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
在菜攤賣了53年菜的一個臺灣阿嬤說出了這句話。為此,她在賣菜期間,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大多捐給了慈善機構救濟有困難的孤兒、老人,還出錢讓學校建圖書館、建孤兒院.
捐款金額竟然還高達1000多萬臺幣(約228萬人民幣),50多年間單靠老老實實的賣菜,都能向社會作出了這麼大的貢獻。只能說,這個賣菜的阿嬤不簡單啊。
據媒體消息報導,2010年,賣菜阿嬤還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第八名,在百位人物大咖中名列前茅,連歐巴馬、柯林頓這些領導級人物都排在她後面。
那麼
這個阿嬤到底什麼來頭?
她的名字叫陳樹菊,1951年出生在一個清貧困苦的家庭,家裡的收入完全來源於父親的菜攤。陳樹菊的善心大概是受到兒時經歷的影響,那時才剛剛小學畢業的陳樹菊家裡就發生了噩耗。陳樹菊的母親產期來臨被送往醫院生產,但是沒想到遇上難產,並且那時候醫院要先交5000元保證金才能給予治療。那時家裡哪有這麼多錢,等到陳樹菊的父親向親戚朋友借到5000元趕往醫院的時候,陳樹菊的母親早已不在。
雖然母親的逝世讓陳樹菊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她甚至還想不明白為什麼醫院會這麼見死不救,但是對於那時候臺灣仁愛國小募捐資金幫助母親住進醫院的事情,陳樹菊一直身懷感恩之心。
由於母親去世之後,父親經營的菜攤人手不夠忙不過來,年僅13歲的陳樹菊就開始幫忙賣菜了。陳樹菊說,踏進賣菜的市場,自己就是一個生意人了,沒有人會同情你教你做生意,只能一點點的自己摸索。
13歲,本應該在校園裡讀書安穩長大的年紀,陳樹菊卻只能奔波於家與菜市場之間,一方面要照顧弟妹,洗衣做飯;另一方面又要兼顧菜攤賣菜。那時候不懂得稱斤稱兩,不懂得認菜擺菜,就看別人怎麼賣怎麼擺,一點點的學,積累經驗。
陳樹菊不可置否的承認,自己前半生的目標就是錢。
1969年,陳樹菊的三弟因為患流行性感冒住院,仁愛國小亦捐款讓弟弟住院治療,但是也不幸逝世了。母親與弟弟的去世讓陳樹菊非常痛苦,小小年紀的她就懂得了窮到極致的感覺原來是這麼的無助與絕望。
家裡兩個至親的人都因為沒錢醫治而去世,這讓她下定決心要努力賺錢,她說錢是個好東西,有錢才能有命!為了賺比平常更多的錢,陳樹菊決定延長擺攤時間,其他攤販一般是傍晚六七點就收檔回家,她卻要擺到九點、十點。
收攤之後回到家已是深夜,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陳樹菊就要起來去市場進貨、擺放攤位,睡眠時間少之又少。因為身材矮小,貨物往往都是一筐一筐的搬運,長期的搬運貨物,讓陳樹菊的手跟腳變得畸形,雙腳患有蜂窩性組織炎,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但是她自己卻並不在乎,她說只要能賺錢,這些都不算什麼。
一個愛錢的人,很難想像其會捐出巨額做慈善,陳樹菊是個例外。
賣菜賺來的錢她從來不多花,每天結束擺攤之後把賺來的錢全部放進床底下的罐子裡。等到罐子裝滿之後,陳樹菊就全部把他們捐出去,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如一。
陳樹菊信佛,她始終對人生充滿著虔誠與熱愛。1993年,陳樹菊父親逝世,為了紀念父親的養育之恩,她以父親的名義捐了第一款慈善資金100萬給佛光學院。之後又相繼捐給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仁愛國小550萬,成立急難救助獎學金與蓋圖書館。
以陳樹菊名字命名的圖書館
除此之外,陳樹菊在阿尼色弗兒童之家,一個兒童救助中心還認養了幾名兒童,每年出資幾萬塊幫助他們完成學業、醫療看病等。
當陳樹菊的慈善之舉被媒體報導出來後,許多人都非常震驚,一個賣菜的攤主,賺得都是一些小錢,竟然能捐出這麼多錢,需要多麼的無私啊。後來英國最大的廣播機構BBC也專門來採訪陳樹菊了,稱她為「世界上最不像,也最樸實的慈善家。」
當陳樹菊被告知自己獲得《時代》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第八名的時候,陳樹菊還在菜市場經營攤位,還說自己並沒有捐很多錢,表示還要照顧攤位,不想去領什麼獎。最後還是馬英九給她打電話勸她去才去的,馬英九說「因為你的善行,讓世界看到臺灣,你去美國領獎,為臺灣爭光。」
看著去領獎的大咖們穿得光鮮亮麗,而陳樹菊穿得卻是自己三十歲那年買的一件衣服,買了沒捨得穿,終於在人生中最光榮的時刻穿上了。
2011年,寶瓶文化出版社為了弘揚陳樹菊無私奉獻的精神,專門為她出了一本書:《陳樹菊--不凡的慷慨》,當時陳樹菊拿到的版稅有六十多萬,為了捐給紅十字會成立救援基金,她自掏腰包40多萬,總共100萬全部捐了出去。
平凡的人生
不凡的慷慨
陳樹菊體驗過那種沒錢救命的艱苦
所以等到她有錢的時候想到的是
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錢救命的人
她說
捐了錢,很快樂
覺得自己做了對的事情
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
本文為頂尖老闆思維(ID:laobansiwei)原創,轉載須註明作者名、公眾號及ID。
作者:南七
頂尖老闆思維
頂尖老闆思維、頂尖老闆智庫、老闆思維、老闆謀略、老闆賺錢秘籍。
↑↑↑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