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歲末,積攢了一年的喜怒哀樂,往往會在不經意間被觸發。
這兩天,很多人就被《2018微信數據報告》戳了心。
看著朋友圈裡曬出的截圖,微信使用時間清一色都在兩千天左右。
突然回過神來:一晃眼,五六年過去了?
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90後有1.74億人,很快,第一批90後就要步入而立之年了。
自稱「寶寶」的90後,已從00後口中的「姐姐哥哥」,變成了10後眼裡的「叔叔阿姨」。
被暴露的不僅是年齡,還有90後的微信表情使用偏好。
「笑哭」成為90後最愛的表情。
而這大概也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20多歲的人生,總是邊哭邊笑。
1
90後老了
熬的夜都要補回來
在睡眠這件事上,90後自我矛盾的屬性展露無遺。
《2018微信數據報告》顯示,在各年齡段的用戶中,90後起床最晚。
起得晚,大多是因為睡得晚。
之前刷屏的《2018年中國90後年輕人睡眠指數研究》已證明,90後普遍晚睡成習慣:
接近一半的90後,在晚上11點到12點之間睡覺;
還有22.4%的90後,直到凌晨一點後,才把自己調成睡眠模式。
就像網絡段子說的:
「熬最深的夜,敷最貴的面膜,泡最正宗的枸杞,然後,賴最晚的床。孜孜不倦地作死,勤勤懇懇地養生。」
熬夜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選擇。
有些人,是因為學業、工作的需要,不得不熬夜。
覺得二十幾歲是最好的增值期,想要實現目標,唯有拼命努力。
即便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但還是捨不得把時間浪費在睡覺上。
大多數90後,都到了為生活打拼的年紀。
白天被工作學習佔得滿滿當當,只有晚上擁有和自己獨處的空間。
都樂於在夜色的溫柔包裹裡,暫時忘掉焦慮和疲憊。
網友說熬夜是因為享受孤獨 / 微博截圖
即使面臨禿頂、增肥、猝死的重重風險,也依舊對這片刻的寧靜,甘之如飴。
90後總是大膽「洗腦」:
還年輕嘛,熬個夜,通個宵,都不算事兒,明天多睡一會兒又是一條好漢。
可過了25歲,熬夜的功力就明顯追不上蹦躂的靈魂了。
從夜晚偷來的時間,騙得了自己,騙不了身體。
熬一次夜,第二天似乎睡再多的覺,也於事無補。
當發現自己黑眼圈消不下去,痘痘突然長個不停,腸胃也開始搗亂時,慌了。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因為工作需要上夜班。
長期熬夜的後果,在身體上表現得很明顯。
腸胃變得脆弱,還胖了十幾斤,臉色也變差了……
網友說熬夜後身體狀態不如從前 / 微博截圖
原來,此刻距離在大學裡可以任性熬夜的日子,已過去好幾年。
總算在心驚膽戰中,深刻明白了那句:
「不要和別人拼命,要比賽的話就比誰睡得更舒服。」
2
好友越來越多
孤獨依舊是主旋律
大數據顯示,通訊錄朋友數人均比三年前多出110%。
同時,微信官方透露:有超過一億人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
微信好友越加越多,真正的朋友卻還是那幾個。
看似交友四方,孤獨卻依舊是90後生活的主旋律。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Sherry·Turkle做過一個TED演講,《群體性孤獨》。
說的是,技術催生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分享故我在」。
孤獨是大多數人的狀態 /《群體性孤獨》
只要和朋友斷了聯繫,我們就感覺自己不是自己了。
所以我們加的聯繫人越來越多。
但與此同時,這種聯繫,卻把人變得越來越封閉。
「技術最吸引我們的地方,正是我們最脆弱的一方面。我們都很脆弱。我們很孤獨,卻又害怕親密的關係。」
Sherry·Turkle發出一張女兒和朋友在一起的照片,這種狀態是很多人共有的 /《群體性孤獨》
朋友圈不斷有人更新,點開後怕評論唐突只能默默點讚。
受委屈了、想發牢騷了,把列表從A翻到Z,最後卻一句話也沒發出去。只因害怕沒人傾聽或被說矯情。
「好友列表」不再純粹,長久以往,大多數的朋友成為點讚之交。
主持人解釋「點讚之交」 /《非正式會談》
有網友坦言,因為工作關係加了許多人,好友列表真正的朋友比例變得很低。
而添加的朋友,除了見面寒暄幾句之外,平時甚少聊天。
到後來,連朋友圈都不喜歡發了。
網友吐槽不愛發朋友圈了 / 微博截圖
90後能分清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哪些只是列表可以存在的朋友。
抱著寧可多不願少的心態,他們對於添加好友有著各種考慮。
添加的人越多,意味著自己能接觸到更多的信息。
實在覺得和自己觀念不合,還可以通過微信分組或屏蔽設置來減少幹擾。
因為孤獨彼此靠近,一旦發現「志不同」,又能果斷選擇疏遠。
90後把握著社交的界限感,重視並維護自己的獨立空間。
他們不拒絕認識新朋友,也能坦然面對孤獨。
3
曾經最看不起雞湯
現在用它換安慰
變老是個緩慢的過程,但發現自己沒那麼年輕了,卻是一瞬間的事。
比起孤獨,更讓人心酸的,是當初的那股衝勁好像很難回來了。
以前什麼都不信,什麼都要自己研究明白;
如今,只想尋求更多的情感共鳴。
大數據把人徹底揭穿——90後的閱讀內容從三年前的娛樂八卦,轉向生活情感。
他們面無表情地穿梭在鋼筋水泥森林間,在地鐵塞上耳機仿佛就擁有了全世界。
可回到出租屋的那一刻,孤獨還是會襲來。
他們中的很多人是「空巢青年」,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獨自租房。
「空巢青年」這個詞最早來源於中國青年報的一項網絡調查:
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託(57.9%),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困境。
55.1%的受訪者認為「空巢青年」既是一種居住狀態,也是一種心態。
一個人生活久了,早就忘記照顧另一個人的心態是什麼樣的了。
更何況,連自己都折騰不明白。
也許對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來說,能有這樣的一個飄窗,都是「夢想」 / 視覺中國
他們對「毒雞湯」,從懷疑到依賴,也就用了幾年時間。
一邊清醒知道枸杞、紅糖、保健品都沒什麼用,但還是喜歡時不時抱起保溫杯,感謝惜命的自己;
被一篇篇文章觸發心中的焦慮,又為自己沒有「樂天知命」的平常心而羞愧……
從「吃瓜」到「養生」,90後們早已經長大了。
第一批1990年出生的人即將邁入而立之年,工作、結婚、生子、升學……每次選擇都是一座大山。
擔心應對不來,但事實就是,人永遠都不會「準備好」。
就如那些成功學書籍,名人事跡讓人熱血澎湃,讓人理所當然相信,如果模仿,怎麼也會學來一二。
有一本賣出了300萬冊的暢銷書——《追求卓越》。作者從50家知名企業中總結了8條成功準則。
但到現在,書中70%的公司處境艱難,其中20家達不到行業標準,甚至有5家已經破產。
所以「準則」真的有用嗎?
年輕人相信的「毒雞湯」,真的會讓生活變更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人們只是得到了心理上的慰藉,但現實會如何發展,全看一個人做出的選擇和行動。
胡適說,人生不是「一場遊戲一場夢」,人生是一場「嚴重的事實」。
90後們正在學著接受它。
笑著哭、熬夜、看雞湯的90後們,正享受著最好的時光。
別再說自己已經老了,振作點。
你看,那群消失在朋友圈的80後,說什麼了麼。
給文章點個「好看」吧,如果你願意,好好把握當下的時光。
《槽值》招聘新媒體坐班實習生,工作地點北京,三餐免費、提供班車、下午茶。長期招聘線上作者,單篇稿費300-1500元。點擊☞招聘☜即可查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特惠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