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一個想顛覆電影工業的人

2021-02-23 電影雜誌 MOVIE

  

這是一篇2014年的採訪,節選自:《電影》雜誌2014年5月刊。

2013年5月28日北京,張藝謀出席籤約樂視影業發布會

  

張昭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與張藝謀的前任製片人張偉平完全不同,張偉平是感性熱烈語不驚人死不休,而張昭則冷靜知性而內斂一些,用他自己常說的話是「職業」。他樂於跟你分享他對《歸來》的預期,對樂視影業未來的構想,然而對於該保持戒備的地方絕不懈怠,比如《歸來》的成本,比如張藝謀的下一部電影,比如張藝謀女兒張末。

當記者隨口提到張末與他同為美國海歸,算是校友時,可以明顯地看出他一下子繃緊了警戒線。他回答說,這個問題你不該問我,我也不會從我的口中說出任何關於導演家人的事,我必須保護導演的這方面。那是記者眼中非常職業的瞬間,他將自己、張藝謀和記者都擺在一個最應該的位置,然後彼此保有自由而安全的空間與距離。這種空間與距離對被媒體圍追堵截口誅筆伐了太久的張藝謀來說,至關重要。


《歸來》劇照


《電影》:《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相對於原著的名字,《歸來》就比較平實一些,這個片名的選擇是出於怎樣的考量?

張昭:小說的影響力很大,但是它關注的點在陸焉識這個人物上,它是通過這個人物的命運寫一個家庭史詩。但對於我和藝謀來講,影片的意義遠大於這些,我們決定做這部電影的背後的意義是,《歸來》在電影產業化的環境下,如何引領電影回歸文化價值傳播的任務。對藝謀來講是一次歸來,對我們也一樣,對整個中國電影,也希望能夠產生這樣的影響力,甚至在國際上,這也是一個標誌性的回歸,中國電影從商業化、產業化大潮中找回電影產業根本的文化價值分享的使命。我們最後決定用「歸來」這樣一個名字。

《電影》:這個名字是誰提出來的?

       

張昭:是導演。我和藝謀的合作模式是這樣,我讓導演來思考他想要什麼,我的任務是幫著他弄清楚他到底要什麼。他對創作負責,我對整個電影的形成負責,這就是專業化。他也想了很多名字,每一稿劇本都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我就幫他從觀眾的角度解讀,因為他不能直接跟觀眾接觸。直到最後突然一下,提到「歸來」我就說:就是它了,再也不用討論了。但是前面有一個很長的過程,有很多名字,什麼「那一個人」啦,「回家」啦,各種各樣,很好玩兒的。

《電影》:張藝謀導演的《活著》和《歸來》講述的是同一段歷史,但很可惜《活著》在國內沒能上映,那他這次創作是不是也做了一些有意識的迴避,保證影片能順利跟大家見面?

張昭:其實不是迴避,是超脫。《活著》更多的還是在講述那段歷史。《歸來》這部電影是一個折子戲,因為藝謀也導京劇啊、歌劇啊。以這個為例,大幕拉開,演員亮相,中國的折子戲就是簡單的一桌兩椅來演繹,實際上你要把底幕拉開,才有歷史的宏篇,這個底幕是紗幕,你隱隱約約可以看得見。

《電影》:就是以歷史為大背景,展現的是一個家庭。

張昭:對,是一個家庭,他們經歷這段歷史,直到結束之後,怎麼看待、感受這段歷史。怎麼忘掉這段歷史,生活怎麼繼續。《活著》是把底幕打開了讓你去看,一個人在歷史長河中的經歷。折子戲就給了你一個切口,用相對抽象的方式去看,讓你去看紗幕上隱隱約約的歷史的印記,京劇是這樣一種抽離的方式來表達。同時也避免了跟過去一樣,在歷史之中講歷史,我們是站在今天,站在歷史以後講歷史。

《電影》:像一個寓言。

張昭:導演的目的並不是去回顧一段歷史,而是講中國人,包括中國的電影人,怎麼超越歷史,達到重塑。所以《歸來》電影名字出來之後,其實很多的表演方式,處理方式都變了。就超脫很多,悲天憫人很多,所以為什麼坎城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不同了,中國有很多參加電影節的電影都是關於那段歷史,但《歸來》更多是一個悲天憫人的方式。很克制,超越。

《電影》:《歸來》在坎城沒有進入競賽單元而是進入了展映單元,是為了先在國內上映和照顧國內市場而做出的取捨嗎?

張昭:這是電影節、海外市場、國內市場、我和藝謀導演,各方面溝通之後達成一個共識,這個戲是拍給觀眾看的,不是拍給評委看的,它講述的也是中國的故事,中國觀眾的量可能遠遠大於全球觀眾的量,所以要以中國為主,同時兼顧國際市場和電影節。我真的希望中國的觀眾能第一時間看到這部電影,否則我覺得對不起他們。

當然我們的海外發行商很希望這個片子在坎城有個好成績。但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手心手背都是肉,海外市場很重要,國內市場也很重要。我覺得現在的中國電影跟過去不一樣了,隨著中國電影產業力量的興起,電影票房和觀眾數量的增長,中國電影跟電影節的關係是在變化的。可能有人對《歸來》在坎城的展映的看法,還是過去對電影節作用的看法,但這個格局早就已經變了。張藝謀導演加上鞏俐,有三百多個國際獎項,加一個還是三百多個,沒什麼影響。

《電影》:您剛才也評價《歸來》是一部相對抽離、化繁為簡的一部藝術片,那為什麼選擇了4K、IMAX這麼高一個技術標準,是出於市場的考量嗎?提到IMAX觀眾可能首先想到是《變形金剛》這樣的視覺奇觀類的大片。

張昭:樂視影業整個核心理念是科技+藝術+網際網路,現在正是中國文藝復興的前夜,你看歐洲的文藝復興,也是科技+藝術+新興媒介的傳播方式。推進中國電影文化的復興,這三種元素要結合到一起,給當代年輕人新的觀影體驗。藝謀導演和我合作,也是因為我們都很注重這些,所以從《歸來》開始我們開始推廣4K。

張藝謀這部電影,在IMAX的銀幕上和4K的銀幕上呈現,以4K的清晰度以及IMAX的畫面展幅。看到這兩個表演大師是怎麼塑造人物的,這個體驗跟你在一個1:1.33的銀幕上,用2K看他們的演繹的話,感受會完全不同。電影是視覺的藝術。你把這些大師的表演細節全部放大,震撼人心。樂視還專門為《歸來》推出了4K超級電視,當《歸來》版4K超級電視走進千家萬戶,這部影片的魅力會長期地呈現在普通中國觀眾的面前。這就是技術+藝術+網際網路的力量。

《電影》:中國現在三四線城市票房的增長很驚人,樂視對三四線城市的票房也一直很重視。但這個層面的市場好像更青睞商業片,《歸來》這樣一部比較深沉的文藝電影怎麼激活這個市場?

張昭:這個我們也一直在努力,我們線下渠道已經鋪在那兒了,地面營銷系統有一百多個城市,其中很多都是三四線城市。另外就是線上,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在這個平臺上傳播,一二線和三四線是沒有區別的,所以我們才搞那麼多短視頻,很適合用手機看。我們還會做母親節的活動,我們公司很多員工都是三四線城市的,這個活動就是為了讓這些年輕人在網上為家鄉的父母送電影票、康乃馨。我們公司很多小孩的父母很多可能十年才看一次電影,那能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去看張藝謀,去看鞏俐、陳道明,看這樣一個最容易打動他們的作品。這都針對的是三四線市場,不光是年輕人,還有成年人。

《歸來》劇照

《電影》:張藝謀很多次說到跟樂視合作是專業的合作,專業的合作是怎樣的合作,比如《歸來》你和導演的合作方式是怎樣的?

張昭:在現場我從來是躲開導演的,我也儘可能少去。和他討論的時候我也很少喜悲形於色,過多情緒的表露也會影響他。我觀察藝謀現場創作時是很冷靜的,畢竟那麼多演員需要他來調度。我不是天天(捧他):「導演牛!」不是這樣,我也是很冷靜的在一邊,跟他同步做我該做的事兒。這種合作不是那種朋友式的,是一個專業化的合作。

《電影》:張藝謀和您籤約時有很多項目可以合作,為什麼最後選擇了《歸來》,那時候張導已經開始操作了嗎?

張昭:這個是我們共同決定的,這個項目他覺得很舒服,我也覺得很舒服。它也應該先做,電影到了這個時候,要談一談「歸來」了。這部電影很多人看了,都覺得它恰逢其時,包括很多高層領導看完也是這麼說。

《電影》:2002年是《英雄》。2014年是《歸來》,這中間正好隔了12年。整個社會思潮也需要這樣一個聲音,《歸來》這部電影就出現了。

張昭:呵,一個輪迴啊。對,這也是藝謀導演的自己願望,他也希望把中國電影文化價值這個炕燒得更熱一點,他把自己看作是一把柴禾,我就是一個火上澆油的人(笑)。

《電影》:在籤約儀式上你說過要和張導分享樂視的未來,張導除了拍電影,還有怎樣的方式去分享樂視的未來?

張昭:其實他是在幫我們推動「科技+藝術+網際網路」,所以讓他做「4K先鋒」。他也參與了我們很多網際網路直播活動,比如跟李安的對談。他對中國電影有太大的影響力,如果不是他,可能就不是4K和 IMAX,這是他跟樂視合作的一個很大貢獻,對整個產業都是。

第二,他也是我們整個內容品牌生態的一個領頭羊,大家看到了陸川籤約樂視,這個發布的環節我們命名為「傳承」,《小時代》的時候張導也看了電影。上映的第一時間他就來看了,他鼓勵了小四半天。

《電影》:很多年紀較長的人看到《小時代》覺得價值觀受到了挑釁。張藝謀導演有這樣的感覺嗎?

張昭:他是非常開放的。他當年拍《紅高粱》的時候,也挑戰了很多人的價值觀。大家一旦自己成了主流,就把自己是亞文化時期要求價值多元的狀態忘了嘛,但藝謀導演不是。

《電影》:他還起到引領下一代電影人的作用。

張昭:你看他在醞釀下一個好萊塢的片子的時候,接觸了很多好萊塢得過奧斯卡獎的主創,這些未來都可以為中國電影所用。他可以把這些引進來,這些作用可能是大家看不見的,大家把他看作是一個導演。其實他已經不光是一個自己電影的導演了。

《電影》:好萊塢很多大導都在嘗試拍3D影片,張藝謀導演有沒有可能去嘗試3D電影?

張昭:當然會,他下一部在好萊塢的電影一定是3D的,那是一部預算非常高的全球化的作品。

《電影》:應該有很多人邀請過張藝謀導演去好萊塢,他為什麼選擇現在去?

張昭:可能這也是他選擇我作為合作夥伴的原因,因為我對好萊塢那套體系比較熟悉,比較容易形成一種對話。第二就是中國電影以及電影市場今非昔比,張藝謀導演又有無以倫比的國際影響力,不像90年代去好萊塢的那批電影工作者。而且他這次拍的電影也是中國題材的,而且是英文電影。最後一點,他也拍了《金陵十三釵》,一個國際化的團隊,也是一半英文電影,積累了一些經驗。在跟藝謀導演合作的發布會上我就講過,這是越洋徵程。

《電影》:您的五年規劃裡,5年後樂視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

張昭:樂視影業是一個網際網路公司,我覺得這樣定義比較準確。這個產業會經歷一個劇變,現在的電影公司,不往技術和傳播上走的話,可能以後退化成一個純粹的內容公司,肯定地講我們不是一個純內容公司,我們是一個內容加技術加傳播的公司,在全球的產業形態裡面,叫TMT產業。什麼叫TMT,就是Telecommunication,Media,Technology,電信、媒體、科技融在一起。樂視將來就是這樣一個企業。

喜歡《電影》的寶寶們,

別忘了「星標」電影雜誌MOVIE公號,

我們的每日最新電影推送就會被置頂,

還有各種贈票贈禮物活動,

不要錯過哦!

愛你們的,電影君!

▼▼▼

掃描二維碼關注《電影》

微信號 : dianying2001

新浪微博:電影雜誌MOVIE

「在看」給電影君一朵小黃花

相關焦點

  • 張昭:被資本耽誤的電影人的一生
    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升級的「俠客」張昭,大業未了,人卻去了。 張昭一生醉心電影事業,歷任光線影業總裁、樂視影業CEO、復星影視集團CEO,一手建起中國最早最強的地面電影發行網,義無反顧推動「電影品牌化」,他開創「光線速度」,倡導「大數據電影」,也成為「樂視最後的守夜人」,他閱片無數,更懂產業,是業界鮮有的「真正懂電影的老闆」。
  • 專訪張昭:右手是電影,左手是網際網路
    所有做電影的人肯定第一件事情就是想拍電影,只有這樣才能功成名就,他卻偏偏沒有。」張昭沒成為名導,卻成了用全新理念和玩法來挑戰這個古老行業的「破局者」。他笑著引用了那個段子,「雞蛋從外打破只能成為一盤炒雞蛋,從裡面打破就是小雞新生命破殼而出」。作為電影行業的「內部人」,要顛覆既定規則,最先被顛覆的其實是自己。
  • 電影人張昭去世,賈躍亭深夜悼念
    賈躍亭稱,張昭為電影而生,血液中流淌的全部是電影因子,「他對電影的痴狂讓人敬仰。雖然壯志未酬,相信他在天堂裡依然會追逐他的夢想、實現他的夙願。」另據@電影人張昭 發布的訃告,張昭治喪委員會組長由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擔任,韓三平、王長田等11人為副組長,賈躍亭也在其列。
  • 張昭:那個為中國電影解題的人走了|貴圈
    這是國內第一次粉絲電影的嘗試。」 至於他自己,「有時候,需要無我」,人要在忘我中做對的選擇,「要想一下自己一開始是為了什麼才選擇了這條道路。」 他明白,「從業者容易以情懷、以個人的喜好、以藝術為名躲進舒適圈」,但做電影,「本質上是要為觀眾服務的。」主持光線期間,張昭曾公開批評,「不管投資人還是製作人,還是導演、創作者,心裡沒有觀眾。」
  • 【專訪】張昭:堅持做電影 活下來就能柳暗花明
    張昭:導演說想用江南的感覺來拍這個戲,都要下雨。我就暈了,這個怎麼拍?我已經做了一百部電影了,每部都有不同的難度,但他的想法要一體化完成,這是我做製片人的職業生涯中從沒有過的。過去,一部電影有一個地方能做得極致就很好了,這次他要求一體化就更難。劇本改的很嚴。
  • 張昭,帶著執念離開
    在好友眼中,他一身風骨,滿是有關電影產業的壯志豪情。在下屬眼中,他既是掌舵人,更是導師,引領許多人推開電影行業的大門。遺憾的是,四個月前,張昭剛剛重新出發,創立了新公司橘品影業,這原本應是他電影事業的新起點,一家主打做電影IP品牌孵化的新型公司。
  • 電影之子張昭的「青蛙與蝴蝶」
    走近張昭你會發現,眾人替張昭唏噓是多餘的,他不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當影視行業人都在為影視寒冬所憂心忡忡之時,他說自己已經活在下一個階段的春天裡了,而大家還在聊上階段的冬天。「我活在春天裡,不活在過去,活在未來。」戛然而止風暴已有了端倪。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影視領袖峰會都是傳統影視大佬與BAT影業操盤手的最強聚會。
  • 伴著電影《歸來》主題曲,送別張昭最後一程
    乾淨素雅的告別大廳,簡潔低調的送別流程,這裡唯一被放大的痕跡就是「電影」。大廳門前,掛著一條「電影在 故我在」的橫幅,兩邊的電子屏循環播放著張昭生前的照片,張藝謀、韓三平等電影人敬獻的花圈輓聯陳列周圍,張昭躺在白色鮮花簇擁之中。
  • 58歲知名電影人張昭突然病逝,賈躍亭為治喪委員會副組長
    電影市場為數不多「真正懂電影的老闆」的離去,引發行業哀痛。張昭被稱作中國電影業的領軍人物,卻也是造化弄人的悲情人物,他最廣為人知的職業經歷光線影業、樂視影業都創造了耀眼的成績卻黯然離場。儘管兩度夢碎,企業的沉浮與榮辱從未動搖他作為一個電影人對產業之路的構想與引領,他曾希望將「電影之子」幾個字刻在墓碑上。
  • 張昭,天亮就離開
    一個多月後,孫宏斌高調入場,他做了長達一個月的盡職調查,統計了除樂視汽車之外的樂視資金缺口,並決定「缺多少解決多少」,最後確定價格是110億,之後覺得可能不夠,又追加到了150億。但事情並沒有孫宏斌想的那般簡單。3月底,各業務債務總額清點完畢:總欠款約為343億,扣除保證金後仍高達近263億,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了150億。
  • 張昭「資本論」:玩轉電影+文旅,估值不止漲了一點點 | 獨家專訪
    坐在娛樂資本論面前,樂創文娛CEO張昭很坦然:「我們不僅要照亮自己,也希望為當下的行業探路。」作為融創派駐樂視網的CEO,劉淑青坐到了臺下,張昭點名對她表答了敬意:「一個帶著最困難企業前行的人,她比我還難,也一定會跟我一樣走出至暗時刻,向你致敬,淑青!」
  • 張昭,壯志未酬
    李傑依然有底氣說自己曾在樂視影業幹過,「為什麼影業能夠在2011年,12年迅速起來,就是我們的地網系統,那個時候是黃紫燕帶著一幫人全國打,給打了下來」,他補充道,「張昭總則是背後的總指揮」。樂視影業成立於2011年,相對於華誼、博納和光線十幾年的積澱,樂視影業是一個十足的後來者。
  • 張昭先生走好
    三次創業,一個月前剛剛創辦橘品 如果說張昭是國內最優秀的電影產品經理之一應該沒人反對,更確切的說,近20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探索前行的路上,張昭功不可沒。在這次被訪中,張昭提到公司名字來源是在致敬褚時健,也「算過八字」,這是個各方面都很滿意的名字。目前,橘品影業已經完成初步融資,投資方包括和力辰光、華錄百納與淺石資本。公司初創伊始,已經有相當業務量。張昭給橘品新的探索的時間表是1~2年。 也就在這一次訪談中,張昭評價自己稱「一個做產業的人。比較冷靜。」
  • 新樂視守夜人張昭:活著,是像青蛙一樣忍耐
    張昭更在意的是,在三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好多人都忍不住離開,孫宏斌全程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這讓他非常感動。「賈躍亭、孫宏斌、王健林,突然這些人都跟我有關了,這事是很有意思的。」回過頭看自己離開傳統電影行業這幾年的經歷,張昭回憶起很多讓他印象深刻的片段。這時我們見到的張昭,狀態比想像中要好得多。
  • 昨日兩位名人離世,43歲鬼才趙英俊、58歲著名電影人張昭
    …先是送走了年僅43歲的電影音樂人趙英俊,緊接著又有著名電影人張昭去世,年僅58歲。張昭的突然離世,震驚電影圈。3日晚間,其妻黃紫燕在朋友圈發出短短八字:永失我愛,悲痛萬分。看到的人莫不為之動容。黃紫燕在這條朋友圈同時公布了張昭治喪委員會名單:張藝謀任組長,副組長包括:賈躍亭、韓三平、任仲倫、王長田、孫喆一等11人。張昭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九十年代初赴美留學攻讀電影製作碩士學位。
  • 賈躍亭悼念原樂視影業CEO張昭:他為電影而生
    同時,與張昭一直有千絲萬縷關係的賈躍亭,也在當晚發布微博:睡夢中被驚醒,忽聞張昭已離我們而去了,震驚、悲痛,心碎!腦海中第一浮現的就是13年在紐約機場候機時,給他講述我的智能電車生態夢想時我倆共同的血脈噴張,是他為這個構想起名「SEE計劃」,感謝他,我會永遠銘記。他為電影而生,血液中流淌的全部是電影因子,他對電影的痴狂讓人敬仰。
  • 獨家|張昭離職復星,發生了什麼?
    「我這個人是分成兩面的,一面是職業經理人,所有的平臺、資本都有他們的需求。職業經理人的張昭是去滿足那個需求的;我的另一面是產業人,推動產業發展到一個對的方向。有時候這個東西是完全兩張皮的,有時候是硬幣的兩面。但骨子裡我是一個產業人,這是我的骨水。」
  • 張昭的「精神遷徙」|獨家專訪
    一個是娛樂概念,一個是文化概念。」在2018年春節檔,由於樂視大體系的崩潰,《熊出沒·變形記》並沒有和樂創文娛合作。而緩過勁來的張昭,重拾《熊出沒》動畫電影。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顯然後者不以「人次」簡單統計,而是以三代人的家庭為統計單位。這讓目前影院所面臨的經營困境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那就是加重電影本身的儀式感。不過,《熊出沒》並不沒有被所有人接受,甚至絕大多數人對它的娛樂需求大於文化需求。但張昭坦言:這個沒有辦法,只有通過產業化的營銷,讓大眾逐步的體驗,才能最終接受這個東西。
  • 張昭:從樂視影業到樂創文娛,就是要擺脫陰影,給投資者一個交待
    就是從一個只有電影業務變成一個以電影業務作為核心,然後通過電影作為一個品牌媒介,然後來形成IP的這樣的一個衍生運營,反哺回來,再來推進電影的這樣一個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業態,所以它的商業模式變了,所以它是一個文娛的商業模式,是文化娛樂,以電影業務作為核心的文化娛樂。那麼這個裡邊有意思的就是還有一個字就是文字,娛樂是娛樂,文化是文化。
  • 《長城》之後,中國電影的全球化可能得用15年的尺度想問題|十問張昭收官篇
    全球市場電影的敘事,實際上受了經典好萊塢敘事很多年的影響,大致上是一個標準的三一律因果敘事。中國人講「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國人很明白這個敘事表達的主人公是什麼樣的心境。但西方人不這樣,要講清楚鍾為什麼響了?船上是誰?然後他又為什麼鬱悶?這三者什麼是因什麼是果?這個比較複雜的,基本敘事理念的差異。當然還有人性的表達的層次。