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生來平凡渺小
但,她從不認命
以貧瘠的生活為土壤
拼命從苦難的泥淖裡爬起
並扶起陷入困境的不幸者
1950年出生於臺灣的陳樹菊已經賣了整整56年的菜了。多年來,她和我們身邊的賣菜大媽一樣,每天家裡菜場兩點一線,進貨賣貨,用辛勤的汗水換取微薄的收入。
2010年,這個普通的賣菜阿嬤卻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與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等人同列。同年入選《福布斯》雜誌「48位亞洲慈善英雄」。
賣菜阿嬤如何影響世界?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普通賣菜大媽
不平凡的人生
苦難中成長
家人因病離世讓她嗜「錢」如命
陳樹菊出生在臺灣一個貧窮的家庭,一家八口都靠父親賣菜為生。
貧窮家庭百事哀。她13歲時,準備生第七胎的母親難產,需要進行剖腹產。但是醫院要求先交5000塊的手術保證金才肯動手術。這筆錢對這個貧窮的家庭來說,無疑一個天文數字。最終母親沒有等到錢湊夠,就撒手離去了。
媽媽的離去,也為陳樹菊的童年畫上了句號。剛剛小學畢業的她,開始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既要照顧家中的菜攤,還要撫養和管教弟妹。
可是禍不單行,母親走後幾年,陳樹菊的三弟莫名高燒。一家人又面臨無錢醫治的窘境。雖然在三弟小學班主任的幫助下,他們籌到了治療的經費。但是由於病情延誤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三弟在送往臺大醫院後不久就過世了。
「經歷過家人沒錢看病的慘劇,從心裡覺得,世界上只有錢最好,有錢才能保命啊,一定要多賺錢、賺大錢,才能保護家人。」
從此以後,陳樹菊開始拼命賺錢。一般賣菜的商販下午五六點就收攤了,她延長了收攤時間,從開始的七點、八點,到後來的凌晨一兩點。深夜萬籟俱寂,陳樹菊的菜攤依舊燈火通明。
早晨,當天邊還沒露出魚肚白的時候,陳樹菊就已經趕到了批發市場。為了搶到最早一批的新鮮蔬菜,她強迫自己睡在地板上,以防自己睡得太沉,錯過搶菜時間。堅硬溼冷的地板常常讓她一身酸痛,後來她又改睡長條凳,睡覺時得雙手緊緊抓住凳腳,防止摔倒。
陳樹菊的前半生,只有一個目標——錢。
為慈善揮金如土
「錢,要給有需要的人才有用」
但真正賺到錢後
陳樹菊發現
自己並沒有因此而開心
她不喜歡花錢,化妝打扮、保養皮膚、昂貴服飾,這些都不入她眼。對於擴大事業,她也毫無興趣,因為一個菜攤就已經夠她忙的了。她突然發現,錢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不過是個數字而已。
慈善的種子已經在心中埋下,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追求。1993年,陳樹菊第一次捐款,以過世父親的名義捐了100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22萬)。後來,她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很平靜,又很快樂,從內心裡發出來的快樂。」
「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同,每個人的用錢方法也不一樣,有人喜歡買一輛奔馳來開,覺得很拉風。但我會想,錢拿去玩了,就沒有了,很可惜,還不如捐出來。」
1997年,陳樹菊遇到了侄子的班主任李國榮。李國榮認真關心孩子的樣子,讓她想起了當年弟弟生病時幫忙籌款的班主任黃順忠老師。陳樹菊當即決定,向母校仁愛小學捐贈100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22萬),設立一個急難救助基金,幫助那些和弟弟當年一樣,在緊急情況時需要救助的兒童。
陳樹菊日復一日過著清貧的生活。陳樹菊家人說,她一天吃飯用不到100元新臺幣,或是醬油拌飯,或是整整一周只吃一瓶豆腐乳佐餐;最奢侈也就是買個快餐,中餐吃一半,晚餐再吃一半……
但在慈善事業上,她總是揮金如土,毫不心疼。
陳樹菊發現,仁愛小學圖書館似乎太小了,只有一間教室大,便問,「蓋一間圖書館要多少錢?」「不知道,應該要很多錢。」學校也不敢講。陳樹菊張開手掌問道,「這樣夠嗎?」學校以為是50萬,「50哦,不止啦!」「什麼50,這樣啦!」陳樹菊再用力把手掌張開。
2005年,這幢陳樹菊個人捐款450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100萬)建造的圖書館落成,這也是臺東地區小學惟一的一棟三層樓圖書館。在落成儀式上,陳樹菊緊張地幾次戴不進白手套,只能不停地說「感謝」。
2018年10月10日,陳樹菊將辛苦賣菜五十六年的積蓄全部拿了出來,捐出現值一千六百萬元(新臺幣)的儲蓄險給臺東基督教醫院設立「陳樹菊醫療貧困暨癌友關懷基金」、臺東馬偕醫院設立「陳樹菊女士醫療慈愛基金」,實現了她多年的助貧就醫心願。
多年來,陳樹菊省吃儉用卻大方捐款,共向慈善事業捐贈了近2800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628萬),多用於兒童教育和孤兒救助。
平凡的慷慨
登上《時代》新高
2010年,在華人導演李安的推薦下,陳樹菊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排行榜。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陳樹菊不太適應,差點拿菜打他們,「你們在這裡,客人還要不要買菜?」
成名以後,生活依舊。常年勞累讓陳樹菊患上多種疾病,為了節省上廁所時間來賣菜,她患上尿道結石和腎結石,高強度的勞動讓她還有脊柱側彎、靜脈曲張的毛病。
尤其是她的大拇腳指,已經嚴重外翻45度,當左小腿的蜂窩組織炎反覆發作時,她總是用紗布包裹尚未痊癒的傷口,再將雙腳塞入雨鞋中,繼續站著工作16個小時。
最近,附近的人在深夜菜場再也看不到那個一瘸一拐,辛苦忙碌的身影了。去年,由於身體健康原因,69歲的陳樹菊終於從忙碌大半生的菜場退休。
李安導演形容陳樹菊是「平凡的慷慨」。自賣菜阿嬤的事跡被大家知曉後,臺灣地區的網絡捐款和小額捐款一下激增好幾倍,還有人捐來幾十元的硬幣。「少少也要捐的觀念」在臺灣地區普及開來。
陳樹菊的善不僅在於她為慈善事業慷慨解囊,更在於她以自身行動推動了社會向善風氣的形成!
畢生節儉
卻為慈善揮金如土
一生清貧
卻守得靈魂的高貴
陳樹菊,用身體力行證明了
「高貴的不是身份,而是品行」
苦難的人生,不凡的慷慨
且看賣菜老嫗亦能影響世界
經過評選,來自臺灣的陳樹菊當選「2019中華慈孝人物」,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來源:中國新聞社
編輯:於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