(陶蓁)

相關焦點

  • 酥到骨子裡的10首蘇州評彈
    走在煥然一新的弄堂裡,就會想起自己在石庫門裡住了幾十年、每天練唱評彈的日子,熟悉的畫面也喚醒了很多觀眾的記憶,「重回孩提時代了,當年和家人一起聽評彈廣播,是夏夜涼風習習中的享受」「評彈人、老上海、雅致生活,都集齊了」。
  • 《金陵十三釵》插曲《秦淮景》(雙語)
    經過很多論證和篩選,最終決定以民歌侉侉調(《無錫景》)為素材進行改編和填詞,並根據影片需要,更名為《秦淮景》。另外,秦淮藝伎歷史著名,很多人在歌舞詩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為此導演決定讓她們用蘇州評彈的咬字方式演唱 (蘇州評彈這種曲藝形式直到今天還在南京繼續存在),以增強電影的特色。
  • 如果鄧麗君能唱一回評彈
    如果鄧麗君能唱一回評彈 2020-05-08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海上記憶】上海評彈團18人,原來從這裡起步
    一周後的11月20日,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宣布上海人民評彈工作團(即今上海評彈團)成立,初創者就是這18位藝人。他們入住延安中路549號集訓。三天後,從這裡冒雨出發去淮河工地參加勞動,並通過體驗生活,帶回了一部中篇評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 一聽評彈終身迷
    評彈人手中娓娓道來的秦淮景與情,和著纏綿的琴聲咿咿呀呀到如今。「蘇州人有這麼一個習慣,吃飯過後喝一杯茶,聽一回書,就非常滿足,感覺今天的溫飽也解決了,精神食糧也有了,要是今天沒有聽回書的話,就會感覺好像有什麼事兒沒做。」 形容評彈之於蘇州人,評彈藝術家盛小雲的這句話似乎恰如其分。
  • 評彈錢家班和書臺姐妹
    麗調的特點以悽婉為主要特色,唱來纏綿悱惻,含蓄深沉。《情探·梨花落》這首彈詞選曲最為代表了徐麗仙的悲劇美學。麗調,同時也能融入高腔,唱得明快、歡樂、激越,富有時代的音符,其開篇《新木蘭辭》最為代表作了,這就是麗調的可塑性。她一生留下眾多的開篇、選曲,為之流傳不息,影響深遠,其價值不僅僅獲得了曲藝評彈界的高度評價,還獲得了音樂界的重視與美譽。
  • 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集體拜師
    蘇州評彈學校校長王善春也特地趕到拜師儀式現場,見證學生們藝術道路新階段的開啟。此次來到上海評彈團收徒,邢晏春、邢晏芝兩位老師也頗為欣喜,看到學生們有更好的發展平臺,作為前輩的他們也由衷感到高興。  近年來,隨著長三角地區文化一體化的發展,江蘇、上海等地評彈界的交流更是日益頻繁。
  • 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逝世,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已成絕響
    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之一的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2019年10月24日凌晨4點12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92歲。根據老人的遺願,喪事一切從簡。至此,劉天韻、蔣月泉、唐耿良等18位首批加入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相繼離世,如今已無一人健在,屬於評彈的一個時代落幕了。
  • 聽評彈宗師留下的「上海聲音」
    這是上海評彈團第一次赴港的最後一場演出,許多觀眾奔著《廳堂奪子》這齣壓臺戲而來。當蔣月泉與搭檔楊振言唱到金大娘逼迫徐元宰複姓歸宗的高潮部分時,幾乎是一句一彩,掌聲如雷,後臺的同行們也不自覺地圍攏過來,聚精會神地欣賞。謝幕時,蔣月泉與楊振言是一謝再謝。   此時,蔣月泉的心已飛到了千裡之外的上海。
  • 傳承評彈藝術 上海評彈團今舉行傳統拜師儀式
    入門拜師是戲曲界的傳統,今天,上海評彈團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辦了青年演員集體拜師儀式。邢晏春邢晏芝、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等一批當代上海和蘇州的評彈名家喜收愛徒,他們將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將技藝傾囊相授給年輕一代。
  • 8位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集體拜師,00後接過傳承大旗
    而此次本次參加拜師儀式的共有8位青年演員,均畢業於蘇州評彈學校,包括7位彈詞演員和1位評話演員,年齡最小的黃濟璠、林昱辰、季毅洋都出生於2000年。此次收徒的6位藝術家中,邢晏春、邢晏芝最為德高望重,他們分別收錢晏、姚依依為徒。邢晏春、邢晏芝分別收錢晏、姚依依為徒蘇州評彈學校校長王善春特地趕到拜師儀式現場,見證學生開啟藝術道路新階段。
  • 上海評彈團響應社區「集結號」,評彈演員為高齡老人送菜上門
    除了居家練功、創作新書目,上海評彈團的演員們也紛紛投身於社區防疫志願服務中,有人每天主動為樓道和電梯消毒,有人在小區登記返滬人員信息、幫忙測量體溫……今天,上海評彈團的防疫先鋒隊走進了石門二路街道居民家中,為社區90歲以上的老人和殘障人士家庭送上了免費的新鮮蔬菜。
  • 評彈與文化廣場
    1959年評彈進入近萬座的文化廣場演出,可以說是其巔峰期的一個標誌。  文化廣場是當時上海最大的演出場所,舞臺臺深約19米,臺口約21米,座位近萬。此前,評彈從未進過這樣的大場子。那是在1957年8月,上海音樂家協會在文化廣場舉辦「星期音樂會」戲曲專場,邀請上海評彈團參加。蔣月泉、朱慧珍雙檔在專場中演唱了彈詞開篇,聽眾反響熱烈。上海評彈團由此產生了進文化廣場演出的設想。
  • 我們距離評彈宗師蔣月泉還有多遠?
    追求信仰 捨棄名利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評彈在上海十分風靡。尤其在四十年代中期,彈詞流派蔣調已經形成。一時間,蔣調唱腔成為了時尚音符,蔣月泉在上海灘名聲大振。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說,「他們憑著對黨對國家的熱愛和信任,毅然決然地放棄名利,參與組建評彈團。憑藉蔣月泉的藝術威望和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他還發展了不少藝人加入評彈團。」
  • 周深,我有一段情,唱給諸公聽
    溫軟的女聲開場,用蘇州評彈、蘇州話的演唱方式來演繹《秦淮景》,讓人仿佛回到舊時的蘇杭,羅衣繡鞋的江南女子,手持油紙傘信步於青磚黛瓦、小橋流水之間。周深在一旁低吟淺唱,耳畔迴蕩著百轉千回的吳儂軟語,細細呀,道道來,唱給諸公聽……唐代詩人王維寫下的「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而到了今天,「是最遙遠的事情,相思算什麼,早無人在意」,周深唱出了落寞人的哀怨,也唱出了為之動容的悽美。蘇州評彈再一次出現在第二段主歌裡,淡淡的附和,在周深的淺唱中把女子的「悲」推向了高潮。
  • 上海評彈團最年輕一代演員亮相網絡,00後說書小先生「賣相」哈靈呀
    鄉音書苑裡,昨天進行了上海評彈團聚焦青年演員考核的一場網絡直播。三檔組合裡,有4位是今年6月即將從評彈學校畢業的00後演員。這群說書小先生們初出茅廬,三弦、琵琶功力不差,說表、顏值樣樣能打,讓線上觀眾們一睹評彈新青年的風採。
  • 上海評彈團9位名家收徒,跨地區跨曲種實現「薪火相傳」
    三年前,8位評彈藝術家和9位青年演員舉行集體結對拜師儀式,上海評彈團「薪火計劃」由此揭開序幕。「薪火計劃」旨在通過拜師結對,讓書目與流派一起「薪火相傳」。當時,來自江蘇的3位評話名家陳景聲、姚江、汪正華,將自己的長篇書目傳給了上海評彈團的青年演員。
  • 評彈小劉的評彈夢,19歲登臺演出《珍珠塔》,外公外婆鼎力相助!
    還記得第一次上臺演出評彈長篇的時候,就是在蘇州大儒巷38號,那時候只有19歲,稚氣未脫,我們非常的緊張,幾天幾夜都睡不著!身為老師的外公外婆比我們還緊張,怕我們無法適應舞臺,做不了評彈演員。結果到了演出那一天,下面座無虛席,老聽眾都來看這一對小雙檔了,我們看到生意這麼好,非常的開心,沒有任何思想負擔和包袱,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回書下來贏得了滿堂彩,從此開啟了我們的演藝生涯!
  • 蔣月泉評彈藝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蔣月泉藝術流派(以下簡稱蔣派藝術),是我國近現代評彈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包含「說、噱、彈、唱、演」全部藝術手段在內的個性化審美表演體系。那麼,蔣派藝術究竟是如何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弄清這個問題,對於評彈藝術在新時期的重鑄輝煌,以及探尋非遺文化藝術傳承與創新的機理,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轉載新民晚報文章】上海評彈團臺灣校園行
    上海評彈團在"中央研究院"9月24日晚上海評彈今年力推的新編中篇評彈《林徽因》在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上演,這也是曾多次赴臺演出的上海評彈團首次攜原創新編書目來臺灣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